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侵蚀艾肯菌致鼻咽部合并中耳感染1例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
作者 李锃亮 张槿 +1 位作者 王梓合 朱瑾 《浙江医学》 CAS 2021年第7期769-771,I0008,共4页
侵蚀艾肯菌作为一种人类黏膜表面定植菌,引发的机会感染在临床较为少见,一旦感染可导致反复局部、远处脓肿及全身感染症状,且确诊较为困难。本文回顾2020年6月1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鼻咽部合并中耳侵蚀艾... 侵蚀艾肯菌作为一种人类黏膜表面定植菌,引发的机会感染在临床较为少见,一旦感染可导致反复局部、远处脓肿及全身感染症状,且确诊较为困难。本文回顾2020年6月1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鼻咽部合并中耳侵蚀艾肯菌感染患者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为临床进一步加深对该细菌的认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艾肯菌 鼻咽部 特殊感染 中耳
下载PDF
变应性鼻炎防治中环境控制和健康教育的中国专家共识(2024,北京)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洪田 杨钦泰 +46 位作者 叶菁 余少卿 许元腾 孟娟 杨玉成 唐隽 洪海裕 顾瑜蓉 刘文龙 张维天 王向东 张立强 许昱 魏欣 陈建军 左可军 安云芳 刘锋 李勇 王天生 陆美萍 孟粹达 谢志海 孙悦奇 邱前辉 曾明 许成利 王英 杨艳莉 徐睿 喻国冻 石照辉 叶惠平 孙亚男 张天虹 雍军 杭伟 谭国林 孙娜 杨贵 巴罗 姜彦 娄鸿飞 叶青 王学艳 李华斌 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尽管国内外变应性鼻炎(AR)诊疗指南均一致认可“防治结合、四位一体”的治疗策略,但是相对于过敏原检测、抗过敏药物治疗、过敏原免疫治疗(AIT)而言,人们对环境控制和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研究较少、文献数量也不多。有鉴于此,中国... 尽管国内外变应性鼻炎(AR)诊疗指南均一致认可“防治结合、四位一体”的治疗策略,但是相对于过敏原检测、抗过敏药物治疗、过敏原免疫治疗(AIT)而言,人们对环境控制和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研究较少、文献数量也不多。有鉴于此,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的中青年专家们集体撰写了本共识,以期为临床医生进行环境控制和健康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提高AR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过敏原 免疫治疗 环境控制 健康教育 预防
下载PDF
慢性鼻窦炎患者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后糖皮质激素经鼻腔脉冲雾化与口服给药效果比较 被引量:42
3
作者 刘文 韩淼淼 +4 位作者 苏文莲 刘永亮 王丹 孙士平 李勇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23期84-86,共3页
目的比较糖皮质激素经鼻腔脉冲雾化与口服给药在慢性鼻窦炎患者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FESS)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慢性鼻窦炎患者4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口服组22例、雾化组23例。两组均在行FESS后接受相同的术后常规处理,术后2周雾... 目的比较糖皮质激素经鼻腔脉冲雾化与口服给药在慢性鼻窦炎患者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FESS)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慢性鼻窦炎患者4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口服组22例、雾化组23例。两组均在行FESS后接受相同的术后常规处理,术后2周雾化组经鼻腔脉冲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口服组口服甲泼尼龙片,疗程均为2周。术后2、4、8、12周随访患者,行鼻炎总症状评分(TNSS)及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以评价疗效;记录不良反应,检测给药前、给药2周后的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以评估安全性。结果两组TNSS、Lund-Kennedy评分均随时间推移降低;除雾化组术后4周的Lund-Kennedy评分外,两组各时点TNSS、Lund-Kennedy评分与同组前一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雾化组术后4周TNSS、Lund-Kennedy评分均高于口服组(P均<0.05),两组其余时点TNSS、Lund-Kenned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口服组与雾化组治疗前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分别为(17.12±2.80)、(16.84±3.25)μg/dL,治疗2周后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分别为(6.70±2.93)、(15.01±3.39)μg/dL;口服组治疗2周后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及雾化组治疗2周后(P均<0.05),雾化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组治疗后胃部不适1例、血压升高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雾化组随访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鼻窦炎患者FESS后经鼻腔脉冲雾化糖皮质激素较口服给药的近期疗效略差、远期疗效基本一致,但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鼻窦炎 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 糖皮质激素 鼻腔脉冲雾化 口服给药
下载PDF
