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7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_(2)O_(3)-Cu/25Cr复合材料的热变形行为与热加工图
1
作者 李恒 田保红 +3 位作者 周孟 马紫鹏 景柯 刘勇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146,共8页
采用内氧化-快速热压烧结方法制备了Al_(2)O_(3)-Cu/25Cr复合材料,利用Gleeble-1500D型热模拟试验机对其进行热变形试验(变形温度为600~900℃,变形速率为0.001~1 s^(-1)),绘制了其真应力-真应变曲线,根据双曲正弦模型计算了复合材料的... 采用内氧化-快速热压烧结方法制备了Al_(2)O_(3)-Cu/25Cr复合材料,利用Gleeble-1500D型热模拟试验机对其进行热变形试验(变形温度为600~900℃,变形速率为0.001~1 s^(-1)),绘制了其真应力-真应变曲线,根据双曲正弦模型计算了复合材料的热变形激活能和本构方程,得到了Al_(2)O_(3)-Cu/25Cr复合材料热变形过程的热加工图。结果表明:Al_(2)O_(3)-Cu/25Cr复合材料的热变形激活能为287.227 kJ/mol,根据热加工图,确定了复合材料最佳的热加工工艺参数为变形温度为800~900℃、变形速率为0.25~1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Cu/25Cr复合材料 热变形 本构方程 热加工图
原文传递
W-50%Cu复合材料的高温变形行为及加工图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勇 赵瑞龙 +2 位作者 田保红 张晓伟 张毅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共5页
利用Gleeble-1500热力模拟试验机,在温度为650~950℃、应变速率为0.01~5 s-1、总应变量0.7的条件下,对W-50%Cu复合材料高温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行为及其热加工图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W-50%Cu复合材料高温流动应力-... 利用Gleeble-1500热力模拟试验机,在温度为650~950℃、应变速率为0.01~5 s-1、总应变量0.7的条件下,对W-50%Cu复合材料高温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行为及其热加工图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W-50%Cu复合材料高温流动应力-应变曲线主要以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软化机制为特征,峰值应力随变形温度的降低或应变速率的升高而增加;在真应力-应变曲线基础上,建立的W-50%Cu复合材料高温变形本构模型较好地表征了其高温流变特性;同时,利用W-50%Cu复合材料DMM加工图分析了其变形机制和失稳机制,可确定其热加工工艺优先选择变形温度650~700℃、应变速率1~5 s-1或变形温度850~950℃、应变速率0.01~0.1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50%Cu复合材料 高温变形 本构模型 动态再结晶 DMM加工图
原文传递
汽车车身用铝合金与钢的异种材料电阻点焊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23
3
作者 邱然锋 石红信 +2 位作者 张柯柯 朱锦洪 李建军 《电焊机》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0-154,共5页
综述了铝合金与钢的异种材料电阻点焊技术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工艺垫片法和过渡层法两类工艺方法,分析了其各自特点。利用工艺垫片法能够以较低的焊接电流获得具有很高抗剪强度的接头;采用过渡层法能获得具有较高抗拉强度的接头,但焊接... 综述了铝合金与钢的异种材料电阻点焊技术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工艺垫片法和过渡层法两类工艺方法,分析了其各自特点。利用工艺垫片法能够以较低的焊接电流获得具有很高抗剪强度的接头;采用过渡层法能获得具有较高抗拉强度的接头,但焊接时需要较高的焊接电流。探讨了界面反应层对接头性能的影响。认为铝钢异种材料连接时,界面反应层的控制是获得优质连接接头的关键,并就此指出了今后铝钢的电阻点焊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电阻点焊
下载PDF
Al_2O_3/Cu-WC复合材料热变形行为及热加工图 被引量:6
4
作者 冯江 田保红 +3 位作者 孙永伟 刘勇 张毅 任凤章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462-3467,共6页
在Gleeble 1500D热模拟机上对Al2O3/Cu-WC复合材料进行热压缩实验,研究变形温度为350-750℃、应变速率为0.01-5 s 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结果表明:Al2O3/Cu-WC复合材料高温流变应力—应变曲线主要以动态再结晶软化机制为特征,峰值应力... 在Gleeble 1500D热模拟机上对Al2O3/Cu-WC复合材料进行热压缩实验,研究变形温度为350-750℃、应变速率为0.01-5 s 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结果表明:Al2O3/Cu-WC复合材料高温流变应力—应变曲线主要以动态再结晶软化机制为特征,峰值应力随变形温度的降低或应变速率的升高而增加;热变形过程中的稳态流变应力可用双曲正弦本构关系式来描述,其激活能为229.17 kJ/mol。根据材料动态模型,计算并建立Al2O3/Cu-WC复合材料的热加工图,据此确定热变形流变失稳区及热变形过程的最佳工艺参数,其热加工温度为650-750℃,应变速率为0.1-1 s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2O3 Cu-WC复合材料 热变形 流变应力方程 热加工图
