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三支病变PCI术后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
1
作者 朱揆 沈德新 +9 位作者 赵江涛 秦奋 陈晓伟 于凤仪 吕炎 杨宇 秦臻 高佳敏 陶海龙 唐俊楠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3-677,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三支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1日至2023年10月3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并接受PCI的CAD三支病变患...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三支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1日至2023年10月3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并接受PCI的CAD三支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NLR中位数分为高NLR组(n=209)和低NLR组(n=208),绘制Kaplan-Meier风险曲线,采用Cox回归分析NLR与不良结局的关系。结果:在完全调整模型中,NLR对于全因性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HR(95%CI)分别为1.057(1.021~1.092)和1.031(1.004~1.055),而高NLR组的HR(95%CI)分别为2.730(1.244~6.009)和1.883(1.171~3.033)。NLR对于全因性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95%CI)、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23(0.782~0.863)、0.886、0.312和0.750(0.658~0.842)、0.692、0.324,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NLR可作为CAD三支病变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可靠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三支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预后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铁死亡与心肌纤维化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嫣晓 陈红霞 +2 位作者 程梦蝶 郑颖颖 张金盈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1,共7页
心肌纤维化是指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分化为更活跃的肌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过度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并生成胶原蛋白,最终促成心肌纤维化[1],这种结构重塑通常导致心肌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和死亡。心肌纤维化是心脏疾病的常... 心肌纤维化是指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分化为更活跃的肌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过度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并生成胶原蛋白,最终促成心肌纤维化[1],这种结构重塑通常导致心肌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和死亡。心肌纤维化是心脏疾病的常见病理结果。心肌纤维化过程涉及大量信号通路、细胞和介质,目前尚没有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心肌纤维化 心肌重塑 信号通路
下载PDF
细胞衍生物在心脏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
3
作者 李德民 路永政 +4 位作者 秦臻 徐彦彦 张力 张金盈 唐俊楠 《中华全科医学》 2022年第3期464-467,481,共5页
急性心肌梗死(AMI)仍然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需要针对AMI后心脏的损伤修复研究出新的治疗策略,最新的研究表明细胞衍生物在心脏损伤修复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细胞衍生物包括细胞外囊泡(EVs)、非编码... 急性心肌梗死(AMI)仍然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需要针对AMI后心脏的损伤修复研究出新的治疗策略,最新的研究表明细胞衍生物在心脏损伤修复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细胞衍生物包括细胞外囊泡(EVs)、非编码RNA、生长因子等。文章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展现了心肌细胞、内皮细胞、免疫细胞衍生的EVs在AMI后的变化以及作用;总结了临床前研究以及临床研究中微小核糖核酸、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环状核糖核酸在AMI后的变化以及作用;重点介绍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AMI后的变化及作用;最后从临床应用角度总结了EVs、非编码RNA、生长因子作为诊断和预测临床疾病进展的生物标志物相关的研究,以及利用这些细胞衍生物作为AMI治疗手段的研究。总之,细胞衍生物在心脏损伤修复方面有非常大的潜力,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衍生物 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损伤修复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血肌酐水平对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凯 郑颖颖 +9 位作者 唐俊楠 郭倩倩 张建朝 程梦蝶 宋风华 蒋丽珠 刘志煜 柏岩 尹姗姗 张金盈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8-311,共4页
目的:探讨血肌酐对肾功能正常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肾功能正常的、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255例。PCI术后随访(37.59±22.24)个月,以心... 目的:探讨血肌酐对肾功能正常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肾功能正常的、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255例。PCI术后随访(37.59±22.24)个月,以心源性死亡为终点事件。比较存活组与心源性死亡组患者入院时空腹血肌酐水平。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基线血肌酐水平对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随访期间共发生心源性死亡67例,存活3188例,两组患者基线血肌酐水平分别为(75.30±14.25)、(69.17±14.06)μmol/L;心源性死亡组基线血肌酐水平高于存活组(P=0.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史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基线血肌酐水平升高仍是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HR=1.023,95%CI=1.003~1.044)。结论:血肌酐水平升高是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远期不良事件发生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源性死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血肌酐
