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程机械智能化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华勇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17年第12期19-21,共3页
本文根据杨华勇院士2017中国工程机械技术发展高峰(CTO)论坛上的主旨演讲进行整理,文章分别从装备智能化发展现状、智能工程机械发展现状、浙江大学智能工程机械的相关研究、智能工程机械展望等方面作了详细阐述和探讨,涉题广泛、内容... 本文根据杨华勇院士2017中国工程机械技术发展高峰(CTO)论坛上的主旨演讲进行整理,文章分别从装备智能化发展现状、智能工程机械发展现状、浙江大学智能工程机械的相关研究、智能工程机械展望等方面作了详细阐述和探讨,涉题广泛、内容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智能化 工程机械 发展趋势 机械技术 浙江大学
下载PDF
工程机械智能化进展与发展趋势(二) 被引量:8
2
作者 杨华勇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18年第1期38-39,共2页
(上接本刊2017年第12期P21页)2.2智能工程机械的必要性传统工程机械的特点:(1)施工: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低,受环境的限制;(2)人机交互: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工作强度大;(3)节能环保方面:能源利用率低,污染少,可持续发展.随着电子技术、... (上接本刊2017年第12期P21页)2.2智能工程机械的必要性传统工程机械的特点:(1)施工: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低,受环境的限制;(2)人机交互: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工作强度大;(3)节能环保方面:能源利用率低,污染少,可持续发展.随着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测试与传感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工程机械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智能化 工程机械 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 电子技术 自动化程度 能源利用率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工程机械智能化进展与发展趋势(四) 被引量:5
3
作者 杨华勇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18年第3期36-37,共2页
4智能工程机械展望4.1智能工程机械发展意义和未来趋势.智能工程机械将会表现为如下特征:(1)高精度、高效率传感系统精确定位、工作轨迹规划、行走路径规划、执行精确控制;(2)节约能源流量分配、能量匹配、数字控制、负载口独立柔性控... 4智能工程机械展望4.1智能工程机械发展意义和未来趋势.智能工程机械将会表现为如下特征:(1)高精度、高效率传感系统精确定位、工作轨迹规划、行走路径规划、执行精确控制;(2)节约能源流量分配、能量匹配、数字控制、负载口独立柔性控制、能量回收;(3)智能操控基于大数据在线分析与决策、远程遥控、状态监测、自主作业;(4)大数据与集群控制人工智能技术、故障诊断、在线评估、远程群控、云通讯、云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智能化 工程机械 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 远程遥控 集群控制 精确定位 传感系统
下载PDF
工程机械智能化进展与发展趋势(三)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华勇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18年第2期44-46,共3页
3.2.3分析系统分析系统可以分为智能云端服务器的开发和任务识别装置的开发.3.2.4决策系统决策系统由控制系统框架、工况决策、智能挖机轨迹规划以及3D轨迹规划仿真等部分组成.控制系统框架a.规划水平:任务分析,得到结构的轨迹序列;b.... 3.2.3分析系统分析系统可以分为智能云端服务器的开发和任务识别装置的开发.3.2.4决策系统决策系统由控制系统框架、工况决策、智能挖机轨迹规划以及3D轨迹规划仿真等部分组成.控制系统框架a.规划水平:任务分析,得到结构的轨迹序列;b.伺服水平:根据轨迹序列,控制机器人施工和监控状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智能化 发展趋势 控制系统 工程 决策系统 轨迹规划 轨迹序列 识别装置
下载PDF
第13届国际生产工程科学院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会议
5
《国际学术动态》 2015年第3期52-53,共2页
第13届国际生产工程科学院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会议(13th CIRP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ided Tolerancing, CIRP-CAT 2014)于2014年5月11-14日在浙江大学召开,本次会议是该系列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 生产工程 科学院 国际 CIRP 浙江大学
下载PDF
S变换引导变分模态提取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方法 被引量:9
6
作者 郭远晶 金晓航 +1 位作者 魏燕定 杨友东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89-1298,共10页
