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蚕神及祭祀考 被引量:6
1
作者 李玉洁 《农业考古》 2015年第3期310-315,共6页
中国各地虽然有许多关于蚕神的传说故事,如汉代菀窳妇人、寓氏公主也曾被尊为蚕神享受皇家祭祀。但是后周以后,因其地位低而被淘汰;至于蚕丛氏、马头娘等,只是地方诸侯国或民间传说的蚕神。接受封建王朝正统祭祀的蚕神是黄帝的元妃嫘祖... 中国各地虽然有许多关于蚕神的传说故事,如汉代菀窳妇人、寓氏公主也曾被尊为蚕神享受皇家祭祀。但是后周以后,因其地位低而被淘汰;至于蚕丛氏、马头娘等,只是地方诸侯国或民间传说的蚕神。接受封建王朝正统祭祀的蚕神是黄帝的元妃嫘祖,嫘祖被认为是古代中国的先蚕、即蚕桑主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统蚕神 嫘祖 祭祀
下载PDF
河南汝阳地区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素超 陈春景 +4 位作者 王巧玲 杨水旺 金锐 王学贞 李玉芹 《矿产勘查》 2022年第6期727-736,共10页
汝阳地区是河南省重要的铅锌(铜钼)多金属成矿区之一,其中靳村—王坪一带铅锌矿床多分布于中元古界熊耳群鸡蛋坪组中性—中酸性火山岩地层中,属于受燕山晚期及王屋山期两期岩浆活动影响显著、且受近东西向断裂控制的铅锌矿床。铅矿石中... 汝阳地区是河南省重要的铅锌(铜钼)多金属成矿区之一,其中靳村—王坪一带铅锌矿床多分布于中元古界熊耳群鸡蛋坪组中性—中酸性火山岩地层中,属于受燕山晚期及王屋山期两期岩浆活动影响显著、且受近东西向断裂控制的铅锌矿床。铅矿石中铅同位素多有兼具原始铅和现代铅、正常铅特征,为幔源铅与壳源铅的混合铅。寄料街南部铅矿床(点)多分布于寒武系辛集组和馒头组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层及北北东向、北东东向裂隙、节理中。铅矿石中铅同位素具现代铅、异常铅特征,为造山带铅,有上地壳物质来源特征。本文在研究汝阳地区数个铅锌矿床的地质勘查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矿石学研究,并进行了铅同位素分析,提出了汝阳地区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异同,并对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讨论,对汝阳地区及外围寻找铅锌矿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床 矿床地质特征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汝阳地区
下载PDF
河南大学文物馆藏明神宗封赠潞安府推官焦思忠诏书考释
3
作者 魏继印 涂白奎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3-79,共7页
河南大学文物馆现藏一幅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诏书,是万历皇帝封时任潞安府推官的乡进士(举人)焦思忠为文林郎,并赠其原配孙氏为孺人的敕命。该诏书于1989年底购自河南省延津县焦氏后人。诏书卷轴装,横幅,整幅无拼接,通长205、宽30厘... 河南大学文物馆现藏一幅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诏书,是万历皇帝封时任潞安府推官的乡进士(举人)焦思忠为文林郎,并赠其原配孙氏为孺人的敕命。该诏书于1989年底购自河南省延津县焦氏后人。诏书卷轴装,横幅,整幅无拼接,通长205、宽30厘米,绫质,质地细密厚实,颜色微黄,字迹清晰,墨色如新(图一)。诏书中的人物焦思忠,地方志中有载,且有出土墓志和碑刻。本文在介绍诏书内容的同时,结合墓志录文,对焦思忠生平予以梳理,以此聚焦一名明代地方官员的为宦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府推官 万历皇帝 明万历 出土墓志 河南大学 敕命 封赠 思忠
原文传递
早期夏文化和夏初历史 被引量:6
4
作者 魏继印 《中原文化研究》 2021年第1期30-37,共8页
新砦文化是二里头文化的前身,是豫东地区造律台文化向豫中地区迁移与当地王湾三期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在二里头文化为夏代中晚期文化共识的前提下,新砦文化和造律台文化也应为夏族群文化,三种文化属同一谱系。王湾三期文化不是新砦文化... 新砦文化是二里头文化的前身,是豫东地区造律台文化向豫中地区迁移与当地王湾三期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在二里头文化为夏代中晚期文化共识的前提下,新砦文化和造律台文化也应为夏族群文化,三种文化属同一谱系。王湾三期文化不是新砦文化的前身,其主要来源于淮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很可能是东夷伯益族群的文化。而发生在夏代前夕的大洪水,是造律台文化向豫中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新砦文化与王湾三期文化从联合走向对抗,是由禹益联合治水转向启益争位的反映。到了新砦文化晚期气候趋于稳定,新砦文化向洛阳盆地迁移形成二里头文化当与太康迁居斟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砦文化 早期夏文化 大洪水 启益争位
下载PDF
新砦遗址:打开“早夏”之门的钥匙
5
作者 魏继印 赵春青 耿广响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第12期159-162,共4页