下载PDF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对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赵江涛 秦臻 +5 位作者 于凤仪 王泽禹 高佳敏 朱揆 唐俊楠 张金盈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7-341,共5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对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接受PCI术的366例中青年AMI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7(13...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对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接受PCI术的366例中青年AMI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7(13~60)个月。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血管疾病再入院、靶血管重建。通过计算约登指数得到TyG指数截断值。比较低TyG指数和高TyG指数组患者基线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TyG指数对中青年AMI患者PCI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根据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随访期间发生MACE 161例。Cox回归分析显示,TyG指数升高是中青年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HR=2.871,95%CI 1.726~4.775,P<0.001)。结论:TyG指数升高是中青年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 急性心肌梗死 中青年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下载PDF
基线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肾功能正常的PCI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刚琼 郑颖颖 +3 位作者 张文静 上官佳红 朱晓丹 张金盈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6-399,共4页
目的:评估术前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正常的PCI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80例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术前肾小球滤过率均正常。术后随访6~78个月。绘制术前血清Cys-C水平预测术后3 a全因死... 目的:评估术前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正常的PCI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80例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术前肾小球滤过率均正常。术后随访6~78个月。绘制术前血清Cys-C水平预测术后3 a全因死亡的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依据该值将患者分为术前血清Cys-C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比较两组术后3 a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的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筛选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术前血清Cys-C最佳截断值为1.32μmol/L,血清Cys-C高水平(≥1.32μmol/L)53例,低水平(<1.32μmol/L)527例。高水平组术后3 a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均高于低水平组(P均<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Cys-C增高是肾功能正常的PCI术后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HR(95%CI)为5.036(2.340~10.796)。结论:术前血清Cys-C水平升高可预测肾功能正常的PCI术后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肾功能 血清胱抑素C水平
下载PDF
HCM Risk-SCD评分单独及联合LVEF对中青年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7
作者 程栋 秦臻 +9 位作者 于凤仪 高佳敏 王泽禹 路永政 徐彦彦 杨宇 孙钊威 汤毅 桑海强 唐俊楠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56-661,共6页
目的:探讨HCM Risk-SCD评分及其联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预测中青年肥厚型心肌病(HCM)长期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2年6月共224例确诊为HCM的中青年患者临床资料。通过Cox回归确定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SCD)的危险因素,ROC... 目的:探讨HCM Risk-SCD评分及其联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预测中青年肥厚型心肌病(HCM)长期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2年6月共224例确诊为HCM的中青年患者临床资料。通过Cox回归确定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SCD)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LVEF联合HCM Risk-SCD评分对SCD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期间共发生SCD 17例。在调整了BMI、血小板计数等混杂因素后,HCM Risk-SCD评分对于患者生存结局的评估仍具有统计学意义(HR=1.321,95%CI为1.155~1.510,P<0.001)。HCM Risk-SCD评分与LVEF联合后AUC(95%CI)可达0.901(0.878~0.924),而HCM Risk-SCD评分AUC(95%CI)为0.776(0.762~0.790),LVEF AUC(95%CI)为0.683(0.665~0.701),联合后对HCM患者发生SCD的预测价值上升(P<0.05)。