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强医学院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 被引量:2
1
作者 汤军 张红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288-289,共2页
关键词 医学院校 仪器设备 管理
下载PDF
浅谈TBL在病理生理学与生理学整合中的应用
2
作者 王顺蓉 唐华 +2 位作者 陈蓉 张春梅 万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00-1900,共1页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展开,如三早医学教育新模式的提出,医学基础学科学时明显减少,同时新知识不断增加,因此有必要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短时间内学好微妙而复杂的人体正常和异常的活动机制。TBL(t...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展开,如三早医学教育新模式的提出,医学基础学科学时明显减少,同时新知识不断增加,因此有必要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短时间内学好微妙而复杂的人体正常和异常的活动机制。TBL(team-based learning)是在PBL基础上逐渐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团队学习为基础,可实现在大班课堂上进行小组教学。我们借助TBL教学形式,打破学科界限,将病理生理学与生理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和有机衔接,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教师实行一条龙教学;学生进行课前准备,课堂上个人、小组测试,教师根据测试结果,针对性讲解基本知识,然后应用性练习,讨论实际案例。最后根据个人和团队测试、学生相互评价、阶段测试及期末考试成绩多方面考核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TBL很好地改善了"学生多、资源少"的现状,保证了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目前我们正致力于整合课程教材的编写,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以进一步完善TBL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临床医学 基础医学 疾病发生机制
下载PDF
小气道病及其检测法的病理生理基础
3
作者 朱一虹 陈庄 《泸州医学院学报》 1983年第1期56-61,共6页
小气道病(Small airway disease)的概念自1968年由Hogg及Thurlbeck提出以来,它之所以引起临床重视,是因为小气道病在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发病中有重要意义。此外,吸烟及空气污染可引起无症状的小气道病变,因不能为一般肺功试验查见,故小气... 小气道病(Small airway disease)的概念自1968年由Hogg及Thurlbeck提出以来,它之所以引起临床重视,是因为小气道病在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发病中有重要意义。此外,吸烟及空气污染可引起无症状的小气道病变,因不能为一般肺功试验查见,故小气道肺功能测定就显示出其优越性,它能为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的早期诊断及有害物质对呼吸道危害的鉴定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气道病 肺功能测定 空气污染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病人雌激素受体基因的甲基化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智艳芳 黄彦生 +2 位作者 李著华 张瑞明 王树人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4-317,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雌激素受体(ER-α)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改变,及其与血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的关系。方法82例研究对象分为AS组(54例),对照组(28例),所有入选对象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nMSP...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雌激素受体(ER-α)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改变,及其与血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的关系。方法82例研究对象分为AS组(54例),对照组(28例),所有入选对象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nMSP)法检测研究对象ER-α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荧光生化法检测血tHcy水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甲基化程度与tHcy的相关关系。结果54例AS患者中有38例ER-α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甲基化率为70.4%;28例健康对照者中有8例ER-α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甲基化率为28.6%;两组甲基化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AS组t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与tHcy相关系数为r=0.809(P<0.05)。且随tHcy升高,AS病损程度亦递次加重。结论AS患者ER-α基因启动子区CpG岛高度甲基化,且甲基化程度与血tHcy浓度呈正相关,提示高Hcy血症很可能通过干扰ER-α基因的甲基化而促进AS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受体Α 甲基化 同型半胱氨酸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杏丁对兔实验性心肌缺血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英 李著华 +1 位作者 黄维义 邓辉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54-56,共3页
目的 :观察杏丁抗心肌缺血性损伤的作用。方法 :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杏丁组 ,采用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模型。杏丁组于冠脉结扎前 1h静注杏丁 5ml/kg。用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和心电图变化及心肌细胞凋亡... 目的 :观察杏丁抗心肌缺血性损伤的作用。方法 :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杏丁组 ,采用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模型。杏丁组于冠脉结扎前 1h静注杏丁 5ml/kg。用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和心电图变化及心肌细胞凋亡指数评价杏丁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冠脉结扎2 4h后杏丁组血清CPK活性、心电图中出现ST段异常抬高的导联数及ST段抬高程度和Q波出现的导联数均明显减少 ,同时 ,杏丁组梗死周围缺血区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也显著降低。