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理科医务人员社会支持水平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
作者 徐芳芳 卜宪敏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33期101-102,共2页
目的探讨病理科医务人员社会支持水平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方法对病理科医务人员进行社会支持量表(SSRS)、工作倦怠问卷(CMBI)的测评。以社会支持评分为分组依据,社会支持总分<20分为低社会支持组(低分组),>30分为高社会支持组(... 目的探讨病理科医务人员社会支持水平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方法对病理科医务人员进行社会支持量表(SSRS)、工作倦怠问卷(CMBI)的测评。以社会支持评分为分组依据,社会支持总分<20分为低社会支持组(低分组),>30分为高社会支持组(高分组),分析两者工作倦怠问卷的评分情况。结果病理科医务人员SSRS总分及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因子评分分别为(28.42±6.57)分、(13.72±3.24)分、(10.27±2.16)分、(4.07±1.29)分。高分组SSRS总分平均为(32.51±8.63)分,低分组SSRS总分平均为(15.64±6.74)分,差异有显著性(t=2.60,P<0.05)。高分组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总分及3个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低分组,差异有显著性。病理科医务人员社会支持总分,除客观支持外其他因子分与职业倦怠总分及各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病理科医务人员社会支持水平与职业倦怠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科医务人员 社会支持 职业倦怠
下载PDF
山东省济宁市新生儿氨基酸代谢疾病串联质谱筛查结果和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刘莉 杨池菊 +3 位作者 陈西贵 周成 徐鹏 万秋花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2年第6期409-416,共8页
目的了解山东省济宁市新生儿氨基酸代谢疾病的患病率、疾病构成和基因突变类型。方法采集2014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山东省济宁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进行检测的新生儿足跟血,用串联质谱(tandem mass spectrometry,MS/MS)法检测血中氨基酸... 目的了解山东省济宁市新生儿氨基酸代谢疾病的患病率、疾病构成和基因突变类型。方法采集2014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山东省济宁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进行检测的新生儿足跟血,用串联质谱(tandem mass spectrometry,MS/MS)法检测血中氨基酸浓度,筛查氨基酸代谢疾病。用核酸质谱和二代测序技术检测突变基因,Sanger测序验证。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范围)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率表示,患病率采用1/n表示。结果741157例新生儿中氨基酸代谢疾病MS/MS初次筛查阳性883例,初次筛查阳性率0.12%(883/741157),召回876例,阳性召回率99.21%(876/883)。确诊氨基酸代谢疾病145例,阳性预测值16.55%(145/876),总患病率为1/5111。共9类疾病,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最常见,占56.55%(82/145),其次为高蛋氨酸血症和希特林蛋白缺乏症,分别占15.86%(23/145)和10.34%(15/145)。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希特林蛋白缺乏症、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瓜氨酸血症Ⅰ型、精氨酸琥珀酸血症、酪氨酸血症Ⅲ型突变基因以复合杂合突变为主,占71.43%~100%;高蛋氨酸血症、枫糖尿症和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突变基因以杂合突变为主,占52.17%~100%。PAH基因突变位点c.728G>A(p.R243Q)、MAT1A基因突变位点c.791G>A(p.R264H)和SLC25A13基因突变位点c.852_855del(p.M285Pfs*2)的检出率最高。随访期内,4例枫糖尿症和1例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死亡,其余病例生长发育正常。结论山东省济宁市新生儿氨基酸代谢疾病总患病率为1/5111。疾病构成以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最常见,以PAH基因突变为主,c.728G>A(p.R243Q)为热点突变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代谢疾病 新生儿疾病筛查 串联质谱 基因分析
下载PDF
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4例临床病理观察
3
作者 李佳 相龙全 +2 位作者 武迎 关春艳 董格红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11期2278-2281,I0009,共5页
目的深入分析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MPT)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征象、免疫组化特征,并讨论其与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确诊的4例肺CMPT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 目的深入分析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MPT)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征象、免疫组化特征,并讨论其与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确诊的4例肺CMPT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结果病人年龄范围为55~67岁,男性2例,女性2例,均无呼吸道临床症状,无吸烟史。2例发生于左肺,2例发生于右肺,均接受了楔形肺切除术或肺段切除术。大体检查肿瘤长径范围为4~7 mm。显微镜下观察,肿瘤呈腺样或乳头状的结构,细胞类型包括纤毛柱状细胞、黏液细胞以及基底细胞。肿瘤内部及其周围的肺泡腔内充满了黏液。细胞形态保持一致,未观察到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或坏死。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纤毛柱状细胞和黏液细胞均呈细胞角蛋白7(CK7)阳性表达,部分细胞表达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而天冬氨酸蛋白酶A(Napsin A)表达阴性或弱阳性。基底细胞则表达P63、P40和CK5/6。Ki-67的增殖指数相对较低,不超过5%。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例样本中检出EGFR基因突变。结论肺CMPT是罕见的肺原发良性肿瘤,其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均具有特征性,但在影像学检查及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中极易误诊为腺癌,需要在石蜡切片中仔细寻找CMPT的特点并结合免疫组化特征进行诊断,该肿瘤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 细支气管腺瘤 基底细胞 纤毛细胞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治疗SD大鼠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
