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据-知识混合驱动的压裂球座坐封有效性智能诊断方法
1
作者 盛茂 范龙昂 +3 位作者 张帅 张彦军 李川 田守嶒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81,共6页
水平井桥塞分段压裂时的桥塞球座坐封有效性实时诊断是其关键环节,若球座坐封失效,将无法正常进行后续作业,目前主要依靠人工观察井口压力变化特征,难以快速准确判识。为此,融合专家经验定性判识和坐封数据特征挖掘定量标注,滑动窗口数... 水平井桥塞分段压裂时的桥塞球座坐封有效性实时诊断是其关键环节,若球座坐封失效,将无法正常进行后续作业,目前主要依靠人工观察井口压力变化特征,难以快速准确判识。为此,融合专家经验定性判识和坐封数据特征挖掘定量标注,滑动窗口数据切片形成5792组标签数据,优选井口压力–排量二维输入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建立了压裂球座坐封有效性智能诊断模型,并采用欠采样平衡数据集方式提升模型预测精度。结果表明,井口压力呈现显著的陡升—陡降—平缓上升的三阶段特征,若井口压力缺失某个阶段特征,则为坐封失效;井口压力斜率统计值分布范围较大,无法形成明确规则实现准确诊断。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学习不同井口压力形态的有效/无效坐封数据特征,实现了每秒输出诊断结果,测试集准确率96.8%,验证集准确率84.3%。研究结果为桥塞球座坐封有效性实时自动诊断提供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球座坐封 智能诊断 数据挖掘 深度学习
下载PDF
钻井数字孪生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
作者 宋先知 李根生 +2 位作者 祝兆鹏 马宝东 张子悦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9,F0003,共11页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浪潮的推动下,油气钻井行业正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钻井数字孪生技术成为行业前沿与热点。钻井数字孪生技术是将真实钻井工程映射到虚拟空间,建立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的钻井过程全生...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浪潮的推动下,油气钻井行业正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钻井数字孪生技术成为行业前沿与热点。钻井数字孪生技术是将真实钻井工程映射到虚拟空间,建立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的钻井过程全生命周期虚拟仿真模型,实现钻前演练、钻中优化、钻后分析等功能,保障安全、高效、低成本钻进,提高复杂油气储层钻井效率。在分析数字孪生技术在钻井工程中的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将钻井数字孪生分为钻机数字孪生和井筒数字孪生,并提出钻井数字孪生五维系统架构;同时,分析了钻井数字孪生未来发展趋势,包括钻井数据实时高效传输、地质模型精细表征、多领域一体化建模与仿真、仿真模型动态自适应更新、机理与数据融合建模、安全高效的人机交互及云边协同软件系统架构,并提出我国钻井数字孪生技术发展的相关建议。研究结果可为钻井数字孪生技术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对于推动钻井行业智能化革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工程 数字孪生 系统架构 技术现状 发展趋势
下载PDF
深层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基质-裂缝气体流动机理
3
作者 曲鸿雁 胡佳伟 +2 位作者 周福建 史纪龙 刘成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64,共12页
为了探明深层裂缝性致密气藏的气体流动规律,研发了基质–裂缝系统气体流动物理模拟装置,建立了高温高压基质–裂缝系统气体流动物理模拟方法,模拟了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气体从基质到天然裂缝及人工裂缝的流动过程,以及基质与裂缝之间... 为了探明深层裂缝性致密气藏的气体流动规律,研发了基质–裂缝系统气体流动物理模拟装置,建立了高温高压基质–裂缝系统气体流动物理模拟方法,模拟了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气体从基质到天然裂缝及人工裂缝的流动过程,以及基质与裂缝之间的传质过程;对比分析了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气体流动的差异性,明确了高温高压作用下应力和流态对气体流动规律的综合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储层压力和应力显著影响气体流量和岩石渗透率,温度变化对气体流量和渗透率的影响相对较小,含天然裂缝岩心受应力敏感和气体滑脱效应的影响显著。研究结果为深层裂缝性致密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裂缝性气藏 基质–裂缝系统 深层 气体流动
