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MP-2基因转染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雁儒 张辉 +1 位作者 马辉 王义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2-105,共4页
目的:观察骨形成蛋白2(BMP-2)基因转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钙含量的影响。方法:成年大耳白兔16只,经髂后上嵴抽取骨髓组织混合后培养、分离BMSCs。取第3代细胞,采用电转法转染pcDNA3.1-BMP-2质粒。在扩大培... 目的:观察骨形成蛋白2(BMP-2)基因转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钙含量的影响。方法:成年大耳白兔16只,经髂后上嵴抽取骨髓组织混合后培养、分离BMSCs。取第3代细胞,采用电转法转染pcDNA3.1-BMP-2质粒。在扩大培养的第7、14、21、28和35天时收集细胞,用相应试剂盒对细胞ALP活性和钙含量进行测定,在扩大培养的第21天采用RT-PCR检测细胞BMP-2 mRNA的表达水平。以未转染细胞作对照。结果:转染组细胞BMP-2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1.652±0.082),对照组为(0.473±0.021),转染组BMSCs中BMP-2 mRNA的表达明显提高(t=2.192,P=0.005)。转染组细胞内ALP活性和钙含量较对照明显提高(P<0.01)。结论:转染BMP-2基因的BMSCs表现出明显的成骨活性,可以应用为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成蛋白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碱性磷酸酶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下载PDF
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对脊柱骨折患者Cobb′s角、椎体高度压缩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马辉 孙建强 +1 位作者 莫涛 高凯旋 《广东医学》 CAS 2019年第15期2201-2205,共5页
目的探讨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对脊柱骨折患者Cobb′s角、椎体高度压缩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9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9),对照组行常规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椎体成形术,... 目的探讨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对脊柱骨折患者Cobb′s角、椎体高度压缩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9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9),对照组行常规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椎体成形术,比较两组手术结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93.58±10.91)min,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52.97±10.49)mL,术后住院时间为(8.92±1.07)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4%,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伤椎高度均显著大于术前,而Cobb′s角度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各项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GQOLI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GQOLI量表评分为(62.03±5.49)分,术后6个月的GQOLI量表评分为(65.42±4.91)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8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固定术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折疗效显著,术后恢复时间短,减轻脊髓损伤,维持椎体高度,促进患者功能尽快恢复,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术 椎体成形术 脊柱骨折 椎体高度
下载PDF
关节镜术后玻璃酸钠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关节性关节炎疗效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董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587-588,591,共3页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辅以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片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1月3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340例(596膝)均获随访,时间为5个月-...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辅以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片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1月34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340例(596膝)均获随访,时间为5个月-4年。优:408膝,良:148膝,可:30膝,差:10膝。优良率为93.3%,有效率为98.3%。无关节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关节镜清理术后,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加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片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骨关节炎 关节镜手术 玻璃酸钠 盐酸氨基葡萄糖
下载PDF
应用低旋转点逆行外踝上皮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疗效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马辉 孙建强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9期93-94,共2页
目的对低旋转点外踝上皮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疗效分析。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9月,应用低旋转点逆行外踝上皮瓣11例,轴点在外踝尖上1~3cm处,平均2cm,皮瓣切取的面积为6×8cm~12×8cm。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 目的对低旋转点外踝上皮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疗效分析。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9月,应用低旋转点逆行外踝上皮瓣11例,轴点在外踝尖上1~3cm处,平均2cm,皮瓣切取的面积为6×8cm~12×8cm。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术后有2例远端部分皮肤坏死,但其皮下有肉芽组织生长,其中1例经换药愈合,1例采用中厚皮片植皮愈合。所有病例均经6个月至1年以上随访,患肢正常步态行走,皮瓣耐磨。结论应用低旋转点外踝上皮瓣,转移、切取方便,成活率高,外观满意,是跟骨骨折术后出现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修复补救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旋转点 外踝上皮瓣 跟骨骨折术后 修复
下载PDF
