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扩张通道系统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和腰背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王玉辉 杜贵娟 +1 位作者 马虎升 马涛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12-116,122,共6页
目的探讨可扩张通道系统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S-TLIF)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腰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2年3月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DLS患者为研... 目的探讨可扩张通道系统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S-TLIF)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腰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2年3月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DL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39)。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放手术;观察组患者接受可扩张通道系统下MISS-TLIF。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数、自主下床活动时间。于术前、术后6个月,采用数字分级法(NRS)评估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背功能障碍程度,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价量表(JOA)评估腰痛程度;拍摄脊柱全长侧位片或腰椎侧位X线片并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椎间隙高度(DH)、手术节段椎间隙后缘高度(PDH)、手术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ADH)等腰骶部矢状位平衡参数。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围手术期是否出现融合器位置不佳、切口感染、硬膜囊撕裂等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自主下床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NRS、ODI、JO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NRS、ODI显著低于术前,JOA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NRS、ODI显著低于对照组,JO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PT、LL、PI、SS、DH、ADH、P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PT、LL显著低于术前,DH、ADH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PT、LL显著低于对照组,DH、AD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61%(10/51)、5.13%(2/39);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传统开放手术,可扩张通道系统下MISS-TLIF可显著缩短DLS患者术后康复时间,改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提高腰背功能,降低疼痛程度,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可扩张通道系统 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 腰背功能
下载PDF
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烨芳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22期216-217,共2页
目的对DVT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评估、脊柱手术后DVT症状的观察、脊柱围手术期DVT预防与护理进行经验总结。方法对2014月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行脊柱手术患者843例,进行手术后DVT症状的观察和护理的系统回顾。结果脊柱术后5例患者发生下... 目的对DVT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评估、脊柱手术后DVT症状的观察、脊柱围手术期DVT预防与护理进行经验总结。方法对2014月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行脊柱手术患者843例,进行手术后DVT症状的观察和护理的系统回顾。结果脊柱术后5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溶栓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护理人员要掌握DVT的发生机制及高危因素,并对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健康教育,使各项预防措施严格落实,在发现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后能及时进行护理等,尤其是及早正确的肢体功能锻炼,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深静脉血栓 护理
下载PDF
MRI联合SPECT/CT在脊柱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崔泽升 王少纯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5期133-135,138,共4页
目的探讨MRI联合CT扫描图像融合技术(SPECT/CT)在脊柱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脊柱病变患者的临床及诊治资料,均行MRI、SPECT/CT扫描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MRI、SPECT/CT以... 目的探讨MRI联合CT扫描图像融合技术(SPECT/CT)在脊柱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脊柱病变患者的临床及诊治资料,均行MRI、SPECT/CT扫描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MRI、SPECT/CT以及MRI联合SPECT/CT在脊柱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脊柱结核,常规MRI表现:病变椎体失去正常形态,骨质破坏较为明显,椎间隙明显变窄或者消失,病变椎体信号不均匀,MRI增强扫描:多呈环形强化,有广泛且明显椎旁脓肿;脊柱转移瘤,MRI表现:发病部位无规律且呈多发表现;脊柱结核,SPECT/CT表现:骨质破坏伴周围软组织肿胀,存在异常放射性浓聚;脊柱恶性肿瘤,SPECT/CT表现:单发或多发性斑点状、低密度,边缘不规则、边界清晰、无硬化,伴压缩性骨折或软组织肿块等;MRI联合SPECT/CT诊断脊柱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4.33%、87.76%、91.18%,较两者单一诊断高,其中MRI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各为71.70%、79.59%、75.49%,SPECT/CT诊断的81.13%、81.63%、81.37%,且MRI联合SPECT/CT鉴别诊断脊柱肿瘤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各为92.86%、80.95%、87.76%。结论MRI联合SPECT/CT在脊柱病变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临床推广应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病变 MRI SPECT/CT 鉴别诊断
下载PDF
早发性脊柱侧弯行传统生长棒治疗并最终融合后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晓阳 马虎升 +2 位作者 马冬苗 吕振超 马潇苒 《颈腰痛杂志》 2022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早发性脊柱侧弯(early onset scoliosis,EOS)接受传统生长棒手术并最终融合后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传统生长棒治疗并最终行融合术的143例EO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首次传统生长棒术前、... 目的探讨早发性脊柱侧弯(early onset scoliosis,EOS)接受传统生长棒手术并最终融合后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传统生长棒治疗并最终行融合术的143例EO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首次传统生长棒术前、围手术期、延长手术过程中、最终融合手术期间等临床资料,根据融合术后是否行翻修手术,将患儿分为翻修组和未翻修组,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差异,采用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EOS最终融合术后面临翻修的风险因素。结果最终融合术后翻修手术发生率为18.18%。翻修组和未翻修组患者首次传统生长棒手术期间的生长棒深度、跨越节段、冠状面T_(1)-S_(1)长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延长时间、感染、锚点相关并发症、交界性后凸、侧凸进展、非计划手术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最终融合术时的万古霉素粉应用、主弯Cobb角等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长棒跨越的节段数量、生长棒治疗时间、生长棒延长时的侧凸进展,均是翻修手术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EOS最终融合术后具有较高的翻修率,受多项因素影响,需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性脊柱侧凸 生长棒 融合术 翻修手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应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英文文献中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研究状况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付豪 赵刚 +4 位作者 刘超 尚利杰 常青 林旭鑫 周鹭凡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73-1083,共11页
