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5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薄层油气藏的聚丙烯酰胺全悬浮压裂液 被引量:1
1
作者 游兴鹏 王历历 +3 位作者 高杨 王世彬 李健山 赵金洲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8,共9页
基于薄层油气资源开发中控制缝高和低排量的需求,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2-丙烯酰胺基乙基溴化铵(DAMAB)、烷基酚聚氧乙烯醚(NP-10)等为原料,通过水溶液自由基胶束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酰胺嵌段共聚物... 基于薄层油气资源开发中控制缝高和低排量的需求,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2-丙烯酰胺基乙基溴化铵(DAMAB)、烷基酚聚氧乙烯醚(NP-10)等为原料,通过水溶液自由基胶束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酰胺嵌段共聚物(PMASD)。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流变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PMASD的临界缔合浓度、黏弹性和微观结构;同时,研究了PMASD压裂液的静态、动态携砂性能,并与聚丙烯酰胺滑溜水进行对比;最后,将PMASD压裂液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PMASD压裂液存在胶束结构,临界缔合浓度为0.127%。PMASD压裂液体系表现出较好的黏弹性,线性黏弹区范围为0.01~1.00 Pa,疏水缔合后强度大,抗剪切能力强。在低排量(20 L/min)的注入过程中,PMASD压裂液形成的网络结构呈无规则分布,具有很高的结构强度,可以有效携带支撑剂。PMASD压裂液的静态和动态携砂性能均较好。在砂液体积比为12%的实验条件下,PMASD质量分数≥0.25%(黏度为147 m Pa·s)时,在常温及80℃下均表现出较好的悬浮及携砂能力。相较于聚丙烯酰胺滑溜水,PMASD压裂液的携砂效果同比提高160%。在江苏油田X5-X井现场应用中,以2 m3/min的排量泵入PMASD压裂液,日产液由1.4 t增至6.5 t,日产油由0.6 t增至4.2 t,增产效果明显。全悬浮压裂液PMASD体系能满足薄层油气资源在低施工排量下有效携砂的压裂改造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疏水缔合 携砂性 全悬浮压裂液 薄层油气藏
下载PDF
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导向钻井技术 被引量:24
2
作者 陈颖杰 刘阳 +2 位作者 徐婧源 邓传光 袁和义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62,共7页
为最大限度地挖掘页岩储层潜力,提高水平井勘探开发效果,研究应用了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导向钻井技术,包括:在深化页岩储层认识和准确预测"甜点"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根据三维地质模型提取的地层参数进行井眼轨... 为最大限度地挖掘页岩储层潜力,提高水平井勘探开发效果,研究应用了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导向钻井技术,包括:在深化页岩储层认识和准确预测"甜点"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根据三维地质模型提取的地层参数进行井眼轨道优化设计;采用储层预测技术,落实目的层微构造变化,从而为水平段井眼轨迹预测提供地质依据;采用地质目标跟踪及轨迹调整技术,准确预测井底钻头位置,估算真实地层倾角并实时修正地质模型,确保井眼在储层中合理位置延伸。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在四川盆地NH2-4井进行了应用,确定水平段位置距优质页岩底界35.00m,校正真实地层倾角为6.48°,实时修正地质模型并调整井眼轨道设计参数,实现优质储层钻遇率94.5%。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导向钻井技术,为页岩气开发提供了实用可行的集成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集层 地质模型 井眼轨迹 导向钻井 一体化 NH2-4井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在低渗透油气藏全过程保护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刘雪芬 康毅力 +1 位作者 游利军 杨斌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6-220,共5页
