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1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藏流线模拟方法与工程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楠 孙健 +2 位作者 任龙 曹杰 陈明强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41,57,共11页
重点概述了近年来流线模拟计算在流线轨迹追踪、流体运移计算和油气藏工程应用3个方面的突出进展。第一,指出流线追踪的根本在于速度场的逼近,从速度场逼近多项式、网格细化、特殊区域处理3个方面出发,评述在地质构造复杂的油气藏中提... 重点概述了近年来流线模拟计算在流线轨迹追踪、流体运移计算和油气藏工程应用3个方面的突出进展。第一,指出流线追踪的根本在于速度场的逼近,从速度场逼近多项式、网格细化、特殊区域处理3个方面出发,评述在地质构造复杂的油气藏中提高流线追踪精确性和计算效率的方法;第二,指出传统流线模拟方法在传质方程计算中的局限,评述其在可压缩流体、非牛顿流体等运移问题中的进展;第三,指出流线模拟的特色在于高效计算和流场识别,并介绍了其在油藏经营管理中的典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经营管理 流线模拟 油藏数值模拟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方向探讨 被引量:42
2
作者 汪华 刘树根 +4 位作者 秦川 张长俊 王国芝 李德星 代寒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9-674,共6页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迄今为止只发现了中坝和磨溪两个大中型气田,但近年来,钻井过程中于雷口坡组油气显示活跃,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主要为局限台地相沉积,部分地区为开阔台地和蒸发台地相,主要亚相为潟湖和潮...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迄今为止只发现了中坝和磨溪两个大中型气田,但近年来,钻井过程中于雷口坡组油气显示活跃,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主要为局限台地相沉积,部分地区为开阔台地和蒸发台地相,主要亚相为潟湖和潮坪;其沉积时该区地壳处于拉张状态。雷口坡组有良好的烃源岩条件,多种类型的优质储层(礁滩、热液白云岩、古喀斯特储层等),有膏岩层、泥岩层的良好封隔,具有形成大中型气藏的地质条件。寻找礁滩储层、热液白云岩储层和古喀斯特储层气藏是四川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的勘探新方向,其重点勘探地区应是龙门山前缘(川西)地区。然而,雷口坡组源储距离较大,必须要有断穿龙潭组和下三叠统的断层裂缝系统作为运移通道,所以在预测有利勘探区时,应重视天然气输导体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三叠统 雷口坡组 天然气 油气地质条件 勘探方向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二叠纪玄武岩喷发事件的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6
3
作者 田景春 林小兵 +2 位作者 郭维 张翔 黄平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20,共7页
基于四川盆地二叠纪玄武岩喷发事件,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研究玄武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玄武岩喷发事件的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峨眉山玄武岩垂向上具有多旋回的特征,最多可识别出10~11个旋回;平面上不仅在川西、川南大... 基于四川盆地二叠纪玄武岩喷发事件,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研究玄武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玄武岩喷发事件的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峨眉山玄武岩垂向上具有多旋回的特征,最多可识别出10~11个旋回;平面上不仅在川西、川南大面积分布,在川东北也有分布。玄武岩油气地质意义表现在:玄武岩经过后期改造发育有效储集空间,可以构成油气储层;玄武岩喷发前玄武岩浆呈柱状上侵过程中形成的隆升系统,对后期的生物礁和颗粒滩沉积体系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下二叠统茅口组古岩溶储层发育创造了条件;隆升同时发育拉张系统,为下伏茅口组灰岩白云岩化深部Mg^(2+)来源提供了运移通道;二叠系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亦受控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二叠纪 玄武岩喷发 隆升-拉张系统 含油气系统
下载PDF
