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分型分布、致病性及耐逆性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宗双 刘佳蕾 杜娟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77-284,共8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LM有多种毒力因子可引发脑膜炎、败血症等疾病。LM在食品中分布广泛,具有较强的耐逆性对环境适应力强,其抗性基因在多种不适环境如酸性、碱性以及灭菌剂存...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LM有多种毒力因子可引发脑膜炎、败血症等疾病。LM在食品中分布广泛,具有较强的耐逆性对环境适应力强,其抗性基因在多种不适环境如酸性、碱性以及灭菌剂存在的条件下均有发现,对公共卫生和人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中不同来源的LM,其分型分布、致病性、对抗菌药物的耐受程度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尽相同,这与它们携带的毒力基因、抗性基因,以及各种酶有关。本文介绍了食品中LM的菌株分型分布,从LM的致病性、耐逆性及耐药性等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并对食品中LM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食品中LM的预警、溯源及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分型 毒力 环境压力 耐药性
下载PDF
非热加工技术诱导微生物亚致死损伤及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博华 相启森 白艳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59-465,共7页
近年来,非热加工技术在食品杀菌保鲜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大量研究表明,非热加工技术能够诱导微生物发生亚致死损伤。亚致死损伤是指微生物介于存活和死亡之间的一种损伤状态,可造成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本文综述了脉冲电场、... 近年来,非热加工技术在食品杀菌保鲜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大量研究表明,非热加工技术能够诱导微生物发生亚致死损伤。亚致死损伤是指微生物介于存活和死亡之间的一种损伤状态,可造成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本文综述了脉冲电场、高压二氧化碳、冷等离子体、高静水压等非热加工技术诱导微生物亚致死损伤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亚致死损伤微生物的检测和控制方法,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研究亚致死损伤微生物及其控制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热加工技术 亚致死损伤 控制 微生物
下载PDF
鹰嘴豆分离蛋白对减盐猪肉糜凝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栗俊广 陈宇豪 +3 位作者 王登顺 李可 杜曼婷 白艳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3-148,共6页
为探究鹰嘴豆分离蛋白(chickpea protein isolate,CPI)不同添加量对2种盐含量(质量分数1.4%和2%)猪肉糜凝胶品质的影响,将猪瘦肉与猪背膘斩拌成肉糜,分别设置不同盐含量和鹰嘴豆分离蛋白的处理组并加热制成凝胶。测定猪肉糜凝胶的色泽... 为探究鹰嘴豆分离蛋白(chickpea protein isolate,CPI)不同添加量对2种盐含量(质量分数1.4%和2%)猪肉糜凝胶品质的影响,将猪瘦肉与猪背膘斩拌成肉糜,分别设置不同盐含量和鹰嘴豆分离蛋白的处理组并加热制成凝胶。测定猪肉糜凝胶的色泽、乳化稳定性、质构、水分分布和流变特性。结果表明,在不添加鹰嘴豆分离蛋白的条件下,1.4%食盐质量分数的猪肉糜凝胶的汁液流失和硬度值显著高于2%食盐浓度的猪肉糜凝胶;相同食盐浓度条件下,随着CPI添加量的增加,猪肉糜凝胶的a^*值、b^*值、硬度、弹性、咀嚼性以及不易流动水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动态流变储能模量G'值升高,汁液流失率显著降低(P<0.05),并在CPI添加量为1.2%时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在相同CPI添加量条件下,1.4%食盐1.2% CPI的猪肉糜凝胶的储能模量G'值高于2%食盐1.2% CPI的猪肉糜凝胶,且2组凝胶的不易流动水比例、乳化稳定性、质构特性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鹰嘴豆分离蛋白的添加能够在降低食盐用量的同时提升猪肉糜的凝胶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豆分离蛋白 猪肉糜 食盐 乳化稳定性 凝胶品质
下载PDF
不同炒制方式对大盘鸡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赵电波 栗俊广 +2 位作者 吴萌萌 柳红莉 白艳红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6-121,138,共7页