4
作者 卜宪敏 梁迪 +4 位作者 张斌 徐英杰 丁豪 吴彬 田荣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1期6634-6641,共8页
背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已广泛用于骨修复和重建研究,能显著促进成骨和血管生成。目的:探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提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超速离心法提取人脐带间... 背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已广泛用于骨修复和重建研究,能显著促进成骨和血管生成。目的:探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提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超速离心法提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并进行鉴定。30只12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只)和去势组(24只)。去势组采用经典的去势法构建骨质疏松模型,术后12周随机选取去势组6只大鼠与假手术组6只大鼠行Micro-CT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模型验证。验证骨质疏松模型构建成功后,将去势组剩余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均构建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模型,骨折端分别注射PBS(PBS组)、1.5×10^(11)particles/mL(低浓度外泌体组)、3×10^(11)particles/mL(高浓度外泌体组)外泌体。骨折术后4周行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评估骨折愈合和骨组织血管生成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大体标本观察:与PBS组相比,外泌体组骨折愈合速度明显增快,骨折端骨痂生成量显著增加;②X射线片评分:外泌体组显著高于PBS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Micro-CT三维成像:与PBS组相比,外泌体组骨折愈合加快,骨痂生成量显著增加;外泌体组骨体积分数显著高于PBS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④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与PBS组相比,外泌体组有更多的骨小梁生成,有更多的新生骨组织生长;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PBS组相比,外泌体组骨钙素与CD31的表达更加显著;高浓度外泌体组较低浓度外泌体组新生血管密度更大,骨痂生成量更多,骨折愈合增快,呈现浓度依赖性。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可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和成骨,最终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修复,其机制可能与CD31和骨钙素表达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骨折愈合 骨钙素 CD31
下载PDF
C_(4/5)椎间不稳模型动物病理学变化及黄韧带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被引量:3
5
作者 卜宪敏 吴彬 +2 位作者 徐芳芳 孟纯阳 王海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2891-2895,共5页
背景:破坏颈椎后方稳定结构会导致黄韧带退变加速,颈椎前方不稳是否会导致后方相应黄韧带及邻近节段黄韧带退变加速还不清楚。目的:观察颈椎不稳动物模型中黄韧带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 背景:破坏颈椎后方稳定结构会导致黄韧带退变加速,颈椎前方不稳是否会导致后方相应黄韧带及邻近节段黄韧带退变加速还不清楚。目的:观察颈椎不稳动物模型中黄韧带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通过颈椎前路穿刺破坏纤维环及抽吸C4/5髓核组织建立兔颈椎不稳动物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兔C3/4,C4/5,C5/6黄韧带中纤维排列紊乱,玻璃样变性,黄韧带中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染色面积增加,其中以C4/5最为显著;4,8及12周时2组大白兔C3/4,C4/5,C5/6黄韧带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阳性面积接近。说明颈椎前方不稳会诱发后方黄韧带退变加速,其中以损伤节段黄韧带退变最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组织移植动物模型 颈椎不稳 临近节段 颈椎退变 黄韧带 动物模型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组织病理学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2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亮 韩翠红 +2 位作者 周凤娟 王传国 林凡忠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5期346-348,共3页
目的探讨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CASTL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分析2例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进行观察及文献复习。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部肿块,肿物活动度差、质硬,与... 目的探讨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CASTL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分析2例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进行观察及文献复习。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部肿块,肿物活动度差、质硬,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镜下肿瘤细胞成片状、巢状、岛状排列,肿瘤细胞间常伴有淋巴细胞浸润,颇像原发于甲状腺的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CD5、CD117和bcl-2均(+)。结论CASTLE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非常少见,常常被误诊为发生于甲状腺的鳞状细胞癌,故将两者鉴别开来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 临床病理
原文传递
脂肪纤维瘤病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亮 孙涛 +4 位作者 林凡忠 王传国 韩翠红 周凤娟 崔志宏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7年第6期419-422,共4页
