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龄髋部骨折患者预防下肢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廖春阳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第27期252-253,共2页
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预防下肢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对47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实施系统的病情评估、观察、肢体、体位、疼痛、血管等方面的护理措施和有效的肢体功能锻炼,预防下肢血栓的形成。结果 47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经... 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预防下肢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对47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实施系统的病情评估、观察、肢体、体位、疼痛、血管等方面的护理措施和有效的肢体功能锻炼,预防下肢血栓的形成。结果 47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经过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3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38%。结论对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实施个体化的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高龄患者 下肢血栓 护理
下载PDF
微创小切口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海羽 刘朝发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5期52-53,共2页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9月采用微创小切口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5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Garden分型:Ⅱ型18例,Ⅲ型20例,Ⅳ型12例。结...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9月采用微创小切口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5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Garden分型:Ⅱ型18例,Ⅲ型20例,Ⅳ型12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6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0 mL,均获12~30个月随访。结果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32例(64%),良13例(26%),可3例(6%),差2例(4%)。均无术后并发症,切口I/甲愈合术后恢复满意。结论微创小切口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创伤相对较小,出血量较少,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尽可能地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良好方法,适宜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微创 高龄老年人 双极股骨头置换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置入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海羽 刘朝发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6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置入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0例,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结果 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置入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0例,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结果 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均骨性愈合,无股骨头坏死、骨不愈及内固定断裂松动。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50例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32例(64%),良13例(26%),可3例(6%),差2例(4%)。均无术后并发症。切口I/甲愈合术后恢复满意。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具有创伤小、失血少、固定牢固、防切割、防旋转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疗效
下载PDF
品管圈对提高医务人员手依从性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廖春阳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第29期198-199,共2页
目的观察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医务人员手依从性的效果。方法成立以"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主题的品管圈,对当前手卫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手卫生依从性低的原因,制定有效措施并严格执行,观察比较开展品管圈前后医务... 目的观察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医务人员手依从性的效果。方法成立以"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主题的品管圈,对当前手卫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手卫生依从性低的原因,制定有效措施并严格执行,观察比较开展品管圈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变化。结果开展品管圈3个月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有原来的40.7%上升到89.83%,效果良好。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增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参与到提高手卫生依从率的活动中,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手卫生 依从性 院内感染
下载PDF
不同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效果比较
5
作者 张成勇 《临床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髌下入路与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8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依照治疗入路不同分组,髌下入路组(n=4... 目的比较分析髌下入路与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8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依照治疗入路不同分组,髌下入路组(n=43例)接受髌下入路治疗,髌上入路组(n=45例)接受髌上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围术期情况及膝关节功能。结果(1)手术优良率:髌下入路组与髌上入路组手术优良率分别为90.70%、95.56%,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2)围术期情况:与髌下入路组比较,髌上入路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透视次数较少,术后周径比值较小,膝关节疼痛发生率较低(P<0.05),两组术后胫骨力线异常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膝关节功能:术后6个月、12个月,髌上入路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均高于髌下入路组(P<0.05)。结论髌下入路与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均可取得确切效果,但髌上入路能减少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等,并可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髌下入路 髓内钉 髌上入路 中下段
原文传递
创伤性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陈晓燕 《中国校医》 2021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究下肢创伤性骨损伤患者在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常见指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分析,以期为临床中及时检测及预防DVT提供参照。方法选取某医院2016年07月—2019年07月收治的因外伤性股损伤患者为研... 目的探究下肢创伤性骨损伤患者在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常见指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分析,以期为临床中及时检测及预防DVT提供参照。方法选取某医院2016年07月—2019年07月收治的因外伤性股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的157名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其手术前后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术前平均体质指数(BMI)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D-2聚体、术后纤维蛋白原、术后血小板计数和切口感染具有差异(P值均<0.05)。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BMI、术后D-2聚体和切口感染是影响创伤性骨折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指标纳入ROC分析,评价指标对测DVT发生的诊断价值,提示以0.650 pg/L为截点值,术后D-2聚体预测创伤骨折术后DVT发生的敏感度为86.62%,特异度为84.21%,曲线下面积为0.898,优于术前BMI指标。结论术前BMI、术后D-2聚体和切口感染是影响创伤性骨折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术后D-2聚体对创伤性骨折术后DVT形成具有高效的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 围手术期 多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带孔金属骨针联合钛缆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成勇 《临床医学》 CAS 2022年第11期12-14,共3页
目的 分析带孔金属骨针联合钛缆张力带内固定(以下简称“联合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77例内踝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接受克氏针钢丝张力... 目的 分析带孔金属骨针联合钛缆张力带内固定(以下简称“联合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77例内踝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接受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治疗,观察组39例接受联合固定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踝关节功能、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及愈合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Kofoed评分中疼痛、活动度、功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6%(1/39),对照组为21.05%(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固定治疗内踝骨折,能有效改善踝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针 张力带 金属骨针 钢丝 钛缆 踝关节功能 内踝骨折
原文传递
PNF技术联合“跨痛阈”功能锻炼在髌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显博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第2期77-79,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早期“跨痛阈”主动功能锻炼对髌骨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简明健康状况量表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8例髌骨骨折患者,根据建档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早期“跨痛阈”主动功能锻炼对髌骨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简明健康状况量表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8例髌骨骨折患者,根据建档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早期“跨痛阈”主动功能锻炼,两组连续干预3个月。观察两组膝关节评分优良率,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膝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简明健康状况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实验组膝关节评分优良率89.80%,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实验组干预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简明健康状况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联合早期“跨痛阈”主动功能锻炼干预髌骨骨折患者,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恢复膝关节活动度,提高膝关节评分优良率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骨折 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 早期“跨痛阈”主动功能锻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