以感官品质、色泽、质构、挥发性风味等为考察指标,比较研究智能炒制和传统炒制2种不同加工方式对大盘鸡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炒制与传统炒制大盘鸡的感官品质和质构特性差异不显著(p>0.05),L^*值、a^*值和b^*值均显著高于... 以感官品质、色泽、质构、挥发性风味等为考察指标,比较研究智能炒制和传统炒制2种不同加工方式对大盘鸡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炒制与传统炒制大盘鸡的感官品质和质构特性差异不显著(p>0.05),L^*值、a^*值和b^*值均显著高于传统炒制的(p<0.05),表现出更好的光亮色泽和红度;智能炒制大盘鸡、传统炒制大盘鸡分别鉴定出挥发性风味物质50种和42种,其中醛类物质含量最高,与传统炒制相比,智能炒制大盘鸡的香味物质组分较多,短链醛类、酮类、不饱和醇类、醚类、杂环类等阈值较低的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均较高,智能炒制更能保持大盘鸡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炒制 大盘鸡 风味 质构
下载PDF
鹰嘴豆分离蛋白对黄河鲤鱼鱼丸凝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刘骁 王营娟 +4 位作者 赵电波 赵卫东 栗俊广 董秀萍 白艳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8-13,共6页
研究鹰嘴豆分离蛋白对黄河鲤鱼鱼丸凝胶品质的影响。将不同比例(2%、4%和6%,w/w)鹰嘴豆分离蛋白(Chickpea protein isolate,CPI)添加到低盐黄河鲤鱼鱼丸,测定其凝胶强度、白度、离心损失、水分分布、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等指标。结果表明... 研究鹰嘴豆分离蛋白对黄河鲤鱼鱼丸凝胶品质的影响。将不同比例(2%、4%和6%,w/w)鹰嘴豆分离蛋白(Chickpea protein isolate,CPI)添加到低盐黄河鲤鱼鱼丸,测定其凝胶强度、白度、离心损失、水分分布、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等指标。结果表明:CPI的添加能够增强低盐(1%NaCl)鱼丸凝胶特性和保水性。与低盐鱼丸相比,当CPI添加量为4%时低盐鱼丸的离心损失最小、自由水比例最低(P<0.05);CPI添加量为6%时低盐鱼丸的凝胶强度最大,与2%NaCl鱼丸相比凝胶强度无显著差异(P>0.05),且储能模量(G')较高,扫描电镜发现其凝胶微观结构较为致密均匀;CPI的添加会导致鱼丸白度的下降(P<0.05),但白度值均都保持在70以上。添加6%的CPI能够有效地提升低盐鱼丸凝胶品质,为低盐淡水鱼糜制品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豆分离蛋白 黄河鲤鱼 鱼糜制品 凝胶品质
下载PDF
UV-LEDs技术在食品杀菌保鲜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雯雯 相启森 白艳红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6-54,共9页
食品在生产和消费环节极易受到微生物污染,严重影响其安全性和品质。紫外发光二极管(Ultraviolet Light-emitting Diodes,UV-LEDs)作为传统紫外汞灯的替代光源,具有波长可调、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等优点。对该技术在食品杀菌保鲜领域的... 食品在生产和消费环节极易受到微生物污染,严重影响其安全性和品质。紫外发光二极管(Ultraviolet Light-emitting Diodes,UV-LEDs)作为传统紫外汞灯的替代光源,具有波长可调、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等优点。对该技术在食品杀菌保鲜领域的应用、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及与其他非热杀菌技术协同杀菌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UV-LEDs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杀灭食源性致病菌和腐败菌,而且可以较好地保持食品品质,将其与微酸性电解水、Cl_(2)、超声波等协同使用,可进一步增强其杀菌效果。然而,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穿透力弱、处理量小等问题,今后应在处理工艺参数优化和装置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UV-LEDs技术在食品安全控制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发光二极管 非热杀菌技术 食品安全 杀菌保鲜
下载PDF
脱乙酰魔芋葡甘聚糖对猪肉肌原纤维蛋白结构及凝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栗俊广 张旭玥 +4 位作者 王昱 禹晓 庞杰 陈历水 白艳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31,共6页