目的:运用Citespace软件分析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中关于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研究的相关文献,绘制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依据。方... 目的:运用Citespace软件分析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中关于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研究的相关文献,绘制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依据。方法:以主题词“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或“Cervical Myelopathy”和“Multilevel”或“MCSM”或“CSM”和“Surgery”或“Operation”从WOS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发表的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研究的相关文献,纳入文献类型为Article和Review,通过Citespace(6.1.R6)软件的Remove Duplicates功能除重并进行计量学分析,主要对纳入文献的作者、机构和关键词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共纳入372篇文献。年发文量统计分析示总体上近20余年对该领域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且在2016年后出现文献激增并持续热度。作者共现分析显示共有550位作者,其中核心作者23位,发文量排名前三的作者为Ding Wenyuan、Fehlings Michael G、Yuan Wen。机构共现分析显示对该领域研究的机构集中在国内外的高校和医院,发文量排名前三的机构为苏州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中山大学。关键词分析显示共得到7大聚类,研究热点是比较评价不同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论: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研究关注度逐年上升,未来仍然是值得研究的热点。进一步优化改良现存术式,并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探索新的术式是未来研究的可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espace软件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手术 可视化分析 知识图谱
原文传递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有效性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史相钦 孙彦鹏 彭晓东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4期756-757,共2页
目的观察分析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寰枢椎脱位患者46例,均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患者的颈椎活动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 目的观察分析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寰枢椎脱位患者46例,均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患者的颈椎活动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2年患者的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者带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症状,按照ASIA分级,D级9例,C级5例。术后6个月,14例患者的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9例术前ASIA分级D级患者恢复到E级,5例术前ASIA分级C级患者恢复到D级,无螺钉松动、断钉、寰枢椎再移位等现象。结论运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寰枢椎脱位患者的颈椎活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脱位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下载PDF
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术与侧方入路选择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对比
7
作者 许春晓 王海彬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12期1639-1640,共2页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术与侧方入路选择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10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椎间孔...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术与侧方入路选择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10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椎间孔镜下侧方入路选择性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椎间孔镜下侧方入路选择性减压术相比,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更佳,可明显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椎间孔镜 椎板间入路 侧方入路 选择性减压术
下载PDF
单纯后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效果及并发症观察
8
作者 崔泽升 王少纯 《罕少疾病杂志》 2020年第1期78-79,86,共3页
目的研究单纯后路手术方式用于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本院2015年12月-2019年4月收治的7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使用单纯后路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照... 目的研究单纯后路手术方式用于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本院2015年12月-2019年4月收治的7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使用单纯后路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单纯前路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和手术耗时);在出院时统计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并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86.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观察组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19.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方式能有效降低胸腰椎结核患者手术耗时和术中出血量,并能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后路 单纯前路 胸腰椎结核 并发症
下载PDF
保留椎体后壁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颈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孙彦鹏 史相钦 彭晓东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3期270-272,共3页
目的探讨保留椎体后壁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颈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10—2015-10诊治的42例颈椎压缩骨折,采用保留椎体后壁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21例(观察组),采用传统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21例(对照... 目的探讨保留椎体后壁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颈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10—2015-10诊治的42例颈椎压缩骨折,采用保留椎体后壁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21例(观察组),采用传统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21例(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个月。2组术后2 d、3个月、12个月融合节段高度、融合节段曲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12个月植骨融合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椎体后壁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颈椎压缩骨折可取得与传统术式相同的手术效果,还可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压缩骨折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 保留椎体后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