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近30年来中国红十字文化史研究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2
- 1
-
-
作者
郭进萍
-
机构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大城市学院浙江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
出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2-59,共8页
-
基金
江苏省教育厅2020年度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
江苏省高校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1SJA1578)。
-
文摘
红十字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近30年来,伴随红十字运动史研究的蓬勃发展和文化热的兴起,红十字文化史研究也受到关注。学界、业界分别从内涵、传播、本土化、影响等维度对中国红十字文化史进行了积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尚存在思维模式有待更新、研究内容需要拓展、资料的征引范围尚待扩大等问题。为此,可从新文化史、微观史、大众文化史等方面转换学术视角,增强历史意义的解释力,进而推动红十字运动史研究的文化转向,激活学科生命力。
-
关键词
中国红十字文化
传播
本土化
跨学科研究
-
分类号
K27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中国红十字会“京会”辛亥革命救援行动述论
- 2
-
-
作者
池子华
-
机构
浙大城市学院浙江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
出处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86-94,共9页
-
文摘
在辛亥革命人道救护中,中国红十字会“京会”依托协和医学堂,组织四个救护医队,“分往战地,救济军人”。同时与所属天津分会采取联合行动,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整体而言,尽管“京会”不比“沪会”那么成绩卓著,且京沪两会各行其是,没能形成“合力”,影响救护效能的全面释放,但“京会”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
关键词
中国红十字会
辛亥革命
人道救援
“京会”
-
Keywords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Revolution of 1911
humanitarian aid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in Beijing
-
分类号
K257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抗美援朝与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防服务队的组建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池子华
吴佩华
-
机构
浙大城市学院浙江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苏州市职业大学
-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3-90,共8页
-
基金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抗美援朝与中国红十字会的人道救援”(22FZSB079)。
-
文摘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中,刚刚完成改组的中国红十字会发挥自身优势,先后组建七支国际医防服务队,深入战地,担负对朝人道救援使命。国际医防服务队的组建,是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集中体现。国际医防服务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一支不可忽视的人道力量。
-
关键词
抗美援朝
中国红十字会
国际医防服务队
-
Keywords
Resistance against America and Aid Korea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International Medical Prevention Service Team
-
分类号
K27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辛亥革命中赤十字社及其慈善活动论述
- 4
-
-
作者
池子华
-
机构
浙大城市学院浙江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
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
-
出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6-42,共7页
-
文摘
赤十字社是脱胎于中国赤十字会、整合中国赤十字社普济善会而形成的慈善组织,内分医药、卫生、普济、掩埋四部,各司其职。作为辛亥战事救援的新生力量,面对腥风血雨,赤十字社“以博爱为主义”,组织救护人员,在江浙沪地区以及武汉设立事务所及临时医院,救伤葬亡;扶危济困,为饥寒交迫的难民送去温暖;创办苏州苦儿院,收养难童;发起江淮难儿救济会,救助灾童。赤十字社的人道行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
关键词
赤十字社
慈善组织
辛亥革命
伤兵救护
难民救济
-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