研究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0.125%、0.25%、0.5%和1%)的脱乙酰魔芋葡甘聚糖(deacetylated konjac glucomannan,DKGM)对猪肉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结构和凝胶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其凝胶强度、保水性、水分分布、微观结... 研究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0.125%、0.25%、0.5%和1%)的脱乙酰魔芋葡甘聚糖(deacetylated konjac glucomannan,DKGM)对猪肉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结构和凝胶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其凝胶强度、保水性、水分分布、微观结构和凝胶分子力的变化,探究DKGM对MP凝胶特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MP凝胶强度随着DKGM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添加量为0.25%时达到峰值,是对照组的1.55倍;DKGM的加入可以减缓水的流动性,从而提高凝胶持水力;冷场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添加DKGM可以促进凝胶形成更为均匀致密的网络结构;结构和作用力分析表明适量添加DKGM可以促进MP分子的展开和疏水基团的暴露,增加活性巯基的含量,诱导更多α-螺旋向β-折叠转变,增强MP凝胶的疏水相互作用和二硫键,从而改善MP凝胶强度和持水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肌原纤维蛋白 脱乙酰魔芋葡甘聚糖 凝胶特性 二级结构 二硫键
下载PDF
基于磁性金属有机框架分离的纳米金比色法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被引量:1
8
作者 杜娟 陈鑫 +4 位作者 刘楷 刘佳蕾 骆鹏杰 梁栋 白艳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0-367,共8页
以磁性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作为捕获探针,免疫功能化纳米金作为信号探针,建立一种纳米金比色法快速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方法。结果表明:在最适条件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可视化检出限为1.2×10^(3) CFU/mL,紫外光谱检... 以磁性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作为捕获探针,免疫功能化纳米金作为信号探针,建立一种纳米金比色法快速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方法。结果表明:在最适条件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可视化检出限为1.2×10^(3) CFU/mL,紫外光谱检测结果在1.2×10^(1)~1.2×10^(8) CFU/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Y=0.519-0.043X,R2=0.978),检出限低至0.45 CFU/mL,各浓度梯度的批内变异系数在0.31%~1.30%之间。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接种到鸡胸肉上进行检测,其加标回收率在91.1%~108.7%之间,变异系数不高于7.4%,且结果与平板计数法一致。本方法具有准确、灵敏、快速等特点,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纳米金 比色法 磁分离
下载PDF
免疫磁分离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前处理中的应用进展
9
作者 郭姜里 杜娟 +1 位作者 李宗双 白艳红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97-106,共10页
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开发高效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对食源性致病菌快速、精准、高灵敏检测至关重要。基于免疫磁珠的免疫磁分离技术具有分离速度快、特异性强等优势,是实现食品中致病菌精准识别和分离富集的有效... 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开发高效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对食源性致病菌快速、精准、高灵敏检测至关重要。基于免疫磁珠的免疫磁分离技术具有分离速度快、特异性强等优势,是实现食品中致病菌精准识别和分离富集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综述了免疫磁分离技术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免疫磁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讨论了影响磁分离效率的主要因素。其次,总结了免疫磁分离技术与各种检测方法相结合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然后,简要阐述了磁性金属有机框架作为新型磁分离材料在样品前处理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最后提出了免疫磁分离技术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免疫磁分离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分离和富集中的应用,并为免疫磁分离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综合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免疫磁分离技术 免疫磁珠 富集 样品前处理 快速检测
原文传递
等离子体活化水对腐败希瓦氏菌杀菌效果及机理
10
