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5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1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7-137,共1页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可追溯到1922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设立的"结构部"和"路工学部"。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我国著名土木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任校长,为本学院的学科发展打...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可追溯到1922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设立的"结构部"和"路工学部"。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我国著名土木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任校长,为本学院的学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院拥有岩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点、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及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学院 重点学科 大学工科 茅以升 土木工程学科 岩土工程 结构工程 建设工程 桥梁专家 防灾减灾工程
原文传递
新形势下基于专业思政、育教融合的河海大学土木类一流课程群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18
2
作者 沈扬 邓珏 刘云 《高等建筑教育》 2021年第3期86-93,共8页
国家近年来以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强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以河海大学土木类一流课程群建设为例,阐述了在“识变、应变、求变”要求的课程建设新形势下,服务于立德树人总目标的新时代土木类专业课... 国家近年来以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强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以河海大学土木类一流课程群建设为例,阐述了在“识变、应变、求变”要求的课程建设新形势下,服务于立德树人总目标的新时代土木类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实施路径,介绍了专业体系视域下课程群思政建设新思路,基于历史共性和时代特性,构建专业思政二十条指标和专业—课程思政矩阵体系,再以此为抓手,从课程群、课程、课堂三个环节层层推进,解决“为谁学”的问题。此外,协同推进专业认证、新工科建设与课程思政,进一步解决“如何学、学什么”的问题。三环相扣,育教融合,取得了突出成效,在全国高校产生显著辐射,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层面课程思政 土木类一流课程群
下载PDF
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3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F0002-F0002,共1页
河海大学的土木工程学科由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五个:级学科组成,为江苏省…级重点学科,其中岩土工程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具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河海大学士木... 河海大学的土木工程学科由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五个:级学科组成,为江苏省…级重点学科,其中岩土工程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具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河海大学士木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2009年通过阑家建设主管部门第三轮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有效期八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海大学 工程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 土木工程专业 土木工程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 岩土工程 结构工程
原文传递
基于“金课”建设的河海大学土力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35
4
作者 沈扬 吴佳伟 芮笑曦 《高等建筑教育》 2020年第1期24-30,共7页
土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具有专业性强,知识点繁多、琐碎,概念抽象,应用灵活等特点,但课程诸多假设性条件与理想化理论,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并应用。以河海大学土力学在线开放课程为例,分析在“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 土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具有专业性强,知识点繁多、琐碎,概念抽象,应用灵活等特点,但课程诸多假设性条件与理想化理论,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并应用。以河海大学土力学在线开放课程为例,分析在“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标准下,在线开放课程金课建设的意义与难点,阐述金课建设的具体措施:改革课程体系、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融入思政教育理念,并结合翻转课堂等形式,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生动性,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学习效果的统计结果来看,这些措施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课程 在线课程 金课建设