相圈闭损害在裂缝性低渗透油气藏中极为严重。概括了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的机理。氟表面活性剂可促进液相返排、预防相圈闭损害,故界面修饰显示出扩展屏蔽暂堵技术和欠平衡作业在低渗透油气藏全过程储层保护技术覆盖度... 相圈闭损害在裂缝性低渗透油气藏中极为严重。概括了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的机理。氟表面活性剂可促进液相返排、预防相圈闭损害,故界面修饰显示出扩展屏蔽暂堵技术和欠平衡作业在低渗透油气藏全过程储层保护技术覆盖度的潜力。介绍了界面修饰在低渗透油气藏保护中的应用实例和氟表面活性剂的优良特性,指出进一步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表面活性剂 界面修饰 储层损害 进展 综述
下载PDF
断溶体油气藏流动物质平衡方法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冬梅 李会会 +1 位作者 朱苏阳 李涛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4-162,共9页
断溶体油藏由于"竖板"状的特珠形态,需要针对其流动特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流动物质平衡方法。采用图示法分析了断溶体油藏油气流动模式,根据不同的流动特征以及对应的产能方程计算了油藏的渗透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断溶体油藏... 断溶体油藏由于"竖板"状的特珠形态,需要针对其流动特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流动物质平衡方法。采用图示法分析了断溶体油藏油气流动模式,根据不同的流动特征以及对应的产能方程计算了油藏的渗透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断溶体油藏的流动物质平衡新方法,并通过数值模型,验证了新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断溶体油藏直井中的流动模式为线性流,与常规油藏水平井的流动特征相似,而断溶体油藏水平井中的流动模式为径向流,类似于常规油藏直井的流动特征;该方法和物质平衡方法得到的动态储量误差小于5%;新方法对储层渗透率的计算更接近实际井况。该研究对断溶体油藏动态储量核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溶体油藏 流动物质平衡 拟稳态流动 井底流压 动态储量
下载PDF
线性复合油气藏试井解释模型及典型曲线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罗建新 张烈辉 +1 位作者 赵玉龙 刘启国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2期65-67,共3页
对于河道沉积环境所形成的条带状油气藏,储层物性的平面分布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不连续性,呈现出线性组合的特征。在对这类油气藏的压力恢复和压力降落测试数据进行试井解释时,需要考虑其特殊性。根据表皮效应和井筒储集效应,通过建立外边... 对于河道沉积环境所形成的条带状油气藏,储层物性的平面分布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不连续性,呈现出线性组合的特征。在对这类油气藏的压力恢复和压力降落测试数据进行试井解释时,需要考虑其特殊性。根据表皮效应和井筒储集效应,通过建立外边界封闭线性复合油气藏试井解释模型,并结合拉普拉斯变换、有限傅里叶余弦变换以及正交变换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算法以及计算机编程技术编制了计算程序,绘制了线性复合油气藏的井底无因次压力典型曲线,并对各个流动阶段以及各种参数对曲线形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该研究丰富了现代试井解释模型,对该类油气藏试井资料的解释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形复合油藏 渗流模型 试井解释 典型曲线
下载PDF
基于岩石物理相的深层页岩气地质—工程甜点参数测井评价方法——以四川盆地LZ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少龙 闫建平 +3 位作者 郭伟 钟光海 黄毅 李志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4-227,共14页