作者 刘骁 孟茜 +2 位作者 张明莉 李可 赵卫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5-31,共7页
为探究等离子体活化水(plasma activated water,PAW)对水产品中常见的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的杀菌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本实验通过平板计数、荧光染色、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了PAW对Shewanella putrefaciens的杀菌... 为探究等离子体活化水(plasma activated water,PAW)对水产品中常见的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的杀菌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本实验通过平板计数、荧光染色、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了PAW对Shewanella putrefaciens的杀菌作用以及对其细胞形态、细胞膜通透性、细胞膜电位和细胞内容物泄漏情况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PAW能显著降低Shewanella putrefaciens的数量(P<0.05),经等离子体放电120 s的活化水(PAW120)处理6.0min后,菌落数对数值减少了7.44(lg(CFU/mL)),细菌形态发生皱缩和破裂,内膜和外膜通透性分别增加了989.31%和474.51%,胞内核酸、蛋白等大分子发生泄漏,电导率显著升高(P<0.05);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经PAW120处理后细菌细胞脂质和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综上所述,PAW能够通过破坏细胞壁从而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大、细胞内蛋白和核酸流出,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本研究可为PAW在水产品保鲜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活化水 腐败希瓦氏菌 杀菌作用 细胞膜
下载PDF
肉桂精油纳米乳的制备及抗菌活性研究
11
作者 赵电波 王少丹 王雯雯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4-199,共6页
肉桂精油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抗氧化特性,由于存在挥发性强、水溶性差等问题,制约了其在食品保鲜领域的应用。研究证实,纳米乳化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精油的水溶性及稳定性。文章以壳聚糖与果胶为壁材制备肉桂精油纳米乳(cinnamon essential oi... 肉桂精油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抗氧化特性,由于存在挥发性强、水溶性差等问题,制约了其在食品保鲜领域的应用。研究证实,纳米乳化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精油的水溶性及稳定性。文章以壳聚糖与果胶为壁材制备肉桂精油纳米乳(cinnamon essential oil nanoemulsion,CON),并评价了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超声波法制备CON的最优参数:肉桂精油添加量为1%~2%,壳聚糖与果胶的体积比为1∶1,超声波处理时间为7.5 min,超声波功率为450 W;制备的纳米乳粒径分布在10~150 nm,分散性及稳定性最好;CON对大肠杆菌O157:H7(Escherichia coli O157:H7)、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和假单胞菌CM2(P.deceptionensis CM2)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500,0.250,0.125μL/mL,表明CON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该研究结果将为CON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精油 纳米乳 制备 抗菌活性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解析肉桂精油纳米乳抑制假单胞菌CM2作用机制研究
12
作者 赵电波 马燕青 +1 位作者 王少丹 王雯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68-175,共8页
目的: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肉桂精油纳米乳(cinnamon essential oil nanoemulsion,CON)抑制假单胞菌CM2(Pseudomonas deceptionensis CM2)的作用机制。方法:P.deceptionensis CM2经CON处理4 h后,采用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鉴定差... 目的: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肉桂精油纳米乳(cinnamon essential oil nanoemulsion,CON)抑制假单胞菌CM2(Pseudomonas deceptionensis CM2)的作用机制。