结论 :杏丁对心肌缺血性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心肌缺血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肾上腺髓质素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霞 李著华 +2 位作者 邹平 符庆瑛 金惠铭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7,共4页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 (ADM)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 (IR)损伤的作用 ,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右肾切除 ,左肾肾动脉夹闭 5 0min/再灌注 2 4h的动物模型 ,将 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n =8) ,肾IR组 (n =8)...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 (ADM)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 (IR)损伤的作用 ,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右肾切除 ,左肾肾动脉夹闭 5 0min/再灌注 2 4h的动物模型 ,将 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n =8) ,肾IR组 (n =8) ,ADM预防组 (n =2 4,组内又按给药剂量不同分为 0 .0 5nmol/kgADM组、0 .1nmol/kgADM组和 1.0nmol/kgADM组 ,每组n =8) ,观察肾组织中丙二醛 (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 (T -SOD) ,Mn -SOD ,Cu -Zn -SOD活力和血肌酐 (Cr) ,尿素氮 (BUN)含量以及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 ,肾IR组MDA ,Cr和BUN升高 ,组织学损伤较重 ,TAOC ,T -SOD ,Mn -SOD和Cu -Zn -SOD活力下降 (P <0 .0 1) ;肾IR前给予ADM则剂量依赖性逆转了上述病理改变 (P <0 .0 5 )。结论 :ADM可能经提高内源性抗氧化物能力、尤其是SOD活力减轻肾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髓质素 大鼠 肾缺血 再灌注损伤 作用研究
下载PDF
婴儿双歧杆菌介导的双自杀基因CD/UPRT对鼠黑色素瘤细胞的杀伤效应 被引量:5
7
作者 安丽娜 李著华 +4 位作者 岳扬 王树人 郭志英 彭克军 韩晓群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讨尿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UPRT)基因对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D/5-FC)自杀基因系统抗瘤作用的增强效应。方法PCR扩增大肠杆菌UPRT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GEX-UPRT;以电穿孔法将该质粒转入婴儿双歧杆菌,筛选阳性重组菌并鉴定;采... 目的探讨尿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UPRT)基因对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D/5-FC)自杀基因系统抗瘤作用的增强效应。方法PCR扩增大肠杆菌UPRT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GEX-UPRT;以电穿孔法将该质粒转入婴儿双歧杆菌,筛选阳性重组菌并鉴定;采用MTT法检测表达的UPRT可否与CD产生抗瘤协同作用。结果重组婴儿双歧杆菌可以正确表达UPRT。体外MTT检测显示CD+UPRT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可使B16-F10鼠黑色素瘤细胞对5-FC杀伤敏感性(IC50=0.015μmol.ml-1)显著提高,是CD组(IC50=0.127μmol.ml-1)的8.5倍。结论婴儿双歧杆菌联合转导UP-RT基因可显著增强CD/5-FC自杀基因系统对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的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双歧杆菌 尿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 胞嘧啶脱氨酶 基因治疗 黑色素瘤 杀伤作用
下载PDF
肺曲菌球病36例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殿清 徐翠云 +4 位作者 周丽君 张学宪 宋言峥 魏立 吴晓明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1998年第4期243-244,共2页
我院自1985~1996年确诊肺部曲菌球病36例,经外科治疗32例(88.9%),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36例,男22例,女14例,男∶女为1.57∶1。年龄18~71岁,平均51.5岁。临床突出症状为咯血,... 我院自1985~1996年确诊肺部曲菌球病36例,经外科治疗32例(88.9%),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36例,男22例,女14例,男∶女为1.57∶1。年龄18~71岁,平均51.5岁。临床突出症状为咯血,有咯血史者33例(91.7%),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曲菌球病 治疗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病人LDL受体基因启动子序列的高甲基化改变 被引量:5
9
作者 智艳芳 黄彦生 +2 位作者 李著华 张瑞明 王树人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19-427,共9页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人LDLR基因启动子区12个CpG二核苷酸结构甲基化的改变。改进并联合应用巢式、Touchdown-PCR,甲基化敏感单链构象分析法(methvlation- sensitive-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analvsis,MS-SSCA),...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人LDLR基因启动子区12个CpG二核苷酸结构甲基化的改变。改进并联合应用巢式、Touchdown-PCR,甲基化敏感单链构象分析法(methvlation- sensitive-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analvsis,MS-SSCA),对61例AS病人及28例健康对照者的LDLR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在AS患者中发现三种不同的甲基化模式,即完全甲基化、部分甲基化和非甲基化。61例AS患者中有2例完全甲基化,13例部分甲基化,其余为非甲基化,甲基化率为24.59%;28例正常对照者中仅1例发生部分甲基化,甲基化率为3.57%。两组甲基化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AS病人LDLR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增高,在LDLR基因调控区的高甲基化修饰可能参与了AS的发病。同时,改进并联合应用的巢式PCR、T0uchdown- PCR,MS-SSCA法降低了对DNA模板严格度的要求,提高了灵敏度和特异性,在检测基因甲基化中具有方便、经济、效率高的优点,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甲基化 LDLR基因 表观遗传学
下载PDF
电解损毁大鼠弓状核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苗维纳 茅子均 +1 位作者 刘世堉 殷志伟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84-86,共3页