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马辉 孙建强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6期1028-1029,共2页
目的观察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7例,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28例)与观察组(29例)。对照组... 目的观察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7例,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28例)与观察组(29例)。对照组采取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围术期情况及手术前后疼痛(VAS)、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用时、住院用时较对照组少(均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较对照组低,Harris评分较对照组高(均P<0.05)。结论采取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 疼痛程度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62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孙建强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1期37-38,共2页
目的分析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62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性别、年龄、骨折类型、致伤原因等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进行随访,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无... 目的分析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62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性别、年龄、骨折类型、致伤原因等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进行随访,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无感染病例。62例患者均获得长期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6±4.2)个月。出现患处皮肤边缘破坏1例,距骨下关节炎2例,无固定失败患者。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并以每足为基数,全组优良率91%,其中Ⅱ型骨折优良率为100%,Ⅲ型骨折优良率为96%,Ⅳ型骨折优良率为67%。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术是治疗跟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钢板内固定 手术治疗 效果
下载PDF
C臂下经皮Heberden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舟状骨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马辉 孙建强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第10期76-77,共2页
目的评价C臂下手法复位后经皮应用Heberden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腕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C臂下复位后经皮Heberden螺钉内固定治疗新鲜舟骨骨折患者11例,按改良Herbert舟骨骨折分型:A2型2例,B2型6例,B3型3例。结果 11例患者术后均获得... 目的评价C臂下手法复位后经皮应用Heberden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腕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C臂下复位后经皮Heberden螺钉内固定治疗新鲜舟骨骨折患者11例,按改良Herbert舟骨骨折分型:A2型2例,B2型6例,B3型3例。结果 11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9~36个月,X线片示:内固定均无松动,骨折Ⅰ期愈合。Krimmer评分总体疗效:优8例,良2例,满意1例,骨愈合时间为术后6.8~10.2周,平均8.6周。结论对于一些能闭合复位的新鲜腕舟骨骨折,C臂下手法复位后应用Heberden螺钉经皮内固定技术是一种微创、并发症较少、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骨 经皮内固定技术 空心螺钉
下载PDF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孙建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第2期133-134,共2页
目的观察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56例胫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应用传统钢板固定术;研究组28例应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相比较,研... 目的观察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56例胫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应用传统钢板固定术;研究组28例应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相比较,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愈合率为78.6%;研究组愈合率为96.4%;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 手术治疗
下载PDF
交锁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孙建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22期68-69,共2页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疗效比较。方法 10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用交锁髓内钉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疗效比较。方法 10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用交锁髓内钉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优良率比较,观察组92.59%显著优于对照组8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手术治疗股骨干骨折,可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手术治疗 交锁髓内钉 钢板内固定
下载PDF
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8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琳 王慧彪 +1 位作者 孙建强 孟长峰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9期49-50,共2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8例。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手术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8例。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手术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强调早期手术,术前要完善各项检查,才能保证手术取得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手术 治疗 疗效
下载PDF
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清FDP、sVCAM⁃1和BMP⁃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孟来波 董延龙 陈洪安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2年第4期709-712,共4页