海相深层页岩气(埋深大于3500 m)储层受沉积、成岩、构造及生物等多种作用影响,甜点成因机制十分复杂,通常的沉积微相、岩相划分难以精细刻画其强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大了地质—工程甜点参数测井精细评价的难度。为此,以川南LZ区块页岩气... 海相深层页岩气(埋深大于3500 m)储层受沉积、成岩、构造及生物等多种作用影响,甜点成因机制十分复杂,通常的沉积微相、岩相划分难以精细刻画其强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大了地质—工程甜点参数测井精细评价的难度。为此,以川南LZ区块页岩气储层为例,在明确海相页岩岩石物理相内涵、影响因素及核心指标的基础上,利用岩石薄片、全岩衍射以及TOC等资料,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划分出三类岩石物理相(Ⅰ、Ⅱ、Ⅲ),进一步分为6个亚类(Ⅰ_(1)、Ⅰ_(2)、Ⅰ_(3)、Ⅱ_(1)、Ⅱ_(2)、Ⅲ),明确了不同类型的特征及优势相,并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了连续测井剖面岩石物理相识别方法和基于岩石物理相分类的地质—工程甜点参数测井精细计算模型。结果表明:(1)发育在五峰组顶部和龙一1^(1)—龙一1^(3)小层内的Ⅰ_(1)和龙一1^(4)小层内的Ⅱ_(1)为有利相,通常具有TOC高、孔隙度大、含气性好以及脆性强的特征;(2)基于随机森林分类算法的测井岩石物理相识别效果优于常规测井交会图识别法,准确率可达90%以上;(3)分岩石物理相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地质—工程甜点参数计算精度高,各项参数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9。所提方法有效解决了海相深层页岩气储层地质—工程甜点参数求取困难的难题,实现了甜点参数的井剖面精确计算,为评层选区、水平井靶体优选以及资源量估算等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岩石物理相 甜点参数 机器学习 测井识别 水平井靶体优选
下载PDF
深层页岩气甜点分类的地质−工程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以四川盆地LZ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少龙 闫建平 +7 位作者 石学文 钟光海 郑马嘉 黄毅 蔡进功 唐洪明 胡钦红 梁强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666-3680,共15页
为了实现海相深层页岩气(埋深大于3500 m)储层强非均质性背景下的有利层段划分和甜点区域圈定,以川南LZ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深层页岩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页岩气甜点主控因素基础上,从地质−工程相结合的角度入手,提出8项甜点评价参数... 为了实现海相深层页岩气(埋深大于3500 m)储层强非均质性背景下的有利层段划分和甜点区域圈定,以川南LZ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深层页岩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页岩气甜点主控因素基础上,从地质−工程相结合的角度入手,提出8项甜点评价参数并优选出4项核心指标,构建多因素控制下的海相深层页岩气储层甜点分级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核心指标精细求取结果,在平面上圈定了有利地质−工程甜点区域。研究结果表明:深层页岩气富集高产主要受控于岩性、厚度、孔隙度、总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成熟度、含气量、压力系数以及脆性指数即8项甜点评价参数,其中w(TOC)、孔隙度、总含气量及脆性指数是甜点评价最核心的4个指标;研究区深层页岩气储层甜点类型可分为3大类,其中最优的I类甜点层段核心指标界限为:w(TOC)>3.0%、孔隙度超过5.0%、总含气量超过3.0 m^(3)/t以及脆性指数大于0.55;平面上,I类甜点主要分布在G202-h1,L203,L207和L208等井区,整体产量较高,为深层页岩气富集高产区域,且与当前生产实践吻合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地质−工程耦合 指标体系 测井评价 平面分布
下载PDF
鲁克沁稠油井筒乳化降粘的实验室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崔亚军 唐晓东 +2 位作者 蒲育 张莉 苏旭 《化工时刊》 CAS 2009年第10期13-16,共4页