目的探讨脂肪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6例脂肪纤维瘤病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中4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6月~6岁,平均24.8月,表现为发生于手、... 目的探讨脂肪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6例脂肪纤维瘤病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中4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6月~6岁,平均24.8月,表现为发生于手、足、胸壁、腰部、臀部和背部界限不清的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肿瘤由纤维性梭形细胞和成熟的脂肪组织构成。免疫组化:梭形细胞表达vimentin(6/6)、CD34(6/6)、bcl-2(4/6)和CD99(5/6),其中2例SMA灶性阳性,6例均不表达desmin、β-catenin、Myogenin和Myo D1。结论脂肪纤维瘤病是一种好发于婴幼儿的软组织肿瘤,较罕见,属于中间型肿瘤,容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导致误诊,只要充分认识其临床、组织形态学与免疫组化特征,往往可以对其作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纤维瘤病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诊断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病理诊断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8
作者 王芳 相龙全 +2 位作者 王海庆 程军 周凤娟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年第2期166-169,189,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FH)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表达以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分析其临床症状,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文献进行鉴别诊断。结果临床特点:2例均为... 目的探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FH)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表达以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分析其临床症状,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文献进行鉴别诊断。结果临床特点:2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分别为14岁、7岁,表现为真皮深层或皮下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两者均行麻醉下单纯切除肿物,术后未行其它方式辅助治疗,分别随访37个月和33个月,无复发、转移。病理检查:2例均为单发肿瘤,切面灰白、灰红,囊实性,质硬,与周围组织界尚清;其中1例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大小约2.8 cm×2.2 cm×1cm,切面灰红,质细腻。镜下特点:肿瘤瘤细胞呈组织细胞样特点,由较厚的假包膜,周围见大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Desmin部分(+)、CD68部分(+)、EMA(+)、CD99(+)、SMA部分(+)、MyoD1(-)、CD34(-)、CD31(-)、S⁃100(-)、CyclinD1(+),Ki⁃67阳性率5%~8%。结论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属于罕见的交界性病变,其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明确诊断。表现为真皮深层或皮下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局部适当进行扩大切除;术后随访是主要处理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 病理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免疫组化标记物联合检测在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学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2
9
作者 赵超 张楠 +4 位作者 陈凯丽 王硕 张擎 成洪聚 相龙全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年第24期3982-3985,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CD34、CD117、DOG-1、SMA、Demsin及S-100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免疫标记物联合检测在其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65例术后证实为胃... 目的通过分析CD34、CD117、DOG-1、SMA、Demsin及S-100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免疫标记物联合检测在其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65例术后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样本,6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瘤体内CD34、CD117、DOG-1、SMA、Demsin及S-100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相关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表达情况与肿瘤大小、位置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瘤体内CD34、CD117、DOG-1、SMA、Demsin及S-100的阳性率分别为89.2%、98.5%、96.9%、35.4%、20.0%、16.9%。CD34的表达与肿瘤大小、位置和危险度分级之间有相关(P<0.05),CD117、DOG-1、SMA、Demsin和S-100的表达与各项指标之间无相关,Demsin的表达与性别差异有相关(P=0.018)。结论CD34、CD117及DOG-1在瘤体内的表达具有较高的阳性率,CD117和DOG-1是两种可以辅助CD34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指标,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明确胃肠道间质瘤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免疫组化 病理学 联合检测
下载PDF
膀胱器官相关性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性增生3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亮 徐青霞 +2 位作者 韩翠红 周凤娟 崔文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7年第3期178-181,共4页
目的探讨膀胱器官相关性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性增生(PMP)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例膀胱PMP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有尿频、尿急... 目的探讨膀胱器官相关性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性增生(PMP)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例膀胱PMP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有尿频、尿急、尿痛或排尿困难。组织形态上,病变多位于黏膜下,梭形细胞显著增生,排列紊乱,穿插于正常的膀胱肌层内,间质内常伴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易见;梭形细胞胞质丰富,核呈圆形、卵圆形或胖梭形,可见显著核仁,核分裂象罕见,间质可见黏液样变性。免疫组化:梭形细胞a-SMA(3/3)、calponin(3/3)、desmin(1/3)和h-caldesmon(1/3)(+),其中1例少数梭形细胞ALK和CK-pan(+);3例CD34、Dog-1、S-100、β-catenin、myogenin和MyoD1均(-)。结论膀胱器官相关性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性增生是一种发生于膀胱的假肉瘤样良性病变,因其呈假性浸润生长模式,细胞有一定异型,有时易误诊为恶性软组织肉瘤,需要结合免疫组化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性增生 临床病理
