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投粮量对翻沙酱酒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基酒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胡永芯 汪茜 +10 位作者 王红梅 叶青青 屠婷瑶 牛曼思 李姝 杨阳 赵侨 钟小忠 赵秋伟 沈才洪 王松涛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5,共9页
翻沙工艺是酱香型白酒的常用酿造工艺之一,为探究不同投粮量(25 kg/t、50 kg/t、75 kg/t、100 kg/t、125 kg/t)对翻沙酱酒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基酒品质的影响,该研究测定了出窖酒醅的理化参数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 翻沙工艺是酱香型白酒的常用酿造工艺之一,为探究不同投粮量(25 kg/t、50 kg/t、75 kg/t、100 kg/t、125 kg/t)对翻沙酱酒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基酒品质的影响,该研究测定了出窖酒醅的理化参数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检测了基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同时对基酒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在出窖酒醅中,金山醋酸乳杆菌(Acetilactobacillus jinshanensis)(96.59%~98.22%)是绝对优势细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49.50%~82.82%)、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1.29%~13.98%)、库氏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0.01%~30.69%)是优势真菌。HS-SPME-GC-MS半定量结果表明,不同投粮方案所产基酒在风味物质种类结构和含量上存在差异。其中,100 kg/t所产基酒风味物质总量最高,酯类物质占比最大。感官评价结果亦显示,100 kg/t所产基酒在香气、口味和口感上表现最佳。综上,在酱香型白酒翻沙工艺中,最适高粱添加量为100 kg/t酒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翻沙工艺 高粱添加比例 微生物群落 感官评价
下载PDF
不同酿酒高粱品种性质与水化动力学的相关性
2
作者 王红梅 李哲 +7 位作者 李令 李姝 贾俊杰 汪茜 胡永芯 王松涛 沈才洪 钟小忠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4,共8页
为探究酿酒高粱内在性质对水化过程的影响,以实现对不同品种高粱泡粮过程水分的预测,本实验对23个不同品种酿酒高粱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在40℃恒温浸泡下的水化动力学过程。对高粱的水化动力学特性(初始吸水速率和平衡水分含量... 为探究酿酒高粱内在性质对水化过程的影响,以实现对不同品种高粱泡粮过程水分的预测,本实验对23个不同品种酿酒高粱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在40℃恒温浸泡下的水化动力学过程。对高粱的水化动力学特性(初始吸水速率和平衡水分含量)与高粱的理化性质(种皮厚度、硬度、比表面积、蛋白质、脂肪、单宁、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高粱的水化动力学性质与比表面积、硬度、脂肪、单宁、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相关。建立输入层为籽粒硬度、比表面积、脂肪、单宁、直链淀粉、初始水分含量、浸泡时间,隐含节点数为10,输出层为高粱浸泡过程水分含量的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模型。采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为训练函数,选择tansig-purelin为网络传递函数,经过有限次训练得到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其水分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均方误差为0.02。本研究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可预测不同品种酿酒高粱在泡粮过程中的水分含量,可为泡粮工艺的进一步开发和精细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高粱 理化性质 水化动力学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含水量预测
下载PDF
不同地区发酵型米酒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研究
3
作者 屠婷瑶 向玲 +7 位作者 王红梅 牛曼思 肖辰 李姝 马龙 贾俊杰 王松涛 李令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20期176-185,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地区发酵型米酒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特征及地区间关键差异化合物。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法对米酒主要产区的26个代表性酒样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 目的研究不同地区发酵型米酒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特征及地区间关键差异化合物。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法对米酒主要产区的26个代表性酒样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6个酒样中共鉴定出70个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包括酯类、醇类、醛类、酸类、烷烃类、酮类及其他类,其中酯类和醇类化合物为主要挥发性成分;根据多元统计分析发现供试酒样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性,日本米酒和中国米酒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具有显著差异,日本米酒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主要为酯类化合物,包括癸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等;国内米酒的挥发性化合物特征与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酒样可区分为2大类,即长江以南(贵州、江西)米酒与长江以北(湖北、江苏)米酒,其中长江以南米酒的特征风味化合物为4-乙基苯酚、乙酸苯乙酯、苯乙醇等芳香族化合物,长江以北米酒的特征风味化合物为辛酸乙酯、香叶醇、辛酸等。结论国内米酒和日本米酒风味的关键差异化合物为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和异戊醇等具有水果甜香的酯类物质及高级醇,国内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米酒风味的关键差异化合物为异戊醇、2-甲基丁醇、异丁醇和苯乙醇等高级醇和萜烯醇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型米酒 多元统计分析 区域特征 特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关键差异化合物