下载PDF
致密储层不同二氧化碳注入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特征及其对渗透率的影响
4
作者 杨明洋 黄世军 +2 位作者 赵凤兰 孙浩月 陈新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2,共8页
注CO_(2)引起的原油沥青质沉积对致密储层造成的伤害严重影响其开发效果。为明确不同CO_(2)注入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特征及其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对致密岩心分别进行了CO_(2)驱替和吞吐两种注入方式的实验,通过核磁共振和扫描电镜等,分... 注CO_(2)引起的原油沥青质沉积对致密储层造成的伤害严重影响其开发效果。为明确不同CO_(2)注入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特征及其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对致密岩心分别进行了CO_(2)驱替和吞吐两种注入方式的实验,通过核磁共振和扫描电镜等,分析了两种注入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特征、原油采出程度以及对致密岩心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CO_(2)注入方式下的致密岩心均会产生沥青质沉积,且主要以膜状吸附的方式沉积在孔隙表面。受CO_(2)与原油相互作用时间的影响,吞吐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量大于驱替方式,且吞吐方式下的沉积孔径范围高于驱替方式。沥青质沉积对致密岩心渗透率的伤害程度与原油的产出方向有关。驱替方式下沥青质沉积对岩心正向(CO_(2)注入方向)渗透率的伤害程度较大,而吞吐方式下沥青质沉积对岩心逆向渗透率的伤害程度较大。在围压为10、5 MPa时,CO_(2)驱替和吞吐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对岩心正向渗透率的伤害程度(正向渗透率平均降幅)分别为7.05%和1.67%,对岩心逆向渗透率的伤害程度(逆向渗透率平均降幅)分别为0.41%和2.66%。受注采模式和流动机制的影响,CO_(2)吞吐方式下的采出程度低于驱替方式。研究结果对于致密储层CO_(2)驱沥青质沉积不同方向上储层伤害程度的认识及注入方式的优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CO_(2)驱替 CO_(2)吞吐 沥青质沉积 渗透率
下载PDF
石英纳米孔中氦气与甲烷竞争扩散的分子模拟
5
作者 刘晓强 尤兵 +5 位作者 陈践发 肖洪 李美俊 罗情勇 彭缇 樊一飞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6-94,共9页
氦气具有尺寸小、扩散和渗透能力强等特点,其独特的物理性质严重制约了氦气的聚集成藏。因此,深入揭示地质条件下氦气与甲烷的竞争扩散规律,是系统认识富氦天然气成藏机制的重要途径。首次采用分子模拟技术,构建了石英纳米狭缝-通道孔... 氦气具有尺寸小、扩散和渗透能力强等特点,其独特的物理性质严重制约了氦气的聚集成藏。因此,深入揭示地质条件下氦气与甲烷的竞争扩散规律,是系统认识富氦天然气成藏机制的重要途径。首次采用分子模拟技术,构建了石英纳米狭缝-通道孔复合模型,探索了甲烷与氦气的混合气体在模型中的竞争扩散规律。分子模拟结果表明,甲烷对氦气的扩散有抑制作用,并且甲烷对吸附态氦气有较强的驱替能力;当氦气在混合气体中摩尔分数达90%时,游离态的氦分子可聚合形成直径更大的氦团簇,氦团簇的出现对氦气存储以及储氦库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此外,当扩散通道孔的直径小于甲烷和氦气的动力学直径2倍时,甲烷和氦气无法从石英纳米通道扩散出去,此时分子间的排斥力很强,将阻止气体分子的进一步逸散,有利于氦气保存。研究结果提供了在原子分子水平下氦气与甲烷在石英纳米孔中的竞争逸散规律,为氦气的富集和保存机制研究提供了有用信息,并为氦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甲烷 竞争扩散 狭缝孔 纳米通道 分子模拟
下载PDF
基于压差法的水平井岩屑床轴向运移规律研究
6
作者 荆思霖 宋先知 +2 位作者 孙一 许争鸣 周蒙蒙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1,共8页
