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科学本科生科研素质全面提升的探索与实践——以河海大学课程实践教学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美香 杨洁 +2 位作者 王雪竹 冯涛 程旭华 《大学教育》 2023年第2期124-126,共3页
针对海洋科学本科生在数据分析和科研创新方面的不足,河海大学尝试依托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本科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实践训练,通过建立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方案、鼓励学生参与教材编修、结合热点前沿科学问题进行探索等举措,有效提高... 针对海洋科学本科生在数据分析和科研创新方面的不足,河海大学尝试依托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本科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实践训练,通过建立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方案、鼓励学生参与教材编修、结合热点前沿科学问题进行探索等举措,有效提高了学生动手编程、动脑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建立了学生对专业知识迭代更新的深层觉悟和对科研探索的浓厚兴趣。该方案实施以来,学校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产出和毕业深造率都有了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科学 数据分析能力 科研素质 科研拓展训练 教材修订
下载PDF
环境海洋学课程思政融合路径探索与实践
2
作者 李永富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环境海洋学是具有鲜明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专业特色的基础课程。授课教师以“海洋环境保护”为核心,结合该课程涵盖面广、知识结构庞杂的特点,提出该课程的教学思路,探索其中的思政融合路径。在介绍环境科学发展史时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海洋学是具有鲜明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专业特色的基础课程。授课教师以“海洋环境保护”为核心,结合该课程涵盖面广、知识结构庞杂的特点,提出该课程的教学思路,探索其中的思政融合路径。在介绍环境科学发展史时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梳理环境观中融入“两山”理论,在专业知识讲授中培养学生海权意识并导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海洋强国战略顶层设计,最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意识,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环境海洋学 海洋科学 本科教学 海洋环境保护
下载PDF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工程BIM技术的递进式教学模式探索
3
作者 杨洁 张蔚 +1 位作者 陈美香 王瑞彩 《大学教育》 2024年第1期69-73,共5页
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河海大学针对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工程BIM技术进行了“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递进式教学模式的实践。通过与海洋资源开发和防护工程相结合,提高了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灵活的课题布... 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河海大学针对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工程BIM技术进行了“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递进式教学模式的实践。通过与海洋资源开发和防护工程相结合,提高了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灵活的课题布置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方式和自由探索能力。思政元素的融入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有效植入,并提升了学生的行业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递进式教学模式既提升了传统工程技术类课程的维度,也为BIM技术贯穿专业全过程培养的可行性探索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海大学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 递进式教学模式 思政融入 BIM技术 毕业设计
下载PDF
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路径探索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永芝 安杰晶 《西部学刊》 2020年第2期102-104,共3页
加强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对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大学生海洋意识普遍不足,需要健全网络宣传加强海洋意识传播;要在思政教育中注入海洋因素;要加强教师素养,提高海洋意识教学;要培养科教融合的海洋专业人才;要普及海洋... 加强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对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大学生海洋意识普遍不足,需要健全网络宣传加强海洋意识传播;要在思政教育中注入海洋因素;要加强教师素养,提高海洋意识教学;要培养科教融合的海洋专业人才;要普及海洋文化,提高全民海洋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强国 海洋意识 培养路径
下载PDF