结论:HCM Risk-SCD评分联合LVEF可预测中青年HCM患者发生S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HCM Risk-SCD评分 左心室射血分数 中青年 心源性猝死 长期预后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与贝那普利对终末期心力衰竭的疗效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志煜 孔亚伟 +7 位作者 韩东建 和伟伟 杨永利 郑颖颖 唐俊楠 上官佳红 沈德良 张金盈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0-485,共6页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和贝那普利对终末期心力衰竭人群心功能改善程度并对比终点生存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连续纳入从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的终末期心力衰竭、心功能NYHAⅣ级的患者154例,根据药...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和贝那普利对终末期心力衰竭人群心功能改善程度并对比终点生存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连续纳入从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的终末期心力衰竭、心功能NYHAⅣ级的患者154例,根据药物使用情况分为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组(n=87)和贝那普利治疗组(n=67),观察两组人群基线、心功能改善情况及终点生存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用Cox回归分析不同的药物使用与终末期心力衰竭人群1 a内的复合终点事件的关系。结果:与贝那普利治疗组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组在治疗前的心脏射血分数基线水平更差(P=0.009),左心室壁瘤更多(P=0.043);但在院外治疗1 a后,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组疗效更好,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更低(P=0.007)。在调整了收缩压、eGFR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显示,与贝那普利治疗组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在终末期心力衰竭人群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HR=0.434,95%CI:0.260~0.725,P=0.001)。结论:在终末期心力衰竭诊疗过程中,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效果优于贝那普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库巴曲缬沙坦 终末期心力衰竭 心室射血分数 心力衰竭再住院 心源性死亡
下载PDF
糖尿病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的冠心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崔新月 靳之 +7 位作者 韩东建 和伟伟 张义 姜庆娇 郑颖颖 上官佳红 张金盈 沈德良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7-301,共5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8年12月确诊为冠心病且成功行PCI、术后1 a复查血管造影的患者368例,PCI术前查血清LDL-C均...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8年12月确诊为冠心病且成功行PCI、术后1 a复查血管造影的患者368例,PCI术前查血清LDL-C均<1.8 mmol/L,其中合并糖尿病109例。以术后1 a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为终点事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再狭窄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组高血压患者比例,血清LDL-C、甘油三酯水平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性别、高血压病史后,糖尿病、血清LDL-C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仍是LDL-C达标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 a内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2.752(1.644~4.609)、3.870(1.436~10.432)、3.028(1.928~4.754)。结论:糖尿病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应加强降脂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糖尿病 血脂 支架内再狭窄
下载PDF
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源性死亡的关系 被引量:13
10
作者 柏岩 郑颖颖 +9 位作者 唐俊楠 郭倩倩 张建朝 宋风华 程梦蝶 蒋丽珠 王凯 刘志煜 尹姗姗 张金盈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1-304,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心源性死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老年(60~80岁)冠心病PCI术后患者2186例。PCI术后开始随...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心源性死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老年(60~80岁)冠心病PCI术后患者2186例。PCI术后开始随访,随访时间(37.59±22.24)个月,以心源性死亡为终点事件。比较不同预后患者基线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价基线白蛋白水平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随访期间共发生心源性死亡68例,存活2118例,心源性死亡和存活组患者基线血清白蛋白水平分别为(38.58±4.56)、(40.38±4.43)g/L,心源性死亡组低于存活组(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等因素的影响后,基线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是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HR=1.071,95%CI=1.012~1.133)。结论:血清白蛋白水平是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早期预防及纠正低血清白蛋白水平有助于降低其PCI术后心源性死亡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白蛋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源性死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稳定性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长期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2
11
