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构式同伴互助教学在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技能中的应用
1
作者 刘晓艳 吴银华 +3 位作者 白娟 王苏 孙青苗 乔建军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5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在基于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探讨结构化同伴互助教学(peer-assisted learning,PAL)在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并培训三年级和一、二年级皮肤科专业基地住院医师作为同伴互助教学指导医师,选择2023年1月... 目的在基于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探讨结构化同伴互助教学(peer-assisted learning,PAL)在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并培训三年级和一、二年级皮肤科专业基地住院医师作为同伴互助教学指导医师,选择2023年1月—12月在皮肤科专业基地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皮肤科专业或非皮肤科专业住院医师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由教学专职岗指导医师指导)和观察组(由PAL指导医师指导)进行临床技能培训。对两组住院医师的学习效果进行出科考核、年中和年末考核,同时采用问卷调查进行主观评价。结果经过培训的PAL指导医师的教学效果与专业基地带教师资相当。问卷结果显示,对PAL指导医师而言PAL技能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指导者本身的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示范、讲解能力,对于PAL住院医师而言,PAL技能教学突出优势在于提升了住院医师操作技能信心和提供了安全的学习环境。结论结合PAL的基于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提高学习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提升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岗位胜任力,培养住院医师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任力教育 同伴互助教学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下载PDF
维生素E在皮肤科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白娟 方红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13年第5期222-228,共7页
维生素E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是人体非常重要的阻断自由基链式反应的抗氧化剂,对细胞膜有稳定和保护作用,在人体正常新陈代谢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维生素E通过影响炎症因子,调节细胞信号转导,在抑制炎症反应、抗... 维生素E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是人体非常重要的阻断自由基链式反应的抗氧化剂,对细胞膜有稳定和保护作用,在人体正常新陈代谢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维生素E通过影响炎症因子,调节细胞信号转导,在抑制炎症反应、抗自由基、抗衰老、抗癌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维生素E已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病,包括光老化、皮肤肿瘤、炎症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病毒性皮肤病以及疱病等.本文复习文献,综述维生素E系统治疗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E 皮肤 抗氧化
原文传递
西替利嗪与枸地氯雷他定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多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
3
作者 张蕊娜 吴明明 +5 位作者 王会名 顾军 方红 林有坤 朱慧兰 李邻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8期1989-1993,共5页
目的 研究真实世界西替利嗪与枸地氯雷他定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有效性。方法 收集面部皮炎(FD)、手湿疹以及特应性皮炎(AD),并且处方中含有西替利嗪或枸地氯雷他定的患者病历。记录治疗前与第14天随访时患者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 目的 研究真实世界西替利嗪与枸地氯雷他定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有效性。方法 收集面部皮炎(FD)、手湿疹以及特应性皮炎(AD),并且处方中含有西替利嗪或枸地氯雷他定的患者病历。记录治疗前与第14天随访时患者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评分(EASI)、研究者总体评估(IGA)、视觉模拟量表(VAS)以及湿疹患者自我检查评分量表(POEM),同时记录患者基本信息,伴随疾病、合并用药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19例患者,其中FD 77例,手湿疹49例,AD 93例。西替利嗪与枸地氯雷他定联合其他治疗对3种皮炎/湿疹在改善EASI评分、IGA评分以及VAS评分均有效(P<0.05)。与基线值相比,治疗后,FD患者中,西替利嗪组与枸地氯雷他定组EASI评分下降分别为0.50 (-0.67,-0.29),0.63 (-0.83,-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VAS评分下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湿疹患者中,EASI、IGA、VAS评分下降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D患者中,西替利嗪组与枸地氯雷他定组EASI评分下降分别为0.20 (-0.63,-0.04),0.63 (-0.78,-0.39),IGA评分下降分别为0.25 (-0.33,0.00),0.50 (-0.50,-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POEM评分下降情况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真实世界中西替利嗪或枸地氯雷他定联合其他治疗可以改善3种皮炎/湿疹的严重程度及瘙痒。枸地氯雷他定相较于西替利嗪,在改善FD、AD的EASI评分方面占有优势,两种药物对FD、手湿疹、AD的止痒作用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湿疹 抗组胺药物 西替利嗪 枸地氯雷他定
