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打印无人车间实验平台研发 被引量:2
1
作者 林志伟 傅建中 +1 位作者 吴森洋 钱俊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46,共6页
开发了一套面向网络制造的三维打印无人车间实验平台。该车间包含三维打印机群、仓储系统、工业机器人、直线导轨等制造执行单元,其中打印机经过改造,具有热床托盘可互换的特点,配合机器人夹具,可实现自动上下料功能。这些单元通过以太... 开发了一套面向网络制造的三维打印无人车间实验平台。该车间包含三维打印机群、仓储系统、工业机器人、直线导轨等制造执行单元,其中打印机经过改造,具有热床托盘可互换的特点,配合机器人夹具,可实现自动上下料功能。这些单元通过以太网互联,在主控程序及设备状态表协调下有序工作,实现包括制造、搬运、仓储等功能。基于该平台提供的打印服务,用户只需在三维打印云平台网站上选择目标模型,设置简单的工艺参数,便可实现打印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制造 三维打印 机器人 立体仓库 无人车间
下载PDF
碳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三维打印及其自监测 被引量:2
2
作者 栾丛丛 姚鑫骅 +1 位作者 刘丞哲 傅建中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08-1814,共7页
为改善热塑性材料三维打印结构件的力学性能,并对其所受应力应变状态进行实时自监测,提出一种连续碳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CFTC)并联臂三维打印技术,并基于碳纤维压阻效应开展打印结构自感知特性相关研究.以东丽T300B-3000-40B连续碳纤... 为改善热塑性材料三维打印结构件的力学性能,并对其所受应力应变状态进行实时自监测,提出一种连续碳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CFTC)并联臂三维打印技术,并基于碳纤维压阻效应开展打印结构自感知特性相关研究.以东丽T300B-3000-40B连续碳纤维丝和直径为1.75mm的聚乳酸(PLA)丝为例,通过实验确定最优打印工艺参数范围;制备CFTC试样并对其进行强度测试;针对结构件常见承载形式,研究CFTC试样在轴向拉伸和三点弯曲2种状态下的自感知特性.三维打印CFTC试样比纯PLA试样具有更高的强度,最大拉伸强度提高了540%以上;所打印的CFTC试样具有良好的自感知特性,拉应变灵敏度均值为3.148,弯曲应变灵敏度均值为1.31,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4;研究结果为高强度自感知智能结构件的制造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热塑性材料 复合结构 三维打印 自监测
下载PDF
智能注射成形中工艺参数的多目标自学习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朋 董正阳 +2 位作者 冯伟 周宏伟 傅建中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7-274,共8页
注射成形工艺参数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传统试错法严重依赖工艺人员的试模经验,随着注射成形工艺广泛应用于电子、航空航天等国家战略领域,产品的高端化对工艺参数智能化设置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成形产品存在多方面的质量要... 注射成形工艺参数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传统试错法严重依赖工艺人员的试模经验,随着注射成形工艺广泛应用于电子、航空航天等国家战略领域,产品的高端化对工艺参数智能化设置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成形产品存在多方面的质量要求,且不同质量指标间可能相互制约,因此亟需一种工艺参数多目标智能优化方法,以获得不同优化目标间的帕累托最优。已有学者利用智能优化方法,如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等,对多目标优化问题进行求解,但是此类方法需大量样本数据对质量-参数关系进行建模,存在试验次数多、且对不同材料及模具的适应性较差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注射成形工艺参数多目标自学习优化方法,在优化过程中实时计算并更新各个工艺参数的梯度,并由不同质量指标的多梯度下降算法对多个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在优化过程中实现各工艺参数对产品质量影响程度的自主学习,省去了采集大量数据来建立多个质量模型的过程,实现了注射成形工艺参数的高效智能优化。在基准测试函数实验中,所提方法的优化结果与理论解的相对误差小于2%。同时数值仿真与注射成形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高效获得多个优化目标的帕累托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成形 多目标优化 人工智能 自学习优化
原文传递
塑料光学透镜的磁悬浮检测 被引量:6
4
作者 赵朋 颉俊 +1 位作者 傅建中 陈子辰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56-763,共8页
考虑传统的塑料透镜检测方法操作繁琐、耗时长,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小型塑料光学透镜的磁悬浮检测理论与方法,并设计制造出了相关检测装置。该方法利用磁场对顺磁溶液的磁化作用,将逆磁性被测样品(塑料透镜)在溶液中悬浮起来,通过观察透... 考虑传统的塑料透镜检测方法操作繁琐、耗时长,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小型塑料光学透镜的磁悬浮检测理论与方法,并设计制造出了相关检测装置。该方法利用磁场对顺磁溶液的磁化作用,将逆磁性被测样品(塑料透镜)在溶液中悬浮起来,通过观察透镜在装置中的高度、中心位置和平衡状态下与水平面的偏斜程度,检测透镜是否存在外观不完整和内部存在气泡等不均匀性的缺陷,并确定出透镜缺陷存在的位置。通过合格透镜、外形不完整透镜、内部存在气泡透镜和功能不合格透镜开展了多项实验研究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检测精度高、灵敏度高、操作简便且适应性广,在0.5mm的测量误差下,密度的测量精度高达0.003g/cm3;对直径小于10mm的透镜,可检测出总体积在0.017mm3的内部气泡缺陷。提出的方法在塑料光学透镜的检测方面很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光学透镜 缺陷检测 磁悬浮检测 气泡 密度