为了明确长水平段水平井旋转钻进工况下水平段岩屑床的轴向运移规律,开展了基于压差法的水平井岩屑运移试验。利用设置在井筒轴向不同位置的多个压差传感器,测量井筒的瞬时压降,用来表征岩屑床在井筒中的轴向分布,并据此计算了岩屑床运... 为了明确长水平段水平井旋转钻进工况下水平段岩屑床的轴向运移规律,开展了基于压差法的水平井岩屑运移试验。利用设置在井筒轴向不同位置的多个压差传感器,测量井筒的瞬时压降,用来表征岩屑床在井筒中的轴向分布,并据此计算了岩屑床运移速度,分析了流体密度、排量、转速对岩屑床运移速度和压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表征岩屑床运移特征,精细刻画了岩屑床在井筒轴向位置的分布;岩屑床运移速度与流体密度、排量和转速呈正相关关系;排量增大,可显著提高岩屑床运移速度,但压降迅速增大限制了加快清岩的最大排量;转速增大,能够提高岩屑床运移速度,且对井筒压降基本没有影响。研究结果明确了水平井岩屑床的轴向运移规律,为井下岩屑床轴向分布测量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有助于规避井筒压力复杂和卡钻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压差法 轴向分布 排量 转速 岩屑床运移速度
下载PDF
基于相场法的深层干热岩储层水力压裂模拟研究
7
作者 戴一凡 侯冰 廖志豪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9-235,共7页
为认识深层干热岩储层水力裂缝起裂与扩展规律,基于相场法建立了流−固−热耦合裂缝扩展数值模型,分析了干热岩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力学行为,研究了温度、排量及天然裂缝等因素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相场法建立的流−固−热... 为认识深层干热岩储层水力裂缝起裂与扩展规律,基于相场法建立了流−固−热耦合裂缝扩展数值模型,分析了干热岩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力学行为,研究了温度、排量及天然裂缝等因素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相场法建立的流−固−热耦合裂缝扩展数值模型判别准则简单,计算准确;干热岩储层水力压裂过程中,热应力呈现为拉应力,有助于增加裂缝开度,对裂缝扩展起辅助作用;压裂液与地层温度差越大,排量越大,热应力影响效果越显著。水力压裂裂缝遇到天然裂缝后会沟通并开启天然裂缝,再次起裂时受地应力与天然裂缝控制。研究结果可为深层干热岩储层水力压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相场法 裂缝扩展 多物理场耦合 数值模拟 自适应网格 天然裂缝
下载PDF
深层页岩巴西劈裂破坏力学行为数值模拟研究
8
作者 崔壮 侯冰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8-228,共11页
为揭示页岩纹理特征与破坏强度之间的作用机理,利用黏聚力单元法建立了巴西劈裂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纹理角度和纹理强度对页岩破坏模式和抗拉强度的影响,并利用声发射分布特征精确分析了裂纹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巴西劈裂数值模拟结... 为揭示页岩纹理特征与破坏强度之间的作用机理,利用黏聚力单元法建立了巴西劈裂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纹理角度和纹理强度对页岩破坏模式和抗拉强度的影响,并利用声发射分布特征精确分析了裂纹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巴西劈裂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利用黏聚力单元法可以准则预测页岩破坏行为;纹理角度和纹理强度耦合作用下页岩试样破坏模式分为6种;中心破坏的页岩试样,声发射能量–位移曲线以单峰值分布型为主,拉伸剪切复合破坏的页岩试样,声发射能量–位移曲线以多峰值分布型为主;页岩试样抗拉强度各向异性显著,相同纹理角度下,纹理强度越高,主裂纹越接近加载直径方向,试样抗拉强度越大。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深层页岩破坏机制,为页岩储层压裂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 巴西劈裂 数值模拟 破坏模式 抗拉强度
下载PDF
原油裂解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美俊 陈浩琛 +1 位作者 李凤麒 刘晓强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6-85,共10页