下载PDF
不同年龄人群曝光部位皮肤claudin 1蛋白表达及其与经皮水分丢失的关联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好 王波 +1 位作者 陈鸿超 王懿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40-343,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健康人群曝光皮肤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分子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表皮屏障功能之间的关联性,并分析慢性紫外线照射对皮肤组织中claudin1蛋白的表达及表皮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不同年龄共39人曝光部...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健康人群曝光皮肤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分子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表皮屏障功能之间的关联性,并分析慢性紫外线照射对皮肤组织中claudin1蛋白的表达及表皮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不同年龄共39人曝光部位皮肤组织(包括颈项部、手背部或额面部),其中〈20岁组9例,20~50岁组14例,〉50岁组16例。分别以RT—PCR检测皮肤组织中的claudin1分子转录情况,以免疫组化法检测claudin1蛋白的表达,并检测不同皮肤组织的经皮水分丢失(TEWL)值。结果:RT—PCR检测显示cluadin 1分子的转录水平均随年龄增大而下调,〉50岁组claudin1分子的mRNA表达较〈20岁组明显降低(P=0.0370)。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曝光部位皮肤组织中claudin1蛋白的表达强度随年龄增长而减弱,与年龄呈负相关,与RT—PCR结果一致。老年组(〉50岁组)曝光部位皮肤的TEWL值较中年组(20—50岁组)及青年组(〈20岁组)均升高,TEWL值与claudin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P=0.0475)。结论:慢性紫外线照射可引发人曝光部位皮肤的屏障功能损伤,而这种屏障功能受损可能与claudin1蛋白的下调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udin1蛋白 经皮水分丢失 皮肤屏障功能 紫外线
原文传递
儿童皮肤行为症患者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爱民 付艳 +7 位作者 张合恩 方红 韩春雷 李会波 杜秀兰 张丽红 张西克 苗国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年第10期767-769,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皮肤行为症患者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和患者基本情况及家庭环境有关因素调查表对187例皮肤行为症患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在患儿组,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8.88%,明显高于对照组(8.... 目的:探讨儿童皮肤行为症患者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和患者基本情况及家庭环境有关因素调查表对187例皮肤行为症患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在患儿组,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8.88%,明显高于对照组(8.29%),差异有显著性(P<0.05)。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与父母高中以下文化、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负性家庭生活事件、缺少学前教育和要好的朋友、居住农村等因素有关(P<0.01);而在不同年龄、性别、民族、地域、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皮肤行为症患者存在明显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其家庭环境中有多种因素与其发生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行为症 情绪 行为 儿童行为问卷 行为问题 相关因素分析 患者 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生活事件 家庭环境
下载PDF
VEXAS综合征诊治进展
6
作者 王淑杨 乔建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年第3期220-225,共6页
VEXA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迟发性自身炎症性疾病,于2020年首次报道。此病与体细胞UBA1基因突变有关,具有全身炎症和骨髓髓系、红系前体细胞空泡等血液系统的异常表现,复发率和死亡率较高。目前尚无针对VEXAS综合征的权威诊疗共识或指南,易... VEXA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迟发性自身炎症性疾病,于2020年首次报道。此病与体细胞UBA1基因突变有关,具有全身炎症和骨髓髓系、红系前体细胞空泡等血液系统的异常表现,复发率和死亡率较高。目前尚无针对VEXAS综合征的权威诊疗共识或指南,易漏诊、误诊,治疗证据多为个案或病例系列,尚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本文综述了VEXAS综合征的诊断要点和治疗进展,以有助于早期识别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及提升疾病长期缓解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XAS综合征 自身炎症性疾病 UBA1基因 治疗