虚拟仿真技术与海洋科学类实践教学的融合路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鹏辉 谈明轩 +3 位作者 吴峰 殷梦婷 李燕 张玉玺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23年第3期87-92,共6页
为解决长期以来海洋油气勘探相关课程实验内容难以实施、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学习和训练内容等问题,河海大学立足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和海洋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求,将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引入海洋油气地质课程群的实验教学,建设海... 为解决长期以来海洋油气勘探相关课程实验内容难以实施、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学习和训练内容等问题,河海大学立足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和海洋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求,将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引入海洋油气地质课程群的实验教学,建设海洋油气勘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系统。该教学系统借助1:1真实还原的先进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船构建沉浸式的虚拟场景,融入海洋油气勘探前沿领域研究成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分析探索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融合海底地形地貌调查、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海洋地球化学探测和海洋油气成藏要素分析4个实验环节于一体的综合实验,提高实验难度,旨在培养学生解决海洋科学领域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思维,推进基于海洋油气勘探视角的新型海洋科学类实验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 海洋油气勘探 海洋科学 实验教学
下载PDF
巴伦支海近40年来海洋热含量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
6
作者 赖颖 王雪竹 +2 位作者 葛志成 陈姣 陈美香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3-196,共14页
利用ORAS5海洋-海冰再分析数据集,研究发现1979—2018年间巴伦支海海洋热含量存在显著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且有持续上升趋势。海-气热通量是控制巴伦支海海洋热含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北大西洋流的海洋热输运则影响其年际变化和上... 利用ORAS5海洋-海冰再分析数据集,研究发现1979—2018年间巴伦支海海洋热含量存在显著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且有持续上升趋势。海-气热通量是控制巴伦支海海洋热含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北大西洋流的海洋热输运则影响其年际变化和上升趋势。北大西洋流的温度和流速变化对其海洋热输运的年际变化均有贡献,而其海洋热输运的上升趋势则主要是来自于北大西洋流温度的增加。此外,巴伦支海开阔海域和冰区的海-气热交换呈现相反的趋势,在无海冰覆盖的开阔海域,海洋放热减少,海洋混合减弱;而在有海冰覆盖的海域,海洋放热则显著增加,海洋混合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伦支海 海洋热含量 海洋热输运 海-气热通量
下载PDF
海洋次表层SCVs的特征与成因机制:问题与进展
7
作者 戈玉宇 廖光洪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60,共16页
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和海洋数值模拟能力的提升,已发现在海洋次表层中广泛存在一种远离生成源区、结构紧致且稳定的次表层强化的SCVs,其动力学特征表现为:弱层结,低位涡中心,外围等密度线呈透镜状结构,温度、盐度或其他示踪量的性质与周... 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和海洋数值模拟能力的提升,已发现在海洋次表层中广泛存在一种远离生成源区、结构紧致且稳定的次表层强化的SCVs,其动力学特征表现为:弱层结,低位涡中心,外围等密度线呈透镜状结构,温度、盐度或其他示踪量的性质与周围水体相比存在明显异常,内部核心流速较强。此类次表层SCVs对于海洋的水体运输、热盐环流和海洋生物生态环境均有重要影响。该文通过综述海洋次表层SCVs的结构及水文特征、识别方法、次表层SCVs在全球的分布、动力学机制及其重要影响等,展现次表层SCVs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研究的难点和全面认识海洋次表层SCVs尚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次表层 次表层SCVs 动力学特征与机制 全球分布
下载PDF
产出导向的物理海洋学数据分析能力培养体系
8
作者 周桂地 冯涛 《科教导刊》 2022年第35期52-56,共5页
物理海洋学是一门重视实践能力的基础学科,数据分析能力是新时代物理海洋学本科生应具有的重要技能之一。文章在产出导向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物理海洋学专业本科生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清晰的... 物理海洋学是一门重视实践能力的基础学科,数据分析能力是新时代物理海洋学本科生应具有的重要技能之一。文章在产出导向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物理海洋学专业本科生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清晰的培养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新型数据分析技能培养体系的思路和方法,围绕物理海洋学专业的实用技能开展了产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有助于提升物理海洋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出导向 物理海洋学 数据分析能力 培养体系