内蒙古东北部林西组碳酸盐岩结核的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欧莉华 伊海生 +3 位作者 夏国清 钱利军 邱余波 张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8-444,共7页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哈日根台苏木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深水外陆棚灰黑色泥页岩沉积中发育大量的碳酸盐岩结核。这些结核呈透镜状、结核状及丘状,在产状上与现代海底发育的及古代的冷泉碳酸盐岩极为相似。通过对碳酸盐岩结核的微观组构、...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哈日根台苏木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深水外陆棚灰黑色泥页岩沉积中发育大量的碳酸盐岩结核。这些结核呈透镜状、结核状及丘状,在产状上与现代海底发育的及古代的冷泉碳酸盐岩极为相似。通过对碳酸盐岩结核的微观组构、物质成分和碳同位素特征的研究,发现碳酸盐岩结核中发育较多的气孔构造、生物化石及草莓状黄铁矿;碳、氧同位素结果显示碳酸盐岩结核的碳同位素存在明显的负偏,表明其中有有机来源的碳。这些特征与现代海底由于天然气渗漏形成的冷泉碳酸盐岩特征一致,因而推测研究区发育的碳酸盐岩结核为古代海底天然气渗漏形成的冷泉碳酸盐岩。这表明在林西组沉积时期,海底存在天然气水合物,可能与海底早期沉积的灰黑色泥页岩中甲烷的释放有关。烃源岩潜力分析也表明,研究区大量发育的灰黑色泥页岩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林西组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是由于地层时代较老,成岩作用及构造运动的影响,现今的勘探难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东北部 林西组 碳酸盐岩结核 碳同位素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高含硫气井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青春 文华国 +7 位作者 张航 曾汇川 陈仕臻 朱海燕 陈鹏举 蒋东 张洁伟 肖俊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1-444,485,共15页
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气藏的勘探开发目前面临着高含硫、高压、高温、钻井效率低等挑战,迫切需要解决安全钻井、高效提速等难题,使用常规钻探方法具有一定风险且效率较低。以川东北高含硫地区气田为研究对象,从储... 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气藏的勘探开发目前面临着高含硫、高压、高温、钻井效率低等挑战,迫切需要解决安全钻井、高效提速等难题,使用常规钻探方法具有一定风险且效率较低。以川东北高含硫地区气田为研究对象,从储层品质、钻井品质、完井品质三方面着手,运用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与技术对气藏开发进行研究。开展综合地质研究和模型建立,优化钻前地质设计和井位部署;从钻井过程中遇到的复杂情况进行分析,解决强研磨地层、多弱面地层、高压盐水层的钻井安全提速问题;针对含气目的层,优化酸化、压裂提产方案,实现高含硫气藏的安全高效开采。研究结果表明: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的成功应用,为特殊地质条件引起的井涌、井塌、井漏、高抗钻及难压裂等工程问题提供了有效预测,保障了高含硫气藏方案设计及实施的科学决策依据,缩短了钻井和建产周期,初步实现了气藏开发初期的效益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一体化 钻遇地层 钻完井 高含硫气藏 铁山坡 川东北
下载PDF
龙门山南段前陆冲断带内的古油气藏 被引量:2
6
作者 付于真 王国芝 +2 位作者 刘树根 黄华 杨建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3-90,共8页
通过对龙门山南段地表沥青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对比不同层位中流体充注特征,结合该地区构造演化史,证实了龙门山南段冲断带内曾经存在过古油(气)藏,重塑了古油(气)藏形成和破坏的过程。研究表明,沥青主要分布于观雾山组和灯影组... 通过对龙门山南段地表沥青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对比不同层位中流体充注特征,结合该地区构造演化史,证实了龙门山南段冲断带内曾经存在过古油(气)藏,重塑了古油(气)藏形成和破坏的过程。研究表明,沥青主要分布于观雾山组和灯影组次生溶孔、溶洞和裂缝中;以灯影组中沥青最为发育,侧向延伸稳定,垂向充填较厚,说明研究区曾存在过古油(气)藏。晚三叠世以前,来源于松潘-甘孜海盆的油藏流体,由西向东运移充注于现今前陆冲断带内的震旦系灯影组、泥盆系和二叠系储集空间中形成古油藏;晚三叠世盆山转换时期,古油藏随着前陆盆地的快速沉降而被深埋,油裂解成气而形成古气藏;随着冲断带向前陆盆地扩展,赋存于前陆盆地内的古气藏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冲断带 沥青 古油(气)藏
下载PDF
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翠丽 周文 李红波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4期51-55,5-6,共5页
