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6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传统油气资源:现实且潜力巨大的油气勘探开发新领域
1
作者 罗群 王千军 +4 位作者 贺小标 商丰凯 张宏利 文璠 邱兆轩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依据是否编入目前的石油地质学,将圈闭(油气藏)类型分为传统圈闭(油气藏)和非传统圈闭(油气藏)。与传统圈闭(油气藏)相比,非传统圈闭(油气藏)具有形态特殊、内部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且生储盖组合多变、成藏机理奇特、分布位置更加... 依据是否编入目前的石油地质学,将圈闭(油气藏)类型分为传统圈闭(油气藏)和非传统圈闭(油气藏)。与传统圈闭(油气藏)相比,非传统圈闭(油气藏)具有形态特殊、内部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且生储盖组合多变、成藏机理奇特、分布位置更加隐蔽等特征,甚至有的非传统油气藏位于传统石油地质理论认为的禁区。目前发现和开发的非传统油气藏有露头油气藏、断溶体油气藏、断缝体油气藏和断壳体油气藏等,非传统油气藏正逐渐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亮点。我国地质条件和成藏环境极为复杂,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圈闭(油气藏)没有收入经典的石油地质学,非传统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它们多分布在(超)深层、(超)深水、高原、极地、特殊气候地区,甚至盆地外,是现实的油气勘探开发新目标和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传统油气资源 非传统圈闭 断层体 油气勘探 新领域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2
作者 桂诗琦 罗群 +3 位作者 贺小标 王千军 王仕琛 汪亮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利用地震、测井、试油、岩心的铸体薄片和物性分析资料及物理模拟实验,探讨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油气成藏要素的配置关系、富集规律以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总结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储层岩性... 利用地震、测井、试油、岩心的铸体薄片和物性分析资料及物理模拟实验,探讨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油气成藏要素的配置关系、富集规律以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总结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储层岩性主要为凝灰岩、安山岩及角砾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与裂缝,孔隙度多小于8%,渗透率多为0.1~10.0 mD,属于特低孔、超低渗储层。②研究区油藏富集运聚为“断-储-壳”3要素联合控制,深大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风化淋滤作用改善了储层物性,为油气富集提供了有效储集空间;石炭系及其上覆泥岩均较致密,与裂缝发育的火山岩储层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走滑断裂与盖层的配置关系对油气垂向与横向运移具有重要控制作用。③研究区油藏整体上具有“双源供烃、多体系输导、多类型盖层、多层系含油、多种油藏类型、复式含油气区”的特征。不同区域、不同深度的油藏具有明显的差异,横向上,近源为“断毯输导、侧向充注、近源风化壳成藏模式”,远源为“双源供烃、多种输导类型、硬壳封盖、远源断壳体成藏模式”;纵向上,浅部为“双源供烃、多种输导类型、硬壳封盖、浅部风化壳成藏模式”,深部为“双源供烃、断裂输导、致密岩层封盖、深部断缝体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油藏 物理模拟 深大断裂 风化淋滤作用 双源供烃 石炭系 车排子凸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砂砾岩油气藏差异化形成机理及模式
3
作者 雷文智 陈冬霞 +6 位作者 成铭 王永诗 巩建强 邱贻博 王翘楚 蔡晨阳 张婉蓉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9-944,共16页
东营凹陷深层砂砾岩油气勘探潜力大,揭示油气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以及形成机理有利于深入认识深层油气成藏过程。本研究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储层流体包裹体以及盆地模拟等多种分析方法,明确了东营凹陷深层油气特征及差异,揭示了烃类流体... 东营凹陷深层砂砾岩油气勘探潜力大,揭示油气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以及形成机理有利于深入认识深层油气成藏过程。本研究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储层流体包裹体以及盆地模拟等多种分析方法,明确了东营凹陷深层油气特征及差异,揭示了烃类流体的差异化形成机理及模式。结果表明,东营凹陷盐家地区从深至浅呈干气、凝析气和轻质油垂向有序分布;胜坨地区以单一油相为主,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原油伴生气组分存在差异。导致深层烃类流体差异化的因素体现在生成、改造和保存等方面,砂砾岩中的油气成藏过程具有较强的继承性,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决定了油气的初始相态。后期次生改造作用的影响依赖于流体环境,输导性扇体叠置形成的开放流体环境有利于气侵过程的发生,促使油气在垂向上相态分异;油气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常维持单一相。此外,断层的输导作用可导致油气中发生轻组分的损失,同样是导致烃类流体差异化的重要因素。基于烃类流体的分布特征和成因机制的认识,建立了热演化-次生改造主导的烃类相态垂向分异型和热演化-断层输导主导的气烃组分分异型两种烃类流体差异化形成模式。东营凹陷深层烃类流体差异化形成机制的认识可为预测深层不同类型烃类流体分布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北部陡坡带 砂砾岩体 深层油气 烃类流体差异化成因