作者 程梦蝶 郑颖颖 +9 位作者 唐俊楠 郭倩倩 张建朝 宋风华 蒋丽珠 王凯 刘志煜 柏岩 尹姗姗 张金盈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5-318,共4页
目的:探讨基线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为稳定性冠心病并行PCI治疗的患者865例。PCI术后随访1~6 a,心源性死亡为终点事件。比较不同预后... 目的:探讨基线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为稳定性冠心病并行PCI治疗的患者865例。PCI术后随访1~6 a,心源性死亡为终点事件。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之间RDW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价基线RDW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随访期间共发生心源性死亡22例,存活843例,心源性死亡组基线RDW高于存活组[(14.19±1.25)%vs(13.45±1.40)%,P=0.014]。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RDW升高是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HR=1.156,95%CI=1.027~1.300)。结论:基线RDW水平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长期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分布宽度 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源性死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下载PDF
平均血小板体积/淋巴细胞比值与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长期死亡率的关系:一项队列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宋风华 郑颖颖 +8 位作者 唐俊楠 郭倩倩 张建朝 程梦蝶 蒋丽珠 王凯 刘志煜 柏岩 张金盈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3353-3357,共5页
目的探究血小板体积与淋巴细胞比值(MPVLR)与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长期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筛选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3472例,根据ROC曲线确定MPVLR预测冠心病PCI... 目的探究血小板体积与淋巴细胞比值(MPVLR)与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长期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筛选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3472例,根据ROC曲线确定MPVLR预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长期死亡率的最佳临界值为5.69,根据临界值水平将分为低MPVLR组(MPVLR<5.69,n=2433)和高MPVLR组(MPVLR≥5.69,n=1039)。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全因死亡及心源性死亡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高MPVLR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长期心源性死亡(HR=1.630,95%CI:1.020~2.640,P<0.05)及全因死亡(HR=1.579,95%CI:1.093~2.281,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MPVLR对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长期死亡事件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血小板体积 淋巴细胞 冠心病 PCI 死亡率
下载PDF
术前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预后的预测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增磊 郑颖颖 +10 位作者 唐俊楠 郭倩倩 张建朝 宋风华 程梦蝶 蒋丽珠 王凯 柏岩 刘志煜 尹姗姗 张金盈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5-308,共4页
目的:评估术前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为冠心病并行PCI治疗的患者3561例的临床资料。PCI术后开始... 目的:评估术前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为冠心病并行PCI治疗的患者3561例的临床资料。PCI术后开始,随访(37.59±22.24)个月。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MACCE定义为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及脑卒中的复合终点。比较不同预后患者术前MHR。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价术前MHR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期间520例发生MACCE。MACCE和非MACCE组术前MHR分别为(0.62±0.51)和(0.56±0.35),MACCE组高于非MACCE组(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性别构成、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术前MHR升高是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预后发生MACCE的危险因素(HR=1.323,95%CI=1.116~1.568)。结论:术前MHR升高是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预后发生MACCE的危险因素,可用于早期高危人群的危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下载PDF
血尿素氮/血肌酐比值与晚期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泽禹 张增磊 +10 位作者 原瑞霞 秦臻 徐帅 吕炎 于凤仪 张建朝 唐来仪 张力 张辉 唐俊楠 张金盈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9-213,共5页
