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腐再生法调控创面自噬促进糖尿病皮肤溃疡愈合的作用机制研究
1
作者 李琳琳 郭晶 +2 位作者 朱朝军 卢旭亚 张朝晖 《天津中医药》 2025年第4期496-503,共8页
[目的]探索化腐再生法调控创面自噬促进糖尿病皮肤溃疡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MX组)、化腐组(HF组)、再生组(ZS组)和化腐再生组(HFZS组),适应性喂养1周后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全... [目的]探索化腐再生法调控创面自噬促进糖尿病皮肤溃疡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MX组)、化腐组(HF组)、再生组(ZS组)和化腐再生组(HFZS组),适应性喂养1周后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切开+连续3 d肌肉注射醋酸氢化可的松制备糖尿病皮肤溃疡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每日常规换药1次,MX组应用凡士林油纱换药,HF组应用菠萝蛋白酶纱布换药,ZS组应用橡皮生肌膏外涂换药,HFZS组应用橡皮生肌膏外涂联合菠萝蛋白酶纱布换药。于换药治疗后第0、3、7、14天4个时点随机选取各组3只大鼠观察创面生长情况,计算创面面积变化、创面愈合率及组织病理染色,并于换药后第7天检测各组创面组织自噬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各组在治疗前创面面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7天和第14天时,HFZS组的创面面积明显小于其他3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组织病理染色提示各组治疗前创面均出现水肿,伴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在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各组创面组织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减少,水肿逐渐消退,其中HFZS组效果最好,第14天,HF组和ZS组浸润炎性细胞少于MX组,而HFZS组炎性细胞明显少于其他3组,肉芽基本无水肿,并可见较多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组织沉积。治疗至第7天时,与MX组相比,HF组Beclin-1蛋白及mR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3Ⅰ/Ⅱ蛋白及mRNA升高,P62蛋白及mRNA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HF组相比,HSZS组LC3Ⅰ/Ⅱ蛋白及mRNA升高,P62蛋白及mRNA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ZS组相比,HSZS组LC3Ⅰ/Ⅱ蛋白及mRNA升高,P62蛋白及mRNA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腐再生法能够促进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促进创面自噬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腐再生法 橡皮生肌膏 自噬 糖尿病皮肤溃疡
下载PDF
曹毅教授运用蒿芩清胆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2
作者 宋天浩 曹毅(指导) 《光明中医》 2024年第1期52-55,共4页
蒿芩清胆汤源于清代医书《重订通俗伤寒论》,主治少阳湿热、胆郁痰扰证。曹毅教授将蒿芩清胆汤精巧化裁,灵活应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此文阐述蒿芩清胆汤的方证特色及加减化裁,列举曹毅教授灵活运用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汤源于清代医书《重订通俗伤寒论》,主治少阳湿热、胆郁痰扰证。曹毅教授将蒿芩清胆汤精巧化裁,灵活应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此文阐述蒿芩清胆汤的方证特色及加减化裁,列举曹毅教授灵活运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皮肤病验案4则,总结其运用蒿芩清胆汤的临床经验,整理成文,以飨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屑风 湿疮 皮肤病 粉刺 日晒疮 蒿芩清胆汤 曹毅
下载PDF
MicroRNAs与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被引量:2
3
作者 罗宏宾 王友力 曹毅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44-845,共2页
MicroRNAs是一类非编码的单链小分子RNA,对于多细胞器官的发育和存活来说是非常关键的。目前已经发现明确与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发病相关的miRNAs有miR-203,miR-146a,miR-21,miR-125b。miR-203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皮肤特异性miRNA,它在皮肤... MicroRNAs是一类非编码的单链小分子RNA,对于多细胞器官的发育和存活来说是非常关键的。目前已经发现明确与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发病相关的miRNAs有miR-203,miR-146a,miR-21,miR-125b。miR-203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皮肤特异性miRNA,它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中有表达,在银屑病皮损的角质形成细胞中表达最为明显。miR-146a在银屑病中具有特异的上调作用,它能够调控天然免疫反应和肿瘤坏死因子通路。miR-125b亦参与肿瘤坏死因子通路,但对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的病情发展具有负向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S 皮肤炎症 银屑病 特应性皮炎
