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30年来中国红十字文化史研究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2
1
作者 郭进萍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2-59,共8页
红十字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近30年来,伴随红十字运动史研究的蓬勃发展和文化热的兴起,红十字文化史研究也受到关注。学界、业界分别从内涵、传播、本土化、影响等维度对中国红十字文化史进行了积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 红十字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近30年来,伴随红十字运动史研究的蓬勃发展和文化热的兴起,红十字文化史研究也受到关注。学界、业界分别从内涵、传播、本土化、影响等维度对中国红十字文化史进行了积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尚存在思维模式有待更新、研究内容需要拓展、资料的征引范围尚待扩大等问题。为此,可从新文化史、微观史、大众文化史等方面转换学术视角,增强历史意义的解释力,进而推动红十字运动史研究的文化转向,激活学科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红十字文化 传播 本土化 跨学科研究
下载PDF
中国红十字会“京会”辛亥革命救援行动述论
2
作者 池子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86-94,共9页
在辛亥革命人道救护中,中国红十字会“京会”依托协和医学堂,组织四个救护医队,“分往战地,救济军人”。同时与所属天津分会采取联合行动,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整体而言,尽管“京会”不比“沪会”那么成绩卓著,且京沪两会各行其是... 在辛亥革命人道救护中,中国红十字会“京会”依托协和医学堂,组织四个救护医队,“分往战地,救济军人”。同时与所属天津分会采取联合行动,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整体而言,尽管“京会”不比“沪会”那么成绩卓著,且京沪两会各行其是,没能形成“合力”,影响救护效能的全面释放,但“京会”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红十字会 辛亥革命 人道救援 “京会”
下载PDF
抗美援朝与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防服务队的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池子华 吴佩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3-90,共8页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中,刚刚完成改组的中国红十字会发挥自身优势,先后组建七支国际医防服务队,深入战地,担负对朝人道救援使命。国际医防服务队的组建,是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集中体现。国际医防服务队是抗美援朝战争...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中,刚刚完成改组的中国红十字会发挥自身优势,先后组建七支国际医防服务队,深入战地,担负对朝人道救援使命。国际医防服务队的组建,是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集中体现。国际医防服务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一支不可忽视的人道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美援朝 中国红十字会 国际医防服务队
原文传递
辛亥革命中赤十字社及其慈善活动论述
4
作者 池子华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6-42,共7页
赤十字社是脱胎于中国赤十字会、整合中国赤十字社普济善会而形成的慈善组织,内分医药、卫生、普济、掩埋四部,各司其职。作为辛亥战事救援的新生力量,面对腥风血雨,赤十字社“以博爱为主义”,组织救护人员,在江浙沪地区以及武汉设立事... 赤十字社是脱胎于中国赤十字会、整合中国赤十字社普济善会而形成的慈善组织,内分医药、卫生、普济、掩埋四部,各司其职。作为辛亥战事救援的新生力量,面对腥风血雨,赤十字社“以博爱为主义”,组织救护人员,在江浙沪地区以及武汉设立事务所及临时医院,救伤葬亡;扶危济困,为饥寒交迫的难民送去温暖;创办苏州苦儿院,收养难童;发起江淮难儿救济会,救助灾童。赤十字社的人道行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十字社 慈善组织 辛亥革命 伤兵救护 难民救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