下载PDF
轻金属材料超声波焊接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3
5
作者 涂益民 邱然锋 +2 位作者 石红信 于华 张柯柯 《轻合金加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20,共5页
介绍了铝合金、镁合金的国内外超声波焊接的最新研究现状,分析了各种工艺方案的特点与效果。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焊前用乙醇润湿铝合金表面可提高其超声波焊接性,而对于镁合金则通过卤化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超声波焊接接头强度;采用一... 介绍了铝合金、镁合金的国内外超声波焊接的最新研究现状,分析了各种工艺方案的特点与效果。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焊前用乙醇润湿铝合金表面可提高其超声波焊接性,而对于镁合金则通过卤化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超声波焊接接头强度;采用一定的钎料对铝合金、镁合金进行超声波钎焊能较好提高其接头力学性能。并指出了超声波钎焊将成为今后铝合金、镁合金等轻金属超声波焊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镁合金 超声波焊接 强度 接头
下载PDF
激光滚压焊技术在异种金属连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石红信 邱然锋 +1 位作者 涂益民 于华 《电焊机》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7-41,共5页
近来铝合金/钢、铝合金/钛合金等异种金属的连接在汽车等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采用熔化焊来连接异种金属非常困难,同时扩散焊的效果也不很理想,主要是因为焊接过程中在界面处会产生较多的脆性金属间化合物。因此,急需一种高可靠性... 近来铝合金/钢、铝合金/钛合金等异种金属的连接在汽车等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采用熔化焊来连接异种金属非常困难,同时扩散焊的效果也不很理想,主要是因为焊接过程中在界面处会产生较多的脆性金属间化合物。因此,急需一种高可靠性、高效率的新工艺对此类异种材料进行高质量的连接。激光滚压焊正是针对这一需求而开发的新型连接工艺。详细介绍了该工艺方法的提出背景、工作原理、界面上金属间化合物的特点以及所得到焊接接头的主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滚压焊 异种金属 搭接接头 金属间化合物 性能
下载PDF
Cu-Al_2O_3复合材料热变形行为及加工图 被引量:2
7
作者 杨雪瑞 田保红 +1 位作者 张毅 刘勇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5-28,共4页
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上对Cu-Al2O3复合材料进行等温压缩试验,研究了变形温度600~950℃,应变速率0.001~1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结果表明,Cu-Al2O3复合材料的流变应力-应变曲线是典型的动态再结晶类型,流变应力随应变量的增... 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上对Cu-Al2O3复合材料进行等温压缩试验,研究了变形温度600~950℃,应变速率0.001~1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结果表明,Cu-Al2O3复合材料的流变应力-应变曲线是典型的动态再结晶类型,流变应力随应变量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之后达到一个稳定的趋势。热变形过程中的稳态流变应力可用双曲正弦本构方程.ε=8.909×105[sinh(0.012486σ)]5.4343.exp[-133.02/(RT)]来表示。根据动态材料模型以及DMM加工图理论,建立了Cu-Al2O3复合材料的热加工图,据此确定Cu-Al2O3复合材料的最佳热变形工艺参数范围为:变形温度850~950℃,应变速率0.01~0.1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2O3复合材料 热变形 本构方程 热加工图
原文传递
金属陶瓷-锰钢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磨损机理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长涛 谢敬佩 +3 位作者 卢洪波 黄先波 王文焱 王爱琴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11年第1期21-23,共3页
通过扫描电镜对金属陶瓷-锰钢复合材料的组织、结合情况和磨损形貌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复合材料的结合和磨损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烧结金属陶瓷和锰钢的结合为冶金结合;金属陶瓷磨损形貌为少量的犁沟.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冶金结合 磨损机理
下载PDF
金属零件表面滚压强化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3
9
作者 周航 周旭东 周宛 《工具技术》 2009年第12期18-22,共5页
介绍了金属零件表面滚压强化技术的概念、历史和工艺特点,综述了表面滚压技术的强化机理和各种工艺方法,展望了该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表面滚压 强化机理 工艺方法 疲劳强度
下载PDF
铸态Cu-1.16Ni-0.36Cr合金热变形行为及热加工图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文明 李韶林 +3 位作者 宋克兴 王强松 丁宗业 朱莹莹 《材料导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0-227,共8页