下载PDF
脓疱性银屑病并发肝豆状核变性1例
4
作者 柏忠韬 马丽俐 +4 位作者 何睦 沈思怡 方一妙 林金 沈巍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50-751,共2页
患者男,25岁。因全身反复发作红斑、鳞屑伴脓疱17余年,加重1个月于2019年3月19日来浙江省中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17年前无明显诱因下躯干出现斑块,色红,瘙痒明显,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3 d后皮损局部出现少量脓疱。17年前外院取左胸部皮... 患者男,25岁。因全身反复发作红斑、鳞屑伴脓疱17余年,加重1个月于2019年3月19日来浙江省中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17年前无明显诱因下躯干出现斑块,色红,瘙痒明显,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3 d后皮损局部出现少量脓疱。17年前外院取左胸部皮损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脓疱性银屑病。经口服复方甘草酸苷及外用艾洛松、卤米松软膏等治疗后症状好转,但仍有反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脓疱性 肝豆状核变性
原文传递
曹毅教授治疗糖尿病慢性难愈合创面经验
5
作者 宋天浩(指导) 曹毅 《光明中医》 2024年第7期1311-1314,共4页
此文旨在介绍曹毅教授治疗糖尿病慢性难愈合创面的临床经验。曹毅教授认为气血亏虚为创面难愈和复发的内在条件,瘀血为病理基础,毒为发病条件,三者相互影响导致疾病迁延难愈。治疗上主张细分皮损,精准辨证,将此病分为湿热蕴结、半阴半... 此文旨在介绍曹毅教授治疗糖尿病慢性难愈合创面的临床经验。曹毅教授认为气血亏虚为创面难愈和复发的内在条件,瘀血为病理基础,毒为发病条件,三者相互影响导致疾病迁延难愈。治疗上主张细分皮损,精准辨证,将此病分为湿热蕴结、半阴半阳、气血两虚、气虚血瘀4型论治;提倡内外合治、防治结合;并创有外治方黄芪生肌散,辨证选用,每获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疽 糖尿病慢性难愈合创面 气虚血瘀证 中医外治疗法 曾毅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wolf’s同位反应1例
6
作者 沈丹谦 马丽俐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11期49-50,共2页
同位反应描述了一种在先前已治愈的无关皮肤病的部位出现不同皮肤病的现象。Wolf在1988年将这种现象命名为“等位反应”,后在1995年改名为“同位反应”。带状疱疹后同位反应是最常见报道的同位反应^([1])。现回顾带状疱疹后wolf’s同位... 同位反应描述了一种在先前已治愈的无关皮肤病的部位出现不同皮肤病的现象。Wolf在1988年将这种现象命名为“等位反应”,后在1995年改名为“同位反应”。带状疱疹后同位反应是最常见报道的同位反应^([1])。现回顾带状疱疹后wolf’s同位反应患者1例资料,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27岁,右侧胸背部红斑丘疹伴瘙痒、疼痛1月余。2021年3月因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于我院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lf’s同位反应 湿疹样皮炎 带状疱疹
下载PDF
寻常型银屑病复发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园园 毛鹤 +2 位作者 曹毅 林金 陶茂灿 《浙江医学》 CAS 2022年第6期671-674,共4页
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TRM)是记忆性T细胞中的重要亚群,分为CD4^(+)TRM和CD8^(+)TRM,其中皮肤CD8^(+)TRM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尤其是复发关系密切。因此对于皮肤CD8^(+)TRM相关活性调控机制的研究有望成为寻常型银屑病复发防治的新干预靶... 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TRM)是记忆性T细胞中的重要亚群,分为CD4^(+)TRM和CD8^(+)TRM,其中皮肤CD8^(+)TRM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尤其是复发关系密切。因此对于皮肤CD8^(+)TRM相关活性调控机制的研究有望成为寻常型银屑病复发防治的新干预靶点。本文就皮肤CD8^(+)TRM在银屑病复发中的作用和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银屑病 复发 CD8^(+)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黄连解毒汤抗白念珠菌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及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曹毅 翁鹤 杨晓红 《环球中医药》 CAS 2013年第1期55-59,共5页
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临床上发生最为普遍的致病真菌,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目前主要以三唑类药物进行防治。但是由于药物长期广泛的使用及其作用位点的单一性,导致耐药问题日益突出。中药黄连解毒汤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并极大增强西... 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临床上发生最为普遍的致病真菌,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目前主要以三唑类药物进行防治。但是由于药物长期广泛的使用及其作用位点的单一性,导致耐药问题日益突出。中药黄连解毒汤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并极大增强西药杀菌作用,但至今相关其分子机制的研究鲜有涉及。本文在阐述目前国内外现有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高通量技术在黄连解毒汤抗白色念珠菌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黄连解毒汤 高通量测序技术 应用探讨