免疫调节剂治疗鼻部炎症性疾病专家共识(2023,深圳)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贵 廖芸 +40 位作者 张维天 余少卿 杨钦泰 王向东 陈建军 孟娟 孟粹达 许元腾 孙悦奇 许成利 王英 杨玉成 刘锋 孙娜 赵可庆 唐隽 杨艳莉 陆美萍 邱前辉 王洪田 喻国冻 安云芳 左可军 石照辉 叶惠平 孙斌 孙亚男 曾明 许昱 巴罗 张天虹 顾瑜蓉 王天生 叶菁 谢志海 洪海裕 魏欣 徐睿 李勇 李华斌 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14,共14页
鼻部炎症性疾病临床主要包括变应性鼻炎(AR)、非变应性鼻炎(NAR)和慢性鼻窦炎(CRS),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涉及遗传学、免疫调节、炎症介质、环境因素、微生物群状态等多方面,传统药物治疗后部分患者症状仍无法缓解或出现不必要的副作... 鼻部炎症性疾病临床主要包括变应性鼻炎(AR)、非变应性鼻炎(NAR)和慢性鼻窦炎(CRS),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涉及遗传学、免疫调节、炎症介质、环境因素、微生物群状态等多方面,传统药物治疗后部分患者症状仍无法缓解或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且容易反复发作或呈慢性持续状态,因其发病多与免疫失衡相关,免疫调节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近年来,免疫调节剂的品种和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化学合成制剂、生物制剂、人和动物免疫系统的产物、中药及其制剂等。但免疫调节剂治疗鼻部炎症疾病缺乏高水平的循证医学证据,使用尚不规范,因此,我们特组织该领域有经验的中青年鼻科专家,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了免疫调节剂治疗鼻部炎症性疾病专家共识,本共识从鼻部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角度出发,系统总结了鼻炎及CRS常用免疫调节剂的免疫作用机制、临床研究证据、适应证、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等,以供临床医生在选择和应用免疫调节剂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非变应性鼻炎 慢性鼻窦炎 免疫调节剂 专家共识
下载PDF
自噬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静 李勇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8年第6期637-640,共4页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对人类健康、生活质量及劳动生产力造成了严重损害。虽然现有的药物治疗能够明显改善AR症状,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来研究表明自噬(auto-phagy)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基因多态性、参与免疫应答及...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对人类健康、生活质量及劳动生产力造成了严重损害。虽然现有的药物治疗能够明显改善AR症状,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来研究表明自噬(auto-phagy)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基因多态性、参与免疫应答及气道重塑等几方面调节气道炎性反应。本文就自噬在变应性鼻炎中可能的发病机制以及相关研究做一综述,探讨自噬调节为AR防治提供的新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变应性鼻炎 机制
下载PDF
实验性鼻窦炎嗅黏膜形态学与ATP酶变化的研究
6
作者 王斌 李勇 +2 位作者 曹晓林 金卫东 刘锋 《健康研究》 CAS 2019年第4期424-427,共4页
目的探讨实验性鼻窦炎中嗅黏膜形态学及嗅黏膜中Na^+-K^+-ATP酶表达的变化。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鼻窦炎组和手术处理组,鼻窦炎组和手术处理组构建鼻窦炎模型,手术处理组施行上颌窦开放术后观察嗅黏膜恢复情况... 目的探讨实验性鼻窦炎中嗅黏膜形态学及嗅黏膜中Na^+-K^+-ATP酶表达的变化。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鼻窦炎组和手术处理组,鼻窦炎组和手术处理组构建鼻窦炎模型,手术处理组施行上颌窦开放术后观察嗅黏膜恢复情况。采用HE染色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嗅黏膜形态变化,采用化学比色法测量嗅黏膜ATP酶含量。结果炎症状态下的兔嗅黏膜随病程迁延,上皮层纤毛脱落增加、炎细胞浸润、鳞状上皮化生、上皮坏死,固有层腺体化生、减少、纤维化;透射电镜下,Na^+-K^+-ATP酶的颗粒变细小、颜色变淡甚至消失。内窥镜鼻窦手术后,黏膜上皮层和固有层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Na^+-K^+-ATP酶颗粒变粗大、颜色变深。手术处理组的ATP酶含量(0.229±0.100μmolPi/mg)与鼻窦炎组(0.124±0.033μmolPi/m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的ATP酶含量(0.248±0.082μmolPi/mg)与手术处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状态使嗅粘膜中Na^+-K^+-ATP酶的表达降低可能是导致嗅觉障碍发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炎 实验性 嗅黏膜 NA^+-K^+-ATP酶
下载PDF
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谱及舌下免疫治疗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刘湘 楼响瑜 +2 位作者 高月秋 曹晓林 李勇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9年第9期491-494,共4页