原文传递
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凡忠 徐芳芳 +1 位作者 周凤娟 赵骥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年第30期177-177,共1页
目的:观察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形态特征,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5例BSC标本进行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BSCC组织学有许多与涎腺腺样囊性癌(ACC)相似的特征。但癌细胞分化更低,胞质内张力原纤维与AC... 目的:观察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形态特征,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5例BSC标本进行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BSCC组织学有许多与涎腺腺样囊性癌(ACC)相似的特征。但癌细胞分化更低,胞质内张力原纤维与ACC不同之处。免疫组化结果:基底细胞样成分:CK(pan)15/15、EMA15/15、CEA6/15、S1006/15、SMA7/15阳性,显示肿瘤含有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结论:BSCC是一种分化较低、侵袭性较强,有向腺样、鳞状及肌上皮细胞分化倾向,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特征可作为病理诊断标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可辅助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Ras、MAPK、CyclinD1与皮肤病理性瘢痕癌变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郭瑞珍 王海青 +1 位作者 胡成久 张素素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75-681,共7页
目的探讨Ras/Raf/MAPK信号通路及其通路下游靶基因CyclinD1与病理性瘢痕癌变的相关性。方法 (1)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对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进行K-ras、H-ras、N-ras免疫荧光双标记。(2)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正常皮肤、病理... 目的探讨Ras/Raf/MAPK信号通路及其通路下游靶基因CyclinD1与病理性瘢痕癌变的相关性。方法 (1)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对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进行K-ras、H-ras、N-ras免疫荧光双标记。(2)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正常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三组组织中MAPK、Cy-clinD1蛋白的表达。(3)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三组组织中MAPK mRNA、CyclinD1 mRNA的表达。(4)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病理性瘢痕上皮中K-ras、H-ras、N-ras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结果 (1)免疫荧光双标记:K-ras、H-ras、N-ras在病理性瘢痕上皮中呈现较弱荧光,为弱阳性表达;在瘢痕癌组织中呈现较强荧光,为强阳性表达。(2)MAPK及其mRNA和CyclinD1及其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均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在皮肤病理性瘢痕上皮中呈弱阳性表达,在瘢痕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瘢痕癌组表达水平(阳性面积)、表达强度(平均吸光度)与正常皮肤、病理性瘢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正常皮肤组与病理性瘢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病理性瘢痕中未发现K-ras、H-ras、N-ras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结论 (1)Ras、MAPK、CyclinD1蛋白及其MAPK mR-NA、CyclinD1 mRNA不是瘢痕上皮癌变的早期信号。(2)K-ras、H-ras、N-ras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与病理性瘢痕上皮癌变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 信号转导通路 CYCLIND1 癌变
下载PDF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13
作者 李亮 孙晓峰 +1 位作者 韩翠红 周凤娟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7年第5期338-341,共4页
目的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观察2例BPDCN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2岁、72岁,均以多发性皮肤斑块就诊。组... 目的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观察2例BPDCN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2岁、72岁,均以多发性皮肤斑块就诊。组织形态学瘤细胞弥漫分布于真皮层,核形不规整、呈多形性,中等偏大、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胞质稀少。免疫组化:2例肿瘤细胞均表达CD4、CD56、CD43和CD123,其中1例部分表达TDT,2例均不表达CD34、CD117、MPO、CD68、PAX5、CD20、CD3和CD5。结论 BPDCN是一种临床上呈高度侵袭性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最常见侵犯皮肤,骨髓和淋巴结也可以受累,因其极为罕见,容易误诊为其他类型的淋巴瘤及急性白血病,但只要充分认识其组织形态学与免疫组化特征,还是可以对其作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预后
原文传递
荧光定量PCR法与涂片抗酸染色法在活动性肺结核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4