下载PDF
土力学课程优质课堂教学实现路径探析——以国家精品课程河海大学土力学课程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袁俊平 丁国权 《高等建筑教育》 2011年第4期99-102,共4页
课堂教学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是提高教学水平、建设精品课程的必然。文章结合河海大学土力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以土力学课程为例,分别讨论了优质师资、优质知识和优质学习与优质课堂教学的关系,提出了实现优质课堂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 土力学 课堂教学 优质教学
下载PDF
中荷环境岩土工程合作研究中心在河海大学成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霆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1-251,共1页
关键词 环境岩土工程 河海大学
下载PDF
第一届全国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在南京河海大学召开
7
作者 孔纲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82-1682,共1页
第一届全国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于2011年10月22—23日在南京河海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江苏省地震局、《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河海大学与南京工业大学... 第一届全国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于2011年10月22—23日在南京河海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江苏省地震局、《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河海大学与南京工业大学联合承办的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灾减灾工程 南京工业大学 河海大学 学术会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灾害防御 地震局
原文传递
现代大学校园“流动空间”界面设计手法初探——以南京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建筑为例
8
作者 叶建功 《建筑与文化》 2020年第2期167-168,共2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大学校园的学术氛围严谨理性而自由开放,为建构与其相适应的校园外部空间空间环境,文章以南京河海大学江宁校区为例,从外部空间界面的构成和组合两方面对现代大学校园"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进行分析说明...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大学校园的学术氛围严谨理性而自由开放,为建构与其相适应的校园外部空间空间环境,文章以南京河海大学江宁校区为例,从外部空间界面的构成和组合两方面对现代大学校园"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进行分析说明,以期为今天的建筑创作思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空间 界面构成 界面组合
下载PDF
灵动的水——以河海大学校园景观为例探索润泽 被引量:2
9
作者 朱光耀 易红 靳宇丹 《华中建筑》 2014年第7期99-104,共6页
古语云:无水不成园,无水不成居。水元素是中国传统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元素,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建筑和校园景观中,为空间环境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活力与灵动,并逐渐成为校园景观设计的主角。该文通过对校园水文化、校园水体景观设计进行初步分析... 古语云:无水不成园,无水不成居。水元素是中国传统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元素,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建筑和校园景观中,为空间环境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活力与灵动,并逐渐成为校园景观设计的主角。该文通过对校园水文化、校园水体景观设计进行初步分析,对建设生态节约型、趣味型、有文艺范儿的校园水体景观设计进行初步探索,结合相关校园文化建设及校园水体景观设计实例,并着重以河海大学校园水体景观为例做具体分析,得出在校园水文化基础上进行校园水体景观设计的相关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水体景观 校园文化 校园水文化 文艺范儿
下载PDF
行业特色高校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10
作者 李锐 张文迪 +2 位作者 沈扬 袁黎 陈哲 《高教学刊》 2024年第36期185-188,共4页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而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为了应对当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河海大学积极搭建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而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为了应对当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河海大学积极搭建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联动教学资源库,创建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保障体制机制,创设四方共促的土木交通类专业一体化数字管理保障机制,从而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土木人才,为落实高校“三全育人”根本任务贡献河海土木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特色高校 土木交通类专业 课程思政 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保障机制
