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3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清凉寺窑址出土富铁釉瓷的无损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钟丹霞 郭木森 +3 位作者 胡永庆 刘松 董俊卿 李青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179,共8页
富铁釉瓷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综合利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OCT)、光学显微镜(OM)、激光拉曼光谱技术(LRS)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XRF)对河南省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宋金时期富铁釉瓷样品进行无损分析研究,获取了富铁釉瓷的... 富铁釉瓷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综合利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OCT)、光学显微镜(OM)、激光拉曼光谱技术(LRS)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XRF)对河南省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宋金时期富铁釉瓷样品进行无损分析研究,获取了富铁釉瓷的釉层结构、釉面析晶的物相信息及胎釉化学成分等信息,探讨了釉层断面OCT灰度图像特征与其显微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富铁釉瓷的烧制工艺。结果表明,酱釉瓷和柿叶红釉瓷表面及黑釉红斑区存在富铁析晶层,黑釉瓷釉层表面未发现富铁析晶层的存在。酱釉瓷釉层富铁析晶层中铁的氧化物以ε-Fe_2O_3晶体为主,而柿叶红釉层则主要是α-Fe_2O_3晶体,黑釉红斑层同时存在ε-Fe_2O_3,α-Fe_2O_3晶体以及磁铁矿。上述差异形成的原因与釉层化学成和烧制工艺存在联系。釉层中高含量碱土金属氧化物及氧化铁区域更容易析出氧化铁晶体。黑釉瓷烧成气氛以还原气氛为主,而酱釉瓷和柿叶红釉瓷则倾向于氧化烧成气氛,且柿叶红釉瓷的烧成温度高于酱釉瓷。该研究将OCT,OM,LRS与XRF相结合,有助于加强对富铁釉瓷的整体认知,为富铁釉瓷的断源断代提供更为丰富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铁釉瓷 氧化铁晶体 ε-Fe2O3相 清凉寺窑
下载PDF
整体提取技术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欣 《文化产业》 2023年第7期130-132,共3页
整体提取技术是一种以文物为中心,将文物连同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土体一起提取并转移到实验室的方法,也是当前考古发掘现场保护文物的常用手段。现首先概述整体提取技术的适用条件,例如文物极易破碎或者是已经破碎,无法单独提取;文物周边... 整体提取技术是一种以文物为中心,将文物连同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土体一起提取并转移到实验室的方法,也是当前考古发掘现场保护文物的常用手段。现首先概述整体提取技术的适用条件,例如文物极易破碎或者是已经破碎,无法单独提取;文物周边有丰富的历史信息等。其次着重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几种整体提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发掘现场 整体提取 文物保护 常用手段 适用条件 实验室
下载PDF
河南汝州温泉遗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3
作者 赵清坡 张水木 +3 位作者 宿凯 马欢欢 陈君 徐永华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6-625,共10页
2021年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河南汝州地区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新发现汝州温泉遗址,地层厚约3 m,发现石制品148件,分为石核、石片、石锤和石器。原料以石英岩、安山岩为主;石核以简单剥片石核为主,存在盘状石核;石片中以大... 2021年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河南汝州地区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新发现汝州温泉遗址,地层厚约3 m,发现石制品148件,分为石核、石片、石锤和石器。原料以石英岩、安山岩为主;石核以简单剥片石核为主,存在盘状石核;石片中以大、中型为主;石器类型包括手斧、薄刃斧、手镐、大型石刀、石球、刮削器、尖状器、钻器、砍砸器等。整体石制品面貌既有简单石核-石片石器工业的特点,又有手斧、薄刃斧等阿舍利石器工业常见器类,年代属晚更新世。温泉遗址的发现是北汝河流域存在阿舍利技术的证据,河南北汝河流域或将成为国内又一处阿舍利技术表现较为集中的区域,将为研究阿舍利技术在我国的出现和扩散等提供新的线索和区域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石制品 阿舍利 晚更新世
原文传递
再议河南省图书馆对殷墟之发掘
4
作者 任博韬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3年第12期10-12,共3页
