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因素HCV结构区基因重组体诱发小鼠产生抗体的影响
1
作者 窦骏 刘克洲 +3 位作者 陈智 刘勇 何男祥 徐陈槐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6期49-50,共2页
寻求HCV基因免疫的最佳动物实验方法,探讨不同处理因素对基因重组体pCD-HCV1诱发小鼠产生抗体的影响。方法: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重组体pCD-HCV1,采用不同免疫次数、途径、剂量和不同处理方法免... 寻求HCV基因免疫的最佳动物实验方法,探讨不同处理因素对基因重组体pCD-HCV1诱发小鼠产生抗体的影响。方法: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重组体pCD-HCV1,采用不同免疫次数、途径、剂量和不同处理方法免疫Balb/c小鼠。结果:重组体pCD-HCV1经肌肉1、2、3和4次免疫小鼠后(100μg/只,n=12),抗体水平分别为0183±0006、0428±005、0707±008和0773±007(A值,下同)。其中4次免疫小鼠的抗体水平最高;pCD-HCV经灌胃、腹腔注射、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100μg)不同途径分别免疫小鼠(n=6)抗体水平依次为0138±0005、0178±007、0233±008和0691±005,SNK统计显示,肌肉注射途径与其他3种注射途径相比,抗体水平有显著差异(P<0001);以不同剂量(10、50和100μg)分别免疫小鼠(n=8),抗体水平依次为011±009、033±004和070±007;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用普鲁卡因100μg(0.4mg)肌肉注射小鼠24h后,再肌肉、皮下注射pCD-H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D-HCV1 基因重组体 丙型肝炎病毒 抗体 免疫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