方法:P.deceptionensis CM2经CON处理4 h后,采用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鉴定差异代谢物,并分析差异代谢物的数量、种类及其在代谢通路中的调控表达。结果: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得CON对P.deceptionensis CM2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0.125μL/mL。多元统计分析表明,经1×MIC的CON处理4 h后,P.deceptionensis CM2的代谢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deceptionensis CM2细胞共出现380种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杂环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脂类、有机酸等,其中309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显著升高(P<0.05),71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显著下降(P<0.05);这些差异代谢产物共参与13条代谢通路,主要涉及氨基酸、嘌呤、氨基糖、嘧啶等物质的代谢。结论:CON抑制P.deceptionensis CM2可能与其抑制氨基酸合成和能量代谢等代谢通路有关。本研究为CON在食品保鲜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精油 纳米乳 非靶向代谢组学 抗菌机制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杀灭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
13
作者 王博华 薛冬 +1 位作者 董闪闪 白艳红 《轻工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24,54,共9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流式细胞分析、荧光染色等方法研究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等离子体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杀灭效果及对其细胞形态、细胞膜变化、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流式细胞分析、荧光染色等方法研究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等离子体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杀灭效果及对其细胞形态、细胞膜变化、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放电功率为20.8 W的DBD等离子体处理80 s后,L.monocytogenes菌落数从初始8.26 lg CFU/mL降低至1.30 lg CFU/mL,其胞内ROS相对水平显著升高了9.5倍(P<0.05);DBD等离子体处理会破坏L.monocytogenes的细胞形态,增强细胞膜通透性并使其发生去极化,且细胞损伤程度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经DBD等离子体处理后,生理盐水的pH值显著降低,氧化还原电位(ORP)、NO_(3)^(-)、NO_(2)^(-)和H_(2)O_(2)浓度均显著升高。DBD等离子体杀灭L.monocytogenes的作用机制是其可损伤细胞膜、诱导氧化应激损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 单增李斯特菌 杀灭效果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不同冷冻处理对魔芋葡甘聚糖凝胶特性和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栗俊广 徐聪 +4 位作者 张旭玥 庞杰 陈历水 陈宇豪 白艳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111-116,共6页
为研究冷冻处理对魔芋葡甘聚糖凝胶特性和结构的影响,分别采用空气冷冻、浸渍冷冻和超声波辅助冷冻处理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凝胶,通过质构分析、X射线衍射、低场核磁共振、差示扫描量热、冷场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KG... 为研究冷冻处理对魔芋葡甘聚糖凝胶特性和结构的影响,分别采用空气冷冻、浸渍冷冻和超声波辅助冷冻处理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凝胶,通过质构分析、X射线衍射、低场核磁共振、差示扫描量热、冷场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KGM凝胶性质和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空气冷冻和浸渍冷冻相比,超声波辅助冷冻可以加快凝胶的降温速率,降低析水率,提高凝胶强度,且不改变KGM的结晶度。与空气冷冻相比,300 W超声波辅助冷冻KGM凝胶的析水率和强度均达到最佳,析水率降低了23.56%,凝胶强度提高了61.23%。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显示超声波辅助冷冻可以提高凝胶共晶点,降低解冻温度。微观形貌观察结果显示,300 W超声波辅助冷冻KGM凝胶网络结构最均匀致密、孔隙最小。综合分析,使用300 W的超声波辅助冷冻可以有效改善KGM凝胶特性,本研究可为新型KGM凝胶食品的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辅助冷冻 魔芋葡甘聚糖 凝胶特性