针对信号变分模态分解(VMD)存在分解层数难以确定、目标模态难以选取的问题,介绍了一种信号分解方法——变分模态提取(VME),且提出了基于S变换(ST)与VME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方法。VME将信号分解成两层——期望模态和残余信号,并基于一个... 针对信号变分模态分解(VMD)存在分解层数难以确定、目标模态难以选取的问题,介绍了一种信号分解方法——变分模态提取(VME),且提出了基于S变换(ST)与VME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方法。VME将信号分解成两层——期望模态和残余信号,并基于一个新的准则:期望模态与残余信号之间具有最小的频谱重叠。为了使VME得到的期望模态包含充分的故障特征,采用S变换对信号进行处理,确定故障特征所在的频段,据此选取VME期望模态的中心频率初始值。为了从期望模态中提取出故障特征频率,采用平方包络谱(SES)对期望模态进行分析。仿真信号与实际振动信号的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ST‐VME方法能够成功提取出有价值的期望模态和准确的故障特征频率,实现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且与VMD相比,ST‐VME方法的目标性更强,实施更容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诊断 旋转机械 变分模态提取 S变换 平方包络谱
下载PDF
压电柔性机械臂的实验辨识及最优极点配置抑振控制 被引量:9
7
作者 娄军强 廖江江 +2 位作者 李国平 杨依领 魏燕定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8-25,共8页
研究了压电柔性臂系统的实验辨识和基于极点配置法的振动主动控制问题。针对粘贴应变传感器和压电致动器的压电柔性臂系统,提出了零点重新分布的理论传递函数模型。通过扫频实验采用频域辨识方法确立了从压电致动器控制电压输入到应变... 研究了压电柔性臂系统的实验辨识和基于极点配置法的振动主动控制问题。针对粘贴应变传感器和压电致动器的压电柔性臂系统,提出了零点重新分布的理论传递函数模型。通过扫频实验采用频域辨识方法确立了从压电致动器控制电压输入到应变桥路电压输出的实验传递函数模型,辨识模型与实际结构响应吻合程度达94.8%。并通过多频激励实验证实了辨识模型与实际结构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利用辨识得到的传递函数模型建立了系统状态方程表达式,提出了一种移动距离最短、满足系统闭环阻尼要求的闭环极点位置确立方法。不同闭环极点下的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均证明了采用的最优极点配置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柔性臂在特定激励和外界干扰激励下产生的弹性振动均得到了有效抑制。所提出的模型辨识方法和极点配置策略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柔性臂 系统辨识 最优极点配置 振动主动控制
下载PDF
三自由度并联压电粘滑运动平台
8
作者 孟令伟 杨依领 +2 位作者 吴高华 崔玉国 魏燕定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7-437,共11页
针对细胞穿刺、显微操作以及微装配任务中对宏行程、高精度、大负载和多自由度的性能要求,利用压电柔顺机构设计了三自由度并联粘滑驱动平台。将压电纤维片粘贴至拱形驱动机构,构成驱动单元并结合粘滑致动,实现并联平台的大范围高精度... 针对细胞穿刺、显微操作以及微装配任务中对宏行程、高精度、大负载和多自由度的性能要求,利用压电柔顺机构设计了三自由度并联粘滑驱动平台。将压电纤维片粘贴至拱形驱动机构,构成驱动单元并结合粘滑致动,实现并联平台的大范围高精度运动。柱形支撑增强了平台承载能力,万向轴承减小了移动平台的非驱动摩擦,提高整体运动性能。通过有限元法建立拱形柔顺驱动单元的静力学模型,并对输出位移和固有频率进行仿真分析。最后,搭建实验测试系统验证平台性能。实验表明,在步进模式下,压电粘滑平台沿X,Y向平动的最大单步位移可达294.7μm和304.5μm,绕Z轴转动的最大单步转角为9.96 mrad,最大垂直负载为110 N;在扫描模式下,平动和转动的位移分辨率分别为6 nm和0.28μrad。因此,所设计的并联压电粘滑平台满足精密微操作任务所需的性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驱动 柔顺机构 粘滑运动 三自由度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的复杂机械产品多学科协同设计建模技术 被引量:59
9
作者 李琳利 李浩 +3 位作者 顾复 丁宁 顾新建 罗国富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07-1319,共13页
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实现产品物理模型和信息模型的融合与迭代优化,从而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返工成本。针对复杂产品多学科协同性差、研发成本高的难题,将数字孪生的理念引入到复杂机械产品多学科协同设计中。分析了多学科协同设计和数... 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实现产品物理模型和信息模型的融合与迭代优化,从而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返工成本。针对复杂产品多学科协同性差、研发成本高的难题,将数字孪生的理念引入到复杂机械产品多学科协同设计中。分析了多学科协同设计和数字孪生的研究进展,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探讨了产品、生产及其性能数字孪生模型的信息表达、集成与数据交互问题,给出了数字孪生的演变过程模型;在分析产品数字孪生多阶段建模过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产品数字孪生多学科协同设计建模参考架构,提出了机电一体化的多学科协同设计与虚拟工程方法和产品数字孪生多学科协同设计关键技术,通过优化仿真和虚拟调试构建了复杂机械产品的数字孪生模型,解决了产品全生命周期中机械、电气和自动化等多学科系统的信息物理融合问题。通过案例验证了所提数字孪生多学科建模理论及其优化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复杂机械产品 多学科协同设计 机电一体化 虚拟调试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信息物理系统 建模
