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尿素注射治疗眼睑、眶内毛细血管瘤 被引量:3
1
作者 董长宪 马玉春 +1 位作者 武宇红 李舒茵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8-430,共3页
目的 探讨眼睑、眶内毛细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 73例眼睑、眶内毛细血管瘤行尿素注射治疗 ,平均随访 1年 6个月。结果  73例毛细血管瘤中 61例治愈 ,12例有效。结论 尿素注射治疗眼睑、眶内毛细血管瘤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尿素 毛细血管瘤/眼睑 眶内 治疗
下载PDF
海绵状血管瘤术后腓总神经暂时性功能障碍的护理 被引量:1
2
作者 林琦 张巧荣 郑俊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1期108-109,共2页
目的 探讨下肢肌内及肌间隙海绵状血管瘤切除后腓总神经暂时性功能障碍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下肢肌肉及肌间隙海绵状血管瘤术后腓总神经暂时性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过程,讨论护理方法.结果 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表现... 目的 探讨下肢肌内及肌间隙海绵状血管瘤切除后腓总神经暂时性功能障碍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下肢肌肉及肌间隙海绵状血管瘤术后腓总神经暂时性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过程,讨论护理方法.结果 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表现出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及足下垂等腓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在给予营养神经及指导其功能锻炼1~3个月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加强对下肢肌内及肌间隙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后并发腓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腓总神经 暂时性功能障碍 护理
下载PDF
四肢海绵状血管瘤33例诊断及治疗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郭付有 郭会斌 +4 位作者 董长宪 马玉春 李艳莉 杨芸 赵东华 《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3年第1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四肢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 治疗 临床表现
下载PDF
关节部海绵状血管瘤致关节疼痛诊治分析
4
作者 刘大看 董长宪 +2 位作者 马玉春 肖莉 雷红召 《临床外科杂志》 2010年第8期568-569,共2页
目的 探讨关节部海绵状血管瘤误诊的原因,提出正确诊断与合理治疗的措施,降低误诊误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因关节疼痛而误诊为其他疾病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提出相关鉴别诊断,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32例误诊患者经确诊后接受良好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关节部海绵状血管瘤误诊的原因,提出正确诊断与合理治疗的措施,降低误诊误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因关节疼痛而误诊为其他疾病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提出相关鉴别诊断,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32例误诊患者经确诊后接受良好手术治疗,均达到临床治愈,随访1~3年,无复发病例.结论 关节部海绵状血管瘤发生关节疼痛病例较为常见,应采取正确的诊断治疗措施,手术治疗是治愈关节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关节 疼痛 误诊 治疗
原文传递
多发性血管球瘤9例
5
作者 肖莉 董长宪 马玉春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4617-4618,共2页
多发性血管球瘤称为血管球性血管瘤,是来源于球细胞的错构瘤,其发病约占血管球瘤的15%。血管球瘤好发于指(趾)甲下,手指末端、足趾皮下,具有典型的疼痛三联症——间歇性疼痛、剧烈的触痛及冷敏感疼痛,大多疼痛定位明确。多发性... 多发性血管球瘤称为血管球性血管瘤,是来源于球细胞的错构瘤,其发病约占血管球瘤的15%。血管球瘤好发于指(趾)甲下,手指末端、足趾皮下,具有典型的疼痛三联症——间歇性疼痛、剧烈的触痛及冷敏感疼痛,大多疼痛定位明确。多发性血管球瘤好发于躯干四肢近端,定位不具体,疼痛呈现弥散状,引起周围组织肿胀活动受限,由于诊断和治疗常被延误,可引起不可逆性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血管球瘤 疼痛
下载PDF
尿素注射治疗眼睑、眶内毛细血管瘤
6
作者 马玉春 董长宪 +1 位作者 张连仲 孙勇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2006年第8期11-12,共2页
目的 探讨眼睑、眶内毛细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73例眶内毛细血管瘤行尿素注射治疗,平均随访1年6个月.结果 73例毛细血管瘤中61例治愈,12例有效.结论 本疗法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设备,疗效肯定,易于推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眼睑、... 目的 探讨眼睑、眶内毛细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73例眶内毛细血管瘤行尿素注射治疗,平均随访1年6个月.结果 73例毛细血管瘤中61例治愈,12例有效.结论 本疗法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设备,疗效肯定,易于推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眼睑、眶内毛细血管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眼睑 眶内 毛细血管瘤
