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碳交易试点地区碳市场-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坤阳 顾光同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37,共9页
促进碳市场、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碳中和2060”目标的根本保障。基于我国7个碳交易试点地区2014—2019年的相关数据,首先构建地区碳市场、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度指标体系,测度协调发展水平,最后借鉴Tobit模... 促进碳市场、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碳中和2060”目标的根本保障。基于我国7个碳交易试点地区2014—2019年的相关数据,首先构建地区碳市场、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度指标体系,测度协调发展水平,最后借鉴Tobit模型分析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固定资产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及科技投入对碳市场-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各碳交易试点地区碳市场、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北京和广东为良好协调,天津、上海、深圳和湖北为中级协调,重庆为初级协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固定资产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及科技投入对各碳交易试点地区协调发展度影响的正负效应和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可为全国碳市场的统一建设、地区经济绿色发展以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市场 经济增长 环境保护 协调发展 TOBIT模型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碳排放差异研究
2
作者 吕梦姗 李雷 王成军 《安顺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18-126,共9页
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导致食物消费碳排放的变化,进而影响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文章基于1995—2019年长三角城乡居民7大类食物消费数据,探究长三角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差异,采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探究不同类型食物的人均消... 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导致食物消费碳排放的变化,进而影响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文章基于1995—2019年长三角城乡居民7大类食物消费数据,探究长三角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差异,采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探究不同类型食物的人均消费量对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长三角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同时呈现二元性和趋同性特征。第二,低分位食物消费碳排放群体的城乡差异较大,高分位食物消费碳排放群体的城乡差异较小。第三,未来需特别关注低分位农村群体的食物消费碳排放以及高分位城镇群体的食物消费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食物消费 碳排放 无条件分位数回归
下载PDF
碳排放配额制度的比例原则检视及优化进路——基于三个碳交易立法文本的规范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陈真亮 项如意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8-91,共14页
碳排放配额制度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法治保障。但鉴于央地相关制度安排与实施存在规制错位与缺位、规制过度、规制重叠等问题,尚待加强“目的-手段”关系理论指导下的理性分析。在比例原则的检视下,前述碳排放配额制度的系列规制... 碳排放配额制度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法治保障。但鉴于央地相关制度安排与实施存在规制错位与缺位、规制过度、规制重叠等问题,尚待加强“目的-手段”关系理论指导下的理性分析。在比例原则的检视下,前述碳排放配额制度的系列规制问题主要源于“自上而下”强制型或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建构模式,欠缺对规制手段适当性、必要性及均衡性的充分考量。碳排放配额制度的法治优化可从以下三方面重点展开:一是坚持配额覆盖的共同原则与时空分配的区别原则;二是提升事实认定科学化与价值判断民主化水平,科学贯彻风险预防原则;三是加强碳排放的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互动,并在未来《环境法典》等相关法律中强化涉碳制度间的均衡协调,以促进碳排放规制目标与制度体系的融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比例原则 环境法典
下载PDF
中国碳市场试点区碳交易价格驱动因素及其时空异质性 被引量:4
4
作者 宋雅贤 顾光同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2-41,共10页
基于深圳、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湖北、重庆等7个碳试点地区2014—2019年碳交易价格季度面板数据,首先,在构建能源强度权重矩阵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莫兰指数分析碳交易价格的时空特征;然后,使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对碳交易... 基于深圳、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湖北、重庆等7个碳试点地区2014—2019年碳交易价格季度面板数据,首先,在构建能源强度权重矩阵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莫兰指数分析碳交易价格的时空特征;然后,使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对碳交易价格的驱动因素及其时空异质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点地区碳交易价格具有明显的时空集聚效应和显著空间相关性;不同试点地区碳交易价格的驱动因素存在显著时空异质性,产业结构、工业总产值、能源结构、碳市场交易量、惩罚力度、控排企业数量以及森林覆盖率是其重要的驱动因素;气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减排目标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特征。通过分析认为,目前应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制定碳交易政策、健全森林保护机制,以及加强跨区域合作有效衔接各碳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市场 碳交易价格 驱动因素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时空异质性
下载PDF
论碳市场建设 被引量:16
5
作者 沈满洪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6-91,共6页
碳市场是碳排放权市场和碳汇市场的总称。相对于“税率确定,总量不定”的碳税制度,碳市场具有“总量确定,价格不定”的特色,更有利于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碳市场具有总量控制为前提、边际成本差异性、经济主体理性选择等资源与... 碳市场是碳排放权市场和碳汇市场的总称。相对于“税率确定,总量不定”的碳税制度,碳市场具有“总量确定,价格不定”的特色,更有利于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碳市场具有总量控制为前提、边际成本差异性、经济主体理性选择等资源与环境市场的一般特征,还具有碳排放权与碳汇市场的结合、碳排放权和碳汇的交易活动不受时空限制、减碳节能减污一体化等特性。碳市场建设具有显著的生态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碳市场可以促进碳减排从而实现经济生态化,可以通过碳汇交易实现生态经济化,可以通过碳市场一体化促进城乡的共同富裕,可以通过碳市场的国际合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碳市场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科学测算基于“气候阈值”的碳排放总量,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分配碳排放配额,努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和工程技术碳汇能力,建立碳源碳汇监测核查体系和碳市场交易平台,鼓励开展碳排放权和碳汇的市场交易。碳市场建设需要注意“五个防止”:防止“吉登斯悖论”效应——不是顺势而为而是相互推诿,防止碳排放权和碳汇的价格锁定——出现数量和价格的双锁定导致的有场无市,防止碳汇的低价出口,防止碳市场中碳排放权市场与碳汇市场、碳市场与其他资源与环境市场、区域之间碳市场的人为割裂,防止因垄断、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所致的碳市场失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市场 碳排放权 碳汇 碳达峰 碳中和