下载PDF
废水回注环境中套管钢腐蚀行为实验研究
4
作者 冯永存 汪衍刚 +1 位作者 朱涛 段吉彬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2,共5页
研究开展了N80、L80-3Cr、L80-13Cr三种油田常用套管钢在废水回注环境中的腐蚀实验。发现N80套管钢呈现非均匀腐蚀,存在严重点蚀,L80-3Cr套管钢呈现均匀腐蚀,L80-13Cr套管钢腐蚀极其轻微,N80、L80-3Cr、L80-13Cr套管钢的均匀腐蚀速率分... 研究开展了N80、L80-3Cr、L80-13Cr三种油田常用套管钢在废水回注环境中的腐蚀实验。发现N80套管钢呈现非均匀腐蚀,存在严重点蚀,L80-3Cr套管钢呈现均匀腐蚀,L80-13Cr套管钢腐蚀极其轻微,N80、L80-3Cr、L80-13Cr套管钢的均匀腐蚀速率分别为0.5800,0.0320,0.0017 mm/y,N80套管钢点蚀速率为2.0100 mm/y,N80套管不适用于废水回注环境,L80-3Cr与L80-13Cr套管均满足废水环境中的防腐要求,但由于L80-13Cr套管成本较高,在满足防腐要求前提下建议现场采用L80-3Cr套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回注 套管钢 腐蚀行为 腐蚀速率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致密砂岩类油气藏成因机制与资源潜力 被引量:38
5
作者 庞雄奇 周新源 +5 位作者 董月霞 姜振学 姜福杰 范柏江 邢恩袁 庞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8-37,56,共11页
通过对典型致密砂岩油气藏的解剖,并结合成藏过程中油气排运时期和储层致密演化时期匹配关系分析,确定含油气盆地深部发育致密常规油气藏、致密深盆油气藏、致密复合油气藏3种不同类型的致密砂岩类油气藏;在此基础上采用理论计算对中国... 通过对典型致密砂岩油气藏的解剖,并结合成藏过程中油气排运时期和储层致密演化时期匹配关系分析,确定含油气盆地深部发育致密常规油气藏、致密深盆油气藏、致密复合油气藏3种不同类型的致密砂岩类油气藏;在此基础上采用理论计算对中国致密砂岩油气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盆地内部实际存在的油气资源量比以往认识和评价的结果大很多,目前中浅部见到的和已发现的常规油气资源不到盆地内富集资源总量的25%,大于75%的油气资源富集在孔隙度小于12%、渗透率小于1×10-3μm2的致密砂岩储层内;在致密油气资源中,致密常规油气资源大致超过油气总资源的25%,致密深盆油气资源超过50%;致密油气资源是含油气盆地挖潜勘探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油气藏 含油气盆地 成因机制 资源评价
下载PDF
叠合盆地油气资源评价问题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63
6
作者 庞雄奇 金之钧 +1 位作者 姜振学 左胜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3,共5页
叠合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类储盖组合、多次生、排烃和多期成藏等特征 ,通常勘探目的层埋深大 ,经历长期演化 ,油气藏充注历史复杂 ,油气分布规律受多种因素控制。认为评价叠合盆地的油气资源量时需要注意 :①不能依据氯仿沥青“A”... 叠合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类储盖组合、多次生、排烃和多期成藏等特征 ,通常勘探目的层埋深大 ,经历长期演化 ,油气藏充注历史复杂 ,油气分布规律受多种因素控制。认为评价叠合盆地的油气资源量时需要注意 :①不能依据氯仿沥青“A”和有机碳含量等实测指标评价烃源岩品质 ,因为这些指标值高并不能完全表征烃源岩的生、排烃量大 ;②不要完全依据生、排烃量评价探区勘探前景 ,因为构造变动强时可以使烃源岩排出的烃量在运移中全部遭到破坏 ;③不宜套用运聚系数法求取资源量 ,因为叠合盆地成藏体系聚油气效率远不如简单盆地 ;④不应依据有限的几口预探井的失利而否定某一地区的勘探前景 ,因为复杂盆地具有复杂而独特的油气成藏机理和分布规律。研究这四方面的地质问题对于准确评价和预测叠合盆地的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图 7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地 石油地质特征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成藏体系 油气聚集效率 油气分布
下载PDF
相—势—源复合控油气成藏机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庞雄奇 陈冬霞 +2 位作者 张俊 郭继刚 郭丰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5-592,共18页
