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气补血药促造血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作者 段爽爽 李焱 +2 位作者 韩净净 韩锦煊 辛春雷 《医学诊断》 2025年第1期123-133,共11页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传统中药在促进造血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多种中药可通过多种复杂的机制发挥其促造血作用。在传统医学中,造血过程被认为与气血的生成相关。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可通过保护及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及分化...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传统中药在促进造血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多种中药可通过多种复杂的机制发挥其促造血作用。在传统医学中,造血过程被认为与气血的生成相关。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可通过保护及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及分化、调节造血微环境、调控造血生长因子、激活造血相关信号通路等方式发挥促造血作用,许多中药有望成为血液系统疾病治疗的良好制剂。文章综述了中药促造血机制,以及近年来研究发现具有促造血作用的补气药及补血药。中药活性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其机制的研究变得困难,中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问题亟需解决。随着对中药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中药制剂被应用于临床造血功能障碍的治疗。总的来说,传统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在造血过程中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未来将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Modern medical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in promoting hematopoiesis, and a vari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can exert their hematopoietic effects through a variety of complex mechanisms.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the hematopoietic process is thought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production of Qi and bloo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an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nd their active ingredients can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hematopoiesis by protecting and promoting the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regulating the hematopoietic microenvironment, regulating 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s, and activating hematopoietic-related signaling pathways, and many TCMs are expected to become good prepar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matopoietic diseas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hematopoietic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well as the Qi tonic drugs and blood tonic drugs that have been found to promote hematopoiesis in recent years.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active ingredi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ke it difficult to study their mechanisms,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 With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active ingredi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re and mo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s ar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clinical hematopoietic dysfunction. In general, the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active ingredients in the hematopoietic process is deepening, and it will show broad development prospect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造血系统 补气药 补血药 信号通路
下载PDF
血液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 被引量:2
2
作者 马华方 《中国卫生产业》 2020年第4期3-4,7,共3页
该文通过研究该院血液科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特点,进一步研究风险因素对患者可能造成的危害,并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解决问题,根据该院患者输血护理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水平。该研究通过护理差错等原因来优化管理措施,落实管理制度,医护人... 该文通过研究该院血液科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特点,进一步研究风险因素对患者可能造成的危害,并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解决问题,根据该院患者输血护理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水平。该研究通过护理差错等原因来优化管理措施,落实管理制度,医护人员做好患者和家属心理情绪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规范为患者输血的技术操作,不断加强对护理薄弱环节的管理,使输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科 护理 风险因素 管理对策
下载PDF
风险管理对血液科护理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周香芹 《中国卫生产业》 2020年第2期1-2,5,共3页
目的分析血液科护理工作期间实行风险管理对安全的影响。方法此次选择2018年1月-2019年4月该院血液科收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辅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辅以风险管理护理干预,评估并比较... 目的分析血液科护理工作期间实行风险管理对安全的影响。方法此次选择2018年1月-2019年4月该院血液科收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辅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辅以风险管理护理干预,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及满意度评分,记录并计算各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结果观察组服务规范评分(47.59±2.11)分、服务态度评分(47.81±1.35)分、工作效率评分(48.02±1.13)分、患者满意度评分(9.04±0.06)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14.02、15.98、18.44、9.35,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较对照组相比更低(P<0.05)。结论血液科护理工作期间开展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概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管理 护理安全 护理管理