综述了各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现状,探讨了页岩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①综合多参数、多信息,建立不同相带的评价标准及有利区带预测方法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前提。②页岩气的渗流模型呈现多尺度的特点,开... 综述了各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现状,探讨了页岩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①综合多参数、多信息,建立不同相带的评价标准及有利区带预测方法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前提。②页岩气的渗流模型呈现多尺度的特点,开采过程涉及到解吸、扩散和渗流3个阶段,建立渗流方程时需考虑解吸吸附模型、扩散模型、压裂裂缝模型等影响因素。③多分支井、丛式井、羽状井等水平钻井技术,体积压裂技术等新技术是提高页岩气产能及收益的关键。④井中地震技术能实时提供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裂缝的方位、密度、尺寸、间距等参数,描述裂缝复杂程度,评价增产实施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藏 页岩油气勘探 目标区优选 微震监测 水平井技术 水力压裂技术
下载PDF
层序地层学在秦南凹陷东南斜坡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8
作者 王元君 滕玉波 +3 位作者 石文龙 郭涛 王军 姜本厚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3-49,共7页
探讨隐蔽油气藏在层序格架内的展布规律及预测方法。在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钻井、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对渤海秦南凹陷东南斜坡区古近系东营组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把东营组划分为3个Ⅲ级层序:东三、东二和东一层序,并建... 探讨隐蔽油气藏在层序格架内的展布规律及预测方法。在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钻井、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对渤海秦南凹陷东南斜坡区古近系东营组层序地层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把东营组划分为3个Ⅲ级层序:东三、东二和东一层序,并建立东三层序的沉积模型,总结了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东三层序晚期水体下降,物源供给充足,储层十分发育并且分布范围广,与东二层序稳定分布的泥岩相配合可形成大规模的地层油气藏;早期水体逐渐上升,可形成超覆尖灭岩性油气藏。东二层序厚层泥岩之下,受湖平面变化控制的砂体展布特征和油气输导条件是隐蔽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秦南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古近系 秦南凹陷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油气轻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西北部须家河组气藏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王玮 沈忠民 +2 位作者 裴森奇 戴鸿鸣 黄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8-827,共10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凝析油样品的C_7及C_5-C_7轻烃分布显示出油气主要来源于富含腐殖型干酪根的煤系泥岩与煤岩,该区油气样品的K_1值平均为1.04,整体相关性较好;K_2值差异较大,相关系数也较低,母体—子体比值梓潼... 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凝析油样品的C_7及C_5-C_7轻烃分布显示出油气主要来源于富含腐殖型干酪根的煤系泥岩与煤岩,该区油气样品的K_1值平均为1.04,整体相关性较好;K_2值差异较大,相关系数也较低,母体—子体比值梓潼凹陷须家河组呈现出较强的离散型。利用庚烷值、异庚烷值及MANGO稳态催化动力学等方法计算表明,天然气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明显低于该区烃源岩实测成熟度及天然气δ^(13)C_1值计算的成熟度。梓潼凹陷须家河组凝析油及天然气轻烃星状指纹图分析显示,同一构造不同层位、同一层位不同构造油气可对比性较差,表明该区油气藏内部砂体之间的连通性较差,油气成藏以近源短距离运聚为主。由于该区储层早期已达致密演化阶段,从而导致在封闭—半封闭的地质环境中,天然气受不同热演化阶段天然气的累积效应影响,而凝析油受到同源不同期的天然气多次气侵而产生"蒸发分馏"效应影响,导致部分轻烃参数在应用过程中出现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烃 庚烷值 异庚烷值 MANGO稳态催化轻烃参数 “蒸发分馏”作用 致密砂岩气藏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下载PDF
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油气水富集及开发动态的控制效应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建民 张三 +4 位作者 杜伟 李乐 乔贞 张俊 段梦悦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28-738,共11页
