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垃圾渗滤液DOM在砂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1
作者 赵丽 张薏旸 +4 位作者 金毅 张庆 刘靖宇 卫杰 和世昌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5,共8页
目的针对焦作市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年限长(10 a以上)、防渗层趋于老化、渗滤液渗漏到地下水风险大的问题,方法以稀释5倍的老龄垃圾渗滤液为注入淋滤液,以填埋场粉砂土为岩土介质,在水力停留时间32 h下开展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分... 目的针对焦作市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年限长(10 a以上)、防渗层趋于老化、渗滤液渗漏到地下水风险大的问题,方法以稀释5倍的老龄垃圾渗滤液为注入淋滤液,以填埋场粉砂土为岩土介质,在水力停留时间32 h下开展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分析老龄垃圾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结果表明:0~2618 h内,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和波长254 nm单位比色皿光程下的紫外吸光度(UV254)在地下水中变化规律相似,且三者线性相关性显著,说明DOM组分以芳香族化合物为主;CXTFIT 2.1软件拟合得到DOC和COD的阻滞系数(3.01和1.96)及衰减系数均处于较低水平,说明砂土对有机质吸附作用有限;试验前期,淋出液的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FI)一直高于淋滤原液的,说明试验前期微生物生长快速;所有样品的FI均大于1.9,说明淋出液中DOM主要为生物源;垃圾渗滤液DOM含有较多富里酸(峰A、峰C)和腐殖酸类物质(峰E)及少量类蛋白物质(峰T2);淋出液S1中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峰B)来源于试验所用砂土,S1中峰B和S2中峰T2随时间变化消失,剩下难降解的峰A、峰C和峰E,淋出液有机组分变化明显,结构简单的类蛋白物质逐渐消失,复杂难降解的腐殖类物质逐渐累积,试验过程中淋出液单位有机碳的总荧光峰强均高于淋滤液的,说明淋滤液在迁移转化过程中芳构化程度和腐殖化程度均有所提高。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垃圾渗滤液处置与环境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溶解性有机质 地下水 三维荧光 生物降解 吸附
下载PDF
某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三氮”及溶解性有机质特征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赵丽 刘靖宇 +4 位作者 卫杰 张庆 孙超 孔伟芳 范英迪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8-74,共7页
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及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对豫北某规范建设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内5个监测井的水样进行"三氮"、溶解性有机质等含量特征的测定及源解析,这对于评价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的影响及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及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对豫北某规范建设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内5个监测井的水样进行"三氮"、溶解性有机质等含量特征的测定及源解析,这对于评价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的影响及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该垃圾填埋场地下水属弱碱性水,2号(污染扩散监控井)、4号(污染监控井)、5号(污染扩散监控井)监测井的氨氮浓度超标;3号井(污染监控井)中具有芳香结构的有机物浓度相对较高,而2号、4号、5号井中溶解性有机质(DOM)以小分子有机物为主;只有2号井出现了类蛋白荧光峰,可能与场区附近农田、垃圾渗滤液调节池以及污水处理站的直接输入有关,也与水中微生物活动产生类蛋白有关;FI反映5个监控井的DOM均以微生物源为主,且与BIX结果具有较好的溯源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填埋场 地下水 三氮 溶解性有机质
下载PDF
豫中平原区某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水质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刘靖宇 卫杰 +3 位作者 赵丽 原建光 孙超 张垒 《地下水》 2018年第6期21-23,83,共4页
以豫中平原某规范建设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区,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5个地下监控井进行水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垃圾填埋场填埋区周围的1号本底监测井、5号污染扩散井评价结果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18-2017)Ⅱ类水... 以豫中平原某规范建设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区,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5个地下监控井进行水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垃圾填埋场填埋区周围的1号本底监测井、5号污染扩散井评价结果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18-2017)Ⅱ类水质标准,3号污染监视井评价结果符合Ⅲ类水质标准,4号污染监视井评价结果符合Ⅰ类,水质均较好,说明填埋场区的防渗系统使用完好;而2号污染扩散井的评价结果为Ⅴ类,水质极差,氨氮超标严重,与附近养殖场粪便排污、农田施肥、渗滤液调节池和处理站构筑物的渗漏均有关系,建议可用电学法对调节池的防渗系统进行检测。并加强渗滤液调节池的管理和定期监测地下水,防止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研究结果对于评价垃圾填埋场的运行对地下水的影响、有效实施跟踪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 地下水 模糊综合评价 水质评价
下载PDF
垃圾渗滤液中铁和铬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被引量:3
4
作者 赵丽 张薏旸 +3 位作者 卫杰 黄兴宇 孙超 刘靖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4-79,共6页
铁、铬是垃圾渗滤液中典型的重金属污染物,文章以焦作市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为研究区,以该场区的新鲜垃圾渗滤液为研究对象,通过土柱模拟实验开展铁、铬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并采用R.Studio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其迁... 铁、铬是垃圾渗滤液中典型的重金属污染物,文章以焦作市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为研究区,以该场区的新鲜垃圾渗滤液为研究对象,通过土柱模拟实验开展铁、铬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并采用R.Studio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其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这对于国内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土柱模拟实验中,总铁和Cr6+浓度变化均经历了初期含量较低、快速上升、缓慢下降后又缓慢上升至平稳4个阶段。实验期间淋出液pH值先下降后上升,ORP整体呈下降趋势,总铁和Cr6+的纵向弥散系数分别为0.38、0.28 cm2/h,淋出液中对应污染物浓度最大值分别占淋入用液浓度的83.4%、58.3%,总铁和Cr6+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中经历了弥散、吸附、水解、还原等一系列作用。pH与Cr6+的变化相关系数达到了0.945,说明Cr6+的迁移转化与实验环境的酸碱度关系密切。ORP与总铁的变化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为0.7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沥液 Cr6+ 迁移转化 土柱实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