下载PDF
浅谈血液病治疗康复中的护理
4
作者 马华方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16年第1期00072-00072,共1页
近些年,血液病也就是俗称的造血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提高,有原发性血液病,也有继发性血液病。血液病的护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想谈谈如何做好血液病患者的护理工作。
关键词 血液病 护理 康复
原文传递
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陆天 米浩 +5 位作者 赵丹丹 杨水个 步云文 张芳 陈文明 孙道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8-465,共8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初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初诊DLBCL患者治疗前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按照B细胞计数中位值将患者... 目的:探讨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初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初诊DLBCL患者治疗前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按照B细胞计数中位值将患者分为低B细胞计数组(B细胞<0.1×10^(9)/L,n=34)和高B细胞计数组(B细胞≥0.1×10^(9)/L,n=33)。与高B细胞计数组相比,低B细胞计数组中有更高比例的Lugano分期III-IV期、LDH升高、β2-MG升高及IPI评分3-5的患者(P值分别为0.033、0.000、0.023、0.001),且CRP升高更多见(P=0.033)。低B细胞计数组的外周血CD3^(+)和CD4^(+)细胞计数显著低于高B细胞计数组(P=0.010,0.017)。高B细胞计数组患者初始治疗后总缓解率(ORR)及完全缓解(CR)率均显著高于低B细胞计数组(P=0.032,0.013)。中位随访时间为23(2-77)个月,高B细胞计数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率及总生存(OS)率均明显优于低B细胞计数组(P=0.001,P=0.002)。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外周血低B细胞计数与PFS和OS缩短相关(HR=4.108,P=0.002;HR=8.218,P=0.006)。多因素分析显示,低B细胞计数是导致PFS缩短(HR=3.116,P=0.037)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B细胞计数降低与高危临床特征相关,并可能影响免疫化疗的疗效,与较差的临床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B细胞 外周血 预后
原文传递
济宁市多发性骨髓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得印 都云良 +5 位作者 赵同峰 肖萌 周洪静 董莎莎 辛春雷 赵丽莉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目的分析2015年济宁市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资料,为MM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济宁市114例初诊MM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主要来源于“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肿瘤上报系统”、二级... 目的分析2015年济宁市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资料,为MM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济宁市114例初诊MM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主要来源于“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肿瘤上报系统”、二级及以上级别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及“济宁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信息系统”3个信息平台。统计学分析2015年济宁市MM发病率、发病性别分布、发病年龄分布、发病地区分布、MM临床分期及M蛋白类型分布、首发症状分布及肾功能损害相关临床特点。结果①2015年济宁市MM发病率为1.38/10^5。②男性MM发病率为1.68/10^5,女性发病率为1.14/10^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76,P=0.041)。③男性MM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5.9±9.9)岁,女性为(65.3±9.8)岁,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4,P=0.584)。④农村MM发病率为2.24/10^5,城镇MM发病率为0.59/10^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007,P〈0.001)。⑤临床分期系Ⅲ期MM患者为57例(50.0%,57/114)。M蛋白类型主要为IgG型,占43.0%(49/114)。⑥首次就诊临床表现中,以骨骼疼痛(32.5%,37/114),乏力(21.9%,25/114)最常见。⑦肾功能正常与肾功能异常的MM患者的血红蛋白、β2=微球蛋白(MG)水平、血清Ca2+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54,P=0.042;x2=14.233,P〈0.001;x2=4.600,P=0.032)。结论20t5年济宁市MM发病年龄较欧美国家年轻,男性MM发病率高于女性,农村MM发病率明显高于城镇。首次就诊时MM患者临床分期主要为Ⅲ期。而血红蛋白(Hb)水平、血清Ca2+浓度、β2-MG水平与MM患者的肾功能异常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流行病学 发病率
原文传递
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瘤1例
7
作者 段爽爽 韩净净 辛春雷 《临床个性化医学》 2024年第4期1483-1489,共7页
目的:通过1例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病例,探讨该病例诊治线索及治疗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诊治思路、治疗结局,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例患者因肿... 目的:通过1例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病例,探讨该病例诊治线索及治疗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诊治思路、治疗结局,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例患者因肿瘤转移合并感染,最终自动出院。结论: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十分重要。Objective: A case of extranodal NK/T cell lymphoma with skin lesion as the first symptom was studied to explore the clue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the opportunity of treatment. Method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deas, and treatment outcome of 1 case of extranodal NK/T cell lymphoma with skin lesion as the first symptom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was reviewed. Results: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automatically due to tumor metastasis and infection. Conclusions: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xtranodal NK/T cell lymphoma with skin lesion as the first symptom are very import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T细胞淋巴瘤 皮肤损害 治疗