下载PDF
环氧合酶-2在皮肤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晓艳 阮黎明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4年第1期48-50,共3页
环氧合酶 - 2是前列腺素合成的限速酶。研究显示环氧合酶 - 2的过度表达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就环氧合酶 - 2的结构特征、生物学特性、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 环氧合酶-2 皮肤肿瘤 研究进展 生物学特性 预防 治疗
下载PDF
皮肤光老化的治疗进展
8
作者 朱伟芳 方红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 2005年第3期114-117,共4页
皮肤光老化不仅是影响皮肤美容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显著增加了皮肤黑色素瘤和非黑色索性皮肤癌的发病率。与自然老化比较,光老化可以通过合适的方法延缓和逆转,本文就各种防治方法及其最新进展逐一介绍,包括防晒、化学剥脱、维 A 酸类... 皮肤光老化不仅是影响皮肤美容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显著增加了皮肤黑色素瘤和非黑色索性皮肤癌的发病率。与自然老化比较,光老化可以通过合适的方法延缓和逆转,本文就各种防治方法及其最新进展逐一介绍,包括防晒、化学剥脱、维 A 酸类、激光、皮肤填充术及皮肤磨削术等,为光老化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光老化 治疗进展 色素性皮肤癌 皮肤黑色素瘤 皮肤磨削术 皮肤美容 自然老化 防治方法 化学剥脱 维A酸类 发病率 填充术
原文传递
穿孔素和颗粒酶B在皮肤病中的表达
9
作者 刘晓艳 方红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5年第4期256-258,共3页
穿孔素与颗粒酶B是细胞毒细胞发挥作用的主要效应分子。在抗病毒及病菌、肿瘤免疫及器官移植排斥中均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其在炎症性皮肤病及皮肤肿瘤中的作用受到人们的关注。综述了穿孔素与颗粒酶B在一些皮肤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穿孔素 颗粒酶B 皮肤病 基因表达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p27和皮肤肿瘤
10
作者 匡凯英 方红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4年第4期244-246,共3页
p27是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家族中的一员,主要参与细胞周期的负性调控、抑 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凋亡,是多种肿瘤的抑制基因。综述p27与皮肤黑素瘤、皮肤 鳞状细胞癌、Kaposi肉瘤、角化棘皮瘤等多种皮肤肿瘤的关系。
关键词 P27 皮肤肿瘤 细胞周期 黑素瘤 皮肤鳞状细胞癌
下载PDF
皮肤Paget病 被引量:7
11
作者 曾敏 方红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2年第6期343-346,共4页
皮肤Paget病是一种少见的皮肤上皮性肿瘤 ,特征是皮损呈湿疹样变和病理出现Paget细胞 ,其组织学来源历来有争论。复习了皮肤Paget病的临床、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 ,对其组织学来源及其与肿瘤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皮肤Paget病 乳房PAGET病 乳房外PAGET病 诊断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特应性皮炎皮肤屏障缺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潘云雷 方红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7年第6期350-353,共4页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病因复杂,涉及患者与环境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皮肤屏障是一种机械性和免疫性的屏障,在阻止微生物及过敏原渗透以及免疫监视、保持动态平衡中起关键作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涉及皮肤屏障功...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病因复杂,涉及患者与环境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皮肤屏障是一种机械性和免疫性的屏障,在阻止微生物及过敏原渗透以及免疫监视、保持动态平衡中起关键作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涉及皮肤屏障功能与结构的破坏及功能的缺陷。该文对维持特应性皮炎皮肤屏障功能所必需的成分改变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皮肤屏障 丝聚合蛋白 抗菌肽 蛋白酶
原文传递
犬小孢子菌引起皮肤感染6例误诊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邵霞 舒国斌 乔建军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4期227-229,共3页