下载PDF
云环境下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创业机制研究
10
作者 房刚 宋晓云 《大学(研究)》 2018年第3期27-33,共7页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随着协同创新计划的深入实施,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机制改革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云计算模式及技术的出现是加快实现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创业一种有力的推动器。文章首先阐明了云环境下基于协...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随着协同创新计划的深入实施,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机制改革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云计算模式及技术的出现是加快实现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创业一种有力的推动器。文章首先阐明了云环境下基于协同创新的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的意义。其次,论述了云环境下基于协同创新的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创业机制,包括构建工程学科研究生协同创新创业云环境、建立健全云环境下的研究生协同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和基于云计算的工程学科研究生过程培养机制。最后,提出了基于协同创新云平台的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机制的实现方法,主要包括协同创新体制下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模式组建与培养对策、健全创新始业教育课程体系及不同类型工程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管理方法等。文章提出创新创业机制及实现方法对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招生 创新体制 工程学科 机制 创业 环境 改革力度 上海交通大学
下载PDF
定制皂制作工程训练项目设计
11
作者 孙磊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第18期102-103,共2页
本文针对目前学生对于传统金工实习缺乏兴趣的问题,开发了一种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定制皂创新工程拓展项目,项目整合了CAD/CAM、模具、铸造、数控加工、化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将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该项目体验到制“皂... 本文针对目前学生对于传统金工实习缺乏兴趣的问题,开发了一种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定制皂创新工程拓展项目,项目整合了CAD/CAM、模具、铸造、数控加工、化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将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该项目体验到制“皂”的无限乐趣。结果表明,项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动手热情,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制皂 创新项目 皂模 工程训练
下载PDF
标准数字化转型视域下标准内容模块化体系架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益谊 顾复 +3 位作者 刘曦泽 牛娜娜 顾新建 张明 《标准科学》 2024年第8期20-26,共7页
数字化转型浪潮下,标准数字化是标准化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模块化是标准数字化的重要实践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梳理模块化相关学术研究文献,提出了标准内容模块化的内涵,以及在标准数字化转型工作中的作用;针对标准内容模块化的现实需求,... 数字化转型浪潮下,标准数字化是标准化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模块化是标准数字化的重要实践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梳理模块化相关学术研究文献,提出了标准内容模块化的内涵,以及在标准数字化转型工作中的作用;针对标准内容模块化的现实需求,提出了标准数字化转型视域下标准内容模块化体系架构模型,包含时间维、对象维和相似范围维,为进一步提高标准制定和应用的数字化水平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数字化 模块化 标准内容模块化 体系架构
下载PDF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的群智设计生态中知识网络的演进研究
13
作者 郭伟 王云庆 +4 位作者 张静 薛水晶 沈辛荻 郭晓 孙江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9,21,共10页