目的:探讨血尿素氮/血肌酐比值(BUN/Cr)与晚期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65例晚期慢性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绘制BUN/Cr预测晚期慢性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出院后全因死亡的ROC曲... 目的:探讨血尿素氮/血肌酐比值(BUN/Cr)与晚期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65例晚期慢性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绘制BUN/Cr预测晚期慢性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出院后全因死亡的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根据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BUN/Cr组和高BUN/C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分析BUN/Cr与晚期慢性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BUN/Cr的最佳截断值为15,根据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BUN/Cr组(BUN/Cr<15)623例和高BUN/Cr组(BUN/Cr≥15)442例。高BUN/Cr组全因死亡率高于低BUN/Cr组(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BUN/Cr与晚期慢性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全因死亡有关[HR(95%CI)为1.799(1.246~2.598)]。结论:高BUN/Cr的晚期慢性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肾功能不全 血尿素氮/血肌酐比值 全因死亡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总长度对冠心病的筛查价值 被引量:4
15
作者 和伟伟 崔新月 +8 位作者 靳之 韩东建 张义 姜庆娇 王富行 刘志煜 上官佳红 张金盈 沈德良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90-794,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总长度(TPL)对冠心病(CAD)的筛查价值。方法:依据纳排标准,连续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因胸痛疑诊为CAD的患者298例。收集入选者的基本资料、颈动脉超声参数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颈动脉超声参数包括最大斑块...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总长度(TPL)对冠心病(CAD)的筛查价值。方法:依据纳排标准,连续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因胸痛疑诊为CAD的患者298例。收集入选者的基本资料、颈动脉超声参数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颈动脉超声参数包括最大斑块厚度(MPH)、斑块总厚度(TPH)、最大斑块长度(MPL)、TPL。CAD传统危险因素(TRF)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LDL-C、HDL-C、TG、TC和肌酐。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CAD或CAD多支病变的预测模型,分析模型的分类效能。结果:根据CAG结果,140例非CAD,158例被确诊为CAD;CAD患者中62例为多支病变,96例为单支病变。CAD患者的MPH、TPH、MPL、TPL均大于非CAG患者(P<0.001)。CAD多支病变患者TPH、TPL大于单支病变患者(P<0.05)。以CAD或CAD多支病变为因变量,以TRF为调整因素,分别以MPH、TPH、MPL、TPL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MPH、TPH、MPL、TPL均是CAD的预测因子,OR(95%CI)分别为1.601(1.253~2.046)、1.390(1.251~1.544)、1.179(1.115~1.246)、1.086(1.059~1.113);TPH和TPL是CAD多支病变的预测因子,OR(95%CI)分别为1.159(1.046~1.284)、1.047(1.021~1.074)。与单独以TRF构建的回归模型比较,TRF+TPH模型和TRF+TPL模型对CAD诊断的重分类改善能力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程度最大的为TRF+TPL模型,相对NRI达14.58%;TRF+TPL模型对CAD多支病变诊断的重分类改善能力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NRI达18.95%。结论:TPL可用于CAD的筛查,也可用于辅助判断CAD病变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超声 斑块长度 冠心病
下载PDF
决策树模型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志煜 孔亚伟 +6 位作者 张扬辉 张亚豪 王喆 路新源 郑颖颖 沈德良 张金盈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2年第11期1334-1340,共7页
目的应用决策树卡方自动交互检测(CHAID)算法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别构建罹患糖尿病(DM)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院外2年内的不良终点事件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 目的应用决策树卡方自动交互检测(CHAID)算法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别构建罹患糖尿病(DM)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院外2年内的不良终点事件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重症科(CCU)的DM-AMI行急诊PCI术后患者(信息采集来自CORFCHD-ZZ研究),并对其院外2年内的不良终点事件进行随访,应用CHAID法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对两种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纳入分析患者525例,其中2年发生不良终点事件203例(38.7%);CHAID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均显示“年龄≥60岁”、“BNP≥350ng/L”、“CRP>8.3mmol/L”、“不使用降糖药物”和“糖尿病病程大于5年”是不良终点的重要危险因素,并且在决策树中“年龄”是首要影响因素;决策树模型风险预测的正确率为69.1%,模型拟合效果较好;Logistic回归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拟合较好(χ^(2)=11.976,P>0.05)。决策树模型AUC为0.765(95%CI:0.727~0.801),Logistic回归模型AUC为0.784(95%CI:0.746~0.818),两模型预测价值均为中等,其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决策树模型灵敏度高于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二者分别为77.6%和73.9%。结论决策树分析结果能更为直观、形象地反映DM-AMI行PCI手术人群的术后生存风险特征,“年龄≥60岁”、“BNP≥350ng/L”、“CRP>8.3mmol/L”、“不使用降糖药物”和“糖尿病病程大于5年”参与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并且年龄是首要危险因素,决策树有利于临床医师对高危人群进行风险预测和制定随访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糖尿病 不良终点事件 决策树模型 LOGISTIC回归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长期全因死亡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7