下载PDF
抗磁性物质的磁悬浮仿真及密度测量
5
作者 夏能 颉俊 +2 位作者 张承谦 赵朋 傅建中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73-478,共6页
利用COMSOL、Fluent和EDEM软件,仿真预测出不同磁悬浮装置下样品密度与悬浮高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在理论分析磁悬浮检测装置与原理的基础上,采用COMSOL软件模拟装置的磁场分布,通过拟合得到中心线上磁场强度表达式,并利用Fluent与EDEM软... 利用COMSOL、Fluent和EDEM软件,仿真预测出不同磁悬浮装置下样品密度与悬浮高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在理论分析磁悬浮检测装置与原理的基础上,采用COMSOL软件模拟装置的磁场分布,通过拟合得到中心线上磁场强度表达式,并利用Fluent与EDEM软件耦合预测样品的悬浮高度.通过不同密度、不同磁铁间距的磁悬浮分组实验,验证数值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实验结果表明,当磁铁间距为45mm时,样品密度与悬浮高度呈线性关系,测量偏差为-0.001 5~0.013 0g/cm^3;当磁铁间距为60mm时,样品密度与悬浮高度服从多项式函数关系,测量偏差达到-0.006 4~0.013 0g/cm^3.该数值仿真方法使用方便且密度检测精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磁性物质 磁悬浮 密度测量 多场耦合仿真 COMSOL Fluent-EDEM
下载PDF
3D printing for tissue/organ regeneration in China
6
作者 Chaofan He Jiankang He +52 位作者 Chengtie Wu Changshun Ruan Qi Gu Yongqiang Hao Yang Wu Shuo Bai Xiaoxiao Han Liliang Ouyang Jun Yin Hongzhao Zhou Zhuo Xiong Maobin Xie Lei Shao Jing Nie Liang Ma Cijun Shuai Changchun Zhou Xin Zhao Xuetao Shi Mengfei Yu Jiayin Fu Peng Wen Huixia Xuan Yuan Pang Yan’en Wang Yuan Sun Ziqi Gao Abdellah Aazmi Jingbo Zhang Tianhong Qiao Qixiang Yang Ke Yao Mao Mao Jianxin Hao Pinpin Wang Jirong Yang Huawei Qu Xinhuan Wang Xin Liu Shen Ji Shasha Liu Jingke Fu Bingxian Lu Mohan Wu Feng Chen Zihao Zheng Boqing Zhang Muyuan Chai Chaoying Zhang Mouyuan Sun Bo Peng Huayong Yang Yong He 《Bio-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2025年第2期169-242,I0001,I0002,共76页
As surgical procedures transition from conventional resection to advanced tissue-regeneration technologies,human disease therapy has witnessed a great leap forward.In particular,three-dimensional(3D)bioprinting stands... As surgical procedures transition from conventional resection to advanced tissue-regeneration technologies,human disease therapy has witnessed a great leap forward.In particular,three-dimensional(3D)bioprinting stands as a landmark in this setting,by promising the precise integration of biomaterials,cells,and bioactive molecules,thus opening up a novel avenue for tissue/organ regeneration.Curated by the editorial board of Bio-Design and Manufacturing,this review brings together a cohort of leading young scientists in China to dissect the core functionalities and evolutionary trajectory of 3D bioprinting,by elucidating the intricat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the manufacturing of transplantable organs.We further delve into the translational pathway from scientific research to clinical application,emphasizing the imperativeness of establishing a regulatory framework and rigorously enforcing quality-control measures.Finally,this review outlines the strategic landscape and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of China in this field and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oadmap for researchers worldwide to propel this field collectively to even greater heigh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printing Bioprinting Tissue engineering Regenerative medicin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