下载PDF
级联失效下城市交通网络可靠性评价
11
作者 吴志龙 郑长江 +4 位作者 郑树康 马庚华 陈志超 吴非 戴津雯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89,共8页
为缓解城市交通网络拥堵问题,提高网络可靠性,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城市交通网络级联失效现象进行研究。首先,构建加权双层城市交通网络模型,并在非线性负载-容量模型中引入失效阈值的概念量化节点失效概率,在此基础上将节点分为正常、失... 为缓解城市交通网络拥堵问题,提高网络可靠性,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城市交通网络级联失效现象进行研究。首先,构建加权双层城市交通网络模型,并在非线性负载-容量模型中引入失效阈值的概念量化节点失效概率,在此基础上将节点分为正常、失效和拥堵3种状态;其次,考虑到节点的时空相关性,提出了混合负载重分配策略,将失效负载分配到故障节点的相邻节点和次相邻节点;最后,以南京市某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从网络拓扑结构和节点运行质量两个角度来分析不同攻击方式和失效阈值对城市交通网络可靠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城市交通网络具有抵抗小规模节点和边失效的能力;攻击高重要性节点会加速城市交通网络崩溃,造成网络可靠性下降;在拥堵传播初期(t=40~65),增大失效阈值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级联失效扩散;当拥堵到达临界时间之后,更大的失效阈值(δ=1.6相较于δ=1.8)将引发更严重的级联失效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网络 城市交通网络 级联失效 可靠性 网络拥堵
下载PDF
“新工科”视角下土木类大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璐 沈扬 +2 位作者 刘云 张洁 丁小庆 《高等建筑教育》 2020年第4期1-7,共7页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新兴技术的新经济形态蓬勃发展,新型工科建设给工程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土木类专业作为传统专业,面临着专业知识跟不上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跨学科跨专业融合不够等问题,亟需改造和升级。河海大学土...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新兴技术的新经济形态蓬勃发展,新型工科建设给工程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土木类专业作为传统专业,面临着专业知识跟不上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跨学科跨专业融合不够等问题,亟需改造和升级。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以第二课堂为落脚点,实现教育教学横纵向深度融合,系统设计与构建线上虚拟空间、线下共享空间并行,实践情境体验空间付诸实际行动的"两并行一实践"的学生学习共同体,在要求土木类工程科技人才行业专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和多元发展能力,助力新工科从理念到行动的全新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跨界整合 创新实践 学习共同体
下载PDF
数智赋能的交通类专业科创人才培养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锐 许琳淼 +1 位作者 李岩 袁黎 《高教学刊》 2024年第34期68-71,共4页
人才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将为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创新实践能力作为现代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必备素质,也正广泛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河海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借助CDIO模式下“双主互动”的课程教学方法,... 人才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将为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创新实践能力作为现代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必备素质,也正广泛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河海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借助CDIO模式下“双主互动”的课程教学方法,开展“全程覆盖、薪火相传”的交通竞赛实训,构建创新实践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本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而更好践行国家“教育强国”战略,并为“交通强国”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实践型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教育 人才培养 交通工程 创新实践 竞赛实训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的交通土建专业产教协同育人实践
14
作者 李锐 张龙杰 +1 位作者 王华 张小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52期136-139,共4页