作者 秦臻 原瑞霞 +9 位作者 高佳敏 张增磊 路永政 徐彦彦 郭嘉城 白婧 张力 刘刚琼 张金盈 唐俊楠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1-665,共5页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长期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个体化预后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HCM患者346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指标以及随访资料,采用Cox...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长期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个体化预后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HCM患者346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指标以及随访资料,采用Cox回归筛选HCM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R软件基于筛选出的影响因素构建HCM患者全因死亡预测的列线图模型,使用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采用一致性指数和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使用ROC曲线评价预测效果。结果:Cox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血红蛋白、N末端B型脑钠肽原、非持续性室速是HCM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内部验证一致性指数(95%CI)为0.757(0.684~0.855),校准曲线显示模型表现出较好的预测符合度。ROC曲线结果显示模型预测5 a、7 a全因死亡的AUC(95%CI)分别为0.772(0.695~0.863)、0.818(0.707~0.933)。结论:所构建的HCM患者长期全因死亡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和良好的拟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列线图模型 全因死亡 预后预测
下载PDF
基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蒋丽珠 郑颖颖 +9 位作者 唐俊楠 郭倩倩 张建朝 程梦蝶 宋风华 王凯 刘志煜 柏岩 尹姗姗 张金盈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2-315,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为ACS并行PCI治疗的患者2696例。PCI术后随访1~6 a,以全因死亡...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为ACS并行PCI治疗的患者2696例。PCI术后随访1~6 a,以全因死亡为终点事件。比较不同预后患者基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价基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ACS患者PCI术后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随访期间共发生全因死亡98例,存活2598例。与存活组相比,全因死亡组基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5.24±3.03)×10^9个/L vs(4.56±3.03)×10^9个/L,P=0.042]。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年龄、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病史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基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是ACS患者PCI术后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HR=1.052,95%CI=1.007~1.099)。结论:基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对预测ACS患者PCI术后长期死亡风险有一定价值;抗炎治疗对ACS患者PCI术后的预后可能具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计数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下载PDF
终末期肾病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高静脉血栓风险患者行Micra微型无线起搏器植入一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志煜 张扬辉 +5 位作者 张辉 张文静 上官佳红 刘刚琼 郑颖颖 张金盈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77-880,共4页
经静脉置入心脏永久起搏器是目前治疗慢性心律失常,尤其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重要手段^([1])。传统起搏器需要在皮肤下制作人工囊袋容纳脉冲发生器,并将电极导线连接至心腔内部,因此可出现囊袋感染、皮肤破溃、循环系统血栓、电极脱位... 经静脉置入心脏永久起搏器是目前治疗慢性心律失常,尤其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重要手段^([1])。传统起搏器需要在皮肤下制作人工囊袋容纳脉冲发生器,并将电极导线连接至心腔内部,因此可出现囊袋感染、皮肤破溃、循环系统血栓、电极脱位、导线断裂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2.4%~21.6%^([2])。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同时伴有高龄、严重肾功能不全、静脉血栓风险等多种传统起搏器并发症高危因素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肾病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高静脉血栓风险 Micra微型无线起搏器
下载PDF
宏基因组测序诊断沃林斯基分枝杆菌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凤仪 刘志煜 +3 位作者 吕炎 郑颖颖 唐俊楠 张金盈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8-141,共4页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是发生在心脏内膜表面的感染性疾病,30 d内病死率约为20%[1],1 a可达37.1%[2]。其临床症状不典型,但常伴随多种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脓毒血症、赘生物血栓形成等,血栓脱落可导致肺、脑、...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是发生在心脏内膜表面的感染性疾病,30 d内病死率约为20%[1],1 a可达37.1%[2]。其临床症状不典型,但常伴随多种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脓毒血症、赘生物血栓形成等,血栓脱落可导致肺、脑、脾等器官血管栓塞,严重影响患者预后[3]。因此,及时明确诊断、尽早有效治疗至关重要。血培养是感染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对苛养菌和罕见致病菌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宏基因组测序 沃林斯基分枝杆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