河南省图书馆已成立100余年,除开展图书收藏、图书借阅、社会教育等工作外,在中华民国初年还承担着收藏文物的职能。1929年和1930年,河南省图书馆曾两次对安阳殷墟进行发掘,开启了河南省现代考古的序幕。文章分析了河南省图书馆对安阳... 河南省图书馆已成立100余年,除开展图书收藏、图书借阅、社会教育等工作外,在中华民国初年还承担着收藏文物的职能。1929年和1930年,河南省图书馆曾两次对安阳殷墟进行发掘,开启了河南省现代考古的序幕。文章分析了河南省图书馆对安阳殷墟的发掘情况,探讨了殷墟发掘的作用和意义,介绍了出土甲骨的存放状况,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图书馆 殷墟 考古发掘
下载PDF
《中华远古之文化》重要价值再认识——纪念中国考古学初创标志性发掘研究报告发表100年
5
作者 魏兴涛(文/图) 宋倩(文/图) 《大众考古》 2023年第12期39-47,共9页
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发掘与《中华远古之文化》的发表1914—1924年,瑞典籍学者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7.3—1960.10.29)受聘为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主要负责寻找铁矿和煤矿,并着重于新生代地质学的研究,后来兴趣逐渐... 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发掘与《中华远古之文化》的发表1914—1924年,瑞典籍学者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7.3—1960.10.29)受聘为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主要负责寻找铁矿和煤矿,并着重于新生代地质学的研究,后来兴趣逐渐转移到古生物学和考古学方面。1918年安特生在河南省的一些地点考察,曾到渑池县一带调查古生物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安特生 发掘研究 仰韶村遗址 中华远古之文化 古生物化石 北洋政府 渑池县
下载PDF
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晚商至汉代浮选结果及初步分析
6
作者 赵俊杰 郭荣臻 +1 位作者 胡赵建 刘彦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对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东区2023年度发掘中采集的晚商至汉代浮选样品鉴定分析显示,晚商时期先民的粮食作物组合为粟、黍、大豆,作物构成状况指向了粟作在先民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与中原其他晚商时期植物考古记录具有一定相似性;东周至... 对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东区2023年度发掘中采集的晚商至汉代浮选样品鉴定分析显示,晚商时期先民的粮食作物组合为粟、黍、大豆,作物构成状况指向了粟作在先民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与中原其他晚商时期植物考古记录具有一定相似性;东周至汉代的考古记录中,以粟、黍为代表的粟作农业仍是先民生业的组成。南东陶遗址的浮选结果为豫西北地区商代至汉代农业结构的探研提供了证据,随着发掘与研究的深入,对这一区域不同时期先民农业经济与生业系统的认识将更加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东陶遗址 晚商至汉代 植物考古 农业经济 生业模式
下载PDF
郑州地区商代建筑夯土材料的科技分析与研究——以郑州商城和郑州小双桥遗址为例
7
作者 谷天旸 杨雪钦 +6 位作者 师东辉 杨树刚 马玉鹏 郑晓旭 吴金旭 张玉修 宋国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100,共12页
本研究以郑州商城和小双桥遗址发现的不同建筑类型的夯土材料(城墙、高台基址、建筑基础、水井等)为对象,利用显微观察、拉曼光谱分析、粒度分析、磁化率测定、烧失量测定等科技方法,结合形貌特征比对开展综合研究。研究初步探析了郑州... 本研究以郑州商城和小双桥遗址发现的不同建筑类型的夯土材料(城墙、高台基址、建筑基础、水井等)为对象,利用显微观察、拉曼光谱分析、粒度分析、磁化率测定、烧失量测定等科技方法,结合形貌特征比对开展综合研究。研究初步探析了郑州地区商代各类型夯土材料的结构、组成和物性特征。通过土壤微形态分析等方法有效识别了夯土的微观结构、组分和微构造,揭示了先民夯筑行为对原生土壤的改造现象,进而探讨了夯土在建造和使用时期的人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建筑 夯筑技术 郑州商城 郑州小双桥
下载PDF
淮河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影响研究
8
作者 李博 韩子超 《蚌埠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20-123,共4页
淮河中、上游地区处于我国地理单元上的过渡中心,也是史前文化交流碰撞的“漩涡地带”。新石器时代中期两区域以淮河及其支流为纽带开启了文化上的互动交流,并逐步增强。两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直接促进了淮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对淮... 淮河中、上游地区处于我国地理单元上的过渡中心,也是史前文化交流碰撞的“漩涡地带”。新石器时代中期两区域以淮河及其支流为纽带开启了文化上的互动交流,并逐步增强。两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直接促进了淮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对淮河上游所在中原地区文化传播与扩散及早期中国各地考古学文化由分散、孤立走向交流、融合形成相对的文化共同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中上游地区 新石器时代中期 文化交流互动
下载PDF
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的科学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容波 赵倩 +5 位作者 武志江 郑豪 赵静 罗宏杰 李强 马艺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4,共6页