目的旨在探索群智设计生态模式下,设计平台知识网络的演进。研究群智设计生态复杂知识网络建模方法,并通过案例深入分析群智设计平台的知识网络演化过程,以及设计师网络对知识网络的影响作用。方法通过对站酷网上榜设计作品进行数据采集... 目的旨在探索群智设计生态模式下,设计平台知识网络的演进。研究群智设计生态复杂知识网络建模方法,并通过案例深入分析群智设计平台的知识网络演化过程,以及设计师网络对知识网络的影响作用。方法通过对站酷网上榜设计作品进行数据采集,开展知识基因的提取,并构建2017年至2024年内连续时间切片的知识网络、设计师网络,以及设计师-产品知识复杂网络,利用平均度、网络直径、模块度等指标分析网络的演进。结果发现群智设计生态系统知识网络整体呈现增长的趋势,揭示了知识网络的动态发展。综合设计师-知识复杂网络进行分析,发现群体及个体间的互动对知识网络的扩展和深化起到了关键作用。结论深化了对群智设计生态系统知识网络演化过程的理解,强调了设计师互动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性,为平台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智设计 设计生态 知识网络 复杂网络
下载PDF
基于压电超声触觉显示的可变摩擦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凯 李国平 +3 位作者 项四通 崔玉国 魏燕定 娄军强 《压电与声光》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18,共6页
基于超声波润滑机理和挤压膜效应,该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压电超声触觉显示分析模型,并进行了理论和实验分析。在高挤压数状态下,推导出挤压力的解析表达式,开展了超声触觉显示分析模型振动特性实验和定性、定量摩擦辨别实验,探究了振动... 基于超声波润滑机理和挤压膜效应,该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压电超声触觉显示分析模型,并进行了理论和实验分析。在高挤压数状态下,推导出挤压力的解析表达式,开展了超声触觉显示分析模型振动特性实验和定性、定量摩擦辨别实验,探究了振动频率和激励电压对摩擦减少的影响,验证了压电超声触觉显示分析模型显著的减摩擦效果,为构建触觉显示剪切力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膜效应 压电超声 触觉显示 减摩擦效果
下载PDF
二自由度大行程无耦合压电粘滑定位平台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彤 杨依领 +2 位作者 吴高华 崔玉国 魏燕定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72,共11页
针对微操作与微装配任务对多维大范围精密定位运动的需求,采用粘滑驱动原理并结合压电柔顺机构设计二自由度、大行程、无耦合并联定位平台。利用桥式机构对内置压电驱动器进行位移放大,并与复合解耦结构配合构成二维柔顺驱动机构。交叉... 针对微操作与微装配任务对多维大范围精密定位运动的需求,采用粘滑驱动原理并结合压电柔顺机构设计二自由度、大行程、无耦合并联定位平台。利用桥式机构对内置压电驱动器进行位移放大,并与复合解耦结构配合构成二维柔顺驱动机构。交叉滚柱导轨则连接移动台与驱动机构,并通过预紧螺钉调整接触摩擦力,进而获得良好的粘滑运动特性。采用有限元法建立定位平台的静力学模型,并对位移放大倍数、应力和固有频率进行仿真分析。最后,搭建实验测试系统验证定位平台的输出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扫描驱动模式下,驱动电压为150 V时,平台x和y向的输出位移分别为63.84μm和62.61μm,耦合比为0.52%和0.59%,分辨率为6.5 nm和7.2 nm;在步进驱动模式下,驱动电压为120 V时,平台在x和y向的单步位移分别为47.31μm和47.20μm,耦合比为0.69%和0.73%,x正向、x反向、y正向和y反向的运动分辨率分别为0.49,0.47,0.47和0.42μm,最大垂直负载为50 N,设计的压电粘滑定位平台满足所需性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驱动 桥式机构 粘滑运动 定位平台
下载PDF
气相中火花放电辅助的微纳材料静电分散和定向
16
作者 田宇 李树然 +2 位作者 朱伟东 闫克平 柯映林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240-4251,共12页
目前各种新型微纳材料不断涌现,性能超群,但其应用却远未达到预期。其关键原因是大表面积、高表面能和高活性造成的团聚,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特性。研究人员对开发微纳材料的热情远远超过研究分散技术,而后者却是其工业应用的关键。为此提... 目前各种新型微纳材料不断涌现,性能超群,但其应用却远未达到预期。其关键原因是大表面积、高表面能和高活性造成的团聚,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特性。研究人员对开发微纳材料的热情远远超过研究分散技术,而后者却是其工业应用的关键。为此提出一种在气相中实现快速且完全分散的通用方法,发现尽管微纳材料具有紧密的聚合结构,但在火花放电和静电场的协同作用下可以逐步剥落和分离。通过实验确定了适合于分散的火花放电形式及诱导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明晰了放电电流感生磁场对分散的影响;建立了具有长宽比的微纳材料在电场中的运动方程,并阐明了火花耦合电场诱导分散的原理;还演示了输送、转移等多种附加功能,以简单的过程、可靠的结果、广泛的适用性和可设计性,为连续在线生产和材料制造提供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材料 聚集体 火花放电 静电操纵 分散和定向 连续在线生产
原文传递
基于区块链的多价值链协同数据共享方法
17
作者 张今 顾复 +3 位作者 顾新建 纪杨建 李琳利 郑范瑛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643-3657,共15页
