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砂质海岸地下水营养盐迁移转化过程与入海排泄
1
作者 王学静 郭祎钒 +3 位作者 于胜超 汪迁迁 李海龙 郑春苗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2,共11页
正确认识营养物质在地下咸淡水过渡带的行为,准确量化营养物质通过地下水的入海输入量,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东北津湾砂质海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海滩地下水分层取样与测试分析,揭示海滩地下水营养盐分布... 正确认识营养物质在地下咸淡水过渡带的行为,准确量化营养物质通过地下水的入海输入量,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东北津湾砂质海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海滩地下水分层取样与测试分析,揭示海滩地下水营养盐分布特征与迁移转化规律,评估海底地下水排泄(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及其携带营养盐入海通量,阐释潜在环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与地表水相比,海滩地下水具有较高的营养盐含量,地下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NO_(x)^(-))、磷酸盐(PO_(4)^(3-))和硅(Si)浓度由陆向海、从浅层到深层逐渐降低,经过咸淡水过渡带后NO_(x)^(-)和PO_(4)^(3-)发生了非保守移除;NO_(x)^(-)主要通过反硝化作用进行脱氮,从陆向海其浓度衰减了95.81%;而PO_(4)^(3-)主要是被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终产物吸附去除;海滩中部地下水中产生了氨氮(NH_(4)~+)热区,NH_(4)~+发生了非保守增加,主要是有机物分解释放。(2)整个海湾SGD值为1.49×10^(6)m^(3)/d,与当地河流入海量相当;SGD携带输入的溶解无机氮、PO_(4)^(3-)和Si分别为983.0,37.00,4023 kg/d,是海洋营养盐的重要来源之一。(3)海滩地下水具有较高的氮磷比(平均值139.6)和硅磷比(平均值274.1),远高于Redfiled比及海水的氮磷比(21.03)和硅磷比(33.12),影响海湾营养盐组成与结构。砂质海滩广泛分布,研究结果可为该类型海域生态环境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海滩 咸淡水过渡带 营养盐 海底地下水排泄 北津湾
下载PDF
感潮河段枯水期盐度模型构建与咸潮上溯影响研究
2
作者 黄雅丽 盛晟 +7 位作者 胡朝阳 刘阳 葛建忠 姚佳玲 付开雄 林斌 刘炳义 陈华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9,204,共11页
基于有限体积方法,结合实测咸水数据及气候模式数据,构建了感潮河段枯水期水动力-盐度模型,并以受咸潮影响严重的闽江水口水库坝下至河口的感潮河段为例,探究了枯水期气候态条件下咸潮上溯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在枯水期,闽江感潮河段... 基于有限体积方法,结合实测咸水数据及气候模式数据,构建了感潮河段枯水期水动力-盐度模型,并以受咸潮影响严重的闽江水口水库坝下至河口的感潮河段为例,探究了枯水期气候态条件下咸潮上溯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在枯水期,闽江感潮河段平均流量最小,气候态风场正值东北风向,综合作用下最易发生咸潮上溯;枯水期气候态大潮期间,河口水体混合强烈,闽江南港较北港上溯更强烈,上溯最严重时已危及城门水厂;枯水期气候态小潮期间,咸潮上溯程度整体强于大潮,南港的咸潮上溯界远于北港,落憩时水体分层明显,其余时刻水体混合强烈,上溯严重时马尾、炎山、城门水厂均于取用水高峰时段遭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潮河段 枯水期 咸潮上溯 用水安全 水动力-盐度模型 气候态 闽江
下载PDF
夏季闽江口鳝鱼滩湿地潮汐过程中溶解态碳动态
3
作者 雷佩 黄佳芳 +5 位作者 郭利果 李晓 张雨生 孙杰 李小飞 钱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01,共7页
潮汐过程中溶解态碳的动态变化是理解湿地碳侧向输出和完善湿地碳计量的关键。以闽江河口湿地受潮汐影响的潮沟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潮汐过程中溶解有机碳(DOC)、溶解无机碳(DIC)、碱度(TA)、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参数(α355,SUVA 254,S 27... 潮汐过程中溶解态碳的动态变化是理解湿地碳侧向输出和完善湿地碳计量的关键。以闽江河口湿地受潮汐影响的潮沟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潮汐过程中溶解有机碳(DOC)、溶解无机碳(DIC)、碱度(TA)、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参数(α355,SUVA 254,S 275-295)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DOC和DIC在潮汐过程中呈现明显变化,低潮位时DOC、DIC分别为1353、3726μmol·L^(-1),高潮位时降低至233、940μmol·L^(-1),DIC、DOC及TA均与潮高呈显著负相关。潮汐过程中DIC与DOC输出比例约为1.6。光谱参数(α355,SUVA 254)在潮汐过程中有明显变化特征,可作为示踪潮汐过程溶解有色有机物变化的手段。DIC和TA增加量的比值(~0.96)指示反硝化或硫酸盐还原是维持DIC产生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溶解有机碳 溶解无机碳 碱度 湿地 碳循环