下载PDF
“海洋强国”背景下海洋生物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9
作者 王琳琼 赵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3年第9期0005-0008,共4页
海洋生物专业英语是海洋科学学科必不可少的一门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是新时代海洋生物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在“海洋强国”建设背景下,在世界各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大学生掌握海洋类专业英语提出了更高标准与要求。文章... 海洋生物专业英语是海洋科学学科必不可少的一门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是新时代海洋生物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在“海洋强国”建设背景下,在世界各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大学生掌握海洋类专业英语提出了更高标准与要求。文章分析了“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海洋生物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此,提出了当前海洋生物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探讨了“海洋强国”背景下海洋生物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旨在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提高海洋类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为海洋科学相关的双语课程等教学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强国 海洋生物专业英语 教学现状 教学模式
下载PDF
基于OBE理念的研究生课程“海洋生态学”教学改革探索
10
作者 李晶晶 《科教导刊》 2023年第33期86-89,共4页
海洋生态学是海洋科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优化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对提高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指导下,文章针对该课程知识面广、专业性强和发展迅速等特点,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从完善课程... 海洋生态学是海洋科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优化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对提高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指导下,文章针对该课程知识面广、专业性强和发展迅速等特点,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从完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重组课时及优化考评体系等多角度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促进海洋科学人才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考评OBE理念
下载PDF
大气热带波动研究进展
11
作者 武亮 冯涛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5-320,共16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热带波动的浅水理论解及对应的波动特征。系统介绍了从观测资料中区分和分离热带波动的信号的方法,指出近年来在热带波动观测和分离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许多不同于经典波动理论的新特征被揭示。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几种... 本文简要回顾了热带波动的浅水理论解及对应的波动特征。系统介绍了从观测资料中区分和分离热带波动的信号的方法,指出近年来在热带波动观测和分离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许多不同于经典波动理论的新特征被揭示。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几种影响波动演变的机制(如,波流相互作用、波动—积云对流相互作用、水汽作用等)来部分解释观测热带波动与理论的差异的可能原因。这些研究表明局地大尺度环流和湿对流等在热带波动结构演变、强度和位置中有着重要作用。文中还综述了热带波动对热带气旋生成和路径的影响及可能机制,这表明热带波动的变化能够较好解释热带天气(如,热带气旋)的变化特征。最后,大气热带波动研究依然有许多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它对于大气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热带波动 浅水方程解 观测特征和机理 热带气旋
下载PDF
云南洱源地区地壳三维精细速度结构成像
12
作者 曹颖 钱佳威 +1 位作者 黄江培 周青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83,共22页