针对基于第三方云平台多价值链协同过程中存在数据描述不统一、数据易被篡改、数据资源共享主体之间缺乏信任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多价值链协同数据共享方法。首先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第三方云平台多价值链协同数据共享框架... 针对基于第三方云平台多价值链协同过程中存在数据描述不统一、数据易被篡改、数据资源共享主体之间缺乏信任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多价值链协同数据共享方法。首先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第三方云平台多价值链协同数据共享框架,该架构由数据源层、数据集成层、区块链服务层、多价值链协同数据共享层、多价值链协同服务层组成;然后提出面向多价值链协同数据集成与共享的数据资源元数据模型与建立方法;接着阐述了多价值链协同数据上链机制以及数据集成上链与共享过程;最后通过面向汽车行业多价值链协同维修服务的数据共享真实案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区块链透明公平、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点以及加密算法可以保障数据资源共享过程安全可信,更好地促进多价值链协同服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价值链协同 区块链 数据共享 信任机制 第三方云平台 元数据 汽车维修
下载PDF
水下大振幅压电纤维致动柔性结构的非线性流体动力特性及实验
18
作者 杨浙栋 娄军强 +3 位作者 陈特欢 崔玉国 魏燕定 李国平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5-373,共9页
水下智能材料驱动柔性结构在机器鱼、水下航行器及精密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水下大振幅压电纤维(Macro Fiber Composite,MFC)致动柔性结构的非线性流体动力特性,建立了流固耦合振动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参数... 水下智能材料驱动柔性结构在机器鱼、水下航行器及精密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水下大振幅压电纤维(Macro Fiber Composite,MFC)致动柔性结构的非线性流体动力特性,建立了流固耦合振动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参数化的二维CFD分析了不同特征振动频率及振幅下柔性结构周围流场的分布演化规律,发现随着柔性结构特征振幅增大,其周围流场逐渐出现了涡旋脱落及对流现象,且流体阻尼效应的非线性随之增强。提出了由特征振动频率和振幅共同确定的非线性修正流体动力函数解析表达式,分析结果表明:在小振幅情况下,修正流体动力函数虚部也就是流体阻尼效应随着特征振动频率的增大而减小;而当特征振幅增大到一定值后,流体阻尼效应随着特征振动频率的增大却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具有强烈的非线性特性。开展了水下MFC致动柔性结构振动特性验证实验,证实柔性结构在MFC主动激励下的实测幅频、相频特性与理论预测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所提修正流体动力函数表达式及流固耦合振动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流体动力学 流体动力函数 流固耦合振动 水下柔性结构 压电纤维
下载PDF
无驱动冗余的单层纯中心压电旋转平台
19
作者 吴豫席 杨依领 +2 位作者 吴高华 杜慧林 魏燕定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6-852,共7页
为了实现微纳操作任务中所需的高精度、纯中心旋转运动,采用单个压电驱动器致动二级柔顺放大机构,设计了一款单层、纯中心柔顺旋转平台。与传统压电旋转平台相比,所设计的旋转平台具有无驱动冗余、固有频率高、旋转角度大和结构紧凑优... 为了实现微纳操作任务中所需的高精度、纯中心旋转运动,采用单个压电驱动器致动二级柔顺放大机构,设计了一款单层、纯中心柔顺旋转平台。与传统压电旋转平台相比,所设计的旋转平台具有无驱动冗余、固有频率高、旋转角度大和结构紧凑优点。结合伪刚体法和有限元法,建立了旋转平台的静力学与动力学模型,并利用Ansys软件对输出转角、输入刚度、输出刚度和固有频率进行仿真。最后搭建实验测试系统,通过多组实验测试平台性能,并利用前馈控制补偿压电迟滞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平台旋转角度为16.8 mrad,固有频率为527.3 Hz,分辨率为0.3μrad,前馈控制能有效补偿迟滞非线性,实现高精度纯中心旋转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驱动 柔顺机构 纯中心旋转 大行程
下载PDF
激光跟踪仪三维坐标转换综合优化方法 被引量:15
20
作者 黄鹏 王青 +2 位作者 李江雄 俞慈君 柯映林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912-2920,共9页
为了减少飞机等大型机械产品在安装过程中公共点测量误差的影响,提高坐标转换的精度,提出一种加权点匹配计算方法。该方法以匹配残差加权平方和最小作为解的最优性条件,根据不等精度测量时的加权原则,按照公共点的点位误差确定权重。基... 为了减少飞机等大型机械产品在安装过程中公共点测量误差的影响,提高坐标转换的精度,提出一种加权点匹配计算方法。该方法以匹配残差加权平方和最小作为解的最优性条件,根据不等精度测量时的加权原则,按照公共点的点位误差确定权重。基于广义逆矩阵理论,建立了近似的测量误差传递模型,分析了测量误差和权重对匹配结果的影响。为了指导跟踪仪位置的优选,借鉴结构力学理论提出一个公共点分布评价指标。重复测量实验表明,在相同测量条件下,与奇异值分解法相比,该匹配算法转换参数的标准差减小了约10%,稳定性较好。对某型飞机附件测量方案的优选实例表明,应用该评价指标有助于选择转换精度较高的跟踪仪站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装配 激光跟踪仪 测量误差 位姿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