下载PDF
紫草素对HaCaT细胞Notch-1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9
9
作者 陈微 曹毅 杨晓红 《浙江医学》 CAS 2017年第3期156-159,共4页
目的研究紫草素对Ha Ca T细胞抑制增殖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紫草素(0、2、5、10、15μmol/L)作用后Ha Ca T细胞的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紫草素对Ha Ca T细胞抑制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变化;We... 目的研究紫草素对Ha Ca T细胞抑制增殖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紫草素(0、2、5、10、15μmol/L)作用后Ha Ca T细胞的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紫草素对Ha Ca T细胞抑制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Notch-1、Jagged1和Hes5蛋白的表达情况。RT-PCR检测下游信号分子Hes1和Hes5的m RNA表达。结果 10μmol/L紫草素即可显著抑制Ha Ca T细胞的增殖,且随着浓度的增加,紫草素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a Ca T细胞的增殖(均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10μmol/L紫草素能够显著诱导Ha Ca T细胞凋亡(P<0.01)。Western bolt法检测结果显示,Notch-1、Jagged1和Hes5蛋白表达逐渐降低。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Notch信号通路下游信号分子Hes1和Hes5的m RNA表达水平亦呈剂量依赖性降低。结论紫草素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a Ca T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Notch-1信号通路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素 HACAT NOTCH-1 JAGGED1 HES1 Hes5 细胞凋亡
下载PDF
敏感肌肤病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0
作者 孙丹 曹毅 +2 位作者 陶茂灿 杨晓红 罗宏宾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第9期866-869,共4页
据不完全统计发现,国内外约有1/3以上的人在一生中罹患过过敏性疾患,各个地区女性敏感肌肤者占正常人群50%以上[1]。肌肤敏感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皮肤发生变态反应,一般以颜面等皮肤薄嫩部位的瘙痒脱屑为初始症状,逐渐发展为耳、颈甚... 据不完全统计发现,国内外约有1/3以上的人在一生中罹患过过敏性疾患,各个地区女性敏感肌肤者占正常人群50%以上[1]。肌肤敏感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皮肤发生变态反应,一般以颜面等皮肤薄嫩部位的瘙痒脱屑为初始症状,逐渐发展为耳、颈甚至全身的轻度水肿、水疱、丘疹、脱屑、浸润性苔藓等改变,具有病因不明、病发率高、易诊难治、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等特点。临床以颜面部再发性皮炎、湿疹、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激素依赖性皮炎、痤疮、脂溢性皮炎、荨麻疹及其他过敏性皮炎患者为常见。近年来,关于敏感肌肤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成为医患之间关注的话题,而如何寻找敏感的原因,对于诊疗调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肌肤 病因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播散性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1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侯佳惠 曹俊敏 +2 位作者 杨雪静 王原 曹毅 《浙江医学》 CAS 2015年第13期1179-1180,共2页
患者男,28岁。2014年6月23日因“血三系低下6年,反复发热4月余”就诊,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收入我院。体检:体温39.9℃,脉搏140次/min ,呼吸20次/min,血压109/65mmHg;血白细胞0.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11.4%,淋... 患者男,28岁。2014年6月23日因“血三系低下6年,反复发热4月余”就诊,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收入我院。体检:体温39.9℃,脉搏140次/min ,呼吸20次/min,血压109/65mmHg;血白细胞0.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11.4%,淋巴细胞百分数86.9%,血红蛋白66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 患者 播散性 中性粒细胞 反复发热 血白细胞 淋巴细胞
下载PDF
糠秕马拉色菌对银屑病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依璐 杨晓红 曹毅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82-1284,共3页