反应分子动力学(Reaction Force Field Molecular Dynamics,ReaxFF MD)模拟通过在键级描述化学反应过程中键的断裂和形成,从微观尺度探索复杂的反应机理,弥补了实验研究的不足。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油气地球化学领域,例如干酪根的生烃演... 反应分子动力学(Reaction Force Field Molecular Dynamics,ReaxFF MD)模拟通过在键级描述化学反应过程中键的断裂和形成,从微观尺度探索复杂的反应机理,弥补了实验研究的不足。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油气地球化学领域,例如干酪根的生烃演化、原油的裂解和相态演化等。本文系统总结和评述了原油裂解反应动力学分子模拟的现状、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对原油各组分的裂解动力学特征、裂解过程、产物分布、生成途径以及热解初始反应机理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分子模拟是研究原油裂解机理的有力工具,但目前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现有的研究多采用原油中的某单一组分作为代表,并侧重于考查温度对原油裂解的影响,而对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压力、介质条件和储层环境的影响研究尚不充分。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构建复杂真实的原油模型,还原地质条件下的原油裂解过程,并将分子模拟、实验和地质研究相结合,为系统研究油气的裂解机理提供重要参考和有用指导。当前的分子模拟研究表明,原油各组分的裂解动力学、裂解产物和裂解过程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与此同时,分子模拟能够追踪自由基、过渡态以及中间体结构,并获取成键特征、活化能、选择性等重要信息。因此,分子模拟可以准确刻画各类烃分子的初始反应路径,并解释裂解产物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 MD) 原油裂解 热解实验 热解机理
下载PDF
页岩储层压裂物理模拟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4
10
作者 侯冰 张其星 陈勉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77,共12页
传统压裂物理模拟难以仿真深部储层高温高压、复杂地应力和工况环境,在模拟分段细分射孔工艺和实时监测裂缝扩展路径等方面存在一定挑战。系统调研了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试验的试样制备、压裂井型和射孔组合、装置原理、相似准则和裂缝... 传统压裂物理模拟难以仿真深部储层高温高压、复杂地应力和工况环境,在模拟分段细分射孔工艺和实时监测裂缝扩展路径等方面存在一定挑战。系统调研了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试验的试样制备、压裂井型和射孔组合、装置原理、相似准则和裂缝监测方式等,探究变排量、交替注液作用模式,穿层压裂缝高延伸机制,缝群压裂竞争扩展和暂堵转向模式;研究厘清了变排量和交替注液在提升缝网改造规模上的差异性,归纳了层状页岩储层水力裂缝缝高穿层主控因素排序,揭示了密切割多段多簇施工模式下裂缝群竞争扩展下的非平面、非对称和非均衡等扩展特征,总结了暂堵后裂缝转向扩展形态,指出“井工厂”立体压裂物理模拟、智能化和数字化为未来研究趋势。采取调整压裂时机、改变射孔参数和优化压裂液性能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裂缝扩展路径,能大幅度开启多尺度弱面,增大页岩储层压裂造缝规模。研究结果对深层和超深层页岩储层优化压裂施工参数、提升压裂改造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三轴物理模拟 试样制备 裂缝监测 缝网压裂 缝群压裂
下载PDF
中高渗疏松砂岩水力喷射压裂水动力封隔特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兰夕堂 黄宇科 +3 位作者 张丽平 高尚 代磊阳 盛茂 《油气井测试》 2023年第6期1-7,共7页
为确定海上疏松砂岩高渗透条件下水力喷射孔内流体增压特性是否满足岩石定点起裂条件,采用了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基于达西定律推导出速度与渗透率关系方程,建立了考虑岩石孔眼边界高渗条件下水力喷射孔眼内流体动力学模型,实验验证模型可... 为确定海上疏松砂岩高渗透条件下水力喷射孔内流体增压特性是否满足岩石定点起裂条件,采用了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基于达西定律推导出速度与渗透率关系方程,建立了考虑岩石孔眼边界高渗条件下水力喷射孔眼内流体动力学模型,实验验证模型可靠,得出了地层渗透率、喷嘴压降、环空围压等关键参数对孔内流体增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疏松砂岩高渗透性是降低其水力喷射压裂水动力封隔能力的关键因素,孔内流体增压值随储层渗透率升高呈现非线性递减;喷嘴压降与孔内流体增压值呈线性增加关系,但孔内流体增压值的增长斜率随储层渗透率升高而降低;环空围压对孔内流体增压值无显著影响;敏感性分析表明,影响孔内流体增压的参数排序:储层渗透率>喷嘴压降>环空围压。研究结果可为海上水力喷射压裂水力学参数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喷射 疏松砂岩 压裂 滤失地层 射流增压 数值模拟 敏感性分析 参数优化
下载PDF
四川盆地涪陵气田白马向斜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模式
12