二里头文化是太康之后的中、晚期夏文化。以新密新砦遗址为代表的新砦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关系密切,年代稍早二里头文化,是其前身。新砦文化的年代较短,主要分布在以郑州为中心的嵩山东南麓一带,主要流传禹和启在此活动的传说,应是禹至启... 二里头文化是太康之后的中、晚期夏文化。以新密新砦遗址为代表的新砦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关系密切,年代稍早二里头文化,是其前身。新砦文化的年代较短,主要分布在以郑州为中心的嵩山东南麓一带,主要流传禹和启在此活动的传说,应是禹至启时期的早期夏文化。新砦文化各遗址中,新砦遗址面积巨大,使用年代最长,发现有三重城壕、大型宫殿基址、大型浅穴式建筑基址以及其他高等级遗物,是打开"早夏"之门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砦遗址 二里头文化 早夏文化
下载PDF
早期中国与神话历史研究——关于中国文学人类学“四重证据法”的对话 被引量:8
6
作者 谭佳 韩鼎 李川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1-100,共10页
中国文学人类学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及跨学科研究范式的代表,在发展中愈发重视结合海外汉学、考古学和思想史,致力于从甲骨文之前的早期历史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特质及其连续性和核心价值,其理论贡献体现在"神话历史&q... 中国文学人类学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及跨学科研究范式的代表,在发展中愈发重视结合海外汉学、考古学和思想史,致力于从甲骨文之前的早期历史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特质及其连续性和核心价值,其理论贡献体现在"神话历史",方法论贡献则是"四重证据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谭佳,河南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考古文博系副教授韩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川就"四重证据法"提出的背景和利弊、为何要关注与之相应的"神话历史"理论等问题展开对话,通过不同学科视角之间的讨论、辩难,呈现中国文学人类学发展的前沿状况,反思这一学科涉及的诸多重要问题。现整理出这篇对话,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人类学 四重证据法 外国文学研究 神话历史 海外汉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古代文明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寻找禹迹:文化谱系与夏文化研究
7
作者 魏继印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22年第1期9-12,共4页
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尚书》《诗经》《国语》《左传》《楚辞》等传世文献均有相关记载,《竹书纪年》和《史记》更是记述了其完整的世系。东周时期的《叔夷钟》《叔夷镈》《■和(秦公)钟》《秦公簋》《嬭(芈)加钟》以及西... 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尚书》《诗经》《国语》《左传》《楚辞》等传世文献均有相关记载,《竹书纪年》和《史记》更是记述了其完整的世系。东周时期的《叔夷钟》《叔夷镈》《■和(秦公)钟》《秦公簋》《嬭(芈)加钟》以及西周时期《■》等青铜器铭文中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这些器物的主人不仅有祝融之后的楚人,也有佐禹治水的后稷和伯益之后,更有灭夏的商人之后,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禹或夏进行了追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书纪年》 叔夷钟 夏文化 秦公簋 文化谱系 禹迹 楚人 青铜器铭文
原文传递
商代青铜器高放射成因铅矿料来源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金锐 罗武干 +1 位作者 宋国定 张素超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7-94,共8页
系统探讨商代青铜器矿料产地信息,对研究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交通运输、方国地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自1984年我国学者在商代青铜器中发现高放射性成因铅现象以来,追踪其矿源就成为了我国冶金史、冶金考古乃至考古学等研究领域的... 系统探讨商代青铜器矿料产地信息,对研究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交通运输、方国地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自1984年我国学者在商代青铜器中发现高放射性成因铅现象以来,追踪其矿源就成为了我国冶金史、冶金考古乃至考古学等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备受关注。然而,迄今为止,对于商代高放射性成因铅铜器的矿源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因此,本文在梳理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主要通过对河南境内铅矿进行地质调查和相关科技分析,证实河南境内存在高放射成因铅铅矿,且其与若干商代高放射性成因铜器具有相近的铅同位素特征。本文最终结合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及铅金属资源获取与流通规律,提出商代高放射成因铅铅料很可能来自豫西地区白云质微晶灰岩中赋存的铅锌矿。这一发现为探讨商代矿产资源开发和流通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高放射成因铅 商代 矿料来源