本文应用电解损毁的方法,探讨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的免疫调节功能。结果表明,损毁后,大鼠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脾抗体形成细胞的溶血反应均受到抑制,脾淋巴细胞的自然转化率以及对丝裂原ConA、PHA的反应性降低。说明下丘脑弓状核在免疫调... 本文应用电解损毁的方法,探讨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的免疫调节功能。结果表明,损毁后,大鼠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脾抗体形成细胞的溶血反应均受到抑制,脾淋巴细胞的自然转化率以及对丝裂原ConA、PHA的反应性降低。说明下丘脑弓状核在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状核 免疫功能 电解损毁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万英 李著华 +1 位作者 邹平 罗朝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0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1在泸州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和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Wistar大鼠54只,建立右肾切除,左肾肾动脉夹闭45min后再灌注的动物模型,将54只大鼠...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1在泸州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和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Wistar大鼠54只,建立右肾切除,左肾肾动脉夹闭45min后再灌注的动物模型,将54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左肾未缺血再灌注组18只,切除右肾,不夹闭左肾动脉。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18只,在再灌注开始前5min静脉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3000U/kg)。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18只,在再灌注开始前5min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再灌注达1,6,24h时间点检测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并观察肾组织中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纳入动物5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肾组织中丙二醛含量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以再灌注6h为例,分别为(0.93±0.09),(1.19±0.08)μmol/g,(1919.55±126.52),(1338.10±5.50)μkat/g,P<0.05]。②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血肌酐、尿素氮含量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降低[以再灌注6h为例,分别为(87.53±1.22),(121.63±21.17)μmol/L,(252.06±4.59),(369.14±18.38)mg/L,P<0.05]。③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肾脏病变与肾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明显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轻度水肿,基底膜多完整,肾小管腔内见少量管型。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是抗氧自由基损伤,提高内源性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缺血 红细胞生成素 重组 大鼠
下载PDF
四氢生物蝶呤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艳青 张英 +1 位作者 王顺蓉 李著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72-175,共4页
目的 :探讨四氢生物蝶呤 (BH4)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IR)模型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复制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模型 ,手术前 1h喂饲BH4,动态检测其对肾组织NO含量、cNOS和iNOS活性的影响 ,并通过肾功能、MPO、MDA的变化来评价BH4对肾IR... 目的 :探讨四氢生物蝶呤 (BH4)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IR)模型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复制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模型 ,手术前 1h喂饲BH4,动态检测其对肾组织NO含量、cNOS和iNOS活性的影响 ,并通过肾功能、MPO、MDA的变化来评价BH4对肾IR模型的作用。结果 :BH4能够升高再灌注早期cNOS活性 ,增加内皮源性NO含量 ,减轻炎症反应 ,减弱再灌注后期对iNOS的诱导作用。结论 :BH4可改善再灌注初期cNOS活性 ,保护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氢生物蝶呤 一氧化氮 肾脏 大鼠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HO-1抗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英 余鸿 +2 位作者 汤军 郑福蓉 李著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9-372,共4页
目的探讨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能否减轻随后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切除右肾,夹闭左肾动脉50min/再灌注24h的动物模型,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R)组,血晶素处理组(... 目的探讨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能否减轻随后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切除右肾,夹闭左肾动脉50min/再灌注24h的动物模型,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R)组,血晶素处理组(皮下注射血晶素30mg/(kg·d),连续2d),检测肾组织中HO-1蛋白表达及HO-1活力、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含量及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血晶素明显诱导了肾内HO-1表达并使其活力增加,与I/R组比较,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Cr,BUN,MDA升高(P<0.05),TAOC降低(P<0.05),组织学损伤严重。在I/R前血晶素诱导HO-1表达可逆转上述病理改变(P<0.05)。结论肾内HO-1的诱导表达可明显改善大鼠随后的I/R性肾损伤,作用机制与其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素氧合酶-1 缺血/再灌注损伤 大鼠
下载PDF