作者 钱阳 相龙全 《临床个性化医学》 2025年第1期788-793,共6页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法与涂片抗酸染色法在活动性肺结核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估两种方法在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方面的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名疑似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法与涂片抗酸染色法在活动性肺结核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估两种方法在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方面的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名疑似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测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检测,对照组则采用涂片抗酸染色法进行诊断。检测前均采集患者的痰液样本并进行标准化处理。记录两组的阳性检出率、敏感性、特异性及结果一致性。结果:荧光定量PCR法的敏感性为90.48%,特异性为93.75%;涂片抗酸染色法的敏感性为66.67%,特异性为87.50%。荧光定量PCR法在检出真实阳性病例方面表现更优,假阴性率更低,同时在排除非病原体感染的能力上表现更高,假阳性率较低。两种方法对比表明,荧光定量PCR法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均优于涂片抗酸染色法,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P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Acid-Fast Smear Staining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wo methods in terms of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tive tuberculos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21 and January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etection methods, wit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ing th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for the detec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the smear antacid staining method for the diagnosis. Sputum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standardized before testing.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consistency of the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of th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was 90.48% and the specificity was 93.75%;the sensitivity of the Acid-Fast Smear Staining was 66.67% and the specificity was 87.50%. Th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performed better in detecting true-positive cases with a lower false-negative rate, as well as higher in the ability to exclude non-pathogenic infections with a lower false-positive rat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ethods showed that th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was superior to the Acid-Fast Smear Staining in terms of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ith higher diagnostic accurac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P < 0.05). Conclusion: Although the Acid-Fast Smear Staining is easy to operate, it has limited sensitivity and accuracy and is not suitable for early screening application.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be used as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efficiency and provide a precise basis for the early treatment of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定量PCR法 涂片抗酸染色法 活动性肺结核 早期诊断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ATG5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曼 韩莎 +3 位作者 李胜 张国安 王业全 崔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62-1364,共3页
目的探讨自噬相关基因5(autophagy-related gene 5,ATG5)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3例正常甲状腺组织、100例PTC原发灶及其癌旁组织、50例PTC淋巴... 目的探讨自噬相关基因5(autophagy-related gene 5,ATG5)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3例正常甲状腺组织、100例PTC原发灶及其癌旁组织、50例PTC淋巴结转移灶中ATG5的表达,分析ATG5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ATG5在PTC原发灶中的阳性率为82.0%(82/1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1.0%,31/100)和正常甲状腺组织(17.4%,4/23),但低于淋巴结转移灶(96.0%,48/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TG5高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淋巴结侵犯数目有关(P<0.05),年龄40岁以下、肿瘤最大径>1 cm、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侵犯数>3个的PTC患者ATG5的表达水平高。结论ATG5在PTC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并与PTC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恶性指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ATG5 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Leptin及OB-R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聂明 邢静 +1 位作者 毕彦芬 林凡忠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瘦素(Leptin)及其受体(OB-R)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济宁市任城区第一妇幼保健院病理科宫颈癌石蜡包埋组织31例,慢性宫颈炎组织标本22例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20例,采用免疫组... 目的探讨瘦素(Leptin)及其受体(OB-R)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济宁市任城区第一妇幼保健院病理科宫颈癌石蜡包埋组织31例,慢性宫颈炎组织标本22例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织Leptin及OB-R表达。