下载PDF
3.0 T MRI对高原与平原地区健康正常人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颜春龙 马金凤 +4 位作者 齐先龙 唐桂波 杨国财 郑宁 徐辉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7期526-530,共5页
目的通过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I)比较高原与平原地区健康正常人在心脏结构及功能方面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对50名高原健康正常人和50名平原地区健康正常人进行CMRI检查,测量心脏结构指标:前室间隔厚度(a... 目的通过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I)比较高原与平原地区健康正常人在心脏结构及功能方面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对50名高原健康正常人和50名平原地区健康正常人进行CMRI检查,测量心脏结构指标:前室间隔厚度(anterior wall thickness of interventricular septum,AWOIVS)、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主动脉根部内径(aortic diameter,AOD)、主肺动脉内径(main pulmonary artery diameter,MPAD)、右房横径(right atrial transverse diameter,RATD)、右房长径(right atrium long diameter,RALD)、右室横径(right ventricular transaction diameter,RVTD)、右室长径(right ventricular long diameter,RVLD),另通过心脏专用后处理工作站测量左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在心脏结构方面,高原组AWOIVS和MPAD指标显著大于平原组(P<0.05),高原组LVEDD指标显著小于平原组(P<0.05);在左心功能方面,高原组LVEDV指标显著小于平原组(P<0.05),高原组LVEF指标大于平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平原地区健康人,高原地区健康正常人在心脏结构及功能方面已有改变,前室间隔厚度增加,主肺动脉内径增宽,左心室容积缩小,高原地区健康正常人具有强大的心脏储备能力和摄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平原 心脏 结构及功能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腱鞘巨细胞瘤MRI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对照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颜春龙 齐先龙 +1 位作者 马金凤 郑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3期463-466,共4页
目的探讨腱鞘巨细胞瘤(GCTTS)的MRI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对照,提高对GCTTS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GCTTS患者的临床资料、MRI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结果38例患者中局限型23例,弥漫型15例;MRI表现23例局限型GCTTS... 目的探讨腱鞘巨细胞瘤(GCTTS)的MRI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对照,提高对GCTTS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GCTTS患者的临床资料、MRI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结果38例患者中局限型23例,弥漫型15例;MRI表现23例局限型GCTTS,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邻近骨质未见明显异常,与骨骼肌信号相比,T1WI序列11例呈等信号,7例呈等或低信号,5例呈低信号,T2WI-FS序列17例呈高或低混杂信号,6例呈低信号。15例弥漫型GTCCS,其中6例弥漫型为术后复发,表现为关节旁多发形态欠规则软组织肿块,与周围肌腱、血管、韧带分界不清,邻近骨质未见明显异常,与骨骼肌信号相比,T1WI序列呈等或低信号,T2WI-FS序列呈高低混杂信号。镜下见较多组织细胞样单核细胞、多核巨细胞,并见散在泡沫细胞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GCTTS具有一定特征性的MRI影像表现,反映病理改变,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帮助临床医生提高诊断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腱鞘巨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化疗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管生成调控因子的作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梁艳艳 张孝常 +4 位作者 李淑美 张芳 步云文 郝云良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8期52-54,共3页
目的研究化疗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管生成调控因子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化疗,治疗组患者采取化疗联合沙... 目的研究化疗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管生成调控因子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化疗,治疗组患者采取化疗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水平变化、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VEGF及b FGF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浆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但b FGF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化疗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急性白血病,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沙利度胺 急性白血病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PICC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云 李丽 傅国宁 《护理管理杂志》 2015年第12期879-880,共2页
文章综述了PICC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感染、导管相关因素、合并症、血栓史和抗凝剂的使用及患者症状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药物预防,进行集束化干预和循证护理等预防方法,早期发现血栓发生的... 文章综述了PICC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感染、导管相关因素、合并症、血栓史和抗凝剂的使用及患者症状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药物预防,进行集束化干预和循证护理等预防方法,早期发现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以期能有效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延长PICC的留置时间,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深静脉血栓 预防
下载PDF
MRI灰阶比值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乏脂性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颜春龙 马金凤 +1 位作者 齐先龙 郑宁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3期216-218,共3页