原文传递
从艾兰“夏代神话说”看中西方学界夏文化研究的差异 被引量:4
9
作者 韩鼎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20年第3期106-116,160,共12页
艾兰的“夏代神话说”是西方学界“夏文化”研究的重要观点之一,也是中国学者最常援引并驳斥的对象。“夏代神话说”认为文献中关于夏代的记载与商人的神话形成一系列呈“结构性”对立的关系,是周人克商后把商人关于“夏”的神话历史化... 艾兰的“夏代神话说”是西方学界“夏文化”研究的重要观点之一,也是中国学者最常援引并驳斥的对象。“夏代神话说”认为文献中关于夏代的记载与商人的神话形成一系列呈“结构性”对立的关系,是周人克商后把商人关于“夏”的神话历史化,以论证周人提出的“天命靡常”观念,从而将克商行为“合法化”。中西方学界对夏文化的研究存在较大差异,我们也可以从艾兰的研究中理解西方学界对夏文化研究的一些基本认识。西方学界普遍认为在遗址内没有实证性文字材料出土前,不应将传说与考古发现挂钩,而应“分而治之”,其关联性应是研究的结论而非预设的前提。很多国内学者则倾向于认为“夏”的文献资料和“二里头文化”的考古证据具有关联性是进行研究的前提假设,“传说”有一定的史实依据,研究工作的中心在于对传说去伪存真。中西方学者在理论基础上的不一致,导致了对夏文化的研究存在重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兰 夏代神话说 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 中西方研究差异
原文传递
五代北宋时期的越窑青瓷——以中心——边缘关系切入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彬森 郭璐莎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9-96,共8页
本文以上林湖窑区、上虞窑寺前窑区、东钱湖窑区等窑址以及基葬中出土的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世界系统理论中的中心-边缘关系,结合相关文献,对上述越窑窑址在五代北宋时期的青瓷生产与不同政治经济实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 五代北宋 越窑青瓷 中心-边缘 政治 经济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窑业分类初探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璐莎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7-224,共8页
本文借鉴西方学者对陶器生产性质的讨论,提出政府参与生产程度、生产技术的保密程度、生产成本投入程度、受市场供求影响的程度及受自然资源影响的程度等五项标准对明景德镇御器厂、南宋杭州老虎洞、北宋清凉寺汝官窑、唐宋东门渡宣州... 本文借鉴西方学者对陶器生产性质的讨论,提出政府参与生产程度、生产技术的保密程度、生产成本投入程度、受市场供求影响的程度及受自然资源影响的程度等五项标准对明景德镇御器厂、南宋杭州老虎洞、北宋清凉寺汝官窑、唐宋东门渡宣州官窑、唐宋越窑、北宋观台磁州窑等六个典型窑址的生产性质进行讨论,并借助历史文献的记载,将它们划分为御窑、中央官窑、地方官窑Ⅰ、地方官窑Ⅱ、生产贡瓷的民窑和民窑六种类型,以便建立一种能够适用我国瓷窑址分析的类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瓷窑 性质 分类
原文传递
河南尉氏县明代范九恩夫妻合葬墓的发掘
12
作者 曹金萍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7-120,共4页
2019年5月,开封市尉氏县岗李乡袁楼村村民在取土过程中发现一座墓葬,南临乡村道路,其地理坐标大致为东经113°57′14″、北纬34°21′50″(图一)。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尉氏县文物管理所、岗李... 2019年5月,开封市尉氏县岗李乡袁楼村村民在取土过程中发现一座墓葬,南临乡村道路,其地理坐标大致为东经113°57′14″、北纬34°21′50″(图一)。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尉氏县文物管理所、岗李乡文化站对该墓(编号2019KWGLM1,以下简称M1)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况简报 抢救性发掘 文物管理所 乡村道路 夫妻合葬墓 地理坐标 尉氏县 文物考古
原文传递
论新砦文化与王湾三期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12
13
作者 魏继印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1-326,共26页