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相、流体势、烃源灶是影响圈闭含油气性的决定性因素,三者缺一不可。在各要素满足控藏临界条件下,优相—低势—近源复合指数(FPSI)越高,圈闭含油气性越好。基于相—势—源复合控油气成藏机制开展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 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相、流体势、烃源灶是影响圈闭含油气性的决定性因素,三者缺一不可。在各要素满足控藏临界条件下,优相—低势—近源复合指数(FPSI)越高,圈闭含油气性越好。基于相—势—源复合控油气成藏机制开展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源"控制着油气成藏的物质来源,"相"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孔隙空间、"势"控制着油气成藏的运移动力,当三者联合作用时能够形成油气藏。实验结果还表明,圈闭外部(盖层)岩相和圈闭内部(储集层)岩相粒径差别越大,越有利于油气在毛细管力作用下从细粒低孔渗的围岩之中进入到粗粒高孔渗的储集层之内聚集成藏,临界条件是:圈闭外部围岩颗粒粒径较圈闭内部储集层颗粒粒径小2倍以上,或外部毛细管力较之内部大2倍以上,也即外部界面势能较内部高2倍以上;圈闭外部烃源岩含油气饱和度越高,越有利油气进入圈闭内部储集层中聚集成藏,临界条件是外部源岩的含油气饱和度达到和超过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 相-势-源复合控藏 油气成藏 物理模拟实验 成藏动力学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Marsel探区叠复连续气田形成、分布与探测及资源储量评价 被引量:15
8
作者 庞雄奇 黄捍东 +10 位作者 林畅松 朱筱敏 廖勇 陈践发 康永尚 白国平 吴光大 吴欣松 于福生 姜福杰 徐敬领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12-1056,共45页
Marsel探区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楚-萨雷苏盆地,面积1.85×104km2,主要发育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前苏联时期经35年勘探发现天然气储量137×108 m3;加拿大Condor公司开展5年勘探发现天然气储量60×108 m3;中科华康... Marsel探区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楚-萨雷苏盆地,面积1.85×104km2,主要发育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前苏联时期经35年勘探发现天然气储量137×108 m3;加拿大Condor公司开展5年勘探发现天然气储量60×108 m3;中科华康石油公司获得探矿权后,委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相关力量进行了为期近3年的研究。应用叠复连续油气藏成因模式,结合对已有资料的重新处理与解释,研究了地层展布特征、构造演化特征、生储盖组合特征和油气运聚特征,预测出探区内存在一个广泛连续分布、面积超过2 500km2的含气区。通过77口探井的钻探结果分析、相关测井资料中含气层重新解释、地震资料中各目的层含气性特殊处理和追踪、与国内外叠覆连续气藏产状特征比较,检测到Marsel探区内南哈气田的存在并厘定了含气边界、含气范围和含气层有效厚度分布。基于国际PRMS系统评价出南哈气田可采天然气资源储量最佳估值达18 049×108 m3,国际评价公司(GCA)审定当前条件下已达到天然气3C级别可采资源储量为5 159×108 m3。南哈气田位于中亚腹地的哈萨克斯坦境内,距中国已建成的第3条输气管线不到150km,其发现将启迪在中亚仍至世界其他地区发现更多类似的非常规叠复连续的油气资源,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作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斯坦 楚-萨雷苏盆地 Marsel探区 叠覆连续气田 南哈气田
下载PDF
联探并采: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持续发展自我救赎之路 被引量:41
9
作者 郑力会 魏攀峰 +4 位作者 张峥 聂帅帅 楼宣庆 崔可心 付毓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6-140,共15页
非常规油气资源要实施大规模工程措施才能获得经济产量,但增加作业成本导致勘探开发利润微薄,加之安全环保要求日益严苛、油气价格低位徘徊,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迫切需要用非常规的思维来指导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活动... 非常规油气资源要实施大规模工程措施才能获得经济产量,但增加作业成本导致勘探开发利润微薄,加之安全环保要求日益严苛、油气价格低位徘徊,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了不小的打击,迫切需要用非常规的思维来指导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活动。为此构想:集成适合多种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研究方法和作业技术,实现多种资源信息一并分析、多种资源作业一同施工、多种资源产出一起采集,把通常认为同井开采多种资源相互干扰降低单井产量的顾虑变成相互利用提高单井产量的动力,即多种油气资源联合勘探、一并开发,简称为联探并采。主要依据是油气资源赋存状况决定了联探并采的必然性,技术发展奠定了联探并采的可行性,目前的能源环境决定了联探并采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结论认为,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上述构想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其实施效果表现为投入相对减少、产量相对增加、企业利润增加、投资者信心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能源供给状况得以改善,对企业和国家均利大于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资源 联合勘探 一并开发 煤层气 致密砂岩气 页岩气 致密油 经济性 成本 效益