原文传递
基于理化性质和代谢组学的西南地区常规酿酒高粱与杂交高粱鉴别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红梅 李哲 +4 位作者 王松涛 张庆良 陈安静 李令 涂荣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56-267,共12页
为分析杂交高粱与西南地区常规酿酒高粱成分的差异,建立品种判别方法。本文测定了29个高粱样品的基本理化组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复合四极杆轨道阱质谱法(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Q Exactive HF-X... 为分析杂交高粱与西南地区常规酿酒高粱成分的差异,建立品种判别方法。本文测定了29个高粱样品的基本理化组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复合四极杆轨道阱质谱法(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Q Exactive HF-X mass spectrometry,UHPLC-Q Exactive HF-X-MS)分析不同品种类别高粱的代谢物组成,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模型、聚类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理化组分和所有代谢物进行特征成分筛选和品种鉴别模型构建。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常规品种的支链淀粉和单宁含量比杂交品种高,直链淀粉含量和千粒重偏低,基于理化性质可实现部分样品的鉴别。以全部1048个代谢物为变量构建OPLS-DA模型,筛选出46种主要差异代谢物,重新构建了高粱品种OPLS-DA判别模型,判别准确率达到100%。西南地区常规品种中多种酚类化合物含量相对较高。另外,基于ROC分析和质控样本(quality control sample,QC)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进一步筛选出20个诊断准确性较高且重现性较好的差异代谢物。其中丁香亭-3-葡萄糖苷和6″-O-乙酰大豆苷在常规高粱品种中具有更高的表达丰度,D-葡萄糖酸、腐胺、N-乙酰腐胺和L-谷氨酰胺在杂交高粱中含量更高。本研究揭示了西南地区常规酿酒高粱与杂交高粱的差异性,建立的基于UHPLC-Q Exactive HF-X-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能科学准确地用于高粱品种鉴别,为高粱品种鉴别提供一种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酿酒高粱 常规品种 非靶向代谢组学 鉴别
下载PDF
基于UPLC-MS/MS的川南酿酒高粱品种筛选及差异分析
5
作者 李哲 王红梅 +5 位作者 王松涛 张庆良 陈安静 陈倩 钟小忠 李令 《西南农业学报》 2025年第2期226-239,共14页
【目的】从川南丰富的高粱种质资源中筛选酿酒专用高粱材料并进行差异分析,旨在解决主栽品种退化及品种同质化问题。【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从22份高粱种质资源材料中筛选出川南高粱地方品种HS08,分析其与国窖红1号... 【目的】从川南丰富的高粱种质资源中筛选酿酒专用高粱材料并进行差异分析,旨在解决主栽品种退化及品种同质化问题。【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从22份高粱种质资源材料中筛选出川南高粱地方品种HS08,分析其与国窖红1号、红缨子、朗糯红19号3种代表性酿酒专用常规品种的代谢物组成差异,并结合理化组分以及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用以辅助新品种选育。【结果】高粱地方品种HS08的单穗籽粒重(87.73 g)及千粒重(21.13 g)显著高于3个常规品种平均值(单穗重68.50 g、千粒重18.79 g)。HS08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单宁、直链淀粉等含量适中,与3种常规品种的理化成分无显著差异,符合酿酒高粱标准。4种高粱检测出18类共2421个代谢物。HS08相较于国窖红1号、红缨子及朗糯红19号分别筛选出81、62、74个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黄酮类、萜类、香豆素类、酚酸类等次生代谢物,以及脂类、氨基酸类及其衍生物等初生代谢物。差异代谢物中,黄酮类占比最高且多为上调。对代谢物进行富集分析显示,显著富集且上调的共有代谢通路有类黄酮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结论】地方品种HS08富含黄酮类等抗氧化活性物质,具有更高营养价值和生物抗性,理化指标适中,可用以培育优质高粱。利用理化分析和非靶向代谢组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为酿酒高粱新品种筛选和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品种 常规高粱 非靶向代谢组学 黄酮类
下载PDF
川南白酒产区主要酿酒高粱理化性质与代谢组学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王红梅 李哲 +5 位作者 李令 温福丽 刘光钱 张芮 沈才洪 王松涛 《酿酒科技》 2023年第7期44-56,共13页
为全面比较川南白酒产区主要酿酒高粱的成分差异,分析了5种酿酒高粱(“红缨子”“青壳洋”“国窖红1号”“宜糯红4号”和“郎糯红19号”)的基本理化组分,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了5个品种高粱的代谢组。结果表明,5种高... 为全面比较川南白酒产区主要酿酒高粱的成分差异,分析了5种酿酒高粱(“红缨子”“青壳洋”“国窖红1号”“宜糯红4号”和“郎糯红19号”)的基本理化组分,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了5个品种高粱的代谢组。结果表明,5种高粱基本理化成分差异较小,千粒重在19.25~22.96 g之间,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范围分别为72.29~76.23 g/100 g、9.17~10.10 g/100 g和3.17~3.89 g/100 g,直链淀粉含量占总淀粉含量的比率为0.38%~2.03%,单宁含量范围是0.92%~1.31%;代谢组学分析共鉴定出975种代谢物,“红缨子”“青壳洋”“国窖红1号”“宜糯红4号”和“郎糯红19号”相较于其他品种分别筛选出190个、217个、304个、222个和186个差异代谢物,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的代谢通路主要为氨基酸类代谢、苯丙素生物合成和黄酮类生物合成;“红缨子”和“青壳洋”中酚酸及其酯类衍生物的离子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国窖红1号”中黄酮类物质离子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国窖红1号”中多种氨基酸和肽类物质较其他品种明显上调。本研究可为酿酒高粱品质评价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高粱 理化性质 非靶向代谢组学 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