云南洱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滇西北地区中部,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多条断裂交会穿过,且地热活动活跃,显示出很强的断裂构造特征。地区内地震活动频繁,2013年以来在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西侧发生了多个5级以上地震。文中利用云南区域固... 云南洱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滇西北地区中部,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多条断裂交会穿过,且地热活动活跃,显示出很强的断裂构造特征。地区内地震活动频繁,2013年以来在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西侧发生了多个5级以上地震。文中利用云南区域固定台网和滇西北密集台阵记录的2008年1月1日—2023年7月20日发生在洱源地区的地震走时数据,采用波速比模型一致性约束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云南洱源及其周边区域的地壳三维V_(P)、V_(S)和V_(P)/V_(S)模型及地震重定位结果。结果表明:1)在龙蟠-乔后断裂以东,维西-乔后-巍山断裂、红河断裂和鹤庆-洱源断裂交会处聚集了大量小地震,缺乏中强地震。从现有的层析成像结果分析认为浅层发生的部分小地震可能与地热流体无直接关系,而从浅层向深层逐渐变高的V_(P)/V_(S)值可能暗示深部存在流体,深部流体可能在循环流动过程中逐渐渗透到浅层岩石中,并与部分密集小地震的发生有关。2)2013年以来发生的4个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西侧,并呈NNW-SSE走向分布,表明川滇块体西边界断裂系统的地震危险性有所增大。3)2013年3月3日和4月17日发生的洱源地震序列主要位于低V_(P)、低V_(S)和低V_(P)/V_(S)值的异常体内。一般而言,如存在流体,则V_(S)比V_(P)下降得更快,从而导致高V_(P)/V_(S)值,而低V_(P)/V_(S)则表明低V_(S)并非由流体所致。因此,现有的成像证据表明地震序列所处区域并不存在流体,从而推断地震序列的发生与流体无直接关系。空间上与洱源地震序列接近的2017年3月27日M_(S)5.1漾濞地震序列也具有相同的速度结构特征,因此也可能与流体无直接联系。2016年5月18日发生的M_(S)5.1云龙地震序列的主震和部分余震主要位于高V_(P)、高V_(S)和V_(P)/V_(S)相对高值区内,高V_(S)表明并非因存在流体而导致出现相对高的V_(P)/V_(S)值,据此推测主震及周围的余震所处区域可能不存在流体,流体并未直接参与到地震序列的发生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源地区 双差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VP/VS
下载PDF
基于Scholte波频散特性的深海海底横波速度反演
13
作者 于鹏飞 江佳萌 +1 位作者 耿建华 张宝金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13-30,203,共19页
深海环境下海水的声波速度是非匀速的,变速的海水会影响海底Scholte波的频散特性,为了提高利用Scholte波频散特性反演海底横波速度的精度,需建立速度连续变化的水平分层海水-分层海底(HLSLS)模型。本文基于波动理论推导HLSLS模型Scholt... 深海环境下海水的声波速度是非匀速的,变速的海水会影响海底Scholte波的频散特性,为了提高利用Scholte波频散特性反演海底横波速度的精度,需建立速度连续变化的水平分层海水-分层海底(HLSLS)模型。本文基于波动理论推导HLSLS模型Scholte波频散方程和振幅深度方程。然后,基于南海海水声速剖面和实际海底弹性介质参数,分析深海环境海水速度变化对Scholte波频散特性的影响。最后,将方法用于南海深水OBS地震数据反演得到一条二维海底横波速度剖面,反演结果很好的指示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分布。结果表明:深海环境下,利用海底OBS数据中的Scholte波反演海底浅层横波速度结构是可行的,南海实际深水OBS数据应用进一步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olte波 频散特性 变速海水 OBS 横波速度反演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张扭性断裂演化的构造物理模拟研究
14
作者 王衍迪 王毛毛 +2 位作者 闫兵 汤梦静 贾红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5,共14页
惠民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西部,新生代时期经历了南北向伸展,形成了典型的“北断南超”半地堑结构。平面上,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发育了NE至近EW向的张扭断裂体系;垂向上,中央隆起带断裂体系从深部到浅部呈现出由雁列式分段到逐渐... 惠民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西部,新生代时期经历了南北向伸展,形成了典型的“北断南超”半地堑结构。平面上,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发育了NE至近EW向的张扭断裂体系;垂向上,中央隆起带断裂体系从深部到浅部呈现出由雁列式分段到逐渐连接贯通的特征。目前对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断裂体系的结构特征有了较好的刻画,但是对于该断裂体系形成的运动学过程及其控制因素仍然停留在描述阶段。文章设计了一组张扭构造物理模拟实验,以探究惠民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演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实验再现了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断裂体系在平面上由早期孤立分段、侧向传播、最终贯通的三个阶段;在剖面上也很好对应了中央隆起带沿走向由共轭断裂系向阶梯式断裂的结构转变特征。基于粒子成像测速(PIV)的应变分析,文章构建了三阶段的应变—断层距离统计图,揭示了各分段断裂由早期无连接,经历侧向生长,从软连接到硬连接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证实在南北向区域伸展作用下,盆地基底NEE向先存断裂的活化是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张扭构造形成的根本原因。文章利用砂箱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断裂发育的机制,可为类似的张扭性断陷盆地的断裂演化与油气成藏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物理模拟 张扭构造 断层连接 构造转换带 惠民凹陷 中央隆起带
下载PDF
川滇块体东边界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三维构造模型:基于多元数据与隐式建模技术
15