杏丁预处理对实验性兔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英 李著华 +1 位作者 王顺蓉 黄维义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2年第5期508-509,共2页
目的 探讨杏丁预处理对兔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2 0只健康兔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杏丁预处理组 (结扎冠脉前3d ,每d予以杏丁 5ml/kg经耳缘静脉缓慢注入 ) ,结扎冠状动脉左旋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分别测定结扎前及结扎后 1 5... 目的 探讨杏丁预处理对兔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2 0只健康兔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杏丁预处理组 (结扎冠脉前3d ,每d予以杏丁 5ml/kg经耳缘静脉缓慢注入 ) ,结扎冠状动脉左旋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分别测定结扎前及结扎后 1 5、60、1 2 0min的左心功能 ,于冠脉结扎 1 2 0min后取心脏 ,采用伊文斯蓝和N -BT染色法测量心肌缺血范围和心肌梗死范围。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杏丁预处理组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范围明显缩小 (P分别 <0 .0 5、0 .0 1 ) ,左室功能也更好 (P <0 .0 1 )。结论 杏丁预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可缩小心肌缺血和梗死范围 ,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缺血 保护作用 银杏叶提取物 杏丁预处理
下载PDF
微量肝素对家兔DIC时血液流变性变化和微循环障碍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著华 朱庆平 +2 位作者 唐显玲 张英 邹平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203-206,共4页
目的 观察微量肝素对家兔DIC时的血液流变性变化和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探讨其对DIC的治疗效果及量效关系,分析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使用微量肝素治疗DIC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家兔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IC模型组和肝素治疗组。用兔脑粉浸... 目的 观察微量肝素对家兔DIC时的血液流变性变化和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探讨其对DIC的治疗效果及量效关系,分析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使用微量肝素治疗DIC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家兔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IC模型组和肝素治疗组。用兔脑粉浸液静脉注射法复制家兔 DIC模型,采用OLYMPUS AX70微循环显微自动摄录像分析系统,观察肠系膜微循环变化,使用FASCO全自动血流变快测仪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及凝血时间。结果:应用2U·kg^(-1)·h^(-1)肝素治疗2h后,同DIC模型组比较,全血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性显著降低,微动、静脉血流速度增快,白微栓数量减少,微循环变化和血液流变性障碍得到显著改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说明其治疗效果显著。0.25U·kg^(-1)·h^(-1)、0.5U·kg^(-1)·h^(-1)和1U·kg^(-1)·h^(-1)肝素治疗组血液流变性及微动、静脉血流速度等指标与DIC模型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其治疗效果不明显。结论 微量肝素对DIC时的血液流变性改变和微循环障碍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且治疗效果存在剂量依赖关系,2U·kg^(-1)·h`(-1)肝素对DIC时的血液流变性变化和微循环障碍的治疗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肝素 家兔 DIC 血液流变性变化 微循环障碍 治疗
下载PDF
血红素氧合酶-1高表达抗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维义 张英 +2 位作者 严丽 彭永权 陈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77-1479,1482,共4页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高表达抗兔心肌IR损伤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2只兔随机均分为单纯IR组与HO-1诱导组,分别预先给予生理盐水5mL及血晶素25mg/kg腹腔内注入,24h后,开胸结扎冠脉左前降支缺血40min,松开再灌注4h,测定心肌中...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高表达抗兔心肌IR损伤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2只兔随机均分为单纯IR组与HO-1诱导组,分别预先给予生理盐水5mL及血晶素25mg/kg腹腔内注入,24h后,开胸结扎冠脉左前降支缺血40min,松开再灌注4h,测定心肌中HO-1表达及活性、中性粒细胞浸润、丙二醛(MDA)含量、心肌梗死范围及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与单纯IR组比较,HO-1预诱导组心肌中HO-1表达及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中性粒细胞浸润及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心肌梗死范围及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减少(P<0.01)。结论HO-1可通过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减轻急性心肌IR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素氧合酶-1 再灌注损伤 凋亡 中性粒细胞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胆红素浓度变化对机体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及黄芪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英 黄维义 +2 位作者 彭永权 邓辉胜 李著华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02年第4期153-155,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浓度变化对机体脂质过氧化水平的不良影响并观察黄芪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 45例冠心病病人和 40例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 ,抽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胆红素、总抗氧化能力 (T- AOC)、丙二醛(MDA)及血浆氧化修饰低...