为研究河南信阳城阳城址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病害,采用X荧光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对陶器表面颜料、有机底层、金属涂层进行了分析检测,并对陶胎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批城阳城址彩绘陶器为高硅低铝陶器,为... 为研究河南信阳城阳城址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病害,采用X荧光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对陶器表面颜料、有机底层、金属涂层进行了分析检测,并对陶胎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批城阳城址彩绘陶器为高硅低铝陶器,为典型北方灰陶类型,吸水率较大,结构比较疏松,烧成温度范围在930℃~1025℃。陶器表面红色颜料主要为朱砂和赤铁矿,黄色颜料为针铁矿; 8号墓部分彩绘陶器彩绘层底含锡; 18号墓彩绘陶器黑褐色有机底层为生漆,为漆衣彩绘陶。这些信息为保护修复方案设计和保护修复实施提供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阳城遗址 战国楚墓 彩绘陶器 科学研究
下载PDF
河南省禹州瓦店遗址的河流地貌演化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辉 张海 +1 位作者 张家富 方燕明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1-87,91,共8页
本文对河南禹州瓦店遗址附近的颍河河流地貌演化进行了研究,并对龙山时期的景观与当时聚落、生业的关系以及遗址废弃之后的后生变化进行了讨论。根据瓦店遗址附近的地学和考古资料,并结合环嵩山地区的区域资料,将瓦店遗址晚更新世以来... 本文对河南禹州瓦店遗址附近的颍河河流地貌演化进行了研究,并对龙山时期的景观与当时聚落、生业的关系以及遗址废弃之后的后生变化进行了讨论。根据瓦店遗址附近的地学和考古资料,并结合环嵩山地区的区域资料,将瓦店遗址晚更新世以来的河流地貌演化分为6个阶段。在龙山文化晚期,瓦店附近的颍河处于中全新世堆积阶段,台地面与河床之间的高差较小,呈现出"水乡"的特点。这样的景观基础为瓦店先民在台地上开挖流水壕沟以及种植水稻提供了可能。而在遗址废弃之后,全新世晚期的河流下切及侧蚀不断改变着遗址的面貌,逐渐形成今日的景观。总之,作为人类主要活动区域的河流地貌,全新世以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演化对于聚落考古和人地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店遗址 河流地貌演化 聚落 生业 后生变化
下载PDF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鬣狗粪化石的初步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文娟 李占扬 +1 位作者 宋国定 吴妍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7-125,共9页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是我国近年来发掘的最为重要的古人类遗址之一。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粪便化石等遗存以及人类头盖骨化石等。我们对该遗址出土的鬣狗粪化石进行了类型学及其包含的微体化石等方面研究,从分析...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是我国近年来发掘的最为重要的古人类遗址之一。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粪便化石等遗存以及人类头盖骨化石等。我们对该遗址出土的鬣狗粪化石进行了类型学及其包含的微体化石等方面研究,从分析统计结果来看,鬣狗粪化石中包含了丰富的古信息,如古寄生虫卵、动物毛发、孢粉、植硅体、真菌等。本文主要针对鬣狗粪化石中古寄生虫卵及动物毛发进行分析,探讨了作为寄主鬣狗罹患的寄生虫病,以及鬣狗的食物来源等情况,为深入理解更新世晚期人类适应环境与气候提供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井遗址 鬣狗 粪化石 食性
下载PDF
河南信阳城阳城址8号墓出土木材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德君 武志江 +1 位作者 赵泾峰 李晶晶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5-248,共4页
为研究河南信阳城阳城址8号墓出土木材,经光学显微镜对木材构造特征观察分析,依据GB/T16734~1997《中国主要木材名称》进行鉴定,结果为梓木(Catalpaspp.)、枫杨(Pterocarya sp.)、麻栎类(Sect.Cerris)和山桐子(Idesiasp.)。4类木材现在... 为研究河南信阳城阳城址8号墓出土木材,经光学显微镜对木材构造特征观察分析,依据GB/T16734~1997《中国主要木材名称》进行鉴定,结果为梓木(Catalpaspp.)、枫杨(Pterocarya sp.)、麻栎类(Sect.Cerris)和山桐子(Idesiasp.)。4类木材现在信阳地区均有分布,且数量较多,表明这些木材系就地取材。该鉴定结果可为河南信阳城阳城址8号墓葬的考证提供参考,为河南信阳森林的历史变迁、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树木分布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阳 城阳城址 出土木材