作者 王毛毛 胡顺阳 +3 位作者 马皓然 梁铂雨 张金玉 鲁人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4,共16页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块相互拼接的交会部位,代表了川滇菱形块体的东部边界,地震活动频繁。其总体表现为左旋走滑的运动学特征,沿走向断裂结构复杂,为精细表征深部断裂的三维结构特征带来了很大挑战。目前存在...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块相互拼接的交会部位,代表了川滇菱形块体的东部边界,地震活动频繁。其总体表现为左旋走滑的运动学特征,沿走向断裂结构复杂,为精细表征深部断裂的三维结构特征带来了很大挑战。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主断层面本身的结构复杂特性;断裂交切与主次关系的不确定性;隐伏断层的空间约束;微震活动区域的断层面限定等。传统上,三维构造建模主要依赖于高分辨率的地震反射剖面、三维地震数据体和钻孔等数据约束,可以三角面网的形式在三维空间内使用数量有限的节点定义任意物体的几何形态,进而连接节点模拟物体的拓扑结构。然而,川滇块体东边界等大部分活动构造区域缺少这些高分辨率的数据,即使有相关数据,通常在空间上也非常稀疏。以往有研究利用大量精定位地震和断层地表迹线等数据建立了活动断裂的初始三维模型,但这种方法忽视了震源机制解提供的节面信息对建模的贡献,且未对多元数据采取差异化的权重分配策略。文中基于三维构造隐式建模方法,结合不同约束条件下的深、浅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构建了川滇块体东边界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三维精细构造模型。建模流程充分利用震源机制解提供的节面约束信息,将其与地表断层迹线、重定位地震震中等数据融合,纳入一个考虑差异化权重分配的多次迭代过程,最终实现利用多元数据建立川滇块体东边界断裂三维复杂结构特性的目标。基于隐式建模方法构建的活动断裂的精细三维结构模型可用于断面粗糙度和断裂系统分析,对约束断面上的凹凸体分布与开展地震破裂模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隐式建模方法 三维构造建模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 川滇块体
下载PDF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蠕变行为的主控因素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能友 李彦龙 +3 位作者 刘乐乐 万义钊 张正财 陈明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11,共9页
蠕变是指沉积物在特定应力状态下变形与时间的关系,属于沉积物的固有力学属性。厘清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储层蠕变的主控因素及其控制机理,对量化评价潜在工程地质风险的发生和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在综述海洋天然气水合... 蠕变是指沉积物在特定应力状态下变形与时间的关系,属于沉积物的固有力学属性。厘清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储层蠕变的主控因素及其控制机理,对量化评价潜在工程地质风险的发生和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在综述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破坏特征的基础上,梳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蠕变特征及主控因素,厘清关键科学问题;结合最新研究成果,阐述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蠕变特征多尺度表征与探测技术体系的基本内涵,简要探讨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初步分析认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储层蠕变行为是水合物本身及其分解产出过程中的应力、温度、渗流等动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有蠕变本构模型无法完全反映上述相变-传热-渗流-应力多场多相多组分耦合过程。为建立适合南海北部水合物储层的蠕变本构,进而为后续开采工程安全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建议从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力学性能弱化特征及蠕变各阶段的时效参数两方面入手,从分子尺度、纳微尺度、岩心尺度、中试尺度、矿藏尺度5个层面,建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蠕变行为的跨尺度研究方法体系;以南海实际储层样品为研究对象,剖析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储层蠕变行为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储层 蠕变机理 水合物开采 力学响应
下载PDF
我国西北地区干湿变化特征及其未来预估
17
作者 李学武 张京朋 +2 位作者 赵天保 李福原 赵廷宁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74,共16页
基于降水量、土壤湿度、径流量和干旱指数等多种气象要素,系统分析研究了近60年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湿特征演变规律,并利用最新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多模式模拟结果对该区域未来干湿变化特征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近60年来... 基于降水量、土壤湿度、径流量和干旱指数等多种气象要素,系统分析研究了近60年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湿特征演变规律,并利用最新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多模式模拟结果对该区域未来干湿变化特征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近60年来我国西北地区的降水量、土壤湿度和径流量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冷季的降水量和径流量明显低于暖季,但土壤湿度和干旱指数在冷暖季节差异不显著。