在智慧教育时代,高校育人模式的构建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对人才培养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应优化转变,校企应紧密结合,将课程思政、专业认证与数智创新有机融入育人目标。结合交通土建专业特点,制定产教融合育人举措,... 在智慧教育时代,高校育人模式的构建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对人才培养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应优化转变,校企应紧密结合,将课程思政、专业认证与数智创新有机融入育人目标。结合交通土建专业特点,制定产教融合育人举措,注重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提供多样化学习方式;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机制,全面评估学生在思政、专业与创新方面的表现,全方位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教育时代 交通土建专业 产教协同 育人模式 评价机制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大断面顶管工程穿越城市道路的沉降控制技术 被引量:2
15
作者 邢慧堂 刘浩 +3 位作者 王栋 李鹏飞 周华 张炎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7-180,185,共5页
[目的]为了确保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顶管施工项目顺利实施,应对该工程穿越城市道路时地层的沉降影响及沉降控制措施进行研究。[方法]结合济南轨道交通R2线长途汽车站站出入口顶管工程,在阐述该工程地质条件及重难点的基础上,建立了... [目的]为了确保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顶管施工项目顺利实施,应对该工程穿越城市道路时地层的沉降影响及沉降控制措施进行研究。[方法]结合济南轨道交通R2线长途汽车站站出入口顶管工程,在阐述该工程地质条件及重难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大断面顶管工程穿越地下管线密集的城市道路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得到了距开挖面不同距离时的地面沉降曲线,以及不同埋深处土层的沉降曲线。对比了顶管中轴线上方地面监测点竖向位移模拟计算值与现场实测值随开挖距离的变化情况。提出相应的施工优化措施,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优化效果进行分析验证。[结果及结论]顶管施工时,随着与顶管中轴线距离的增大,地面沉降量逐渐减小;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层深层位移逐渐增大,且沉降曲线逐渐由“矮胖型”变成“瘦高型”。现场受土舱压力波动较大、顶管与地层存在摩擦扰动等因素的影响,模拟计算得到的最大沉降量略小于现场实测的最大沉降量,二者间存在一定差异。通过采取控制掘进速度、合理压浆以减少摩阻力等措施后,后续施工沉降控制效果明显,地面最大沉降为18.18 mm,变形在施工允许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出入口 顶管隧道施工 下穿施工 FLAC 3D软件 沉降控制
下载PDF
基于智能体仿真的多模式交通组合出行建模及减碳治理分析
16
作者 单肖年 李琪 +2 位作者 张小丽 陈小鸿 叶建红 《交通与运输》 2024年第6期75-81,共7页
传统交通规划模型以单一交通方式为对象,无法评估现阶段多模式组合出行的系统运行效益。基于BEAM(Behavior,Energy,Autonomy and Mobility)智能体仿真模型,探究居民多模式交通组合出行的动态演化及减碳治理策略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BEA... 传统交通规划模型以单一交通方式为对象,无法评估现阶段多模式组合出行的系统运行效益。基于BEAM(Behavior,Energy,Autonomy and Mobility)智能体仿真模型,探究居民多模式交通组合出行的动态演化及减碳治理策略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BEAM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居民多模式交通组合出行特征,如慢行-公交多模式交通占比约25.1%,与实际出行方式分担率基本一致。同时,探究多模式交通组合出行次数及出行距离随时间的演化过程,分析多模式交通通勤出行特征。此外,计算模式转移的减碳效益:每降低1%小汽车使用比例,交通碳排放总量可降低7%,人均日碳排放量减少约0.14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多模式交通 智能体仿真 组合出行 减碳治理
下载PDF
多模式城市交通网络容量模型及实例研究
17
作者 江筱薇 周建坤 +1 位作者 单晓峰 杜牧青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6-124,共9页
网络容量是衡量交通运输系统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用于量化交通网络可以承载的最大出行需求。针对多模式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提出一种用于评价网络容量的方式划分与交通分配组合(combined mode split and traffic assignment, CMSTA)的模型... 网络容量是衡量交通运输系统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用于量化交通网络可以承载的最大出行需求。针对多模式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提出一种用于评价网络容量的方式划分与交通分配组合(combined mode split and traffic assignment, CMSTA)的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出行者的路径选择和模式选择,并考虑了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路径重叠问题。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演示了交通规划管理方案实施对多模式交通运输网络容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交通网络容量的下降表现为网络利用率的降低;增加新模式一般可以提高网络容量;鼓励公共交通与新建轨道交通将有助于提升城市综合交通网络的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多模式 网络容量 模式选择 实例研究