下载PDF
不同冻结方式对猪肉肌原纤维蛋白乳化与凝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栗俊广 马旭阳 +3 位作者 周月莹 王昱 刘骁 白艳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24,共6页
分别采用空气冻结、浸渍冻结和超声辅助浸渍冻结(ultrasonic-assisted immersion freezing,UIF)猪肉背最长肌,提取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并分析其乳化活性与乳化稳定性、乳液粒径、流变特性、凝胶强度、蒸煮损失率、水... 分别采用空气冻结、浸渍冻结和超声辅助浸渍冻结(ultrasonic-assisted immersion freezing,UIF)猪肉背最长肌,提取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并分析其乳化活性与乳化稳定性、乳液粒径、流变特性、凝胶强度、蒸煮损失率、水分分布与微观形貌变化,研究不同冻结方式对猪肉MP乳化与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4℃放置6 h)相比,空气和浸渍冻结显著降低了蛋白的乳化活性和稳定性,形成的液滴粒径显著增大且不均匀,但UIF处理后乳化活性显著增加,乳化稳定性与粒径无显著变化;UIF组黏弹性优于其他处理组,且蛋白热诱导凝胶表现出较好的凝胶强度和较小的蒸煮损失率,凝胶网络水分分布更均匀;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相比于其他处理形成的松散凝胶网络,UIF组结构更致密,与鲜肉最为接近。与其他冻结方式相比,UIF处理后的猪肉MP乳化与凝胶性能最佳,更有利于保持冻肉的加工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 超声辅助冻结 肌原纤维蛋白 乳化特性 凝胶特性
下载PDF
基于红色碳量子点的荧光法快速检测饮料中的胭脂红 被引量:5
16
作者 岳晓月 周子君 +2 位作者 李妍 伍永梅 白艳红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72-677,共6页
该研究以红色碳量子点为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饮料中胭脂红的荧光快速检测方法,以满足食品着色剂胭脂红的检测需求。首先以对苯二胺为碳源,于180℃水热反应合成红色碳量子点(RCDs)。研究发现所制备的RCDs的荧光发射峰与胭脂红的紫外可见... 该研究以红色碳量子点为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饮料中胭脂红的荧光快速检测方法,以满足食品着色剂胭脂红的检测需求。首先以对苯二胺为碳源,于180℃水热反应合成红色碳量子点(RCDs)。研究发现所制备的RCDs的荧光发射峰与胭脂红的紫外可见吸收峰明显重叠,且两者之间存在内滤效应。基于内滤效应机理,建立了一种对胭脂红定量检测的荧光快速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在0.5~50μg·mL^(-1)范围内胭脂红的浓度与RCDs的荧光强度比值呈线性相关,线性方程为I F0/I F=0.059 c+0.979,相关系数(r 2)为0.978,检出限为0.397μg·mL^(-1),3个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为93.1%~10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7%~2.1%。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度高及稳定性好的特点,可用于实际饮料样品中胭脂红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碳量子点(RCDs) 胭脂红 荧光法 快速检测
下载PDF
鹰嘴豆膳食纤维的乳化性能 被引量:3
17
作者 栗俊广 马旭阳 +2 位作者 姜茜 杜娟 张旭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08-114,共7页
采用酸碱法提取鹰嘴豆膳食纤维(chickpea dietary fiber,CDF)并测定其理化特性(持水力、持油力和膨胀力)及微观结构。通过分析乳液的粒径、电位、微观形貌、分层指数、Turbiscan稳定指数、流变特性等指标,探讨了不同质量分数CDF(0.4%~2.... 采用酸碱法提取鹰嘴豆膳食纤维(chickpea dietary fiber,CDF)并测定其理化特性(持水力、持油力和膨胀力)及微观结构。通过分析乳液的粒径、电位、微观形貌、分层指数、Turbiscan稳定指数、流变特性等指标,探讨了不同质量分数CDF(0.4%~2.0%)乳液乳化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DF表现出良好的持油力(3.17 g/g)和膨胀力(16.34 mL/g),可能是其疏松多孔、表面凹凸不平、褶皱突出的微观结构所致。在乳化性能方面,随着CDF浓度的增加,乳液粒径先增大后减小,乳液分层指数由53.14%降至0%,乳液的Turbiscan稳定指数和油-水界面张力也有所降低,乳液的表观黏度和角频率扫描模式下的储能模量相对提高。研究表明,CDF作为乳化剂稳定高脂肪食品和乳液具有良好潜力,对进一步探讨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豆膳食纤维 理化特性 乳化性 流变特性 微观结构
下载PDF
紫外线在肉类杀菌保鲜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骁 李云菲 +1 位作者 杨茜 赵卫东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42-48,共7页