依据钻井、测井、试采及动态监测资料,采用密井网与多因素地质建模、宏微观与静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油气富集、开发动态的控制效应。研究表明,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原始油气水的分布富集及注水开... 依据钻井、测井、试采及动态监测资料,采用密井网与多因素地质建模、宏微观与静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油气富集、开发动态的控制效应。研究表明,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原始油气水的分布富集及注水开发动态的演变趋势始终具有显著的控制和影响效应,低幅度构造既是油气运移的良好指向也是油气相对富集的有利场所;低幅度构造对特低渗透油藏的控制效应主要取决于其构造幅度与构造规模;构造幅度、构造规模越大,构造部位越高,储集层特征参数、油气富集程度越高,开发效果越好,控制和影响的空间范围越大;含水率、油井产量总是围绕着低幅度构造的高低起伏而有序变化;注水开发动态响应与注采井所处的相对构造位置密切相关,注水总是优先向构造低洼处推进,再逐渐向构造高部位上移,水淹范围不断扩展;同时促使构造低洼部位的部分油气向构造高部位就近分配,形成新的油气富集,高部位油井的动态储量因此增加,产能持续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低幅度构造 油气水富集 开发动态 控制效应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浩文 苏中堂 +4 位作者 裴文超 魏柳斌 任静 张成弓 付斯一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67-1787,共21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以下简称马五段)上部发育两层凝灰岩,通常作为地层划分的区域标志层,研究凝灰岩锆石年龄能厘定马家沟组年代地层格架并确定其沉积期的构造背景。对盆地S148井和T56井马五段凝灰岩进行锆石SHRIMP U-Pb定...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以下简称马五段)上部发育两层凝灰岩,通常作为地层划分的区域标志层,研究凝灰岩锆石年龄能厘定马家沟组年代地层格架并确定其沉积期的构造背景。对盆地S148井和T56井马五段凝灰岩进行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Hf同位素特征分析,得到两组锆石年龄458.4±2.4 Ma和460.9±2.9 Ma,将马家沟组沉积期厘定为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上奥陶统桑比阶。锆石微区原位Hf同位素测试点n(176Hf)/n(177Hf)值变化范围为0.282687~0.280820,εHf(t)值在6.67~11.32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变化范围为720~1024 Ma。对比盆地周缘凝灰岩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特征,认为马家沟组凝灰岩可能来自于盆地西南方向的北秦岭和/或北祁连造山带,凝灰岩就位前北秦岭洋和/或北祁连洋开始向北俯冲消减进入洋陆转换阶段,中奥陶世晚期盆地西南缘开始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凝灰岩 达瑞威尔阶 马家沟组
下载PDF
川西拗陷新场气田须家河组宽大裂缝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2
作者 姜自然 陆正元 +1 位作者 刘斐 乔林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42,共9页
综合利用录井地质、开发动态资料探讨川西拗陷新场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中发育的宽大裂缝及其对气藏物性和气井开发动态特征的影响。新场气田须家河组岩心发育开度约10 mm的宽大裂缝,其产状直立、贯穿岩心长度达4 m多,宽大裂缝... 综合利用录井地质、开发动态资料探讨川西拗陷新场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中发育的宽大裂缝及其对气藏物性和气井开发动态特征的影响。新场气田须家河组岩心发育开度约10 mm的宽大裂缝,其产状直立、贯穿岩心长度达4 m多,宽大裂缝开度明显大于砂岩中常见开度为1 mm左右的微细裂缝。产层段岩屑录井见大量数毫米的粒状次生矿物以及钻进过程中发生数十立方米或更多的钻井液漏失,揭示了产层段中宽大裂缝的普遍发育。须家河组宽大裂缝为天然气提供了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流动通道,控制了致密砂岩中有利储集区块的发育。宽大裂缝发育区块气井开发动态表现为高产稳产或低产稳产,明显有别于致密砂岩气初期产量较高但不能稳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大裂缝 致密砂岩 天然气开发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陆相页岩油层系岩石物理性质变化规律
13
作者 谭开俊 邓继新 +2 位作者 刘忠华 黄军平 夏辉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2-667,共16页