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土壤湿度和干旱指数均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增幅分别为5.07 mm/10 a、3.89 mm/10 a和0.26/10 a,特别是2000年后增加的趋势更显著,且变湿幅度最大主要出现在西北西部;而径流量在2000年之前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而2000年后显著增加。在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21世纪中期(2031~2060年)和后期(2071~2100年)西北地区呈现出湿润化的趋势,并且21世纪后期的湿润化程度更显著,高等排放情景(SSP5-8.5)比中等排放情景(SSP2-4.5)下湿润化更明显。本研究可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干湿特征 CMIP6 模式 未来预估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受腐蚀混凝土的力学研究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达 东培华 廖迎娣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630-632,共3页
海水中的大量盐分可与混凝土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材料性质的改变和结构强度的降低,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海洋环境中的两种主要化学腐蚀类型——氯盐和硫酸盐的腐蚀,并从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对当前受腐蚀混凝土的力学... 海水中的大量盐分可与混凝土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材料性质的改变和结构强度的降低,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海洋环境中的两种主要化学腐蚀类型——氯盐和硫酸盐的腐蚀,并从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对当前受腐蚀混凝土的力学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分析,最后探讨了当前在混凝土腐蚀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海洋环境 腐蚀 硫酸盐 氯盐 力学性能
下载PDF
水平层状海底Scholte波频散特性
19
作者 于鹏飞 陈隽琳 +1 位作者 江佳萌 杨小慧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8,共13页
海底Scholte波沿着海底流—固界面传播,具有典型的频散特性。Scholte波的频散特性可以反演海底浅层的横波速度,是海底横波速度建模的有效手段。建立准确的Scholte波频散理论模型至关重要。根据真实海水—海底环境建立水平层状海水—海... 海底Scholte波沿着海底流—固界面传播,具有典型的频散特性。Scholte波的频散特性可以反演海底浅层的横波速度,是海底横波速度建模的有效手段。建立准确的Scholte波频散理论模型至关重要。根据真实海水—海底环境建立水平层状海水—海底弹性模型,并利用边界应力和位移连续性条件推导了该模型的Scholte波频散方程及位移方程。分析了海水深度和海底物性参数对Scholte波频散特性的影响,6层海水—海底模型实验结果表明:①无论是硬海底还是软海底,Scholte波都具有明显的频散特性,硬海底Scholte波能量主要集中在海水中,基阶能量最弱,2阶能量最强,随着海水深度增加,Scholte波频散特性减弱;软海底模型固体海底的Scholte波能量明显增强,此时海水深度对Scholte波频散特性影响很小。②相比于深海环境,浅海Scholte波能量更强,频散特征更明显,因此在浅海环境利用Scholte波反演海底浅层横波速度的精度和可信度更高。最后,基于东海某工区的实际海底弹性地质模型模拟海底多分量地震数据并从中提取频散曲线,与理论计算的频散曲线进行对比分析,二者的频散曲线吻合很好,验证了所提理论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olte波 水平层状海底 频散特性 振幅深度分布 横波速度
下载PDF
中太平洋海山群玄武岩磷酸盐化特征及其对全岩地球化学的影响
20
作者 王世奇 叶现韬 +1 位作者 张传林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80,共14页
大洋玄武岩是研究地幔不均一性、岩浆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对象。然而,由于其长期与周围的海水相互作用,极易发生蚀变和次生变化。磷酸盐化是大洋玄武岩最常见的次生变化之一,会影响到其全岩地球化学成分,且目前仍没有去除磷酸盐化的有效方... 大洋玄武岩是研究地幔不均一性、岩浆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对象。然而,由于其长期与周围的海水相互作用,极易发生蚀变和次生变化。磷酸盐化是大洋玄武岩最常见的次生变化之一,会影响到其全岩地球化学成分,且目前仍没有去除磷酸盐化的有效方法。因此,研究磷酸盐化特征以及评估其对玄武岩全岩地球化学成分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太平洋海山群(九皋和紫檀海山)玄武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能谱面扫描元素分布图、主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揭示玄武岩的磷酸盐化特征,评估磷酸盐化对其全岩主微量元素的影响。面扫描元素分布图显示,中太平洋海山群玄武岩的磷酸盐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玄武岩气孔和裂隙周围,以交代早期的碳酸盐化基质,形成细小的磷酸盐矿物,呈浸染状分布在玄武岩基质中为特点,并且磷酸盐化会不同程度地改变玄武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成分:比如磷酸盐化会使玄武岩的MgO、CaO、Na_(2)O、MnO含量降低,K_(2)O和Fe_(2)O_(3)T含量升高,同时也会对相容元素(如Cr、Co、Ni等)、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Cs等)和稀土元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磷酸盐化过程中,玄武岩的Al_(2)O_(3)、SiO_(2)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和Ti)几乎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磷酸盐化 全岩地球化学 海山群 中太平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