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画地做场”与中国地方戏曲的发展——以河南地方戏曲为例 |
孙建杰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
1
|
|
2
|
论民国时期河南曲剧的演出风格及当代启示 |
杨蕾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1
|
|
3
|
试析河南目连戏中的刘氏形象 |
贺会刚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 |
0 |
|
4
|
怀梆源流及其传统剧目研究 |
王晓静
|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4
|
|
5
|
民国时期河南戏剧演出监管机制研究 |
张召鹏
|
《戏曲研究》
CSSCI
|
2017 |
0 |
|
6
|
关于戏曲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几点思考 |
张大新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2
|
|
7
|
放浪情欲与仕婚理念的错位整合——白朴杂剧《墙头马上》的泛人文内涵 |
张大新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8
|
|
8
|
从《王宙》到《倩女离魂》——论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塑造 |
吕珍珍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9
|
“歌、表、舞”复合型教学模式下中国民族歌剧演员的培养 |
李玉昆
|
《戏剧之家》
|
2015 |
5
|
|
10
|
从本我的释放到向超我的皈依——简论《倩女离魂》中倩女形象的悲剧属性 |
杨正娟
|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2
|
|
11
|
论樊粹庭《涤耻血》的悲剧内涵与审美特征 |
徐芳芳
|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
1
|
|
12
|
民国时期曲剧形态考 |
杨蕾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0 |
2
|
|
13
|
樊粹庭在豫剧现代化进程中的卓越贡献 |
张大新
|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17 |
1
|
|
14
|
简论古典戏曲舞台色彩的饰美功能 |
杨蕾
|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
2013 |
3
|
|
15
|
昭君形象演变的历时性考察 |
刘颖
|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2019 |
1
|
|
16
|
近代河南茶园剧场考论 |
孙建杰
|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7
|
中华豫剧源流与其现代化的进程 |
张大新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
18
|
从雪冤结局的处理看窦娥悲剧的道德属性 |
徐芳芳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19
|
边缘化境遇下的放纵与卑俗——简论元代婚恋戏中书生群体性格特征 |
陈霞
|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