陆相页岩油气储层是中国油气工业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之一,但由于对陆相页岩油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页岩油层系地质与工程“甜点”地震评价方法的有效运用.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陆相页岩油储层为例,通... 陆相页岩油气储层是中国油气工业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之一,但由于对陆相页岩油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页岩油层系地质与工程“甜点”地震评价方法的有效运用.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陆相页岩油储层为例,通过对泥页岩样品的岩石学特征、储层特征与岩石物理特征的系统测试,分析了页岩油样品的岩石物理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确定不同特征泥页岩样品表现出地震弹性特征差异的关键地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7段页岩主要为灰白色凝灰质黏土质页岩、黑色黏土质页岩和灰色粉砂质泥页岩三种主要岩相类型,分别对应“富有机质纹层+富凝灰质纹层”、“富有机质纹层+长英质纹层”和“贫有机质黏土纹层”三种纹层组合类型,构成孔隙类型以黏土粒间孔为代表的无机孔隙为主.不同岩相类型样品纹层组成差异会造成宏观地震岩石物理性质表现出整体分区分布的特征,弹性波垂直层理传播时岩石样品的力学响应特征倾向于等应力状态,其弹性模量受控于样品中“软”组分“等效有机质层”所占比例,造成对应速度和弹性模量随有机质含量增大呈幂指数降低的整体趋势;弹性波平行层理传播时,岩石样品的力学响应特征倾向于等应变状态,其等效弹性模量为组成部分对应弹性模量的算术平均,造成对应速度和弹性模量随有机质含量增大呈线性降低的整体趋势.黏土颗粒优选定向排列的程度和条带状有机质占比差异是造成页岩样品出现速度各向异性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不但形成各向异性系数随黏土含量增大而逐渐增大的整体趋势,也造成相同黏土含量下凝灰质黏土质页岩样品、黏土质页岩样和粉砂质页岩样品各向异性系数依次降低.研究结果可为陆相页岩油储层“双”甜点的测井与地震评价提供理实验基础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性质 陆相页岩油 三叠系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各向异性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米脂地区本溪组含铝岩系中锂的富集机理研究
14
作者 潘博 赵伟波 +7 位作者 周星泽 王怀厂 张辉 史云鹤 陈宇航 姚亦芸 郭睿良 余瑜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1-499,共19页
【目的】锂(Li)是我国重要战略性金属和新能源金属之一。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分布广,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铝土岩天然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勘探中发现含铝岩系中伴生大量的锂资源。探明含铝岩系中Li的赋存形势和富集规律,不仅对古... 【目的】锂(Li)是我国重要战略性金属和新能源金属之一。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分布广,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铝土岩天然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勘探中发现含铝岩系中伴生大量的锂资源。探明含铝岩系中Li的赋存形势和富集规律,不仅对古气候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以为Li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有力支撑。【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本溪组含铝岩系为研究对象,在前人认识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钻井资料、地球化学试验等方法揭示了含铝岩系中Li的基本特征、赋存方式和富集规律。【结果】Li在含铝岩系中的分布相对不均匀,一般在含铝岩系中上部富集,在岩性序列中,Li主要富集在铝土质黏土岩和铝土岩中,在铝土质铁矿中含量较低。Li与Al_(2)O_(3)、SiO_(2)及Al_(2)O_(3)/SiO_(2)比值关系均先为正相关性,后呈负相关。【结论】炎热潮湿多雨的古气候及碱性环境有利于黏土矿物的形成,促进Li^(+)与Al^(3+)、Mg^(2+)发生类质同象作用赋存在黏土矿物中,随着脱硅富铝作用增强,由于缺少足够的黏土矿物,Li在铝土岩中的含量急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含铝岩系 赋存方式 富集规律
下载PDF
兴凯地裂运动与四川盆地下组合油气勘探 被引量:203
15
作者 刘树根 孙玮 +4 位作者 罗志立 宋金民 钟勇 田艳红 彭瀚霖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1-520,共10页
探讨兴凯地裂运动对四川盆地下组合油气成藏的影响。以兴凯地裂运动观点为指导,分析四川盆地早寒武世绵阳-乐至-隆昌-长宁拉张槽的演化过程及其对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绵阳-乐至-隆昌-长宁拉张槽形成过程可分为拉张... 探讨兴凯地裂运动对四川盆地下组合油气成藏的影响。以兴凯地裂运动观点为指导,分析四川盆地早寒武世绵阳-乐至-隆昌-长宁拉张槽的演化过程及其对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绵阳-乐至-隆昌-长宁拉张槽形成过程可分为拉张孕育阶段——隆升剥蚀期(灯影组沉积末期)、拉张初始阶段——初始发育期(麦地坪组沉积期)、拉张高潮阶段——壮年期(筇竹寺组沉积期)、拉张衰弱阶段——萎缩期(沧浪铺组沉积期)、拉张消亡阶段——消亡期(龙王庙组沉积期)。其形成演化对于筇竹寺组优质烃源岩的发育、灯影组优质喀斯特孔洞型储层和下寒武统优质储层的形成与保持,以及断裂输导体系的形成等,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该拉张槽内及其两侧可能成群地分布有震旦系灯影组和下古生界(如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大气田及丰富的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运动 拉张槽 灯影组 寒武系 油气勘探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深层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其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81