为了实现鲁克沁特稠油的井筒降粘,用实验室合成的非/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他助剂和稳定剂的混和物,将酸值2.00 mg KOH/g,沥青质:1.32%,胶质:33.88%,20℃密度0.958 5 g/cm3,凝点6℃,50℃粘度17 460 mPa.s的鲁克沁特稠油乳化成水包油乳状... 为了实现鲁克沁特稠油的井筒降粘,用实验室合成的非/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他助剂和稳定剂的混和物,将酸值2.00 mg KOH/g,沥青质:1.32%,胶质:33.88%,20℃密度0.958 5 g/cm3,凝点6℃,50℃粘度17 460 mPa.s的鲁克沁特稠油乳化成水包油乳状液。通过正交设计实验,优选出乳化药剂组成(%,以油相质量计)如下:乳化剂LRH-1,0.4;助剂LRH-2,0.3;稳定剂LRW,0.1。当地层水矿化度分别为80 000 mg/mL,100 000 mg/mL时,用该组乳化药剂制备的油水质量比70∶30水包油乳状液,50℃粘度分别为93 mPa.s和121 mPa.s,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稠油 降粘 乳化剂 非/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和物 稳定性
下载PDF
渤海油田裂缝性油藏地质工程一体化井漏预警技术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晓诚 霍宏博 +2 位作者 林家昱 刘海龙 李进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77,共6页
为了解决渤海油田裂缝性油藏钻井过程中因断层、裂缝引起的井下漏失等问题,提出了地质工程一体化井漏预警技术。在叠后地震大中尺度断层刻画的基础上,通过滤波、断裂增强等特殊处理,进行属性优选及多属性融合,精细刻画中小尺度裂缝,建... 为了解决渤海油田裂缝性油藏钻井过程中因断层、裂缝引起的井下漏失等问题,提出了地质工程一体化井漏预警技术。在叠后地震大中尺度断层刻画的基础上,通过滤波、断裂增强等特殊处理,进行属性优选及多属性融合,精细刻画中小尺度裂缝,建立了多尺度裂缝三维空间分布模型,设计井眼轨道时避开漏层,进行钻前风险提示,指导钻井作业采取相应的防漏堵漏措施;钻进过程中开展井漏风险随钻跟踪,实时调整并反馈井漏风险预测结果,及时优化井眼轨道,形成了随钻过程中漏层动态避钻技术,以充分保障钻井作业安全,降低钻井成本。钻前风险预测、钻进中井漏跟踪及随钻井眼轨迹实时优化等技术在旅大X油田应用后,实现了一趟钻规避断层漏失段。地质工程一体化井漏预警技术能够降低钻井风险,保障裂缝性油藏的钻井安全,为渤海油田增储上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一体化 井漏预警 裂缝 随钻轨迹优化 漏层避钻 渤海油田
下载PDF
论羌塘含油气盆地关键地层划分对比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剑 张豪薇 +3 位作者 张健 沈利军 张建勇 付修根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9,共13页
羌塘含油气盆地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一些关键地层的时代归属与划分对比尚存较大的争议,这制约了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评价与含油气系统分析。基于近年来在羌塘盆地获得的生物地层、年代地层、沉积层序、盆地演化等方面的最新资料,结合前人的... 羌塘含油气盆地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一些关键地层的时代归属与划分对比尚存较大的争议,这制约了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评价与含油气系统分析。基于近年来在羌塘盆地获得的生物地层、年代地层、沉积层序、盆地演化等方面的最新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重点对制约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关键地层时代归属问题开展了综合分析与客观评述。取得的主要认识包括:(1)新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证实,羌塘盆地存在前寒武系变质岩结晶基底,古生界基底埋深可达7~15 km,中生界沉积超覆在古生界褶皱系之上;(2)那底岗日组时代归属为晚三叠世,而不是早—中侏罗世;(3)南羌塘古油藏白云岩属于上三叠统,古油藏白云岩很可能“异地无根”,与布曲组为构造断裂接触;(4)南羌塘毕洛错油页岩时代归属为早侏罗世;(5)雀莫错组原定义为中侏罗统,研究证实其时代归属为早—中侏罗世;(6)胜利河—长蛇山油页岩Re-Os同位素定年及生物化石资料证明其为下白垩统海相地层;(7)同位素年代学及野外露头剖面资料证实,康托组与唢呐湖组为同期异相地层。羌塘盆地地层学研究新进展为完善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方案,乃至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与盆地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对比 年代地层 生物地层 中—新生界 羌塘盆地