结果宫颈癌组织中Leptin及OB-R阳性表达率为80.65%和77.42%,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36、18.23、20.95、16.19,均P<0.05);慢性宫颈炎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Leptin及OB-R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32、0.02,均P>0.05);Leptin表达与宫颈癌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有关(χ2值分别为10.78、4.08,均P<0.05),OB-R表达与宫颈癌浸润深度有关(χ2=5.28,P<0.05)。结论 Leptin及OB-R可能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起着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瘦素受体 宫颈癌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颅内额叶血管球瘤临床病理观察
17
作者 相龙全 郭珍珍 +3 位作者 王芳 张冲 汪静 林凡忠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9年第10期668-670,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额叶血管球瘤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额叶血管球瘤1例,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内血管球瘤患者具有阵发性非旋转性头晕病史,颅脑核磁共振平扫及强化检查... 目的探讨颅内额叶血管球瘤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额叶血管球瘤1例,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内血管球瘤患者具有阵发性非旋转性头晕病史,颅脑核磁共振平扫及强化检查显示右侧顶部额叶与周围界尚清的占位性病变,T1呈低信号、T2呈均匀一致高信号。镜下肿瘤由圆形和梭形细胞围绕大小不等毛细血管腔构成。免疫组化显示vimentin和bcl-2强(+),SMA部分(+)。手术切除后患者情况良好,至今未出现头晕症状及复发迹象。结论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占位病变应把血管球瘤作为一种鉴别诊断疾病,慢性头晕病史和MRI检查有助于血管球瘤的诊断,但诊断的基础还是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对肿瘤的诊断具有辅助作用,手术切除仍然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 血管球瘤 诊断
原文传递
外泌体微小RNA调控骨质疏松骨代谢过程作用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丁豪(综述) 卜宪敏 吴彬(审校)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31-434,共4页
骨质疏松症(OP)是常见的骨代谢疾病,由多种因素作用所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外泌体微小RNA(miRNA)在OP骨代谢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的分子机制被不断发掘,外泌体miRNA通过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并参与... 骨质疏松症(OP)是常见的骨代谢疾病,由多种因素作用所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外泌体微小RNA(miRNA)在OP骨代谢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的分子机制被不断发掘,外泌体miRNA通过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并参与骨代谢、血管生成过程及骨免疫过程来调控OP骨代谢,且在OP的诊疗过程中具备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就外泌体miRNA参与调控OP骨代谢进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做综述,为OP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骨代谢 外泌体微小RNA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血管生成
下载PDF
自噬与非小细胞肺癌耐药 被引量:1
19
作者 吕莹(综述) 相龙全(审校)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5-68,共4页
耐药是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中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与肿瘤复发和转移密切相关。自噬是一个进化保守的分子生物过程,通过与溶酶体结合降解细胞器和蛋白质以维持细胞稳态。自噬与非小细胞肺癌发展过程及耐药密切相关,并且靶向调节非小细... 耐药是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中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与肿瘤复发和转移密切相关。自噬是一个进化保守的分子生物过程,通过与溶酶体结合降解细胞器和蛋白质以维持细胞稳态。自噬与非小细胞肺癌发展过程及耐药密切相关,并且靶向调节非小细胞肺癌的自噬相关基因可影响药物敏感性,改变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非小细胞肺癌 耐药
下载PDF
甲状腺滤泡癌中DICER1突变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20
作者 李雪晴 王玉莲 +7 位作者 张真 赵钧生 孔维懋 潘星竹 鲍龙女 杨孔正 谷海燕 王继纲 《中华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0-258,共9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中DICER1突变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09—2023年间68例原发性FTC手术标本,通过Sanger测序检测所有病例中DICER1以及TERT启动子突变情况,对于突变病例进... 目的探讨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中DICER1突变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09—2023年间68例原发性FTC手术标本,通过Sanger测序检测所有病例中DICER1以及TERT启动子突变情况,对于突变病例进一步检测KRAS、HRAS、NRAS的突变情况,分析DICER1突变FTC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点,并研究DICER1突变与TERT启动子突变、RAS突变的关系。结果共16例(23.5%,16/68)FTC检测到DICER1的突变;其中11例位于第25号外显子E1813附近,6例位于第24号外显子D1709附近,1例位于第25号外显子剪切区;有2例发生2种类型突变;DICER1突变FTC患者全为女性,与非突变FTC相比,平均年龄更小,微小浸润型占比更高;进一步对其中9例DICER1突变FTC检测了癌旁组织或淋巴结组织,但均未检测到DICER1突变;所有DICER1突变病例均未检测到TERT启动子及RAS热点突变;在6例DICER1野生型FTC中检测到TERT启动子突变(8.8%,6/68),其中3例伴发RAS热点突变,并表现出高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结论FTC中存在DICER1突变,且可能与RAS突变、TERT突变互斥,可将其作为RAS样突变进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突变 病理学 临床 DICER1 TERT RA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