下载PDF
尿素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被引量:3
7
作者 周红林 董长宪 马玉春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1820-1821,共2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KMS)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03—2006年资料完整的14例确诊为KMS患儿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采用自制400g/L尿素溶液与甲泼尼龙针剂联合局部注射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随访0.5~1.0a。结... 目的探讨婴幼儿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KMS)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03—2006年资料完整的14例确诊为KMS患儿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采用自制400g/L尿素溶液与甲泼尼龙针剂联合局部注射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随访0.5~1.0a。结果14例中2例意外破溃行急诊手术切除,7例出现病情反复,最终12例治愈,好转、失访各1例。结论尿素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婴幼儿KMS是-种较为理想的微创治疗方法,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治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血小板减少 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下载PDF
颈部及喉部海绵状血管瘤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周红林 董长宪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年第12期948-949,共2页
关键词 血管瘤 喉部
下载PDF
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分离纯化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稂翠玲 孙斌 +2 位作者 雷红召 马玉春 董长宪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8年第4期61-64,共4页
目的:寻找更高效的婴幼儿血管瘤内皮细胞培养方法,为婴幼儿血管瘤的研究提供基础的科研保证。方法:选取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手术标本,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与酶消化法结合进行原代培养;二代细胞进行流式分选,取CD31阳性的细胞继续培养。分别... 目的:寻找更高效的婴幼儿血管瘤内皮细胞培养方法,为婴幼儿血管瘤的研究提供基础的科研保证。方法:选取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手术标本,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与酶消化法结合进行原代培养;二代细胞进行流式分选,取CD31阳性的细胞继续培养。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表面标记物免疫荧光鉴定、细胞表面标记物流式鉴定。结果:培养48~72h清晰可见组织块周围细胞游出,细胞核清晰,细胞呈长梭形及多边形,2周左右部分可形成"血管腔样"结构,20d可铺满平传代;细胞流式测定CD31阳性率达98.4%,VWF与CD31双阳率90.3%,免疫荧光染色CD31、VWF均呈阳性表达。结论:组织块与消化结合法经流式分选后可获得高纯度的内皮细胞,为下一步研究婴幼儿血管瘤增生消退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血管瘤 细胞培养 流式分选 组织块与酶消化法 血管瘤内皮细胞
下载PDF
尿素注射治疗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学民 董长宪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7年第4期31-31,共1页
目的探讨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83例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行尿素注射治疗,其中肿瘤类海绵状血管瘤157例,血管畸形类海绵状血管瘤26例,平均随访1年8个月。结果157例肿瘤类海绵状血管瘤中134例治愈,22例有效,1例无效;26例... 目的探讨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83例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行尿素注射治疗,其中肿瘤类海绵状血管瘤157例,血管畸形类海绵状血管瘤26例,平均随访1年8个月。结果157例肿瘤类海绵状血管瘤中134例治愈,22例有效,1例无效;26例血管畸形类海绵状血管瘤中2例治愈,21例有效,3例无效。结论本疗法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设备,疗效肯定,易于推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腮腺区 海绵状血管瘤
下载PDF
普萘洛尔联合尿素治疗婴幼儿眼部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燕 胡光珍 +1 位作者 朱叶 王翠田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第5期562-564,共3页
总结65例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局部注射尿素治疗婴幼儿眼部血管瘤护理体会。提示给药前进行评估与准备、实施药物管理、尽早发现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和科学的追踪随访流程可提高婴幼儿眼部血管瘤的疗效,确保患儿用药安全,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 血管瘤 眼部 护理 婴幼儿