新砦文化与王湾三期文化的关系,是认识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和早期夏文化等重大学术问题的关键。对此,目前学术界分歧较大,主要有五种不同认识:第一,认为新砦遗存属王湾三期文化的晚期遗存〔1〕;第二,认为新砦遗存是从王湾三期文化到... 新砦文化与王湾三期文化的关系,是认识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和早期夏文化等重大学术问题的关键。对此,目前学术界分歧较大,主要有五种不同认识:第一,认为新砦遗存属王湾三期文化的晚期遗存〔1〕;第二,认为新砦遗存是从王湾三期文化到二里头文化的过渡性遗存〔2〕;第三,认为新砦遗存早段属王湾三期文化最晚阶段,晚段属二里头文化一期偏早阶段第四,认为新砦遗存属二里头文化最早阶段〔4〕;第五,认为新砦遗存是继王湾三期文化之后与花地嘴遗存和二里头文化一期同时出现的三类遗存之一〔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文化 王湾 二里头文化 学术问题 考古学文化 中原地区 遗存
原文传递
新砦文化时期的大洪水与二里头文化的形成 被引量:4
14
作者 魏继印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37,共7页
嵩山东南麓的新砦遗址第二期文化、洛阳盆地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都发现有异常洪水的迹象。陶器特征和绝对测年显示两地的洪水应为一次。晋南地区、豫西北地区一些龙山文化遗址也发现有此时期的洪水迹象。此次洪水发生在新砦文化... 嵩山东南麓的新砦遗址第二期文化、洛阳盆地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都发现有异常洪水的迹象。陶器特征和绝对测年显示两地的洪水应为一次。晋南地区、豫西北地区一些龙山文化遗址也发现有此时期的洪水迹象。此次洪水发生在新砦文化的中期,覆盖的范围广大,是数千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与禹时期的大洪水比较相符,故新砦文化应与早期夏文化有关。新砦文化晚期,洪水退去,在洛阳盆地的中央形成大面积的无人区,新砦文化趁机而入发展成为二里头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砦文化 大洪水 早期夏文化
原文传递
濮阳高城城墙的分期、年代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3
15
作者 魏继印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60,共9页
濮阳高城在仰韶文化晚期时开始有人居住,分别在龙山时代早中期、下七垣文化时期、殷墟早期、东周时期间歇使用。其城墙始建于龙山时代早期,后经龙山时代中期、下七垣文化时期、春秋中期、战国中期等多次增修,到战国晚期彻底废弃。下七... 濮阳高城在仰韶文化晚期时开始有人居住,分别在龙山时代早中期、下七垣文化时期、殷墟早期、东周时期间歇使用。其城墙始建于龙山时代早期,后经龙山时代中期、下七垣文化时期、春秋中期、战国中期等多次增修,到战国晚期彻底废弃。下七垣文化时期和殷墟早期商人曾利用高城城址的城防设施在此居住;春秋中期,卫国迁都于此,一直到战国末期为秦所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城城址 分期 年代
原文传递
郑州商城的城市化进程 被引量:3
16
作者 侯卫东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45,62,共11页
从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岗文化的过渡期到典型二里岗期,郑州商城从围护宫殿宗庙建筑的小城逐渐发展成内外三重结构的超大型都邑,考古学文化的主体面貌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再趋向一元的过程。郑州商城的城市化进程中都邑的规模越来越大、结... 从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岗文化的过渡期到典型二里岗期,郑州商城从围护宫殿宗庙建筑的小城逐渐发展成内外三重结构的超大型都邑,考古学文化的主体面貌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再趋向一元的过程。郑州商城的城市化进程中都邑的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文化面貌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广域范围内人群和资源的集聚、政治和文化的整合,形成多元文化格局并营建了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都邑,郑州商城在其形成之后逐渐走向一体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典型二里岗期晚段,郑州商城达到了鼎盛阶段,形成了很多专门的区域和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和制度化的礼仪,全面完成了城市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商城 城市化 复杂化 一体化
原文传递
试析洹北商城的形成背景 被引量:2
17
作者 侯卫东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56,120,共6页
洹北商城所在地域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早期国家营建都邑。商王朝选择此地营建洹北商城,最重要的是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即此地是商王室祖先曾经居住的地方。在营建洹北商城之前,商王朝在郑州的都邑逐渐失去凝聚力和控制力,为选择新... 洹北商城所在地域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早期国家营建都邑。商王朝选择此地营建洹北商城,最重要的是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即此地是商王室祖先曾经居住的地方。在营建洹北商城之前,商王朝在郑州的都邑逐渐失去凝聚力和控制力,为选择新址营建都邑提供了宏观政治背景。洹北商城的始建与"河亶甲居相"可能有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洹北商城 文化背景 商人故地 政治背景