下载PDF
含蜡量对凝析气藏地层流体相态特征影响研究
11
作者 陈东 刘建仪 +3 位作者 魏聪 袁华 任兴南 代力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4,共7页
针对大北凝析气田多口井流体含蜡量差异大,含蜡量对凝析气藏地层流体相态特征影响认识不清的问题,建立了不同含蜡量凝析气藏地层流体样品的制作方法,复配了不同含蜡量的凝析气藏地层流体,开展了含蜡量对凝析气藏地层流体相态特征的影响... 针对大北凝析气田多口井流体含蜡量差异大,含蜡量对凝析气藏地层流体相态特征影响认识不清的问题,建立了不同含蜡量凝析气藏地层流体样品的制作方法,复配了不同含蜡量的凝析气藏地层流体,开展了含蜡量对凝析气藏地层流体相态特征的影响试验。试验发现:随着含蜡量升高,闪蒸油与地层流体组分中重组分的含量增大,凝析油密度升高,闪蒸气组分变化较小;凝析气藏地层流体的露点压力随含蜡量升高而升高,含蜡量每升高1%,露点压力升高0.2642MPa;凝析气重质烃类组分反凝析作用与地层反凝析油的损失随含蜡量升高而增大,导致凝析气藏地层流体反凝析液饱和度升高,凝析油采出程度降低。研究结果可为高含蜡凝析气藏开发、结蜡预测模型完善以及清防蜡工艺技术优选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含蜡量 地层流体 露点压力 相态特征
下载PDF
四川盆地武胜—潼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下亚段白云岩薄储层成因及分布模式
12
作者 谭秀成 何如意 +7 位作者 杨文杰 罗冰 师江波 张连进 李明隆 唐宇欣 肖笛 乔占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7,共16页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四川盆地武胜—潼南地区二叠系茅口组二段下亚段(简称茅二段下亚段)白云岩薄储层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茅二段下亚段储集岩以花斑状孔洞型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或白云质灰...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四川盆地武胜—潼南地区二叠系茅口组二段下亚段(简称茅二段下亚段)白云岩薄储层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茅二段下亚段储集岩以花斑状孔洞型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为主,具有典型的早成岩期岩溶特征,岩溶系统边缘和充填物中的白云石皆具溶蚀港湾,且白云岩角砾周缘具泥晶套和环边胶结等现象,指示白云石化作用早于早成岩期岩溶。②中等盐度海水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是滩相薄层状白云岩的主要成因,成储关键因素为生屑滩沉积叠合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和早成岩期岩溶作用,局部受裂缝和热液作用改造。③白云岩孔洞型储层发育与向上变浅序列密切相关,主要发育于四级旋回的高位晚期,且白云岩规模与地层厚度密切相关,集中分布于地层厚薄转换处,其次为厚度薄值区。④结合三级旋回高位晚期地貌高地可容纳空间不足、颗粒滩向地貌低地迁移的认识,提出滩控白云岩规模储层具有“沿高环坡”的分布规律,建立了沉积期微地貌与海平面升降变化联合控滩-控云-控溶的成储模式。在此基础上,井震结合恢复茅二段下亚段沉积期古地貌并进行了储层分布预测,最新探井和试油结果验证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这为类似地质背景下的白云岩薄储层预测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成因 沉积期地貌 颗粒滩 薄储层 白云岩 孔洞型储层 岩溶 中二叠统茅口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基于微米压痕实验研究页岩力学特性 被引量:40
13
作者 陈平 韩强 +1 位作者 马天寿 林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62-670,共9页