目的探讨MRI灰阶比值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与乏脂性腺瘤(lipid-poor adrenal adenoma,LPAA)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肾上腺PHEO与10例LPAA的MRI增强资料,测量增强前病变实性... 目的探讨MRI灰阶比值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与乏脂性腺瘤(lipid-poor adrenal adenoma,LPAA)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肾上腺PHEO与10例LPAA的MRI增强资料,测量增强前病变实性部分与增强各期病变同位置灰阶值,定义并计算增强各期MRI灰阶比值为(各期增强后-增强前)/增强前的比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比值进行分析,运用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15例PHEO组与10例LPAA组皮质期、髓质期及延迟期中的MRI灰阶比值分别为2.686±0.506和3.828±4.452 (t=-0.992,P=0.331)、2.479±0.390和1.412±0.483 (t=6.228,P<0.001)、2.105±0.402和1.074±0.380 (t=6.607,P<0.001),肾上腺PHEO为速升-缓降型强化,LPAA为速升-速降型强化。两组在髓质期及延迟期MRI灰阶比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髓质期及延迟期的MRI灰阶比值鉴别PHEO与LPAA的曲线下面积和最佳阈值分别为0.976和2.045、0.982和1.526,相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和90.9%、100.0%和90.9%。结论 MRI灰阶比值在鉴别诊断肾上腺PHEO和LPAA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做为常规MRI检查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阶比值 嗜铬细胞瘤 乏脂性肾上腺腺瘤
下载PDF
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一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颜春龙 马金凤 +1 位作者 齐先龙 郑宁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11期845-846,共2页
患者女,51岁。因“发现脾脏占位1个月余”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阳性体征,腹平软,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T平扫示脾脏内见一类圆形稍低密度灶,CT值约47 HU,边界欠清(图1);MRI示脾脏内见一类圆形... 患者女,51岁。因“发现脾脏占位1个月余”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阳性体征,腹平软,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T平扫示脾脏内见一类圆形稍低密度灶,CT值约47 HU,边界欠清(图1);MRI示脾脏内见一类圆形占位,其大小约6.3 cm×5.6 cm×6.3 cm,T1WI呈稍低信号影,与T1WI同相位相比,反相位显示病变内局部呈相对稍高信号;FS-T2WI主体呈高信号,其内信号不均匀,见斑片状、条状低信号影;冠状位T2WI呈稍高信号影,其内见条状低信号影;DWI呈高或低混杂信号影;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病灶边缘环状强化和向心性辐条状强化,呈“辐轮征”改变;静脉期及延迟期显示病灶渐进性强化,中央瘢痕延迟强化(图2~5);手术及病理:腹腔镜术中探查脾下极见一大小约6.0 cm×5.0 cm×4.0 cm质韧肿物,行脾脏切除术送病理。病理诊断: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图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MRI对慢性高原病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颜春龙 齐先龙 +4 位作者 马金凤 唐桂波 杨国财 郑宁 徐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6期954-957,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对慢性高原病(CMS)患者在心脏结构及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分析30例CMS患者的CMRI影像学资料,另选取30例健康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心脏结构参数:前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内...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对慢性高原病(CMS)患者在心脏结构及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分析30例CMS患者的CMRI影像学资料,另选取30例健康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心脏结构参数:前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主动脉根部内径、主肺动脉内径、右心室流出道宽径、右心房横径、右心房长径、右心室横径、右心室长径;另测定左、右心室心功能参数: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和右心室心肌质量(RVMM),对两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心脏结构方面,CMS组前室间隔厚度、主肺动脉内径、右心室流出道宽径、右心房长径和右心室长径显著>对照组(P<0.05);在左、右心功能方面,CMS组RVMM明显>对照组(P<0.05),RVSV和RVEF明显<对照组(P<0.05)。结论CMRI可准确评价CMS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CMS患者以右心结构及功能改变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高原病 心脏 磁共振成像 结构及功能
下载PDF
CMRI与超声心动图对高海拔地区正常人心脏结构及功能的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颜春龙 马金凤 +4 位作者 齐先龙 杨国财 郑宁 唐桂波 徐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1期1846-1849,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和超声心动图(UCG)对高海拔地区正常人在评价心脏结构及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世居高海拔地区25例健康正常人行CMRI检查,并将图像导入专用后处理工作站,测定前室间隔厚度、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和超声心动图(UCG)对高海拔地区正常人在评价心脏结构及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世居高海拔地区25例健康正常人行CMRI检查,并将图像导入专用后处理工作站,测定前室间隔厚度、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右房内径、右室流出道宽径、主肺动脉内径、主动脉窦部内径等心脏结构指标,并用Argus软件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并与超声心动图(UCG)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MRI与UCG测定右房内径、主肺动脉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0.11±4.18)mm、(33.41±2.34)mm;(22.82±1.12)mm、(22.41±1.33)mm;(52.06±9.69)%、(63.95±7.82)%,差异有显著性(P<0.05),主肺动脉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相关性好;测定前室间隔厚度、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右室流出道宽径、主动脉窦部内径分别为:(9.79±1.05)mm、(9.68±0.95)mm;(34.10±3.19)mm、(33.68±3.37)mm;(49.73±4.18)mm、(48.64±3.65)mm;(30.19±2.71)mm、(29.77±2.96)mm;(29.86±2.22)mm、(29.95±2.42)mm,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性好。CMRI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UCG检测值。