下载PDF
全球比较视野下中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测度与结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权希佳 钱志权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2年第4期1-9,共9页
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我国农业高消耗、高碳化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改善农业出口贸易中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成为降低农业高碳化出口的关键,对实现我国低碳农业颇有价值。通过构建GMRIO模型,利用2007-2019年可比价格连续时间非竞争型... 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我国农业高消耗、高碳化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改善农业出口贸易中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成为降低农业高碳化出口的关键,对实现我国低碳农业颇有价值。通过构建GMRIO模型,利用2007-2019年可比价格连续时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测度和结构分解亚洲、北美、欧盟主要国家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研究表明:我国农业出口贸易转型取得初步成效,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降幅较快,但仍高于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急剧下降是我国农业出口贸易增加值隐含碳的关键影响因素;应合理制定农业出口规模优化政策,适当提高农业贸易壁垒,减少别国对我国农业出口增加值隐含碳的转移,同时提高一些低附加值、低排放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综合附加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农业出口增加值 结构分析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吕梦姗 王成军 李雷 《新余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4-43,共10页
长三角地区居民食物消费整体向高碳的动物性食物消费转变,给全社会实现“双碳”目标带来极大的挑战。利用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7大类食物消费数据,采用结构分解法对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变化进行测算。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城乡... 长三角地区居民食物消费整体向高碳的动物性食物消费转变,给全社会实现“双碳”目标带来极大的挑战。利用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7大类食物消费数据,采用结构分解法对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变化进行测算。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呈现二元性和趋同性特征,人均食物消费总量变化与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是长三角地区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控制肉禽类和粮食类消费是减少食物消费碳排放的主要突破口。未来应着力推动长三角地区居民膳食结构调整,实现居民膳食平衡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食物消费 膳食结构 碳排放 结构分解法
下载PDF
商业信用环境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吗? 被引量:14
8
作者 沈满洪 陈海盛 应瑛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本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借鉴CEI指数对商业信用环境进行表征,进而采用空间计量法探索商业信用环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及传导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商业信用环境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倒"U"... 本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借鉴CEI指数对商业信用环境进行表征,进而采用空间计量法探索商业信用环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及传导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商业信用环境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倒"U"形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中部和西部地区商业信用环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情况与总体保持一致,但东部地区表现不明显;基础设施、知识外溢、劳动力市场高级程度和环境规制是商业信用环境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传导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信用环境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超效率SBM模型 “金融发展悖论”
原文传递
绿色信用监管制度:理论逻辑、关系演化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7
9
作者 沈满洪 陈海盛 应瑛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2-132,共11页
绿色信用监管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治理创新,需要从整体和局部视角研究其理论逻辑、内部关系演化与具体实践路径。绿色信用监管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以夯实现代市场基础为目标、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信息共享应用为重点的中国式绿色制度,是基于... 绿色信用监管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治理创新,需要从整体和局部视角研究其理论逻辑、内部关系演化与具体实践路径。绿色信用监管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以夯实现代市场基础为目标、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信息共享应用为重点的中国式绿色制度,是基于多主体关系性合约网络的激励相容制度创新。绿色信用监管制度通过构建内部与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制衡关系,有利于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机制合力以及避免“监管监管者”悖论。监管制度子制度之间具有替代性、互补性和时序性。当存在替代性时,要优化制度选择;当存在互补性时,要重视前提性制度创设、制度匹配耦合和制度绩效提升。在技术性监管和制度性监管耦合作用下,从机制设计到监管实践、再从监管成效到机制完善的螺旋式迭代升级路径,构成了中国绿色信用监管制度的实践路径。绿色信用监管制度的完善,有助于进一步健全信用数字化监管长效机制,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信用监管 适应性制度 理论逻辑 关系演化 实践路径
原文传递
以色列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启示
10
作者 陈海盛 沈满洪 《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 2022年第1期112-120,共9页
作为创造经济奇迹国度,以色列政府专注源头创新,坚定地将创新作为准公共品对外提供。以色列创新生态系统包括制度体系完备、创新主体耦合交互及要素配置有效三个特征,其中设计巧妙连接机制是关键,阶梯性制度体系是基础,高水准要素配置... 作为创造经济奇迹国度,以色列政府专注源头创新,坚定地将创新作为准公共品对外提供。以色列创新生态系统包括制度体系完备、创新主体耦合交互及要素配置有效三个特征,其中设计巧妙连接机制是关键,阶梯性制度体系是基础,高水准要素配置是直接驱动力。建议平衡制度方向推进组织创新、提高创新政策跨部门及跨区域协作、强化数据要素优化配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头创新 准公共品 连接机制 组织创新 创新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