针对页岩储集层力学特性较难获取的问题,提出基于微米力学测试技术的页岩细观力学特性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开展四川盆地长宁区块寒武系龙马溪组页岩露头的微米压痕实验,分析页岩的细观力学特性,评价宏观、细观尺度下页岩力学特性的关系。... 针对页岩储集层力学特性较难获取的问题,提出基于微米力学测试技术的页岩细观力学特性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开展四川盆地长宁区块寒武系龙马溪组页岩露头的微米压痕实验,分析页岩的细观力学特性,评价宏观、细观尺度下页岩力学特性的关系。页岩微米压痕实验结果分析表明:细观弹性模量和压入硬度呈非均匀分布;宏观、细观实验对比分析显示弹性模量的细观实验统计平均值近似于宏观实验测量值。通过引入页岩组成参量——颗粒堆积密度,得到页岩组成与力学性质的关系:细观弹性模量和压入硬度随颗粒堆积密度的增加,呈非线性递增变化。基于硬度-颗粒堆积密度模型,逆向分析细观内聚力和内摩擦角,细观测量值的统计平均值略小于宏观值。微米力学测试技术可较好地表征页岩细观力学特性并有效预测宏观力学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细观力学特性 微米压痕实验 弹性模量 压入硬度 强度参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走滑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托甫39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24
14
作者 汪洋 张哨楠 刘永立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4-401,共8页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走滑断裂发育,控制了该区的油气成藏和分布。以塔河油田托甫39走滑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活动历史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对断裂带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分析,研究了油气充注史与断裂活动之间的...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走滑断裂发育,控制了该区的油气成藏和分布。以塔河油田托甫39走滑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活动历史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对断裂带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分析,研究了油气充注史与断裂活动之间的关系。托甫39走滑断裂带油气富集程度高,存在多期活动的特征,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托甫39走滑断裂带碳酸盐岩储层中存在4期油充注,分别捕获了金黄色、黄色、黄绿色和蓝色荧光颜色的油包裹体;采用油包裹体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储层埋藏史和热史的方法,确定4期油充注时间分别发生在距今约440,324,220,110 Ma。4期油充注时间分别与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相对应,与断裂活动时间具有较好的响应关系,说明走滑断裂带活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成藏时间,从而影响了整个成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活动 油气充注时间 油气运移 托甫39走滑断裂带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顺北油气田超深井井身结构优化设计 被引量:31
15
作者 李双贵 于洋 +1 位作者 樊艳芳 曾德智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11,共6页
随着顺北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原有井身结构开始显现出钻井风险大、效率低等问题,亟需优化井身结构。为此,利用已钻井的测井资料,利用Drillworks软件计算了地层的孔隙压力、破裂压力和坍塌压力,并结合已钻井的钻井资料和岩石力学... 随着顺北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原有井身结构开始显现出钻井风险大、效率低等问题,亟需优化井身结构。为此,利用已钻井的测井资料,利用Drillworks软件计算了地层的孔隙压力、破裂压力和坍塌压力,并结合已钻井的钻井资料和岩石力学试验结果对计算结果进行修正,得到了顺北油气田地层的三压力剖面,根据地层三压力剖面确定了地质工程必封点。根据地质工程必封点,综合考虑钻井技术水平和钻井完井要求,设计了5种井身结构,通过预测5种井身结构的钻井周期、钻井成本,对比优缺点,选用了四开非常规井身结构。顺北油气田超深井采用四开非常规井身结构后,机械钻速提高30%~40%,钻井周期缩短33~45 d,均顺利钻至目的层。这表明,顺北油气田采用优化后的井身结构,提高了钻井效率,降低了钻井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井 井身结构 优化设计 钻井周期 钻井成本 顺北油气田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压裂液损害实验评价 被引量:24