目的探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洛阳市孟津区中医院收治的122例骨折患者,将患者分为A组(n=59,骨折正... 目的探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洛阳市孟津区中医院收治的122例骨折患者,将患者分为A组(n=59,骨折正常愈合)与B组(n=63,骨折延迟愈合)。比较两组患者1周、4周及8周后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形指数、电泳指数、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还原黏度(高切)水平和红细胞聚集率。结果骨折4、8周后,B组血清FDP、sVCAM⁃1高于A组,BMP⁃2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4、8周后,B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形指数、电泳指数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4、8周后,B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和全血还原黏度(高切)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红细胞聚集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延迟患者FDP、sVCAM⁃1、BMP⁃2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明显,有助于临床上判断患者骨折延迟的发生,以利于临床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延迟愈合 FDP sVCAM⁃1 BMP⁃2
下载PDF
锁骨骨折两种内固定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永凯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3期170-171,共2页
目的:分析克氏针与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98例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42例,重建钢板内固定56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克氏针髓内固定组优20例,良11例,差11例,优良率为73.8%。重建钢板内固定组优46例,良7... 目的:分析克氏针与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98例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42例,重建钢板内固定56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克氏针髓内固定组优20例,良11例,差11例,优良率为73.8%。重建钢板内固定组优46例,良7例,差3例,优良率为94.6%。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固定牢靠,为治疗锁骨骨折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骨折 内固定 疗效比较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行后路椎间融合术前、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影像学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辉 孙建强 +2 位作者 莫涛 孟长峰 高凯旋 《颈腰痛杂志》 2022年第4期482-487,共6页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行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前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影像学的特征。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行后路腰椎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的LSS患者121例,依据患者...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行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前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影像学的特征。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行后路腰椎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的LSS患者121例,依据患者术前邻近节段的退变情况分为:A组68例,术前邻近节段无退变;B组53例,术前邻近节段存在退变。对两组患者随访2年以上,对比其术前和末次随访的腰痛、下肢痛的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ASD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对术后ASD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24~31个月的随访,平均27.3个月。B组术后AS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62.3%vs 20.6%,P<0.05)。术前存在退变和体质量指数均为患者术后发生ASD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A、B两组患者术后ASD退变的影像表现均以椎管狭窄为主,分别占比9/14和24/33;而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在末次随访时并未有明显加重。A、B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JOA评分和ODI指数均获显著改善(P<0.05),但A组JOA评分高于B组(P<0.05);B组患者中,ASD亚组在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和ODI指数均高于无ASD亚组(P<0.05)。结论术前邻近节段退变和体质量指数均是LSS患者行腰椎减压融合手术后发生ASD的独立风险因素;术后椎管狭窄是ASD的主要影像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后路椎体间减压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结合人工骨植入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41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辉 孙建强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6期174-175,共2页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结合人工骨植入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6年3月~2009年11月使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结合人工骨植入治疗的41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均植入人工...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结合人工骨植入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6年3月~2009年11月使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结合人工骨植入治疗的41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均植入人工骨,骨折愈合时间平均8.3周,无畸形愈合及延迟愈合;功能评定:优良率为90.2%。结论: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结合人工骨植入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加压钢板 老年 桡骨远端 人工骨
下载PDF
后路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下腰椎不稳症 被引量:1
15
作者 苏二申 《医学研究杂志》 2009年第7期96-98,共3页