作者 万云强 陈践发 +3 位作者 陈聪 刘超 马勇 梁佳宝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56-1670,共15页
目前国内页岩气勘探突破主要集中于中浅层超压页岩气藏,随着研究的深入,页岩气勘探逐步向深层过渡,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白马向斜整体为深层超压气藏,勘探潜力较大。利用J148-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测井资料及测试分析数据,分析五峰组—... 目前国内页岩气勘探突破主要集中于中浅层超压页岩气藏,随着研究的深入,页岩气勘探逐步向深层过渡,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白马向斜整体为深层超压气藏,勘探潜力较大。利用J148-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测井资料及测试分析数据,分析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含气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页岩气形成富集机理及页岩气成藏模式。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含气量介于1.09~6.81 m^(3)/t之间(平均为3.15 m^(3)/t),随埋深增大而增加,1~3小层平均含气量为5.35 m^(3)/t,为页岩气有利层段。总有机碳含量、矿物组成、储层性质及保存条件均对页岩含气性有一定控制作用,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TOC值介于1.29%~5.50%之间(平均为2.75%),随埋深的增大而增加;石英含量为17.2%~64.7%(平均为36.1%),长石含量为2.7%~14.5%(平均为8.0%),碳酸盐矿物含量为2.0%~56.6%(平均为12.6%),黄铁矿含量为1.4%~6.7%(平均为3.4%),黏土矿物含量为17.2%~54.3%(平均为40.1%);1~4小层孔隙度介于2.38%~5.64%之间(平均为4.06%),8~9小层孔隙度介于1.95%~2.75%之间(平均为2.24%);1~4小层渗透率介于(0.03~16.43)×10^(-3)μm^(2)之间(平均为0.75×10^(-3)μm^(2)),8~9小层渗透率介于(0.05~55.63)×10^(-3)μm^(2)之间(平均为2.31×10^(-3)μm^(2)),总有机碳含量、石英含量、孔隙度等与含气量呈正相关关系;页岩发育矿物基质孔隙、有机质孔隙及裂缝孔隙3种孔隙类型,以有机质孔隙为主,研究区远离主控断层,区域性盖层发育,顶、底板岩性致密,保存条件好,游离气大量富集,为宽缓向斜型成藏模式。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在奥陶纪末—晚志留世处于未成熟阶段,晚志留世进入成熟阶段,中侏罗世进入高成熟阶段,晚侏罗世进入过成熟阶段,中白垩世热演化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五峰组—龙马溪组 含气性 白马向斜 成藏模式
原文传递
基于Friedman方法计算稠油氧化反应活化能出现负值的原因分析
13
作者 孙梓齐 赵仁保 +2 位作者 郑懿琼 张情情 李东旭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07-112,共6页
通过实验得到不同升温速率下稠油氧化反应温度和产出CO+CO_(2)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利用Friedman方法计算了稠油氧化反应的活化能,并分析了活化能出现负值的原因。结果表明:稠油氧化反应的平均活化能为189.44 kJ/mol;转化率在0~0.36(245~... 通过实验得到不同升温速率下稠油氧化反应温度和产出CO+CO_(2)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利用Friedman方法计算了稠油氧化反应的活化能,并分析了活化能出现负值的原因。结果表明:稠油氧化反应的平均活化能为189.44 kJ/mol;转化率在0~0.36(245~305℃)时,活化能逐渐增加至271.16 kJ/mol;转化率在0.585~0.695(365~395℃)时,活化能为负值;转化率高于0.625时,反应活化能快速增加至468.64 kJ/mol。出现负活化能的原因是稠油的氧化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出现降低的趋势,在同一转化率时,高升温速率(2.92℃/min)下的反应速率低于低升温速率(1.64℃/min)的反应速率,3种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稠油氧化反应速率的对数值与温度的负倒数之间线性关系变差,拟合得到的斜率为负值。该研究分析了稠油氧化反应过程中计算出负活化能的原因,所得到的认识对稠油氧化反应动力学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油层 Friedman方法 氧化反应 活化能 稠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