16
作者 何金钢 康毅力 +1 位作者 游利军 程秋菊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3-178,共6页
以镇泾油田长8组砂岩油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压裂液损害评价方法,并进行压裂液滤液对基块岩样渗透率损害率和压裂破胶液动态滤失对造缝岩样返排恢复率测定的压裂液动态损害实验;考察了压裂液与地层流体、工作液之间的配伍性,压裂液和原... 以镇泾油田长8组砂岩油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压裂液损害评价方法,并进行压裂液滤液对基块岩样渗透率损害率和压裂破胶液动态滤失对造缝岩样返排恢复率测定的压裂液动态损害实验;考察了压裂液与地层流体、工作液之间的配伍性,压裂液和原油的润湿性,测定了压裂液乳化率和残渣。压裂液原胶液组成为0.4%HPG(瓜尔胶)+0.4%AS-6(季铵盐类黏土稳定剂)+0.3%CX-307(阴离子型破乳助排剂)+0.1%HCHO(杀茵剂)。实验结果表明,原油与破胶液按3:1、3:2、1:1体积比混合后的乳化率均在60%以上,而破乳率仅为12.00%~23.77%。压裂液残渣含量平均为703 mg/L,易阻塞储层渗流通道。裂缝岩样经压裂液驱替后的返排恢复率为1.48%~85.83%;当裂缝充填支撑剂后的返排恢复率为0.02%~42.9%,较单纯裂缝岩样低。基块岩样压裂液乳化损害程度强,平均损害率为89.83%;残渣液损害程度强,平均损害率为73.71%;压裂液滤液损害程度中等偏弱,平均损害率为44.85%。压裂液产生的润湿反转使岩石由水湿转化为油湿。固相侵入、碱敏、润湿反转是储层损害的主要因素。固相侵入的损害率为28.86%,润湿性相关的损害率为44.98%,基块岩样碱敏损害率26.38%、裂缝岩样为32.18%。建议采用清洁压裂降低残渣损害、选用合适的表面活性荆提高返排率,为该油田储层保护和有效开发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储层保护 储层损害 压裂液 镇泾油田
下载PDF
绿泥石与土酸、氟硼酸反应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唐洪明 赵峰 +2 位作者 李皋 王春华 谢晓永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7-309,315,共4页
研究了美国标准矿物绿泥石与7种常用酸(5%HCl,5%HCl+0.5%HF,5%HCl+1.0%HF,0.5%HF,1%HF,8%HBF4,5%HCl+7%FIBF4)在60℃下的反应。发表了反应0.5、1.0、2.0、12.0小时后7种反应液中可溶硅、可溶铝的浓度(mg/... 研究了美国标准矿物绿泥石与7种常用酸(5%HCl,5%HCl+0.5%HF,5%HCl+1.0%HF,0.5%HF,1%HF,8%HBF4,5%HCl+7%FIBF4)在60℃下的反应。发表了反应0.5、1.0、2.0、12.0小时后7种反应液中可溶硅、可溶铝的浓度(mg/L)和绿泥石的溶蚀率数据。一般而言,可溶硅浓度在0.5小时,可溶铝浓度在2小时即达到最大值;可溶硅、可溶铝浓度在盐酸反应液中很低,在氟硼酸反应液中随反应时间延长而升高,在复合酸和氢氟酸反应液中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下降或波动,表明有二次沉淀。绿泥石的12小时溶蚀率,在1/5和0.5/5土酸中最高(28.68%,22.50%),在5%盐酸和复合氟硼酸中次之(20.83%,17.75%),在氟硼酸(6.81%)和土酸(~2%)中很低。用能谱电镜检测,与1/5土酸、复合氟硼酸反应2小时后的绿泥石表面,Si的质量分数大幅增大,Al、Fe的质量分数大幅减小,新出现F,证实有硅酸盐和氟化物沉积。绿泥石与各种酸液反应12小时后,(001)和(002)晶面衍射峰形和峰位不变,与氟硼酸特别是复合氟硼酸反应后,两晶面衍射峰高度降低,在20=15.8°和18,2°处出现新衍射峰,表明有新矿物生成或发生了矿物转化。图1表3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泥石 黏土矿物 酸岩反应 土酸 氟硼酸 酸溶解 酸蚀 二次沉淀 晶体结构
下载PDF