下载PDF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类型及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11
10
作者 姜振学 庞雄奇 +2 位作者 曾溅辉 王洪玉 罗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7-516,共10页
地质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地质条件下油气总是沿着浮力最大和阻力最小的的方向和通道运移,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有5种基本模式:级差优势、分隔优势、流向优势、流压优势和断面优势.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气运移实际通道只占输导层的1... 地质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地质条件下油气总是沿着浮力最大和阻力最小的的方向和通道运移,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有5种基本模式:级差优势、分隔优势、流向优势、流压优势和断面优势.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气运移实际通道只占输导层的1%~10%,但却运输了油气的绝大部分;输导层物性的差异、盖层沉降中心的偏移、流体动力、断层倾角及断层面几何形态控制了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实际地质条件下油气运移所形成的优势通道是上述5种模式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优势通道是大部分油气运移的实际路径,其研究对追踪油气来源、预测有利圈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优势运移通道 油气成藏 物理模拟
下载PDF
古亚洲与特提斯交汇带盆地群油气资源潜力 被引量:29
11
作者 卢进才 陈践发 +2 位作者 郭建军 王洪亮 李玉宏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9-47,共9页
古亚洲与特提斯构造交汇带盆地群发育石炭系、侏罗系(中下统)、白垩系(下统)等多套烃源岩,具有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的特点。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进入成熟—过成熟热演化阶段,侏罗系烃源岩有机质已进入大量生油阶段,白垩系烃源... 古亚洲与特提斯构造交汇带盆地群发育石炭系、侏罗系(中下统)、白垩系(下统)等多套烃源岩,具有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的特点。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进入成熟—过成熟热演化阶段,侏罗系烃源岩有机质已进入大量生油阶段,白垩系烃源岩也处于生油高峰,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区内储集岩发育,石炭—二叠系储集层以低孔隙度、低渗透率为特征,石炭系储集层主要为潮坪—泻湖相沉积的碎屑岩,二叠系储集层为一套河流相粗碎屑岩;侏罗—白垩系储集层物性相对较好,以中孔、中渗,或中孔、高渗为特征,为以河流—三角洲沉积砂体;在石炭—二叠系、中新生代地层中均见到了不同级别的油气显示或获工业油流。存在3种不同的生储盖组合,即1自生自储式组合。2下生上储的间隔式组合。3潜山型组合。预测油气资源量36.85亿t,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仅为1亿t,具较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亚洲与特提斯 构造交汇带 盆地群 油气资源
下载PDF
扎格罗斯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与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大鹏 白国平 +7 位作者 陆红梅 陶崇智 王一帆 张明辉 王文庸 卢小新 高琳 郭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1-372,共12页
扎格罗斯盆地是全球常规油气资源最富集的前陆盆地。基于最新的数据资料,应用石油地质综合评价和含油气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扎格罗斯盆地的油气分布和主控因素,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评估了油气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并探讨了盆地的油气... 扎格罗斯盆地是全球常规油气资源最富集的前陆盆地。基于最新的数据资料,应用石油地质综合评价和含油气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扎格罗斯盆地的油气分布和主控因素,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评估了油气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并探讨了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和未来的勘探领域。