目的调查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变应原构成情况,对部分患者采用尘螨滴剂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并用智能手机医疗社交网络自媒体管理方法对该疗法的依从性进行研究。方法统计自2012年1月~2017年8月本院接诊的5579... 目的调查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变应原构成情况,对部分患者采用尘螨滴剂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并用智能手机医疗社交网络自媒体管理方法对该疗法的依从性进行研究。方法统计自2012年1月~2017年8月本院接诊的5579例AR患者的变应原检测结果。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28例尘螨过敏AR患者,男260例,女268例接受SLIT并进行随访。根据随访方法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打电话随访组和B组微信群随访组,分析患者对SLIT的依从性和影响因素。结果 AR患者粉尘螨/屋尘螨的阳性率达到80.8%。采用SLIT 2年后,528例患者总脱落率42.42%。A组坚持治疗达2年仅91例(34.47%),B组213例(80.68%)。患者性别不影响SLIT依从性(P>0.05),但年龄影响SLIT依从性(P <0.05)。脱落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短期内疗效佳(37.95%)、经济因素(29.91%)。结论尘螨是AR患者的主要变应原;尘螨AR患者进行SLIT 2年依从率达57.58%,脱落率为42.42%,脱落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短期内疗效佳、经济因素、担心副作用等。充分利用自媒体管理方法建立医患微信群定期宣教及时答疑等措施可显著提高SLIT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炎 变应性 常年性 粉尘螨 脱落率 舌下免疫治疗
下载PDF
外周血microRNA在评估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马程程 王雪梅 +1 位作者 韩奕垣 曹晓林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0年第2期132-135,139,共5页
头颈部肿瘤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具有低生存率、高复发率和第二原发癌高出现率等特点,颈淋巴结转移是制订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micro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的小分子RNA,广泛参与基因转录后调控活动,可通过转录抑制、诱导... 头颈部肿瘤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具有低生存率、高复发率和第二原发癌高出现率等特点,颈淋巴结转移是制订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micro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的小分子RNA,广泛参与基因转录后调控活动,可通过转录抑制、诱导mRNA切割和降解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发育等,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外周血microRNA测定判断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可行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 微小核糖核酸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基于铁死亡相关基因构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预后预测模型并验证 被引量:1
9
作者 贺晴 曹晓林 +1 位作者 韩弈垣 刘翰林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第4期64-68,共5页
目的 构建基于铁死亡相关基因(ferroptosis-related genes, FRGs)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预后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 从TCGA和GEO数据库下载HNSCC RNA-seq数据及相关临床数据,分别作为训练队... 目的 构建基于铁死亡相关基因(ferroptosis-related genes, FRGs)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预后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 从TCGA和GEO数据库下载HNSCC RNA-seq数据及相关临床数据,分别作为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从FerrDb网站提取共259个FRGs。利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在训练队列中筛选与HNSCC患者预后有关的FRGs(P<0.01)。利用Lasso COX回归分析构建预后预测模型,并根据风险评分公式计算各临床样本的风险系数,然后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时间依赖性受试者操作特征(time-dependent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time ROC)曲线评估该模型效能。同理,验证该模型在验证队列中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最后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对该预后预测模型进行独立预后分析。结果 训练队列中与HNSCC患者预后显著相关的FRGs共有12个,在此基础之上利用Lasso COX回归算法构建了11个FRGs构成的预后预测模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高风险组的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低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ime 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预测第1、3、5年总生存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649、0.729、0.688。独立预后分析显示,该评分模型可作为预测HNSCC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该模型在验证队列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11个FRGs的预后预测模型,且可作为HNSC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铁死亡相关基因 TCGA GEO 预后模型
下载PDF
鼻咽癌中MSH6基因甲基化和转录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10