结论对于高海拔地区人群,在测定左心结构方面CMRI和UCG均为较准确方法,在测定右心结构及心功能方面CMRI优于UCG,CMRI测量值更准确、可靠,临床应用当中UCG测量值会高估左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磁共振成像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血管生成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凌 陈继英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16-116,共1页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细胞 急性 血管生成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董莎莎 《当代医学》 2020年第3期92-94,共3页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运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并存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2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7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并存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运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并存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2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7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并存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加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血小板无效输注治疗总有效率,且评比两组输注前、输注后24 h血小板数目检测值。结果治疗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小板无效输注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输注后24 h血小板数目检测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并存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实行丙种球蛋白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无效输注
下载PDF
CAG方案治疗低增生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孔令瑢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360-360,共1页
目的观察CAG方案治疗低增生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疗效。方法20例低增生AML患者采用CAG方案(阿糖胞苷10mg/m2,皮下注射,每12h1次;阿克拉霉素10~14mg/(m2.d),静脉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300μg/(m2.d),皮下注射,14d为1个疗程,观察... 目的观察CAG方案治疗低增生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疗效。方法20例低增生AML患者采用CAG方案(阿糖胞苷10mg/m2,皮下注射,每12h1次;阿克拉霉素10~14mg/(m2.d),静脉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300μg/(m2.d),皮下注射,14d为1个疗程,观察化疗前后肝、肾功能,心电图,血生化及骨髓象变化。结果20例经1~2个疗程治疗后完全缓解11例(55.0%),部分缓解4例(20.0%),未缓解5例(25.0%),总有效率达75.0%。结论CAG方案可作为治疗低增生AML一线方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低增生 阿糖胞苷 阿克拉霉素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下载PDF
综合护理在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4期197-198,共2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应用与护理方式。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5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80例进行分组。所有患者采用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急性淋巴...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应用与护理方式。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5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80例进行分组。所有患者采用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效果;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态、生存质量水平。结果观察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心理状态、生存质量水平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理状态、生存质量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应用效果确切,辅以综合护理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少不良反应,提升治疗效果和改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剂量甲氨蝶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应用
下载PDF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对免疫抑制因子、免疫细胞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肖萌 《中外医疗》 2023年第18期35-39,共5页
目的探究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应用于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以及对免疫抑制因子、免疫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8月—2022年5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多发性骨髓瘤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 目的探究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应用于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以及对免疫抑制因子、免疫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8月—2022年5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多发性骨髓瘤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沙利度胺、环磷酰胺联合治疗,观察组采用地塞米松联合硼替佐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观察组CD3^(+)、CD4^(+)、CD4^(+)/CD8^(+)、血清骨钙素(BGP)、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高于对照组,CD8^(+)、Ⅰ型胶原C末端肽(CTX-Ⅰ)、白细胞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和乙型转化生长因子(TGF-β)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与对照组的2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应用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老年患者中可改善免疫抑制因子、免疫细胞以及骨代谢因子水平,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替佐米 地塞米松 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抑制因子 免疫细胞水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