下载PDF
半乳糖凝集素-3蛋白和mRNA在眼部静脉血管畸形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乔军波 刘秋雨 +2 位作者 李金 马玉春 董长宪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19-923,共5页
背景 眼部静脉血管畸形呈终生渐进性发展,并表现出局部侵袭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对局部组织器官造成形态及功能损害.研究表明,半乳糖凝集素-3(Gal-3)与恶性肿瘤的局部侵袭密切相关,研究其在眼部静脉畸形局部侵袭中的作用对治疗的选择具... 背景 眼部静脉血管畸形呈终生渐进性发展,并表现出局部侵袭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对局部组织器官造成形态及功能损害.研究表明,半乳糖凝集素-3(Gal-3)与恶性肿瘤的局部侵袭密切相关,研究其在眼部静脉畸形局部侵袭中的作用对治疗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研究Gal-3蛋白和mRNA在眼部静脉畸形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联性.方法 收集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外科和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手术切除的118例眼部静脉畸形病理标本进行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眼部静脉畸形组织中Gal-3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以20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正常的病理标本远端切缘作为对照.将患者分为Gal-3蛋白和mRNA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比较2个组间患者病变组织中Gal-3表达与病变侵袭深度及病变形状和边界清晰度的关联.结果 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眼部静脉血管畸形组织中含有多数中到大管径的血管腔隙,内衬扁平内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显示Gal-3蛋白及其mRNA均表达于细胞质及细胞核,呈棕褐色染色.眼部静脉畸形组织中Gal-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5.93%(66/118),明显高于远端手术切缘正常组织的15.00% (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1.461,P<0.05).眼部静脉畸形组织中Gal-3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59.32% (70/118),明显高于远端手术切缘正常组织的20.00%(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33,P<0.05).≤12岁与>12岁患者之间及不同性别间Gal-3蛋白和mRNA的阳性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x2=0.334、0.128,均P>0.05;性别:x2 =0.606、1.155,均P>0.05);Gal-3蛋白及mRNA阳性表达组累及跟肌等深部组织的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Gal-3蛋白及mRNA阴性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2.688、23.695,均P<0.05);Gal-3蛋白及mRNA阴性表达组病变呈球形且边界清楚者分别占96.15%和97.92%,Gal-3蛋白及其mRNA阳性表达组呈筛孔状且边界不清楚的病变率明显高于Gal-3蛋白及其mRNA阴性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8.255、28.186,均P<0.05).结论 有深层组织侵袭的眼部静脉畸形组织患者病变组织中Gal-3的阳性表达率升高,Gal-3表达阳性的眼部静脉畸形组织边界不清,提示眼部静脉畸形患者病变的局部侵袭破坏与Gal-3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静脉畸形 半乳糖凝集素-3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技术
下载PDF
肢体血管瘤伴Kasabach—Merritt现象的外科处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大看 马玉春 +2 位作者 郭晓楠 朱晓爽 董长宪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22-823,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肢体血管瘤并发Kasabach—Merritt现象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发Kasabach—Merritt现象的sbJL肢体部血管瘤病例31例,下肢19例,上肢12例。血小板计数(2.6~60)×10^9/L合并纤维蛋白原〈1g/L者26例,部... 目的探讨小儿肢体血管瘤并发Kasabach—Merritt现象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发Kasabach—Merritt现象的sbJL肢体部血管瘤病例31例,下肢19例,上肢12例。血小板计数(2.6~60)×10^9/L合并纤维蛋白原〈1g/L者26例,部分凝血酶原时间〉50s者21例。所有病例经糖皮质激素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接受外科处理。结果治愈30例,死亡1例;术后1—3d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25例,3~7d恢复正常4例,〉10d恢复正常1例。结论对合并Kasabach—Merritt现象的小儿肢体血管瘤,应尽早进行外科处理,从而降低患儿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处理方法 肢体血管瘤 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计数 纤维蛋白原 糖皮质激素 治疗效果 死亡率
原文传递
CLOVES综合征的遗传学研究进展及相关疾病鉴别
14