作者 金玉华 倪海峰 周珍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0年第11期968-972,共5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中MSH6基因甲基化和转录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选取60例鼻咽癌组织作为研究组,30例正常鼻咽上皮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半定量反转录PCR和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两组中MSH6基因甲基化及转录表达水平,并分析MSH6基因... 目的探讨鼻咽癌中MSH6基因甲基化和转录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选取60例鼻咽癌组织作为研究组,30例正常鼻咽上皮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半定量反转录PCR和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两组中MSH6基因甲基化及转录表达水平,并分析MSH6基因甲基化对鼻咽癌组织转录表达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研究组中MSH6基因甲基化明显高于对照组,MSH6基因相对转录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t=-4.07,P均<0.05)。研究组中不同性别、年龄、T分期、N分期、TNM分期及病理类型的MSH6基因甲基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80、0.26、0.42、0.35、2.50、0.88,P均>0.05)。研究组中不同性别、年龄、T分期、N分期、TNM分期及病理类型的MSH6基因相对转录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23、-0.01、0.56、-0.59、-1.37、-0.74,P均>0.05)。甲基化鼻咽癌组中MSH6基因相对转录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非甲基化鼻咽癌组(t=-26.80,P<0.05)。结论鼻咽癌组织中MSH6基因甲基化可能参与调控其转录表达,MSH6基因甲基化具有肿瘤特异性,MSH6基因甲基化有望作为鼻咽癌早期辅助诊断的分子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H6 鼻咽癌 甲基化 转录表达
下载PDF
体外新霉素损伤HEI-OC-1细胞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文 孙士平 +4 位作者 王丹 韩淼淼 刘永亮 李勇 管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52-657,共6页
目的目前尚不清楚HEI-OC-1细胞对耳毒性药物的反应和机制是否与耳蜗毛细胞相似。本研究以新霉素为耳毒性药物诱导HEI-OC-1细胞死亡,并探讨新霉素对HEI-OC-1细胞的损伤机制。方法HEI-OC-1细胞培养,加入新霉素诱导死亡,应用光镜、CCK-8检... 目的目前尚不清楚HEI-OC-1细胞对耳毒性药物的反应和机制是否与耳蜗毛细胞相似。本研究以新霉素为耳毒性药物诱导HEI-OC-1细胞死亡,并探讨新霉素对HEI-OC-1细胞的损伤机制。方法HEI-OC-1细胞培养,加入新霉素诱导死亡,应用光镜、CCK-8检测HEI-OC-1细胞对新霉素的敏感性,应用流式细胞、免疫荧光、qRT-PCR检测HEI-OC-1细胞对新霉素的氧化应激机制。结果新霉素以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方式诱导HEI-OC-1细胞死亡。氧化应激参与了HEI-OC-1细胞的凋亡和坏死。新霉素作用后,HEI-OC-1细胞的抗氧化-促氧化平衡被破坏,促进线粒体ROS积累,诱导MMP丢失,进而诱导HEI-OC-1细胞死亡。这种机制与新霉素在体内的损伤耳蜗毛细胞的机制相似。结论HEI-OC1细胞系可以提供一种细胞模型系统来研究新霉素等耳毒性药物对耳蜗毛细胞的损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 毛细胞 HEI-OC-1细胞 氧化应激 氨基糖苷类
下载PDF
乳突根治术后再行修正手术的适用范围与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湘 高月秋 +1 位作者 楼响瑜 黄益灯 《浙江医学》 CAS 2019年第5期464-466,共3页
目的探讨乳突根治术后再行修正手术的适用范围并观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乳突根治术后再行修正手术患者26例(胆脂瘤24例,慢性中耳炎2例),乳突根治术后术耳均持续或间歇性流脓伴听力下降;其中22例行病变切除后听骨链重建,4例未行听骨链重... 目的探讨乳突根治术后再行修正手术的适用范围并观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乳突根治术后再行修正手术患者26例(胆脂瘤24例,慢性中耳炎2例),乳突根治术后术耳均持续或间歇性流脓伴听力下降;其中22例行病变切除后听骨链重建,4例未行听骨链重建,予咽鼓管封闭;所有患者行耳甲腔成型、自体骨粉或耳后肌骨膜瓣乳突缩腔、自体软骨重建上鼓室及外耳道后壁,术中取中耳乳突分泌物与病变组织送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26例患者修正术后干耳时间(6.1±2.2)周,术后气导平均听阈(500、1 000、2 000、4 000Hz)低于术前[(56.2±38.2)d B vs (62.2±28.4)d B],术后气骨导差(ABG)亦低于术前[(28.4±25.6)d B vs(38.4±14.6d)d B],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例行咽鼓管封闭患者术后6个月听力气骨导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余22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术后ABG低于术前[(15.8±8.2)d B vs (35.5±13.6)d B,P<0.05]。1例分泌物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的患者术后并发化脓性软骨膜炎,经多次清创及换药后治愈,遗留轻度耳廓畸形。所有患者随访26个月以上,疗效稳定。结论乳突根治术后不干耳的主要原因是中耳乳突病变组织残留、面神经嵴过高及耳道口狭小。再行修正手术时完全切除病变组织及乳突气房,使用耳后肌骨膜瓣与骨粉缩窄乳突腔,行耳甲腔成型术扩大外耳道口有助于引流,从而缩短干耳时间;可利用软骨重建上鼓室及外耳道后壁;人工听骨听力重建和鼓室成型术可提高患者听力;无条件行听力重建的患者,行咽鼓管鼓口阻塞封闭也可达到术后早期干耳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突根治术 再手术 鼓室成型 疗效
下载PDF
喉鳞状细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关键长链非编码RNA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雪梅 韩弈垣 +1 位作者 贺晴 曹晓林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1年第3期133-138,共6页