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浓度变化对机体脂质过氧化水平的不良影响并观察黄芪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 45例冠心病病人和 40例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 ,抽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胆红素、总抗氧化能力 (T- AOC)、丙二醛(MDA)及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 L DL )浓度 ,并给冠心病患者每人每天静滴黄芪注射液 6 0 ml,连用 1周 ,复测上述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浓度及 T- AOC明显降低 (P均 <0 .0 1) ,而 MDA及 Ox- L DL则明显升高 (P均 <0 .0 1) ,且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 T- AOC呈显著正相关 (r=0 .36 8,P<0 .0 1) ,而与 MDA及 Ox- L DL 则呈显著负相关 (r=- 0 .30 1及 - 0 .34 2 ,P<0 .0 5及 0 .0 1)。干预结果显示 ,黄芪可以显著升高冠心病患者 T- AOC并降低MDA和 Ox- L DL 水平 (P均 <0 .0 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浓度明显降低 ,并由此导致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和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胆红素 黄芪 抗氧化能力 脂质过氧化 LDL
下载PDF
硬膜外麻醉对高血压病人围手术期血液流变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唐显玲 王春艳 李著华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413-415,共3页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对高血压病人围麻醉期间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择期腹部手术的成年高血压病人15例,在麻醉前、麻醉后30min、术毕时、术后24h、48h、72h分别采集肘静脉血5mL,用FASCO-3010型全自动...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对高血压病人围麻醉期间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择期腹部手术的成年高血压病人15例,在麻醉前、麻醉后30min、术毕时、术后24h、48h、72h分别采集肘静脉血5mL,用FASCO-3010型全自动血流变快测仪检测高切全血粘度(Hnb)、低切全血粘度(Lηb)、全血还原粘度(ηr)、血浆粘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变形指数(TK)、红细胞刚性指数(ERI)等指标。结果麻醉前患者静脉血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值;麻醉后30min各项指标与麻醉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术毕时,Hηb、Lηb、ηr、ηp、EAI较麻醉前均明显降低,TK明显升高(P<0.05);术后24h时,ηp仍维持低水平,其余各指标呈升高趋势;72h时,Hηb、Lηb、ηr、ηp、EAI、ERI等指标高于术前。结论高血压患者在硬膜外麻醉期间血液粘度明显降低,是高血压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可选用的麻醉技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血液流变性 高血压病
下载PDF
胚胎大鼠宫内缺氧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9
作者 余鸿 吴雨岭 +1 位作者 邹平 赵明德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38-641,共4页
目的-建立适合不同胎龄大鼠宫内缺氧的动物模型。方法-将孕15、19天的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氧组,缺氧组孕鼠用低张性缺氧原理致鼠胚宫内缺氧,将鼠胚大脑组织作c-Fos蛋白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 synthase,NOS)免疫组化双标染色后,... 目的-建立适合不同胎龄大鼠宫内缺氧的动物模型。方法-将孕15、19天的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氧组,缺氧组孕鼠用低张性缺氧原理致鼠胚宫内缺氧,将鼠胚大脑组织作c-Fos蛋白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 synthase,NOS)免疫组化双标染色后,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缺氧组鼠胚大脑神经元c-Fos蛋白和NOS阳性细胞均较对照组增多(P<0.05)。结论-可采用低张性缺氧方法使孕鼠缺氧来制造胚胎大鼠宫内缺氧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内缺氧 动物模型 大鼠 C-FOS NOS
下载PDF
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系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变化及PGI_2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符庆瑛 李著华 +1 位作者 张艳青 张英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 观察兔肾缺血再灌注 (IR)损伤时肠系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变化 ,并探讨前列腺素I2 (PGI2 )对兔肾IR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 18只 ,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 (Contro1)组、单纯缺血再灌注 (IR)组和缺血再灌注+前... 目的 观察兔肾缺血再灌注 (IR)损伤时肠系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变化 ,并探讨前列腺素I2 (PGI2 )对兔肾IR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 18只 ,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 (Contro1)组、单纯缺血再灌注 (IR)组和缺血再灌注+前列腺素I2 (IR +PGI2 )组。运用微循环显微镜自动摄像分析系统 ,于肾缺血 6 0min和再灌注 12 0min时动态观察肠系膜微血管管径、血流速度、白细胞粘附、白微栓及管周出血情况 ,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与Control组比较 ,IR组的缺血期和再灌注期 ,肠系膜微动、静脉管径减小 (P <0 .0 1或P <0 .0 5 ) ,血流速度明显减慢 (P <0 .0 1) ,白细胞粘附聚集、白微栓及管周出血增多 (P <0 .0 1) ,以血粘度增高为主的多种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 (P <0 .0 1或P <0 .0 5 )。IR +PGI2 组微动、静脉管径、血流速度、白细胞粘附、白微栓及管周出血与IR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血液流变学指标较IR组明显改善 (P <0 .0 1或P <0 0 5 ) ;与Control组比较 ,除微动、静脉管径明显增大 (P <0 .0 1)外 ,其余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肾IR机体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明显异常 ,PGI2 具有改善肾IR损伤时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异常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肠系膜微循环 血液流变性 PGI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