作者 赵紫欣 邝新捷 董长宪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4期2708-2716,共9页
脉管畸形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由非遗传性体细胞突变引起的相关综合征。CLOVES综合征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临床术语,临床上以先天性脂肪瘤样过度生长(CLO)、脉管畸形(V)、表皮痣(E)和骨骼异常(S)为特征。Sapp等人在2007年首次描述,并由Alom... 脉管畸形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由非遗传性体细胞突变引起的相关综合征。CLOVES综合征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临床术语,临床上以先天性脂肪瘤样过度生长(CLO)、脉管畸形(V)、表皮痣(E)和骨骼异常(S)为特征。Sapp等人在2007年首次描述,并由Alomari及其同事在2009年命名为CLOVES,其遗传学特征是由PIK3CA基因嵌合激活突变引起。这是一种进行性疾病,预后是可变的,取决于诊断时的年龄、解剖位置、血管畸形类型和整体健康状况。因此,早期正确的诊断显得很重要。由于其过度生长的侵袭性以及复发和毁容的可能性,手术治疗往往具有挑战性,而PIK3CA突变的确定使得靶向药物的开发成为当前治疗的崭新思路。本文综述了目前所知的这种罕见但具有挑战性的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并介绍其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K3CA/AKT/mTOR通路 PIK3CA相关过度生长谱 脉管畸形 靶向药物
下载PDF
小腿肌间海绵状血管瘤并跟腱挛缩强直畸形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大看 李艳敏 +3 位作者 马玉春 孙斌 雷红召 董长宪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052-1053,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小腿肌间海绵状血管瘤导致跟腱挛缩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小腿肌间海绵状血管瘤患儿(男7例,女14例;年龄2~11岁)的临床资料,在本院首次手术13例,另8例曾在外院行手术治疗。均存在小腿腓肠肌及比目鱼肌... 目的探讨小儿小腿肌间海绵状血管瘤导致跟腱挛缩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小腿肌间海绵状血管瘤患儿(男7例,女14例;年龄2~11岁)的临床资料,在本院首次手术13例,另8例曾在外院行手术治疗。均存在小腿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肌间海绵状血管瘤导致跟腱挛缩强直畸形。均采用血管瘤切除+Z形跟腱延长术,统计并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病例中血管瘤完整切除19例,为保留正常功能,2例重症患儿行部分切除术,全部病例行Z形跟腱延长术,术后随访6个月~1 a,一期手术成功率为95.2%;21例患儿均可正常行走,踝关节功能正常,其中2例踝关节活动度有不同程度受限。结论血管瘤切除+Z形跟腱延长术可尽早切除瘤体,纠正踝关节功能,有效治疗小腿肌间海绵状血管瘤致跟腱挛缩畸形,为患儿保持正常行走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血管畸形 跟腱挛缩 手术
原文传递
尿素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介入治疗颌面部重症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 被引量:7
16
作者 董长宪 武宇红 +4 位作者 马玉春 张连仲 刘大看 肖莉 雷红召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颌面部重症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分析2001至2006年我科收治的35例颌面部重症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年龄最小10d,最大5个月,平均31d,血小板明显减低,在76×10^9/L以下... 目的探讨婴幼儿颌面部重症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分析2001至2006年我科收治的35例颌面部重症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年龄最小10d,最大5个月,平均31d,血小板明显减低,在76×10^9/L以下,最低至6.2×10^9/L,采用颈外动脉结扎置管、40%尿素溶液与甲基强的松龙针剂联合介入治疗的方法。平均随访1年8个月。结果35例患儿中,血小板计数3~7d恢复到正常的30例,8~11d5例;血管瘤瘤体逐渐缩小,6~12个月消失28例,13~23个月7例。其中3例出现病情反复。结论颈外动脉结扎置管、尿素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介入治疗婴幼儿颌面部重症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疗效确切,创伤小,副作用少。本疗法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设备,易于推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小儿颌面部重症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血小板减少 尿素
原文传递
颈外动脉置管药物灌注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重症血管瘤的疗效 被引量:6
17
作者 雷红召 孟小分 +3 位作者 董长宪 霍然 孙斌 马玉春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432-1434,共3页