研究表明,盆地发育6套含油气系统,白垩系/古近系复合含油气系统、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和志留系Gakhum含气系统是最重要的含油气系统。区域上,盆地的油气主要分布于迪兹富勒坳陷、基尔库克坳陷和胡齐斯坦隆起;层系上,油气主要储集于古近系、新近系和白垩系。油气分布整体表现为"坳陷富油、隆起富气"的特征,其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是优质区域盖层、有效烃源岩的展布和新近纪的构造运动。资源评价结果表明,扎格罗斯盆地待发现可采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的资源量分别为44.6×108t、9.3×1012m3和10.4×108t,合计129.8×108t油当量,最有勘探潜力的成藏组合是二叠/三叠系Deh Ram群、Asmari组和西北侏罗系成藏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格罗斯盆地 油气分布 主控因素 含油气系统 资源评价
下载PDF
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资源类比评价方法与参数体系——以塔里木盆地奥陶系为例 被引量:16
13
作者 柳广弟 喻顺 孙明亮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125-134,共10页
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资源丰富。由于油气成藏与分布的特殊性,碎屑岩层系中建立的油气资源类比评价方法与参数体系不适用于碳酸盐岩层系。围绕有效储层这一控制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资源分布主要因素,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隆起奥陶系为解... 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资源丰富。由于油气成藏与分布的特殊性,碎屑岩层系中建立的油气资源类比评价方法与参数体系不适用于碳酸盐岩层系。围绕有效储层这一控制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资源分布主要因素,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隆起奥陶系为解剖对象,建立了有效储层体积丰度法和有效储层面积丰度法2种适应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资源评价类比方法;开展了资源评价的参数统计,建立评价关键参数分布模型。通过对64项地质要素的解剖,确定了21项适用于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资源评价的类比参数,并以此建立了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3种典型有效储层的类比参数体系及参数取值标准,为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资源的类比评价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油气资源评价 类比法 参数体系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论中-新元古界的原生油气资源 被引量:99
14
作者 王铁冠 韩克猷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共7页
在全球范围内,西伯利亚、非洲、东欧、印度、阿拉伯、澳大利亚等克拉通,均有中-新元古界至下寒武统原生油气与油气藏的报道,特别是东西伯利亚与阿曼两地,现探明的油气储量业已达到十亿吨级至亿吨级油当量的规模,证明中-新元古界的原生... 在全球范围内,西伯利亚、非洲、东欧、印度、阿拉伯、澳大利亚等克拉通,均有中-新元古界至下寒武统原生油气与油气藏的报道,特别是东西伯利亚与阿曼两地,现探明的油气储量业已达到十亿吨级至亿吨级油当量的规模,证明中-新元古界的原生油气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能源资源领域。中国中-新元古界,乃至下古生界,热演化程度普遍处于过成熟状态,不利于液态石油的保存,目前尚未发现其原生油田,但是,在一些地区已发现大量中-新元古界油苗,或大规模的沥青脉,剖析其中-新元古界的含油性,有利于指导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气资源的勘探。以扬子克拉通川西北龙门山前山带,以及华北克拉通燕山北部坳陷带为例,由于上覆沉积盖层累计厚度较薄,中-新元古界无深埋经历,或者岩石圈异常增厚,形成"冷圈、冷盆"的地质条件,中-新元古界原生烃类始终处于石油"液态窗"内,仍有利于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气资源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元古界 原生油气 西伯利亚 冀北坳陷 矿山樑
下载PDF
中外油气资源分类体系对比和资源潜力概念探讨 被引量:9
15
作者 康永尚 刁顺 +2 位作者 陈安霞 商岳男 岳来群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66-73,共8页