CO_2分子置换法开采页岩气实验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广东 周文 +3 位作者 吉尚策 刘建仪 张键 杨火海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6-371,共6页
从CO2置换页岩气吸附气开采机理入手,通过页岩等温吸附、直接降压解析、注CO2置换解析实验评价方法,探讨利用CO2分子置换页岩气吸附气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富县页岩注CO2置换法开采页岩气比直接降压开采的采收率提高了7.66%... 从CO2置换页岩气吸附气开采机理入手,通过页岩等温吸附、直接降压解析、注CO2置换解析实验评价方法,探讨利用CO2分子置换页岩气吸附气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富县页岩注CO2置换法开采页岩气比直接降压开采的采收率提高了7.66%,地层压力衰竭到6.559 MPa时,注CO2效果最好,最佳的CO2注入量为0.22倍的孔隙体积。注CO2分子置换法开采页岩气是可行的,不仅能提高页岩气的采收率,而且可以缩短开采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置换法 二氧化碳 开采 实验
下载PDF
高含酸性气碳酸盐岩气藏流体敏感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大伟 康毅力 +2 位作者 李前贵 雷鸣 疏壮志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3-196,201,共5页
对川东北雷口坡组、嘉陵江组、飞仙关组、长兴组高含H,S及032的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敏感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岩样速敏损害弱~强,水敏和盐敏损害中偏弱~极强,碱敏损害严重。岩石学分析揭示,川东北高含酸性气碳酸盐岩储层发育... 对川东北雷口坡组、嘉陵江组、飞仙关组、长兴组高含H,S及032的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敏感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岩样速敏损害弱~强,水敏和盐敏损害中偏弱~极强,碱敏损害严重。岩石学分析揭示,川东北高含酸性气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伊利石、微晶石英、白云石、方解石、硫化钙等潜在损害物质。钻井完井液侵入会破坏储层各物质间的原始动态平衡,诱发储层损害。主要损害机理为:①储层流体pH增加引起黏土矿物以及微晶石英失稳;②碱液与微晶石英、长石、白云石反应生成硅酸盐、高岭石、水镁石等新矿相;③流体矿化度改变可降低伊利石微粒间的连接力;④硫化钙水解产生OH^-,过量的OH-与Ca^2+结合形成氢氧化钙沉淀;⑤储层含水饱和度和流体离子浓度改变,致使焦沥青脱附并在储层深部沉积;⑥硬石膏水化膨胀、分散运移。针对该气藏损害机理,可采用屏蔽暂堵技术以形成优质滤饼,有效降低储层流体敏感性损害。图5表2参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气藏 储层损害 储层敏感性 酸性气 敏感性矿物 流体 钻井完井
下载PDF
辽河稠油注空气催化氧化降黏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唐晓东 崔盈贤 +2 位作者 何柏 刘全洲 孟科全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6-319,共4页
基于前期研究结果,提出了使用专利水溶性催化剂SP-1(MeL型化合物)和降黏助剂R(复合无机盐)的注空气缓和催化氧化稠油降黏技术。在0.5升反应釜中进行辽河稠油催化氧化,以酸值和黏度(50℃,125 1/s)为测定参数,优选出了室内操作条件:SP-1加... 基于前期研究结果,提出了使用专利水溶性催化剂SP-1(MeL型化合物)和降黏助剂R(复合无机盐)的注空气缓和催化氧化稠油降黏技术。在0.5升反应釜中进行辽河稠油催化氧化,以酸值和黏度(50℃,125 1/s)为测定参数,优选出了室内操作条件:SP-1加量0.2%,R加量1.4%,加水量60%,反应温度200℃,反应压力0.5 MPa,反应时间36小时。在该反应条件下辽河稠油样黏度由382.6 Pa.s降至23 mPa.s。模拟油田焖井条件,将反应时间延长至5天,氧化后稠油样黏度由43.55 Pa.s降至16 mPa.s,酸值由13.50 mg KOH/g降至6.13 mg KOH/g。模拟蒸汽吞吐油层条件,将反应压力提高至8 MPa,氧化5天后尾气含N295.37%,O21.63%,CO21.53%,其他气体1.47%,表明该催化反应中空气的利用率很高。图6参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空气催化氧化 催化水热裂解 降黏 反应条件 优化 蒸汽吞吐油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