目的探讨颈外动脉置管药物灌注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重症血管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婴幼儿口腔颌面部重症血管瘤患儿。男45例,女81例;就诊年龄10d~1岁4个月,平均年龄3.9个月。其中合并... 目的探讨颈外动脉置管药物灌注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重症血管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婴幼儿口腔颌面部重症血管瘤患儿。男45例,女81例;就诊年龄10d~1岁4个月,平均年龄3.9个月。其中合并Kabasach-Merritt综合征者(KMS)24例(19.1%)。采用颈外动脉置管药物灌注治疗,术后灌注400g/L尿素溶液,合并KMS者联合灌注甲泼尼龙。结果随访4.3~10.2年,平均随访6.1年。126例患儿均治愈,其中单纯采用置管药物灌注治疗治愈94例,置管药物灌注联合局部尿素注射治愈32例。治疗后瘤体逐渐缩小消失,瘤体0.5~1.0年后完全消失105例,1~2年消失2l例。24例合并KMS患儿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其中血小板计数术后3~7d恢复到正常13例,8~14d恢复到正常7例,15~30d恢复到正常4例。长期随访患儿体质量、身高、免疫力等同健康儿童发育,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颈外动脉置管药物灌注疗法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重症血管瘤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有良好治疗效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口腔颌面部 血小板减少 Kabasach—Merritt综合征 药物 婴幼儿
原文传递
婴幼儿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秋雨 吴丹婷 +5 位作者 李真 董长宪 贺慧 张梦阳 孙斌 孔令非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62-465,共4页
目的 探讨婴幼儿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10例KHE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34、CD31、GLUT-1、Ki-67... 目的 探讨婴幼儿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10例KHE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34、CD31、GLUT-1、Ki-67、D2-40、SMA、ERG等指标的表达情况.结果 本组10例KHE均为婴幼儿,年龄13 d~13个月,肿瘤均发生于浅表皮肤,并累及深部软组织,最大径4 ~ 10 cm,其中8例位于四肢,4例病变皮肤累及范围广,8例合并卡麦综合征.肿瘤组织由增生的梭形和上皮样内皮细胞结节构成,结节周边可见新月形裂隙状血管.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D34、CD31、ERG,部分表达D2-40和SMA,总体Ki-67指数低,血管腔内滞留的红细胞表达GLUT-1.10例均行手术切除,1例术后第11天死亡,其余9例均痊愈出院,术后无复发.结论 KHE是一种中间型血管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需要与好发于婴幼儿其他的相似良恶性肿瘤鉴别,卡麦综合征是其常见合并症.早期诊断和治疗能明显提高KHE患儿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瘤 上皮样 病理学 临床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在血管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9
作者 董长宪 吴毅平 +5 位作者 雷红召 武宇红 马玉春 周红林 肖莉 刘大看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21-823,共3页
目的检测不同时期血管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探讨VEGF对血管瘤生长的影响,研究血管瘤增生退化的机制。方法取不同时期手术切除血管瘤组织及其临近组织标本。其中增生期20例,退化期12例,正常皮肤组织8例作为对照。... 目的检测不同时期血管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探讨VEGF对血管瘤生长的影响,研究血管瘤增生退化的机制。方法取不同时期手术切除血管瘤组织及其临近组织标本。其中增生期20例,退化期12例,正常皮肤组织8例作为对照。根据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基因库中VEGF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以β-actin作为内参照,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血管瘤组织中VEGFmRNA表达水平。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增生期血管瘤、退化期血管瘤、正常组织中VEGF mRNA电泳条带亮度依次降低;组织中表达的相对量分别为增生期血管瘤1.442 8±0.084 6、退化期血管瘤0.956 9±0.061 7、正常对照组皮肤组织0.487 2±0.035 6,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VEGF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高水平表达,在退化期中表达减弱,在正常组织中几乎无表达,提示VEGF参与调控血管瘤的发展过程,可作为区分增生期与退化期的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激光治疗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雷红召 邱海霞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期52-59,共8页
先天性血管性疾病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类,尽管有时临床表现十分相近,但其病程和治疗有很大不同。血管瘤多于出生后最初几周内出现,随时间通常有自行消退趋势;血管畸形一般出生即有,有的甚至无任何表现,不会自行消失,随年龄终身逐渐... 先天性血管性疾病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类,尽管有时临床表现十分相近,但其病程和治疗有很大不同。血管瘤多于出生后最初几周内出现,随时间通常有自行消退趋势;血管畸形一般出生即有,有的甚至无任何表现,不会自行消失,随年龄终身逐渐生长。目前激光已经成为治疗血管性疾病的不可缺少的方法,不同类型激光治疗该疾病已有50年历史,光动力疗法用于治疗毛细血管畸形也已十年。本文为激光和光动力疗法治疗血管性疾病进展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光动力疗法 血管瘤 血管畸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