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线协作知识建构情境下多智能体促进观点涌现的机制研究
1
作者 朱珂 卞茗慧 张瑾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4,共11页
在线协作知识建构作为一种社会性学习形式,以观点涌现作为核心驱动,能够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深度互动与知识建构。然而,观点涌现的质量与深度并非自然生成,而是受到学习者背景知识、团队协作频率、任务复杂性,以及技术支持环境等多重因素... 在线协作知识建构作为一种社会性学习形式,以观点涌现作为核心驱动,能够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深度互动与知识建构。然而,观点涌现的质量与深度并非自然生成,而是受到学习者背景知识、团队协作频率、任务复杂性,以及技术支持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基于大语言模型技术的多智能体(LLM-MA)在协作过程中凭借其实时引导与反馈机制,展现出优化观点涌现过程的显著潜力。现有关于LLM-MA促进观点涌现的研究多聚焦于静态结果分析,较少关注观点生成的动态过程及其质量提升。因此,本研究以“社会知识建构互动分析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共享信息、发现冲突、意义协商、知识构建、应用反思”五阶段协作流程,并结合过程挖掘分析与内容分析,系统探讨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多智能体在学习者在线协作知识建构中对观点涌现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多智能体不仅能够优化观点涌现的过程结构与效率,还能显著提升观点的深度与清晰度,而传统协作方式在观点涌现的广度上更具优势,表现出较强的探索性与创造力。最后,本研究针对教师介入、技术开发及学习者的社会性参与提出具体建议,旨在通过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支持,优化在线协作知识建构中的观点涌现,推动大语言模型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学习者的协作效率与知识建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协作知识建构 大语言模型 多智能体 观点涌现
下载PDF
“数学·哲学·教育”:郑毓信先生的学术人生——述评《郑毓信数学教育文选》
2
作者 刘金海 代钦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97,共3页
《郑毓信数学教育文选》是郑毓信先生“数学·哲学·教育”的学术人生的重要体现,包含从数学哲学到数学教育哲学、数学方法论的理论与实践、国际视野下的数学教育、中国数学教学传统的界定与建设、课程改革的理论审视、走向“... 《郑毓信数学教育文选》是郑毓信先生“数学·哲学·教育”的学术人生的重要体现,包含从数学哲学到数学教育哲学、数学方法论的理论与实践、国际视野下的数学教育、中国数学教学传统的界定与建设、课程改革的理论审视、走向“深度教学”和聚焦教师专业成长等内容.该书系统展示了中国“数学教育哲学”学科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所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数学教师提高哲学思维水平,理性分析和处理数学教育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哲学·教育 深度教学 课程改革 教师专业成长 数学教育文选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校教师精准教学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魏培文 朱珂 +3 位作者 叶海智 张潍杰 张利远 闫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116,共9页
通过精准教学以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是教育理想和国家政策的不懈追求.高校教师是实施精准教学的“基”,现有关于其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中普遍存在概念不清和多采用主观构建评价指标的问题.为此,开展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校教师精准教学能... 通过精准教学以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是教育理想和国家政策的不懈追求.高校教师是实施精准教学的“基”,现有关于其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中普遍存在概念不清和多采用主观构建评价指标的问题.为此,开展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校教师精准教学能力评价模型研究.首先,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对精准教学能力进行等级划分并构建评价指标框架,运用层级分析法建立指标权重;其次,利用BP神经网络智能学习的特性,以不同数据类型的指标值为输入,对应能力综合值为输出,检验精准教学能力分级及指标权重的合理性,进而生成较为客观的评价模型;最后,利用开发的评价系统和调查问卷进行样本数据采集和模型检验,从神经网络对数据的分类、拟合及仿真结果来看,模型能够对高校教师的精准教学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教师对模型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也具有较高认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 高校教师 精准教学能力 评价模型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高质量德育体系”概念的理性建构
4
作者 宋晔 刘博文 《中国德育》 2024年第24期33-38,共6页
“高质量德育体系”概念的产生是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需要与学生道德发展的需求,是德育体系改革诉求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形象表达,具有系统性、协同性与实践性等特征。全面把握“高质量德育体系”,应规避对“高质量”“德育体系”及“高质... “高质量德育体系”概念的产生是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需要与学生道德发展的需求,是德育体系改革诉求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形象表达,具有系统性、协同性与实践性等特征。全面把握“高质量德育体系”,应规避对“高质量”“德育体系”及“高质量教育体系”概念的横向移植与简单嫁接,避免重“高质量”轻“德育体系”,或轻“高质量”重“德育体系”,以及防止基于德育实践局部问题建构“高质量德育体系”等问题。“高质量德育体系”是一个统一整体,核心要义是“高质量发展”,主语中心是“德育”,实践旨归是“体系建设”。“高质量德育体系”概念的建构,应坚持系统观念、把握本质规律、立足现实经验,提升概念建构的系统性、协同性与实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德育体系 概念建构 体系建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