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油气资源分类体系是PRMS(2007)。以该体系为标准,分析了USGS(2000)、IHS(2009)、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油气资源分类体系与PRMS(2007)的对应关系,指出油气资源量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提出用油气资源潜力综合反映... 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油气资源分类体系是PRMS(2007)。以该体系为标准,分析了USGS(2000)、IHS(2009)、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油气资源分类体系与PRMS(2007)的对应关系,指出油气资源量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提出用油气资源潜力综合反映评价单元未来的勘探和开发潜力,将资源潜力定义为从评价之日起到未来某个时间,评价单元(地区、盆地或区带)内所蕴藏的能够技术采出的石油和(或)天然气量。通过比较国内外机构的油气资源分类体系,认为中国新一轮资源评价(2007)中,待探明可采资源量反映评价单元的勘探潜力,探明剩余可采储量反映评价单元的开发潜力,两者之和反映评价单元的资源潜力;USGS(2000)待发现资源量反映评价单元的勘探潜力,IHS(2009)剩余可采储量反映评价单元的开发潜力,两者之和也可反映评价单元的资源潜力。资源潜力概念的提出,对中国相关机构和石油公司在开展全球盆地油气资源评价中,科学引用不同国外机构资源评价数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量 储量 分类体系 评价单元 资源潜力 勘探潜力 开发潜力 定量评价
下载PDF
油气资源可采系数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成林 车长波 +2 位作者 朱杰 杨虎林 李玉喜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56-861,共6页
中国以往的油气资源评价侧重于对地质资源量的评价,如何由地质资源量得到可采资源量一直是油气资源评价中的难题。为此,在新一轮(2003—2007年)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中,对油气资源可采系数开展了专项研究。首先,将国内石油评价单元划分为中... 中国以往的油气资源评价侧重于对地质资源量的评价,如何由地质资源量得到可采资源量一直是油气资源评价中的难题。为此,在新一轮(2003—2007年)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中,对油气资源可采系数开展了专项研究。首先,将国内石油评价单元划分为中生代坳陷高渗单元、古近纪与新近纪断陷盆地复杂断块高渗单元等24种类型,将天然气评价单元划分为克拉通盆地古隆起单元、前陆盆地冲断带单元等16种类型。然后,在对油气藏地质特征解剖和开发特征描述基础上,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和类比分析方法,分析了评价单元地质、开发特征与可采系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建立起各评价单元油气资源可采系数的取值标准,为可采资源量的计算提供了依据和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 可采资源量 评价单元 可采系数 评价标准
下载PDF
海相低勘探程度地区油气资源评价:以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成林 张禹 +6 位作者 杨晟颢 李宗星 田继先 彭博 马寅生 杨元元 孔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5-307,共13页
海相低勘探程度地区油气资源评价的难点是资料少、地质认识程度低、主要参数获取难度大,影响评价结果可信性。以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为例,系统评价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生储盖条件,油气资源评价选用盆地模拟法与类比法相结合方法,关... 海相低勘探程度地区油气资源评价的难点是资料少、地质认识程度低、主要参数获取难度大,影响评价结果可信性。以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为例,系统评价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生储盖条件,油气资源评价选用盆地模拟法与类比法相结合方法,关键参数的确定采用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石油地质学等多种方法,利用油气运移聚集模拟和不同运聚单元资源量计算结果划分有利勘探区带,充分发挥不同方法的特点。评价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上石炭统发育有泥岩、碳质泥岩、煤和泥灰岩等4类烃源岩,下石炭统发育泥岩和泥灰岩等2类烃源岩;上石炭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克鲁克组多数泥岩、碳质泥岩、煤和泥灰岩TOC含量分别为大于1.0%、6.0%~10.0%、大于60%、大于0.3%,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和Ⅲ型,少量的Ⅰ型,成熟度均已达到成熟,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石炭系发育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并发育有多套盖层,生储盖组合类型有自生自储自盖式、下生上储上盖式和上生下储上盖式,石油地质条件总体较好;石炭系主要生烃时期为石炭纪晚期—三叠纪中期,生烃高峰时期为二叠纪中期—三叠纪中期;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的油气资源量达到3.83×108 t(油当量),石油资源量为1.63×108 t,天然气资源量为2760.21×108 m 3,油气主要分布于欧南凹陷和欧龙布鲁克凸起两个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令哈坳陷 石炭系 烃源岩 盆地模拟 资源评价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压扭段和张扭段油气成藏实验模拟及成藏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朱秀香 曹自成 +3 位作者 隆辉 曾溅辉 黄诚 陈绪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89-304,共16页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在超深碳酸盐岩取得重要勘探突破,发现了断控缝洞型油气藏。