银屑病的发病与感染糠秕马拉色菌的相关性近年来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银屑病是一类由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糠秕马拉色菌对于银屑病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但通过相关研究可以确定糠秕马拉色菌可诱发或加重银屑病并使银屑病持续... 银屑病的发病与感染糠秕马拉色菌的相关性近年来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银屑病是一类由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糠秕马拉色菌对于银屑病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但通过相关研究可以确定糠秕马拉色菌可诱发或加重银屑病并使银屑病持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糠秕马拉色菌 角质形成细胞 免疫反应
原文传递
紫草膏治疗儿童丘疹性荨麻疹36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罗宏宾 金玲琴 +4 位作者 杨晓红 陶茂灿 曹毅 马丽俐 余土根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第9期844-846,共3页
丘疹性荨麻疹是一种多发于温暖、潮湿季节的常见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在小于12岁的儿童(71.8%)、男性(63.6%)人群中更易受累[1-2]。皮损为躯干及四肢部位的红色丘疹样风团,伴剧烈瘙痒,中央有丘疹或水疱,散在或群集分布,常分... 丘疹性荨麻疹是一种多发于温暖、潮湿季节的常见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在小于12岁的儿童(71.8%)、男性(63.6%)人群中更易受累[1-2]。皮损为躯干及四肢部位的红色丘疹样风团,伴剧烈瘙痒,中央有丘疹或水疱,散在或群集分布,常分批出现,约在2周内消退,遗留短暂色素沉着,影响患儿生活。目前普遍认为昆虫叮咬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因素[3]。治疗上以口服抗组胺药物及外用糖皮质激素药物为主。笔者应用紫草膏治疗儿童丘疹性荨麻疹3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丘疹性荨麻疹 紫草膏
下载PDF
黄根醇提取物体外抗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谈潘莉 徐雯 曹毅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第3期224-227,共4页
目的观察黄根醇提取物体外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及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 M27-A2测定黄根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XTT法评价黄根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RT-PCR(q RT-PCR)检测黄根醇提取物作用... 目的观察黄根醇提取物体外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及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 M27-A2测定黄根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XTT法评价黄根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RT-PCR(q RT-PCR)检测黄根醇提取物作用后,ALS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黄根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8μg/m L;随着浓度的增加,黄根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增强,呈正相关性;16μg/m L黄根醇提取物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率随生物膜成熟逐渐降低;q RT-PCR结果显示,药物作用后ALS2、ALS3基因表达降低(7.87±0.27比5.15±0.34;6.24±0.51比2.13±0.23,P<0.05),ALS1基因表达无明显变化(6.11±0.14比5.95±0.31,P>0.05)。结论黄根醇提取物对体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ALS2、ALS3基因的表达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黄根醇提取物 RT-PCR
下载PDF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86例的甲状腺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蔡云雅 方红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5-367,374,共4页
目的探讨皮肌炎/多发性肌炎(DM/PM)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DM/PM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检测指标及其临床资料,依据其甲状腺功能检测结果是否正常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86例DM/PM患者中,甲状腺激素检测结... 目的探讨皮肌炎/多发性肌炎(DM/PM)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DM/PM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检测指标及其临床资料,依据其甲状腺功能检测结果是否正常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86例DM/PM患者中,甲状腺激素检测结果异常者54例(62.79%);其中甲状腺机能正常的病态综合征发生率最高(51.85%),其他依次为亚临床甲减、临床型甲减、亚临床甲亢、桥本甲状腺炎。与正常组相比,甲状腺激素异常组患者多见合并发热、胸膜炎/胸腔积液,也常出现CRP升高、低蛋白血症、血钙下降(P均<0.05)。结论 DM/PM患者合并甲状腺激素异常的发生率高,其中尤以甲状腺机能正常的病态综合征最为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肌炎 多发性肌炎 甲状腺 激素 病态综合征