利用Gleeble-1500型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Cu-1.16Ni-0.36Cr合金在变形量为50%、变形温度为750~950℃、变形速率为0.01~10 s^(-1)下的热压缩变形行为,建立该合金热变形的本构方程和热加工图。结果表明:Cu-1.16Ni-0.36Cr合金在700~900℃的... 利用Gleeble-1500型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Cu-1.16Ni-0.36Cr合金在变形量为50%、变形温度为750~950℃、变形速率为0.01~10 s^(-1)下的热压缩变形行为,建立该合金热变形的本构方程和热加工图。结果表明:Cu-1.16Ni-0.36Cr合金在700~900℃的变形温度下以动态回复为主,在950℃下发生完全的动态再结晶。通过真应力应变曲线得到了该合金热变形的本构方程和热加工图。根据应变对流变应力的影响对本构方程进行修正,通过修正后的回归方程对流变应力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热加工图表明,该合金适宜的热变形工艺参数为900~950℃和0.1~1 s^(-1),其中950℃和1 s^(-1)变形条件下组织状态最佳,为晶粒细小均匀的等轴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Ni-Cr合金 热压缩变形 本构方程 热加工图 动态再结晶
下载PDF
稀土永磁材料力学性能改善方法及加工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吕贵红 马峥 +3 位作者 肖滕龙 李孝森 刘夏琳 安士忠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7,共7页
稀土永磁材料因其优异的磁性能在传统工业、风力发电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稀土永磁材料中金属间化合物的脆性大,导致该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差,从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总结了稀土永磁材料塑韧性差的原因和断裂机理... 稀土永磁材料因其优异的磁性能在传统工业、风力发电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稀土永磁材料中金属间化合物的脆性大,导致该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差,从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总结了稀土永磁材料塑韧性差的原因和断裂机理,重点阐述了近年来提高其力学性能的方法,主要包括晶粒尺寸及分布优化、基体相强韧化、晶界强韧化,以及降低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概述了稀土永磁材料的加工方法,最后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永磁材料 ND-FE-B磁体 Sm-Co磁体 力学性能 断裂机理 加工方法
下载PDF
《金属材料学》创新性教学探讨
12
作者 安士忠 马景灵 文九巴 《科技创新导报》 2021年第11期215-217,共3页
《金属材料学》是材料类及机械类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教学效果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然而,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要求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河南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学》教学的实践,提出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金属材料学》是材料类及机械类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教学效果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然而,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要求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河南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学》教学的实践,提出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思路,在学生熟练掌握金属材料科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性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学 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下载PDF
基于二元堆积理论高致密CuW复合材料制备及耐电弧侵蚀性能研究
13
作者 张懿铭 宋克兴 +6 位作者 国秀花 皇涛 冯江 王旭 李韶林 钟建英 李凯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81-189,共9页