目的观察腰椎后路固定加椎间植骨对下腰椎节段不稳定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腰椎不稳定患者,应用全椎板切除、神经根管扩大、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加椎间打压植骨治疗,随访7~13个月。结果参照翁习生等的评价标准和术后13个月动态X... 目的观察腰椎后路固定加椎间植骨对下腰椎节段不稳定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腰椎不稳定患者,应用全椎板切除、神经根管扩大、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加椎间打压植骨治疗,随访7~13个月。结果参照翁习生等的评价标准和术后13个月动态X线检查显示,椎间打压植骨加钉棒系统内固定患者植骨融合率100%,融合节段稳定,临床症状改善优良率94.7%。结论腰椎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加椎间打压植骨治疗腰椎不稳定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不稳 后路固定 椎板切除 椎间植骨
下载PDF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96例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永凯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32期148-149,共2页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使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96例,对其骨折类型、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96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使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96例,对其骨折类型、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96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治疗效果优良率为96.9%。结论:正确掌握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完善的围术期处理及规范的手术操作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髋螺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 适应证
下载PDF
应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 被引量:3
17
作者 马辉 孙建强 《中外医疗》 2011年第25期22-23,共2页
目的研究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结果。方法对26例桡骨小头MasonⅡ、Ⅲ型骨折行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固定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6~17个月,参Broberg和Morrey评估标准[1]等方法行功能评测。优22例,良3例,差1例... 目的研究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结果。方法对26例桡骨小头MasonⅡ、Ⅲ型骨折行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固定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6~17个月,参Broberg和Morrey评估标准[1]等方法行功能评测。优22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96.2%。结论用微型钢板对桡骨头骨折作固定,具有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方法简单,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钢板 桡骨头骨折 内固定
下载PDF
外踝上皮瓣修复跟腱处皮肤缺损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建强 《医学研究杂志》 2009年第7期132-133,共2页
目的报道外踝上岛状皮瓣修复跟腱处皮肤缺损。方法应用外踝上岛状皮瓣修复同侧跟腱处皮肤缺损16例。皮瓣最大面积13cm×8cm,最小面积8cm×4cm。结果经6个月~4年随访,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外观、质地及功能良好,皮瓣供区无功能障... 目的报道外踝上岛状皮瓣修复跟腱处皮肤缺损。方法应用外踝上岛状皮瓣修复同侧跟腱处皮肤缺损16例。皮瓣最大面积13cm×8cm,最小面积8cm×4cm。结果经6个月~4年随访,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外观、质地及功能良好,皮瓣供区无功能障碍。结论此皮瓣不损伤小腿重要血管及神经,血管位置恒定,解剖容易,血供可靠,成活率高,是修复跟腱处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踝上岛状皮瓣 跟腱处皮肤缺损 显微外科
下载PDF
第1跖背动脉岛状皮瓣联合第1骨间背侧肌治疗足跗骨骨髓炎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慧彪 孙建强 孟长峰 《创伤外科杂志》 2012年第6期554-554,共1页
我院以第1跖背动脉岛状皮瓣联合第1骨间背侧肌治疗足跗骨骨髓炎软组织及骨缺损16例,患者骨髓炎无复发,皮瓣外形良好,患足功能恢复满意。该治疗方法操作简单、损伤小,疗效理想。
关键词 跗骨 骨髓炎 皮瓣 骨间背侧肌
下载PDF
Ⅱa型腰骶部移行椎易发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喻华 夏群 《脊柱外科杂志》 2022年第1期32-38,共7页
目的研究Ⅱa型腰骶部移行椎(LSTV)移行节段及相邻节段生理载荷下三维运动特点,探讨Ⅱa型LSTV导致相邻节段发生椎间盘突出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选择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就诊的L_(4)/L_(5)节段椎间盘突出症伴Ⅱa型LSTV患者9例(移行椎组)... 目的研究Ⅱa型腰骶部移行椎(LSTV)移行节段及相邻节段生理载荷下三维运动特点,探讨Ⅱa型LSTV导致相邻节段发生椎间盘突出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选择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就诊的L_(4)/L_(5)节段椎间盘突出症伴Ⅱa型LSTV患者9例(移行椎组)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招募健康志愿者9名作为对照(对照组)。受试者均接受腰椎薄层CT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Rhinoceros软件进行L_(3)~S_(1)三维建模,将模型与双X线透视影像系统捕获的不同活动体位下的腰椎双斜位X线透视图像进行匹配,重现生理载荷下腰椎椎体间三维运动状态。利用三维坐标系计算生理载荷下LSTV及相邻节段的三维运动数据。结果在移行节段(L_(5)/S_(1)),移行椎组左右侧曲时沿冠状轴的位移[(0.90±1.32)mm]、沿矢状轴和垂直轴的旋转角度(1.77°±1.19°、1.42°±1.2°)均明显小于对照组[(2.99±2.46)mm、3.90°±2.59°、5.08°±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邻节段(L_(4)/L_(5)),移行椎组前屈-后伸时沿冠状轴的旋转角度(5.22°±2.45°)大于对照组(2.22°±3.05°),左右旋转时沿冠状轴位移[(1.19±1.45)mm]小于对照组[(3.00±1.50)mm],左右侧曲时沿冠状轴位移[(1.75±1.28)mm]小于对照组[(3.19±1.2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邻近节段(L_(3)/L_(4)),2组三维运动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LSTV者由于一侧形成假关节限制了腰椎的正常活动,而对相邻节段的运动产生影响,表现为屈伸活动时相邻节段沿冠状轴的运动增加,这可在生物力学机制上初步解释伴Ⅱa型LSTV者其相邻节段椎间盘易突出的临床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骶骨 骨疾病 发育性 椎间盘移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