下载PDF
因上覆交通荷载引起的既有地下管廊结构变形响应
18
作者 马鹏飞 李东彪 陈新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67,共17页
为探究受地表交通荷载微扰动营运综合管廊土建结构位移变形的数量级及其发展变化和规律,以宿迁城市某路网工程软土地下管廊子项目为依托,通过正分析工具Abaqus建立路面(含变化的地面车辆负荷)-地层-管廊-管周物体(如注浆体、回填土、管... 为探究受地表交通荷载微扰动营运综合管廊土建结构位移变形的数量级及其发展变化和规律,以宿迁城市某路网工程软土地下管廊子项目为依托,通过正分析工具Abaqus建立路面(含变化的地面车辆负荷)-地层-管廊-管周物体(如注浆体、回填土、管廊底部垫层)精细化二维有限元模型,针对不同车辆速度v、横向作用位置x和排布对称性τ等条件下的人工机动车车辆激振力对管廊结构本体的变形规律影响作计算模拟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当车辆荷载对称分布在道路左、右线(τ为2)时,位于道路中央绿化隔离带正下方的管廊主体结构可产生几毫米的竖直振荡,而出现的结构水平动位移峰值则仅以数十微米计,二者远不属于一个量级;当车辆单线运行(τ为1),即仅在管廊的一侧上方施加车行动载时,管廊沿横向上表现出非一致性沉降变形,造成管廊结构整体向车辆侧发生偏转,且随车载施加区域距管廊结构顶板梁跨中截面距离x的增加,管廊两侧差异位移量变化特征为先增后减小,另外,车载能够引发结构体约1 mm的水平位移;一般地,实际道路无论是单向通车或是双向通车,增加车速v会使管廊结构浅表典型测点或其附近区域的最大垂直位移增大;各特征变量对廊体结构变形性态的影响程度排序为v<x<τ.本文工作在仿真模拟中生产了大量综合管廊变形历史经验数据,可为后期进行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管廊结构 动态位移响应 数值仿真模拟 地面交通荷载 微扰动 标准段
下载PDF
太湖底泥磷释放量及释放规律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伟 侯豪 +5 位作者 刘环 许小格 朱瑜星 陈诺 曹俊 林乃喜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5,共22页
太湖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湖泊之一,是国家湖泊治理的重点。自2007年水危机以来,太湖治理累计投入超2620亿元,是世界上治理力度最大的湖泊。2016年以来太湖出现磷反弹,2020年开始显著好转,2023年水华减少。太湖蓝藻水华与磷的响应相对显著,... 太湖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湖泊之一,是国家湖泊治理的重点。自2007年水危机以来,太湖治理累计投入超2620亿元,是世界上治理力度最大的湖泊。2016年以来太湖出现磷反弹,2020年开始显著好转,2023年水华减少。太湖蓝藻水华与磷的响应相对显著,回顾太湖磷十余年来的研究,关于底泥内源释放对水体总磷贡献的说法不一,这对于太湖整体磷负荷的认识及内源治理措施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针对太湖底泥磷的源汇、释放量以及释放规律,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湖泊底泥磷释放的监测、实验、计算等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对关于太湖底泥释放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通过比较和分析,尝试形成对太湖底泥磷释放规律和范围的一些基本认识。通过综述总结提出了“总源”“总汇”“净源”“净汇”的概念,并对可能成为“净源”的5个过程的发生条件和释放强度进行分析。认为Fick扩散释放是可以恒常性发生的过程,而在具备条件才发生的过程中,DO<2 mg/L后出现的磷还原释放是比较主要的过程,需要重点关注。“净源”是否发生应该依据实际湖泊的环境条件开展动态释放实验来判断。太湖目前虽然处于“总汇”状态,但“净源”是显著存在的,明确“净源”存在的位置和发生的时段对于太湖内源治理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底泥磷释放 源汇 质量平衡 释放实验
下载PDF
超高性能混凝土劈拉损伤破坏的声光联合表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徐东 冯子鸣 +3 位作者 王宁宁 吴文文 石丹丹 栾金津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9-187,共9页
为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劈拉破坏特征,采用3种不同的加载速率(0.1、0.01、0.001 mm/s)进行劈拉加载,在加载过程中采用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非接触观测裂缝演化,同时结合声发射(AE)技术对UHPC的破坏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并基于DIC... 为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劈拉破坏特征,采用3种不同的加载速率(0.1、0.01、0.001 mm/s)进行劈拉加载,在加载过程中采用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非接触观测裂缝演化,同时结合声发射(AE)技术对UHPC的破坏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并基于DIC应变云图、AE参量分析试件的破坏特征。结果表明,钢纤维的掺入改善了混凝土的脆性,UHPC峰后荷载-位移曲线下降更平缓,没有出现急剧下降的情况;加载速率越高,UHPC测出劈拉强度越高,符合混凝土速率效应规律,加载速率由0.001 mm/s提升到0.01 mm/s和由0.01 mm/s提升到0.1 mm/s,劈拉峰值荷载分别提高了27.9%和28.5%。采用DIC法进行UHPC劈拉试验的变形测量可获得连续的变形数据,能完整地捕捉裂缝的开展过程,证明DIC能很好地反映试件表面裂缝开展演化过程。基于RA-AF值分析可以快捷、有效地判断混凝土中裂缝的开展类型。根据分析结果,UHPC劈拉试验的裂缝类型绝大多数为拉伸裂缝,且随着加载速率的提高,拉伸裂缝占总裂缝的比例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劈拉 声发射 数字图像相关 损伤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