下载PDF
长江口宝钢码头溢油事故油膜漂移扩散数值模拟 被引量:2
4
作者 顾靖华 朱建荣 金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9-170,共12页
溢油事故发生后,油膜的漂移扩散会对周围水域和环境敏感目标造成污染。研究溢油事故后油膜漂移扩散,可为溢油事故的处理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应用河口海岸三维水动力模式ECOM-si(semi-implicit estuarine,costal and ocean model),耦合溢... 溢油事故发生后,油膜的漂移扩散会对周围水域和环境敏感目标造成污染。研究溢油事故后油膜漂移扩散,可为溢油事故的处理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应用河口海岸三维水动力模式ECOM-si(semi-implicit estuarine,costal and ocean model),耦合溢油漂移扩散模块,模拟和分析长江口宝钢码头发生溢油事故后油膜的漂移扩散,以及对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基于长江口崇明东滩气象站实测风速风向资料,给出影响溢油漂移的主导风和不利风向。在冬季多年平均1月径流量11700m^(3)·s^(-1)、主导风、3个不利风和潮汐作用下,数值模拟并详细给出了宝钢码头溢油事故发生后油膜的平面分布、油膜到达和离开4个水库取水口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其他环境敏感保护区的时间、持续影响时间和最大油膜厚度。长江口宝钢码头溢油事故发生后,油膜随涨落潮流作上下游来回振荡,径流使油膜向海输运,风使油膜朝风向方向漂移。在主导风北风5.6m^(3)·s^(-1)风速下,油膜沿长江口南岸向下游漂移扩散,小部分进入北槽南侧。在不利风向东南风4.0m^(3)·s^(-1)风速下,油膜西北方向漂移,聚集于南支北岸,受径流作用沿南支和北港的中北侧向下游输运。在不利风向西北风4.8m^(3)·s^(-1)风速下,西北风减轻了溢油事故点上游和北港、崇明东滩外侧敏感目标的影响,加重了南港和南槽的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在不利风向西南风3.2m^(3)·s^(-1)风速下,大部分油膜在北港中北侧向下游漂移扩散,小部分油膜聚集在北槽的中北侧。西南风减轻了溢油事故点上游和下游南港、南槽环境敏感目标受到的影响,加重了对北港和崇明东滩外侧敏感目标的影响。不同风向作用下油膜的分布和对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影响显著不同,风在油膜漂移扩散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膜 漂移扩散 主导风 不利风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水体悬沙浓度连续测量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为华 李九发 张文祥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0-30,共11页
水体悬沙浓度是水利、环境、河口海岸与海洋相关研究领域最为基础的数据需求之一。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悬沙浓度连续测量技术在悬沙浓度测量领域表现出高时空分辨率、长期数据采集的成本和风险均较低的突出优点。本文综述了光学、声... 水体悬沙浓度是水利、环境、河口海岸与海洋相关研究领域最为基础的数据需求之一。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悬沙浓度连续测量技术在悬沙浓度测量领域表现出高时空分辨率、长期数据采集的成本和风险均较低的突出优点。本文综述了光学、声学、音叉谐振、压差和放射性射线衰减等原理用于悬沙浓度连续测量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探讨了各技术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了今后的研发重点和发展方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光后向散射原理是低成本、小型化和高时频测量悬沙浓度的最优技术路线,需着力于开展量程扩增和粒径敏感度削弱研究;2)低不确定度悬沙浓度垂向剖面观测的实现依赖于超声后向散射原理技术路线的发展;3)音叉谐振原理技术路线尤为契合高含沙水流和浮泥工况下的超高量程应用场景;4)多技术路线传感器融合以及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替代正向反演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浓度 连续测量技术 光学测量 声学测量 音叉谐振测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