犬小孢子菌是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常存在于猫、犬的皮毛上,人接触被感染的动物后可引起自身毛发或皮肤感染。因近年饲养宠物人群日益扩大,感染亦呈逐年上升趋势 [1] 。由于犬小孢子菌引起的皮肤真菌感染皮损范围广,单个皮损面积小,炎症反... 犬小孢子菌是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常存在于猫、犬的皮毛上,人接触被感染的动物后可引起自身毛发或皮肤感染。因近年饲养宠物人群日益扩大,感染亦呈逐年上升趋势 [1] 。由于犬小孢子菌引起的皮肤真菌感染皮损范围广,单个皮损面积小,炎症反应剧烈,与最常见的亲人性真菌引起的皮损有所不同,所以容易误诊 [2] 。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共收集到6例在院内外误诊的犬小孢子菌引起的皮肤真菌感染,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小孢子菌 皮肤感染 误诊
下载PDF
板层小体与相关皮肤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雨薇 乔建军 方红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年第1期58-60,64,共4页
板层小体是一种反面高尔基体或溶酶体相关的分泌性细胞器,其合成和分泌受高尔基pH调节器、鱼鳞病基因、细胞外环境等多因素调控。表皮内板层小体包含如脂类、酶类、蛋白酶抑制剂、抗微生物肽等装载物,是参与形成皮肤多种屏障的重要结构... 板层小体是一种反面高尔基体或溶酶体相关的分泌性细胞器,其合成和分泌受高尔基pH调节器、鱼鳞病基因、细胞外环境等多因素调控。表皮内板层小体包含如脂类、酶类、蛋白酶抑制剂、抗微生物肽等装载物,是参与形成皮肤多种屏障的重要结构。表皮内板层小体异常与一些皮肤屏障受损皮肤病的病理机制相关,如特应性皮炎、鱼鳞病相关综合征等。本文对板层小体与相关皮肤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层小体 皮肤屏障 皮肤病
下载PDF
住院药疹患者21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匡凯英 方红 +3 位作者 毛静然 阮黎明 方德仁 卢莲治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9-30,共2页
目的 分析药疹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住院药疹患者 2 1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药疹多见于青壮年 ,发病高峰年龄为 3 1岁~ 40岁 ;引起或可能引起的致敏药物有 17类 ,其中以抗生素居首位 ,其他依次为解热镇痛药、抗痛风药... 目的 分析药疹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住院药疹患者 2 1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药疹多见于青壮年 ,发病高峰年龄为 3 1岁~ 40岁 ;引起或可能引起的致敏药物有 17类 ,其中以抗生素居首位 ,其他依次为解热镇痛药、抗痛风药、中成药等。发疹型为最常见的药疹类型 ,其次为多型红斑型和荨麻疹型。重症药疹主要致敏药物为青霉素类、抗痛风药及抗结核药。结论 临床医师在应用上述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时要特别警惕药疹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 药疹 临床特征 致敏药物 药物分类
下载PDF
苦参碱对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晓艳 方红 +4 位作者 羊正纲 滕理送 王懿娜 丁颖果 蒋筱凌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1377-1379,共3页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苦参碱对培养的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Annexin-V-FIFT/PI双染色法检测其凋亡细胞,并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的...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苦参碱对培养的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Annexin-V-FIFT/PI双染色法检测其凋亡细胞,并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结果苦参碱明显抑制A375细胞增殖,其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凋亡细胞的比例与药物浓度呈剂量依赖性。光镜和电镜观察证实随着苦参碱浓度的增加,A375凋亡细胞增多。结论苦参碱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诱导其发生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苦参碱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天然维生素E胶丸治疗黄褐斑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开放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17
作者 余土根 郑敏 +3 位作者 方红 郑益志 刘伦飞 丁颖果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7-368,共2页
目的探讨天然维生素E胶丸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临床研究的方法,对79例黄褐斑患者应用天然维生素E胶丸100mg,3次/d,口服治疗,疗程12周,并在治疗第4周,8周和12周随访,按照MASI评判标准评价皮损... 目的探讨天然维生素E胶丸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临床研究的方法,对79例黄褐斑患者应用天然维生素E胶丸100mg,3次/d,口服治疗,疗程12周,并在治疗第4周,8周和12周随访,按照MASI评判标准评价皮损消退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与12周MAS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有效率为81.01%,约1/5的患者在治疗第4周皮损出现改善,且半数以上的患者在治疗第8周取得明显治疗效果,临床观察期间未发现任何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使用天然维生素E胶丸治疗黄褐斑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维生素E 多中心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尿道尖锐湿疣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鸿超 方红 +4 位作者 王懿娜 毛静然 卢莲治 方德仁 刘国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3-194,共2页