原文传递
淮河流域大汶口文化的族属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魏继印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1-99,共9页
龙山时代早期,在今黄淮间的淮河流域一带,分布着一支大汶口文化。它来源于山东汶泗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其性质属东夷文化,是东夷少昊氏的后裔;其年代与皋陶及其近祖生活的年代相当;其分布地域与皋陶族团活动的范围大体一致;其与华夏文化... 龙山时代早期,在今黄淮间的淮河流域一带,分布着一支大汶口文化。它来源于山东汶泗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其性质属东夷文化,是东夷少昊氏的后裔;其年代与皋陶及其近祖生活的年代相当;其分布地域与皋陶族团活动的范围大体一致;其与华夏文化交错分布的情况也与皋陶为华夏联盟成员的身份相符。这一系列的证据链表明淮河流域大汶口文化的族属应与皋陶族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大汶口文化 皋陶氏族
原文传递
试析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城址的分期和年代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丽娜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0-200,168,共12页
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城址分期表明,学术界认为的”城堡林立”,并非存在于整个龙山时代,确切来说应在其晚期第四、五、六段,即大致公元前2100—前1900年。在龙山时代早期和晚期前两段,其城址分别为一城和两城并立;至第四段,出现5城共存;既... 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城址分期表明,学术界认为的”城堡林立”,并非存在于整个龙山时代,确切来说应在其晚期第四、五、六段,即大致公元前2100—前1900年。在龙山时代早期和晚期前两段,其城址分别为一城和两城并立;至第四段,出现5城共存;既至第五段,则达9城并存。此时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城址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均发展至其最高峰。但该批城址随即在该时段末和第六段遭到阶段性大规模毁弃,代之而起的仅有新砦期城址。究其原因,该地区龙山时代晚期的早中期城址的毁弃可能与人地关系紧张引起的冲突或战争有关;但其晚期城址阶段性大规模毁弃,则更可能与发生于公元前2000—前1800年的大洪水有关。而参考相关文献记载,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地域和年代大致与“大禹治水”相符。考古资料表明,郝家台、王城岗城址城墙毁弃后即仅用环壕,新砦龙山及新砦期城址亦采用三重城壕及护坡加固的方式,这一弃用易于导致内涝的高大城墙而使用便于疏洪排涝的环壕治水方法的变革,可能亦与文献记载的禹治水改鲧“堵”而用“疏”的做法成功控制水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地区 龙山时代城址 分期 早夏洪水
原文传递
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石器表面红色彩绘的无损科技分析
20
作者 金锐 任文勋 +2 位作者 信应君 宋国定 顾万发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7-235,共9页
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显微拉曼光谱分析和显微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对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3件石钺和1件石斧的红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件石器红彩颜料为朱砂或铁红;石斧为兼具粉碎和研磨功能的赤铁... 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显微拉曼光谱分析和显微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对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3件石钺和1件石斧的红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件石器红彩颜料为朱砂或铁红;石斧为兼具粉碎和研磨功能的赤铁矿粉加工工具;朱砂粒径显示仰韶文化中晚期颜料研磨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人们可能已经掌握了"水飞"工艺;2件彩绘石钺表面中存在人工成因碳酸钙,推测它们红彩的胶结材料可能为熟石灰。本研究结果为探索仰韶文化时期石器彩绘工艺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中晚期 彩绘石器 朱砂 铁红 水飞工艺 胶结材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