目的分析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mRNA表达谱的变化,构建LSCC颈淋巴结转移关键lncRNA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例LSC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和1... 目的分析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mRNA表达谱的变化,构建LSCC颈淋巴结转移关键lncRNA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例LSC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和1例LSCC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喉癌组织标本、癌旁组织标本和颈部淋巴结组织标本,通过CeRNA芯片技术筛选出喉癌组织、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织及淋巴结阳性转移的淋巴结组织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和mRNA;基于差异lncRNA和mRNA表达信号值进行共表达分析,通过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间接预测LSCC颈淋巴结转移关键lncRNA的生物学功能。结果筛选出喉癌组织、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织、淋巴结阳性转移的淋巴结组织中差异表达最明显的lncRNA 6种:CCAT1、lnc-AC096644.1-5:1、lnc-KRT79-1:1、lnc-RP11-90M5.1.1-5:1、NONHSAT132596和RP11-574O7.1;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织中43个差异表达的lncRNA和15个差异表达的mRNA,淋巴结阳性转移的淋巴结组织中102个差异表达的lncRNA和38个差异表达的mRNA参与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图的构建。结论 LncRNA的异常表达与LSCC发生及颈淋巴结转移有关,LSCC颈淋巴结转移相关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图的构建为LSCC的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模型 结构 淋巴转移 长链非编码RNA 网络调控
下载PDF
喉鳞状细胞癌m6A相关基因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弈垣 王雪梅 +1 位作者 贺晴 曹晓林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第6期88-93,共6页
目的构建基于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相关基因的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预后预测模型。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LSCC RNA-seq数据及相关临床数据,利用R4.0.3软件筛选并提取LSCC组织中显著差... 目的构建基于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相关基因的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预后预测模型。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LSCC RNA-seq数据及相关临床数据,利用R4.0.3软件筛选并提取LSCC组织中显著差异表达的m6A相关基因(P<0.05)。利用Lasso回归算法构建预后预测模型,并根据风险评分公式计算各临床样本的风险系数,取中位数将样本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然后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该模型效能,并进一步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对该预后预测模型进行独立预后分析。结果LSCC组织中显著差异表达的m6A相关基因共有9个(METTL3、YTHDF1、YTHDC2、ALKBH5、HNRNPC、RBM15、WTAP、FTO和KIAA1429),在此基础之上利用Lasso回归算法构建了预后预测模型。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风险组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低风险组,且两组的5年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性(AUC>0.7)。独立预后分析显示该评分模型可作为独立预后因素(P=0.000)对LSCC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基于m6A相关基因的预后预测模型,且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鳞状细胞癌 N6-甲基腺苷 TCGA 预后模型
下载PDF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对颌面发育的影响和机制
15
作者 高菡冰 管明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58-761,768,共5页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实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会使儿童颌面部发育异常,而颌面部的异常发育可能导致OSA病情持续发展以及颌面部的持续异常发育,对孩子身心造成不利影响。了解OSA对儿童颌面发育的影响和机...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实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会使儿童颌面部发育异常,而颌面部的异常发育可能导致OSA病情持续发展以及颌面部的持续异常发育,对孩子身心造成不利影响。了解OSA对儿童颌面发育的影响和机制,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及治疗儿童OSA以及颌面发育不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儿童 颌面部发育 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