原文传递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镶嵌疣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宏宾 刘依璐 +2 位作者 杨晓红 陶茂灿 曹毅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第11期2095-2096,共2页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镶嵌疣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方法对20例经过修治和水杨酸粉封包后的镶嵌疣患者进行ALA—PDT治疗。结果经过3.4次ALA-PDT治疗后,16例镶嵌疣患者皮损完全消退,4例部分消退,3个月后随...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镶嵌疣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方法对20例经过修治和水杨酸粉封包后的镶嵌疣患者进行ALA—PDT治疗。结果经过3.4次ALA-PDT治疗后,16例镶嵌疣患者皮损完全消退,4例部分消退,3个月后随访16例患者中2例复发。结论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可作为临床难治的镶嵌疣患者的一种备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镶嵌疣 5-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
下载PDF
复合微生态制剂对痤疮面部优势菌群的动态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罗宏宾 鲍丽霞 +2 位作者 乐纯琰 高天问 丁滨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2年第5期271-274,共4页
目的评估痤疮患者面部皮肤细菌群落的变化,以及在应用了复合微生态制剂14d的面部优势菌群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16S rDNAv3-v4区高通量测序分别对5名健康受试者和16例痤疮患者皮肤细菌群落进行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痤疮... 目的评估痤疮患者面部皮肤细菌群落的变化,以及在应用了复合微生态制剂14d的面部优势菌群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16S rDNAv3-v4区高通量测序分别对5名健康受试者和16例痤疮患者皮肤细菌群落进行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痤疮患者组面部细菌多样性较健康皮肤显著降低(P<0.05),痤疮丙酸杆菌相对丰度升高,表皮葡萄球菌相对丰度降低。使用复合微生态制剂后,葡萄球菌属及其中的表皮葡萄球菌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丙酸杆菌属及其中的痤疮丙酸杆菌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临床上痤疮症状改善。结论复合微生态制剂对痤疮面部优势细菌有调节作用,可以通过改善细菌群落结构防治痤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细菌群落 益生元 后生元
原文传递
斑块型汗管瘤1例
18
作者 罗宏宾 杨晓红 +2 位作者 刘依璐 曹毅 陶茂灿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35-237,共3页
汗管瘤(syringoma)是汗管末端分化的小汗腺导管瘤之一。本病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例大约为1∶2[1],且多在青春期前后发病。我科诊治了1例罕见的斑块型汗管瘤,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34岁。因左侧耳后斑块及丘疹10年余于2012年7月1... 汗管瘤(syringoma)是汗管末端分化的小汗腺导管瘤之一。本病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例大约为1∶2[1],且多在青春期前后发病。我科诊治了1例罕见的斑块型汗管瘤,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34岁。因左侧耳后斑块及丘疹10年余于2012年7月11日来我科就诊。患者10年余前左侧耳后出现黄褐色斑块,表面有蜡样光泽,无明显自觉症状,近年来皮损有逐渐增多、增大趋势,部分融合,斑块周围出现芝麻大丘疹,表面亦有蜡样光泽。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否认有糖尿病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管瘤 斑块型
原文传递
痤疮外治法研究近况 被引量:1
19
作者 齐凤鸣 余土根 《光明中医》 2009年第3期579-580,共2页
关键词 外治法 综述
下载PDF
CO2激光联合治疣胶囊治疗对尖锐湿疣复发率的影响
20
作者 杨晓红 罗宏宾 +1 位作者 陶茂灿 曹毅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5期676-677,共2页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所致的一种常见性传播疾病。目前治疗CA的方法有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及外用药物、艾拉光动力疗法等,但上述方法存在复发率高或治疗费用高等...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所致的一种常见性传播疾病。目前治疗CA的方法有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及外用药物、艾拉光动力疗法等,但上述方法存在复发率高或治疗费用高等问题。作者自2007年9月至2010年12月对本院60例尖锐湿疣患者采取CO,激光清除疣体后,配合口服院内制剂治疣胶囊,在降低患者复发率方面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CO2激光 物理治疗 复发率 胶囊 人类乳头瘤病毒 性传播疾病 光动力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