目的提高CuW复合材料的致密度及耐电弧侵蚀性能。方法基于二元堆积理论设计并制备了双粒径W颗粒混杂CuW75复合材料,通过微观组织表征、硬度测试、导电率测试及密度测试,重点对比研究了单粒径CuW75复合材料和双粒径混杂CuW75复合材料致... 目的提高CuW复合材料的致密度及耐电弧侵蚀性能。方法基于二元堆积理论设计并制备了双粒径W颗粒混杂CuW75复合材料,通过微观组织表征、硬度测试、导电率测试及密度测试,重点对比研究了单粒径CuW75复合材料和双粒径混杂CuW75复合材料致密性和微观组织的内在关联,并通过电接触实验研究了双粒径混杂CuW75复合材料耐电弧的侵蚀性能。结果双粒径混杂CuW75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均匀,W相及Cu相网络连通程度高,致密度高达99.79%,较CuW75复合材料国家标准致密度提升了2.9%,硬度较CuW75复合材料国家标准提升了6.7%。电接触实验结果表明,双粒径混杂CuW75复合材料熔焊力波动幅度小,平均熔焊力(35.06cN)较1μm单粒径CuW75复合材料的降低了11%;平均燃弧能量(147.29mJ)及平均燃弧时间(2.53ms)较1μm单粒径CuW75复合材料的分别下降了38%和36%。双粒径混杂CuW75复合材料受电弧侵蚀面积小,侵蚀坑较浅,耐电弧侵蚀性能优异。结论双粒径混杂W颗粒制备CuW复合材料可以明显提升材料的致密度及微观结构连通性。双粒径混杂CuW复合材料可以更好地分散电弧,具有优异的抗熔焊性能及耐电弧侵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堆积理论 双粒径混杂 CuW复合材料 熔焊力 微观组织
下载PDF
弥散铜/35Cr电触头材料的热变形行为
14
作者 马紫鹏 田保红 +4 位作者 殷婷 周孟 李恒 景柯 刘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9-1598,共10页
通过快速热压烧结和内氧化法相结合制备了Al_(2)O_(3)-Cu/35Cr复合材料,在变形温度和试验速率分别为650~950℃和0.001~1 s^(-1)下,采用Gleeble−1500D型试验机对材料进行热变形试验,通过其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分析了两种试验参数对流变应... 通过快速热压烧结和内氧化法相结合制备了Al_(2)O_(3)-Cu/35Cr复合材料,在变形温度和试验速率分别为650~950℃和0.001~1 s^(-1)下,采用Gleeble−1500D型试验机对材料进行热变形试验,通过其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分析了两种试验参数对流变应力的影响,并构建了复合材料的本构方程和热加工图,分析其热加工参数。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Cr颗粒均匀分布在纳米γ-Al_(2)O_(3)弥散强化Cu基体上,其烧结态致密度、导电率和显微硬度分别为98.9%、44.4%IACS和145HV。Al_(2)O_(3)-Cu/35Cr复合材料具有热敏感性和正应变速率相关性,并且在变形量为0.3~0.5时最佳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参数分别为650~680℃、0.55~1 s^(-1)和810~950℃、0.007~0.123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Cu/35Cr复合材料 热变形 本构方程 热加工图
下载PDF
第一性原理设计阳离子掺杂H-Nb_(2)O_(5)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15
作者 刘航辰 陈海停 +4 位作者 刘若涵 赵鹏博 赵志朋 刘俊琪 胡浩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2-739,共8页
铌基氧化物负极材料因具有优异的锂离子扩散速率而备受关注,但铌基氧化物导电性较差,严重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本研究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采用VASP软件包结合Hubbard修正的广义梯度近似(GGA+U)计算了不同阳离子掺杂对H-Nb_(2)O_(5)... 铌基氧化物负极材料因具有优异的锂离子扩散速率而备受关注,但铌基氧化物导电性较差,严重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本研究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采用VASP软件包结合Hubbard修正的广义梯度近似(GGA+U)计算了不同阳离子掺杂对H-Nb_(2)O_(5)的态密度带隙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Ni^(2+)、Co^(2+)、Ag^(+)能改善H-Nb_(2)O_(5)电子结构,将其带隙由纯相H-Nb_(2)O_(5)的0.35 eV分别降低至0、0.1、0.17 eV。在此基础上,采用固相法分别制备了掺杂Ni^(2+)、Co^(2+)、Ag^(+)的H-Nb_(2)O_(5),并对其结构及电化学储锂机理进行了研究。其中,Ni^(2+)掺杂H-Nb_(2)O_(5)展现出较优的电化学性能,在2.5 C条件下放电比容量达203 mAh/g;在50 C条件下容量仍保持在89 mAh/g;25 C条件下3000次循环中每次容量损失率仅为0.0021%。锂离子迁移势垒计算结果表明,Ni2+掺杂H-Nb_(2)O_(5)的迁移势垒为0.674 eV,远低于纯相H-Nb_(2)O_(5)的0.847 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阳离子掺杂 氧化铌 第一性原理 负极材料
下载PDF
Cu-Cr-Zr原位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26
16
作者 贾淑果 刘平 +4 位作者 宋克兴 陈讲彪 陈小红 田保红 任凤章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34-1338,共5页
采用真空熔铸与形变相结合的方法制备高强高导Cu-Cr-Zr原位复合材料,利用SEM和TEM分析材料在铸态及变形态的显微组织,研究不同变形量和中间热处理对Cu-Cr-Zr原位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导电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u-Cr-Zr合金经室温冷变形,C... 采用真空熔铸与形变相结合的方法制备高强高导Cu-Cr-Zr原位复合材料,利用SEM和TEM分析材料在铸态及变形态的显微组织,研究不同变形量和中间热处理对Cu-Cr-Zr原位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导电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u-Cr-Zr合金经室温冷变形,Cr相由铸态树枝状转变为纤维状;中间热处理能够明显提高材料的导电率;采用500℃中间热处理并结合冷变形,能得到具有较好综合性能的Cu-Cr-Zr原位复合材料,其抗拉强度达到1119MPa,导电率(vsIACS)达到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R-ZR合金 原位复合材料 高强度 高导电 显微组织