目的:观察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尿道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尿道尖锐湿疣患者中,用ALA-PDT治疗44例(试验组),采用CO_2激光治疗(对照组)36例。治疗后对局部不良反应、疣体消退程度、疣体消退时间、复发... 目的:观察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尿道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尿道尖锐湿疣患者中,用ALA-PDT治疗44例(试验组),采用CO_2激光治疗(对照组)36例。治疗后对局部不良反应、疣体消退程度、疣体消退时间、复发率进行评估。结果:试验组患者有效率为95.5%(42/44),疣体消退时间为(13.24±4.83)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无1例出现瘢痕和尿道狭窄,而对照组患者分别有19.4%(7/36)和11.1%(4/36)出现瘢痕和尿道狭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的总复发率为17.6%(6/34),明显低于对照组67.7%(21/31)的总复发率。结论:ALA-PDT治疗尿道尖锐湿疣具有疗效佳、复发率低及不良反应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盐酸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下载PDF
丁酸氯倍他松乳膏治疗中重度湿疹的多中心、随机双盲、赋形剂(基质)平行组对照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玲玲 弓月 +16 位作者 张建中 蔡林 孙秋宁 马东来 刘全忠 齐蔓莉 林麟 陈敏 范卫新 孙蔚凌 方红 丁颖果 郑敏 刘伦飞 杨晓征 Gilbert.M.Shanga 朱学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02-405,共4页
目的:评价0.05%丁酸氯倍他松乳膏(CB)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赋形剂(基质)对照临床研究。中重度湿疹患者随机纳入0.05%CB试验组或基质对照组,局部外用,每日2次,疗程2周。进入试验后受试者每日填写日记,并... 目的:评价0.05%丁酸氯倍他松乳膏(CB)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赋形剂(基质)对照临床研究。中重度湿疹患者随机纳入0.05%CB试验组或基质对照组,局部外用,每日2次,疗程2周。进入试验后受试者每日填写日记,并于第7天和14天随访评价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8个试验中心共入组受试者240例,试验组及对照组各120例;治疗14d,试验组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平均下降65.34%,对照组EASI平均下降38.84%,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01,P<0.000 1)。治疗第7天及14天时,研究者总体评价(investigator's global assessment,IGA)评分和基于IGA的治疗成功率、直观模拟尺法(VAS)瘙痒症状自我评价等指标试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安全性评价指标在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及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05%CB适用于治疗中重度湿疹,起效快,疗效和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氯倍他松乳膏 赋形剂(基质) 湿疹 随机 双盲 对照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6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阮黎明 刘晓艳 +3 位作者 蒋筱凌 王懿娜 刘国英 陈鸿超 《浙江医学》 CAS 2012年第10期786-788,共3页
目的 探讨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特点、产生原因和相应对策.方法 选取66 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其中32 例患者(观察组)及同期3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T 细胞亚群及NK 细胞进行检测.结果 66 例... 目的 探讨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特点、产生原因和相应对策.方法 选取66 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其中32 例患者(观察组)及同期3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T 细胞亚群及NK 细胞进行检测.结果 66 例中Ⅰ期梅毒发生血清固定4 例(6%),Ⅱ期梅毒发生血清固定9例(13.6%),潜伏梅毒发生血清固定53 例(80.32%).血清固定RPR 阳性滴度为1∶1~1∶32.其中1 例确诊为Ⅱ期眼梅毒,4 例脑脊液同时有RPR、TPHA阳性,确诊为无症状神经梅毒.梅毒确诊后初治:9 例(13.6%)选用口服红霉素、四环素或阿奇霉素替代疗法,6例(9%)存在不规则用药情况.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细胞无明显变化(P >0.05),CD8+细胞显著升高(P<0.01),NK 细胞及CD4+/CD8+明显降低(P<0.01).结论 梅毒感染早期未及时规范治疗、用药不规范或以替代药物治疗、无症状神经梅毒和潜在感染灶存在可能是导致梅毒血清固定的重要原因.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免疫抑制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血清固定 临床分析 病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