16
作者 刘树根 宋金民 +9 位作者 罗平 QING Hairuo 林彤 孙玮 李智武 王浩 彭瀚霖 余永强 龙翼 万元博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9-152,共24页
微生物碳酸盐岩是油气勘探储层的新类型。四川盆地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在上震旦统灯影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在灯二段和灯四段。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遍布全盆,岩石结构具有全盆地相似性,灯二... 微生物碳酸盐岩是油气勘探储层的新类型。四川盆地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在上震旦统灯影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在灯二段和灯四段。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遍布全盆,岩石结构具有全盆地相似性,灯二段以凝块石和葡萄石为主,灯四段以纹层石和叠层石为主。灯二段储集空间主要为喀斯特孔洞、葡萄-花边状孔洞、微生物体腔孔、微生物格架间孔和凝块间溶孔,灯四段则以窗格孔和喀斯特孔洞为主。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是微生物席、白云石化和风化壳喀斯特作用。雷口坡组微生物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川西地区的雷四段,主要为叠层石和凝块石,储集空间主要为微生物窗格孔和格架孔。雷口坡组微生物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是微生物礁滩(微生物席)、白云石化和埋藏溶蚀作用。目前,在灯影组和雷四段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均已发现大型气田,并具有非常广阔的勘探前景。四川盆地西部中北段是深层-超深层海相领域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碳酸盐岩 灯影组 雷口坡组 凝块石 叠层石 储层特征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拉张槽对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16
17
作者 刘树根 王一刚 +7 位作者 孙玮 钟勇 洪海涛 邓宾 夏茂龙 宋金民 文应初 吴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共23页
四川盆地现今为挤压性的沉积盆地,地表所见构造也均为压性构造;但四川盆地沉积盖层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拉张运动(地裂运动)并形成了张性构造(拉张槽等)。现今盆地内已发现的主要拉张槽有开江-梁平海槽(拉张槽)和绵阳-长宁拉张槽。... 四川盆地现今为挤压性的沉积盆地,地表所见构造也均为压性构造;但四川盆地沉积盖层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拉张运动(地裂运动)并形成了张性构造(拉张槽等)。现今盆地内已发现的主要拉张槽有开江-梁平海槽(拉张槽)和绵阳-长宁拉张槽。开江-梁平海槽(拉张槽)是四川盆地内深埋地下的二叠纪-三叠纪之间的一个北西-南东向展布的深水碳酸盐岩沉积区,是在峨眉地裂运动理论启示下因生物礁油气藏勘探而发现的。绵阳-长宁拉张槽是四川盆地内发育于早寒武世的一个南北向的下寒武统巨厚碎屑岩沉积(降)区,是在兴凯地裂运动理论指导下通过构造-沉积综合研究而发现的。2个拉张槽的发现和特征研究均经历了漫长过程。拉张槽的形成演化不仅控制了优质泥质烃源岩和优质碳酸盐岩储集岩的发育,而且为优质泥质烃源岩-优质碳酸盐岩储集岩组合的形成和油气成藏效应及规模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致使环拉张槽周缘地区是克拉通盆地内油气分布最丰富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张槽 油气 海相 克拉通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叠合盆地古老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过程和特征——以四川叠合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为例 被引量:20
18
作者 孙玮 刘树根 +8 位作者 宋金民 邓宾 王国芝 吴娟 焦堃 李金玺 叶玥豪 李智武 李泽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7-285,共29页