下载PDF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西周——春秋时期费昂斯珠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颖竹 陈坤龙 +3 位作者 马清林 马泓蛟 张治国 姜涛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5-54,共10页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的大型邦国墓地,其中M2009的六璜组玉佩上使用了费昂斯珠,作为人工制品的费昂斯珠,其材料组成和工艺特点显示了古代科技水平,利用科学分析揭示其科学价值很有意义。本研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的大型邦国墓地,其中M2009的六璜组玉佩上使用了费昂斯珠,作为人工制品的费昂斯珠,其材料组成和工艺特点显示了古代科技水平,利用科学分析揭示其科学价值很有意义。本研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X)、激光拉曼光谱(Raman)分析了四件三门峡虢国墓M2009出土的费昂斯珠的微观结构和成分。研究发现,四件费昂斯珠采用直接施釉法,釉层使用了铜离子着色,可能使用了含氯和铜的矿物。费昂斯珠的内外表层还发现了羟基磷灰石和朱砂,来自于墓主遗骸和墓葬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昂斯珠 风化腐蚀 施釉工艺 着色剂
下载PDF
沙颍河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业经济研究——以河南省漯河土城王遗址出土动物遗存为例
14
作者 裴晓晨 李欣蔓 +4 位作者 张颖 林怡嫺 梁法伟 李唯 张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0-498,共19页
沙颍河平原地处中原地区东南外围,是连接中原与淮河流域的重要区域,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原地区内部生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本研究对河南省漯河市土城王遗址(33°40′08.86″N, 114°04′50.19″E)出土的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600~4... 沙颍河平原地处中原地区东南外围,是连接中原与淮河流域的重要区域,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原地区内部生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本研究对河南省漯河市土城王遗址(33°40′08.86″N, 114°04′50.19″E)出土的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600~4300年)的动物遗存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饲养家猪(猪的NISP和MNI占比分别为26.37%和32.1%,肉食贡献占比57.1%)和狩猎鹿科动物(大、中、小型鹿的总NISP和MNI占比分别为62.66%和40.8%,肉食贡献占比31.8%)是土城王遗址先民获取肉食资源的主要方式;鹿科动物同时也是制作工具的主要原料。与中原地区其他区域相比,沙颍河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600~4300年)生业经济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混合性特征。一方面,动物资源获取与利用模式接近环境背景更为相似的淮河中游地区,而与中原地区其他区域差异明显,具体表现在渔猎活动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家猪以散养为主,饲养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可能与其所处冲积平原水系发达、湿地密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环境背景密切相关,是当地先民因地制宜的能动选择;另一方面,农业模式是旱地作物占主导的稻旱混作,整体上与中原地区其他区域一致,可能是受到仰韶文化圈的影响。该研究弥补了沙颍河平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动物资源获取与利用研究的材料不足,突出了当地生业经济的特殊性和中原地区内部生业经济的多样性,为深化理解人类社会生业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提供了新的重要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遗存 生业经济 沙颍河平原 新石器时代晚期 因地制宜
原文传递
出土饱水木质文物的腐蚀病害类型与保护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5
作者 陈家昌 黄霞 +1 位作者 陈晓琳 陈中行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6-101,128,共7页
饱水木质文物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其保护引起了广泛重视。从出土饱水木质文物存在的腐蚀病害类型及保护研究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对现有保护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出土 饱水 木质文物 病害类型 保护
下载PDF