目的介绍紫外线在肉类杀菌保鲜中的研究进展,为紫外线在肉类工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综述紫外线的特性和产生方式,以及对肉类表面微生物的灭活效果和肉类品质的影响,探讨紫外线杀菌技术在肉类杀菌保鲜中的应用潜力,总结分析... 目的介绍紫外线在肉类杀菌保鲜中的研究进展,为紫外线在肉类工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综述紫外线的特性和产生方式,以及对肉类表面微生物的灭活效果和肉类品质的影响,探讨紫外线杀菌技术在肉类杀菌保鲜中的应用潜力,总结分析紫外线的杀菌机制,并对该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结论紫外线能有效杀灭肉类表面的微生物,同时较好地保持其色泽、pH和质构等理化指标,其杀菌机制主要与其损伤微生物核酸和蛋白质等结构功能,以及诱导胞内活性氧产生等有关,在肉类杀菌保鲜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肉类 杀菌 机制
下载PDF
等离子体活化水-苯乳酸协同杀灭大肠杆菌O157:H7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电波 王少丹 +3 位作者 郑凯茜 相启森 王博华 张琪帆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138-143,共6页
拟研究等离子体活化水(Plasma-activated water,PAW)与苯乳酸(Phenyllactic acid,PLA)协同处理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杀灭效果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平板计数、扫描电镜、荧光染色等方法研究PAW与PLA协同处理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杀灭作用及... 拟研究等离子体活化水(Plasma-activated water,PAW)与苯乳酸(Phenyllactic acid,PLA)协同处理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杀灭效果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平板计数、扫描电镜、荧光染色等方法研究PAW与PLA协同处理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杀灭作用及其对细胞形态、细胞膜完整性和胞内活性氧水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终浓度为0.125~1.0 mg/mL的PLA处理8 min后,大肠杆菌O157:H7活细胞数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经PAW与PLA(终浓度为1.0 mg/mL)协同处理8 min后,大肠杆菌O157:H7降低了5.65 lg CFU/mL,显著高于PAW单独处理组(降低了1.06 lg CFU/mL)(P<0.05)。扫描电镜结果表明,PAW与PLA协同处理可造成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细胞相比,经PAW-PLA(1.0 mg/mL)协同处理8 min后,胞外蛋白含量、细胞膜电位和胞内活性氧分别升高了25.6、0.75和9.53倍(P<0.05)。综上所述,PAW与PLA协同处理能够有效杀灭大肠杆菌O157:H7,这可能与其破坏细胞膜及诱导氧化损伤等有关。本研究为PAW与PLA协同处理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活化水 苯乳酸 大肠杆菌 O157:H7 杀菌作用 机理
下载PDF
大盘鸡炒炖加工过程中蛋白质降解和微观结构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电波 栗俊广 +1 位作者 柳红莉 白艳红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0-45,共6页
目的:为大盘鸡的工艺改进及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提供指导。方法:采用智能炒制机模拟传统炒炖工艺制作大盘鸡,用氨基酸分析仪对鸡肉炒炖加工过程中的游离氨基酸进行测定、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总氮和非蛋白氮的含量、用SDS-PAGE和扫描电镜对鸡... 目的:为大盘鸡的工艺改进及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提供指导。方法:采用智能炒制机模拟传统炒炖工艺制作大盘鸡,用氨基酸分析仪对鸡肉炒炖加工过程中的游离氨基酸进行测定、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总氮和非蛋白氮的含量、用SDS-PAGE和扫描电镜对鸡肉炒炖加工过程中肌纤维蛋白降解及微观结构的改变进行了研究。结果:大盘鸡成品中游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的含量比原料鸡肉分别增加了48.63%,53.78%,55.78%,含量分别高达30.38,12.61,13.74 g/100 g;大盘鸡成品中总氮(TN)和非蛋白氮(NPN)含量比原料鸡肉均显著降低(P<0.05)。SDS-PAGE图谱显示,原料经炖炒阶段处理后加剧了分子量为97 kDa和分子量为15~25 kDa的蛋白的降解;炒制和炖炒过程中鸡肉的肌球蛋白重链发生降解并形成分子量为47,55,60 kDa的降解产物。经扫描电镜结构表征,与炒制后的半成品相比,炖炒加工后鸡肉肌膜发生可见溶解,肌纤维组织结构紧实。结论:应用智能炒制机制作大盘鸡,不但可以保持传统感官品质和风味,而且可以缩短加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盘鸡 炒制 炒炖 蛋白质降解 微观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