下载PDF
6082铝合金热变形行为及热加工图 被引量:24
17
作者 张彦敏 陈赛 +3 位作者 葛学元 王文超 张丹丹 宋克兴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3-121,共9页
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上对O态6082铝合金进行了热压缩实验,研究了该合金在变形温度300-500℃,应变速率0.01-10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和组织演化;基于Arrhenius双曲正弦本构关系建立了6082铝合金的本构方程;基于动态... 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上对O态6082铝合金进行了热压缩实验,研究了该合金在变形温度300-500℃,应变速率0.01-10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和组织演化;基于Arrhenius双曲正弦本构关系建立了6082铝合金的本构方程;基于动态材料模型(DDM)和Murty法建立了热加工图,并结合微观组织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6082铝合金为正应变速率敏感材料,峰值应力随温度的降低和应变速率的升高而升高,热变形过程中的主要软化机制为动态回复,在较高温较低应变速率(500℃,0.1 s^(-1))时,该合金发生动态再结晶。计算得到该合金的热激活能为171.1539 k J·mol^(-1),最佳热加工工艺参数区间为:450-500℃,0.2-0.5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82铝合金 热变形 本构方程 热加工图
原文传递
钨含量对W-Cu复合材料高温变形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勇 孙永伟 +2 位作者 田保红 赵瑞龙 张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553-2558,共6页
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在温度为650-950℃、应变速率为0.01-5S、总应变量为0.7的条件下,对25%W-Cu和50%W-Cu(质量分数)复合材料的热变形行为及其热加工图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此两种复合材料的高温流动应力-应... 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在温度为650-950℃、应变速率为0.01-5S、总应变量为0.7的条件下,对25%W-Cu和50%W-Cu(质量分数)复合材料的热变形行为及其热加工图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此两种复合材料的高温流动应力-应变曲线主要以动态再结晶为特征,峰值应力随变形温度的降低或应变速率的升高而增大;在真应力-应变曲线基础上建立的W-Cu复合材料高温变形本构模型较好地表征了其高温流变特性;同时,利用50%W-Cu复合材料DMM加工图分析了其变形机制和失稳机制,确定其热加工工艺参数应优先选择变形温度为650-700℃、应变速率为1-5s^-1,或者变形温度为850-950℃、应变速率为0.01-0.1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U复合材料 应变速率 峰值应力 动态再结晶 加工图
下载PDF
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26
19
作者 王庆福 张彦敏 +1 位作者 国秀花 宋克兴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47,共4页
详细介绍了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的烧结机理和工艺特点,重点阐述了各个工艺参数对其烧结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放电等离子烧结 工艺参数 烧结性能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内氧化法制备Cr_2O_3弥散强化铜复合材料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勇 田保红 +3 位作者 陈卫 周洪雷 张大华 刘平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2-25,共4页
采用内氧化法制备了Cu/Cr2O3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并利用SEM、TEM等分析手段对其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内氧化时间和温度的增加,内氧化层深逐渐增大;随变形量的增加,试样硬度和抗拉强度逐渐升高,导电率略有降低... 采用内氧化法制备了Cu/Cr2O3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并利用SEM、TEM等分析手段对其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内氧化时间和温度的增加,内氧化层深逐渐增大;随变形量的增加,试样硬度和抗拉强度逐渐升高,导电率略有降低;微观组织分析表明,在铜基体上弥散分布着大量细小均匀的Cr2O3颗粒,其粒径为5-20nm,颗粒间距为20-5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2O3弥散铜 内氧化 显微硬度 导电率 抗拉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