河南三杨庄剖面光释光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铭 王松娜 +2 位作者 康树刚 刘海旺 王旭龙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8年第6期580-588,共9页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遗址是由于黄河下游洪水快速掩埋而保存的汉代文化遗址,是研究黄河流域历史气候变化与古河道变迁的理想载体。近年来,石英的光释光(OSL)测年技术广泛应用于水成沉积物的定年。本文选取三杨庄文化遗址区的一个...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遗址是由于黄河下游洪水快速掩埋而保存的汉代文化遗址,是研究黄河流域历史气候变化与古河道变迁的理想载体。近年来,石英的光释光(OSL)测年技术广泛应用于水成沉积物的定年。本文选取三杨庄文化遗址区的一个深度为10.40 m的剖面,使用细颗粒石英单片再生剂量(SAR)法OSL技术测量了该剖面的8个样品的年龄,建立了剖面年代标尺,并与前人测得的加速器质谱(AMS)^(14)C年龄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1)三杨庄剖面年龄分布在约12.43 — 1.21 ka,沉积于整个全新世时期,剖面沉积速率波动幅度较大,在约3.91 — 3.15 ka(深度9.60 — 5.00 m)沉积速率很快,而3.91 ka之前的早—中全新世时沉积速率较慢;(2)剖面深度8.60 — 5.00 m,^(14)C年代相对OSL年代出现严重高估,高估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由约2 ka变化到约7 ka,推断三杨庄剖面^(14)C年代的高估可能是由于碳库效应的影响;(3)三杨庄剖面细颗粒石英OSL测年结果指示细颗粒石英在河流-洪积相沉积物测定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光释光测年 ^14C测年 碳库效应 三杨庄
下载PDF
丙烯酸盐配合物溶胶对出土脆弱陶质文物的加固保护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家昌 黄霞 +2 位作者 陈晓琳 刘海旺 朱汝生 《材料导报(纳米与新材料专辑)》 EI CAS 2015年第2期479-482,共4页
为提高出土脆弱陶质文物的强度及抗风化能力,采用丙烯酸盐配合物溶胶(AMC)为加固材料,对考古遗址出土的脆弱陶质文物进行了加固试验。采用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仪、同步热分析、万能材料试验机对加固前后陶质文物的成分、结构及力... 为提高出土脆弱陶质文物的强度及抗风化能力,采用丙烯酸盐配合物溶胶(AMC)为加固材料,对考古遗址出土的脆弱陶质文物进行了加固试验。采用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仪、同步热分析、万能材料试验机对加固前后陶质文物的成分、结构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AMC加固后的陶质试样其弯曲载荷提高了106.5%,耐盐蚀循环、抗冻融能力循环次数均提高约1倍,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是一种性能优异的脆弱陶质文物保护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盐配合物 水溶胶 脆弱陶瓦 加固
下载PDF
河南楚长城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一丕 《文博》 2014年第5期50-54,共5页
目前,河南境内已确定的楚长城分布线路主要分布在南阳盆地北沿和东沿,起自伏牛山主峰尧山,南达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不同地段,地理特征不同,楚长城的防御形式也不一样。河南境内的楚长城是由人工墙体、关隘、兵营遗址、烽燧、城址、山险... 目前,河南境内已确定的楚长城分布线路主要分布在南阳盆地北沿和东沿,起自伏牛山主峰尧山,南达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不同地段,地理特征不同,楚长城的防御形式也不一样。河南境内的楚长城是由人工墙体、关隘、兵营遗址、烽燧、城址、山险等多种元素构成的有机统一的体系,并由外而内形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楚长城 分布线路 防御形式及规律 防御体系
下载PDF
早期考古发掘遗址重定位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耿同 杨瑞霞 杨树刚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7-323,共7页
空间位置是考古遗址的重要属性。中国早期考古发掘受技术设备等因素限制,部分已经发掘并回填的遗址因缺少准确的空间定位信息,为后续研究和保护带来极大不便。利用已有考古发掘记录、文献资料、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早期地图等多元信息,基... 空间位置是考古遗址的重要属性。中国早期考古发掘受技术设备等因素限制,部分已经发掘并回填的遗址因缺少准确的空间定位信息,为后续研究和保护带来极大不便。利用已有考古发掘记录、文献资料、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早期地图等多元信息,基于GIS技术,构建早期考古发掘遗址重定位的方法模型。以河南省辉县孟庄遗址为例,利用多元地理信息综合定位方法进行试验分析和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很好地控制了遗址空间位置和分布的模糊度及不确定性,能够为遗址复探、遗址保护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再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发掘 考古遗址 重定位 GIS
下载PDF
济源市王虎遗址出土唐代铁质文物分析检测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闫海涛 孙凯 杨朔 《草原文物》 2021年第2期96-103,共8页
采用金相显微观察、X射线衍射和X荧光半定量分析检测方法,对济源王虎遗址出土的铁器进行了分析检测,明确了这批铁质文物的材料类型、制作工艺以及锈蚀物矿物组成成分等,并根据分析检测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关键词 分析检测 王虎遗址 铁质文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