该油气藏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走滑断裂不同组合样式对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本文选取顺北地区典型走滑断裂压扭段和张扭段开展解析,...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在超深碳酸盐岩取得重要勘探突破,发现了断控缝洞型油气藏。该油气藏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走滑断裂不同组合样式对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本文选取顺北地区典型走滑断裂压扭段和张扭段开展解析,明确压扭段具有树枝状和树杈状两种断裂组合样式,张扭段具有非对称式和对称式两种组合样式,结合实钻油气藏的开发特征,建立实验模型,进行物理模拟实验,发现断裂带物性、断裂连接关系、供烃强度及缝网系统的发育是影响油气水分布的主要因素,压扭段直接相连主次断裂处于成藏优势区,可作为后期勘探开发的重点。建立了顺北地区压扭段和张扭段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对深化深部走滑断裂油气运移和成藏理论、指导顺北地区断控缝洞型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顺北地区 奥陶系 碳酸盐岩 断控缝洞体油气藏 物理模拟实验
下载PDF
油气资源评价的多参数约束改进油气田(藏)规模序列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5
19
作者 姜振学 庞雄奇 +3 位作者 周心怀 姚蕾蕾 武丽 周晶晶 《海相油气地质》 2009年第3期53-59,共7页
油气田(藏)规模序列法是油气资源评价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优点是不但可以给出总的资源量,而且还可以给出各油气田(藏)的规模和序列,不足是其预测结果带有多解性。在多年的资评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求取规模序列中关键参数的科学方法:依据其... 油气田(藏)规模序列法是油气资源评价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优点是不但可以给出总的资源量,而且还可以给出各油气田(藏)的规模和序列,不足是其预测结果带有多解性。在多年的资评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求取规模序列中关键参数的科学方法:依据其他方法(成因法等)求取的资源量来约束规模序列法求取的地质资源量;依据高勘探区地质资源量与最大单一油气田(藏)规模统计关系来约束评价区最大单一油气田(藏)规模;根据预测单元可能存在的圈闭数(包含隐蔽圈闭)来限制预测的油气田(藏)个数。通过采用总量约束、最大单一规模约束和油气田(藏)个数约束,获得的结果克服了原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使评价结果更科学,更符合地质实际。以该方法在黄河口凹陷等地区的应用实例证明了评价结果与勘探认识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评价 油气藏规模序列法 多参数约束法 黄河口凹陷
下载PDF
断裂带油气幕式运移:来自物理模拟实验的启示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少华 杨明慧 罗晓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83-1191,共9页
断裂结构对油气运移的影响是当前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的前沿与薄弱环节.本文在调研断裂结构及其流体流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断裂带油气幕式运移过程,探讨断裂带油气运移机理及相关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断裂内部结构控制着油... 断裂结构对油气运移的影响是当前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的前沿与薄弱环节.本文在调研断裂结构及其流体流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断裂带油气幕式运移过程,探讨断裂带油气运移机理及相关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断裂内部结构控制着油气运移的路径和方式,含油饱和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油气运移的路径;破碎带是油气幕式运移的优势通道,且油气聚集成藏的潜在圈闭为位于油源断裂主动盘一侧的圈闭.单次幕式充注过程中运移量与时间之间的对数型关系表明,流体沿断裂幕式运移具有非线性流的特征,且流动速率可能介于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围,其数量级约为102 ~ 103m/a;流体沿断裂幕式流动过程包含高速非线性流、过渡流动机制和线性达西流3种流体流动机制,其间的相互转换是一个多物理场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此外,断层体油气藏的形成条件为油气沿断裂运移时,运移动力与阻力在断裂带内达成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油气幕式运移 流体流动机制 油气藏 物理模拟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