四川叠合盆地震旦系(埃迪卡拉系)灯影组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油气产层,勘探历史超过50年。其有效烃源岩主要是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储集层主要为灯影组微生物白云岩与受桐湾运动影响形成的风化壳储集层,直接盖层为筇竹寺组泥岩;生储盖组合从... 四川叠合盆地震旦系(埃迪卡拉系)灯影组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油气产层,勘探历史超过50年。其有效烃源岩主要是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储集层主要为灯影组微生物白云岩与受桐湾运动影响形成的风化壳储集层,直接盖层为筇竹寺组泥岩;生储盖组合从层位上来讲主要是上(新)生下(老)储顶盖型,从空间分布来讲主要是旁生侧储顶盖型。其油气成藏过程为"四中心"(生烃中心、生气中心、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耦合,生烃中心生成的油气运移至古构造形成古油藏(生气中心),古油藏内石油深埋裂解形成古气藏(储气中心),受盆地内晚期快速隆升和盆缘造山带影响,灯影组古气藏内的天然气沿灯影组顶不整合面再次发生长距离运移调整成藏或破坏,形成现今天然气藏(保气中心)。灯影组天然气成藏或破坏有5种模式,即高石梯型、威远型、通南巴型、焦石坝型和丁山-林滩场型。四川叠合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的长期勘探和深入研究揭示出叠合盆地古老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征是:(1)烃源岩生物类型低等化和有机质高演化;(2)储集层成岩强度大、演化时间长,趋于致密化,上覆负荷作用可能导致深层储集层质量变差;(3)油气成藏过程具烃态(固、液、气)转变和多阶段性,油气分布具有突出的差异性和多因素联控;(4)油气形成和保存的关键因素是烃源充足、保存条件佳和构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埃迪卡拉系 灯影组 古老深层 碳酸盐岩 成藏过程
下载PDF
四川叠合盆地油气富集原因剖析 被引量:35
19
作者 刘树根 孙玮 +7 位作者 王国芝 韩克猷 李智武 邓宾 冉波 雍自权 徐国盛 袁海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81-497,共17页
通过总结和综合分析四川叠合盆地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原始生烃条件、古油藏发育特征、保存条件、构造特征以及油气成藏等多方面资料,结果表明四川叠合盆地有7套烃源岩,除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外均为油系烃源岩,总成烃潜... 通过总结和综合分析四川叠合盆地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原始生烃条件、古油藏发育特征、保存条件、构造特征以及油气成藏等多方面资料,结果表明四川叠合盆地有7套烃源岩,除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外均为油系烃源岩,总成烃潜量达4 263.1×1012m3,曾形成过多个层位的古油藏,且古油藏曾经历过深埋藏过程。深埋高温作用使得四川盆地内海相地层中一切能生成天然气的有机质均充分而完全地转化成天然气,致使有机质成气率极高。盆地内的保存条件优越,特别是中下三叠统膏盐岩盖层是重要的区域盖层,封盖性强,致使其下的油气不易逸散。盆山结构是控制油气富集的另一重要因素,突变型盆山结构在盆地内的变形弱,保存条件未遭大规模破坏,有利于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动时油气的保存和聚集;渐变型盆山结构在盆地内的变形较强,构造变化大,保存条件被不同程度地破坏,不利于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动时油气的保存。因此,四川叠合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一级控制因素)是烃源充足和保存条件佳。除四川盆地外的广大南方地区,烃源仍较充足,但已剥蚀掉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区域盖层的地区,其保存条件较差,不易形成大规模的常规油气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叠合盆地 油气富集 保存条件 盆山结构
下载PDF
蓬莱9-1构造花岗岩古潜山大型油气田的成藏过程 被引量:25
20
作者 徐国盛 陈飞 +5 位作者 周兴怀 王昕 李建平 王国芝 王霄 范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3-162,共10页
目前国内针对燕山运动期中生代侵入的花岗岩潜山油气如何成藏且成藏规模之大的研究非常匮乏。该文主要采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指纹化石对比及油气盆地模拟等方法,对渤海海域蓬莱9-1构造花岗岩潜山的储层特征、油源对比及成藏条件进行... 目前国内针对燕山运动期中生代侵入的花岗岩潜山油气如何成藏且成藏规模之大的研究非常匮乏。该文主要采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指纹化石对比及油气盆地模拟等方法,对渤海海域蓬莱9-1构造花岗岩潜山的储层特征、油源对比及成藏条件进行了详细剖析,恢复了渤海蓬莱9-1构造花岗岩古潜山大型油气田的成藏过程,并建立成藏模式。根据花岗岩风化壳的风化程度,自上而下分为:砂-砾质风化带、裂缝带与基岩带,主要储集空间为溶蚀孔隙与微裂缝,风化壳储层发育厚度几十米,甚至达200多米。古潜山油源来自渤东南洼沙三段、沙一段或东营组烃源岩。储层发育区主要分布于风化壳的高部位,新近系馆陶组是潜山油藏有利的封堵层。古潜山油藏具有"下生上储顶盖的新生古储式组合"和"高压驱烃、断层不整合输导、油气仓储式成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莱9-1构造 燕山运动期 花岗岩古潜山 成藏过程 成藏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