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怀雁 徐丽慧 +1 位作者 余山红 谢关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7-110,共4页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Burkholderia glumae于2007年被列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国内急需建立针对该菌切实可行的检测技术,以有效控制它在我国的传播。采用实时荧光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PCR)和经典PCR技术进行水稻细菌性谷...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Burkholderia glumae于2007年被列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国内急需建立针对该菌切实可行的检测技术,以有效控制它在我国的传播。采用实时荧光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PCR)和经典PCR技术进行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所有谷枯病菌都能产生139bp左右的特异性片段,非谷枯菌株均无特异性片段产生。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比较发现,常规PCR技术在病菌浓度为104CFU/mL时即可检测到,实时荧光PCR技术在病菌浓度为102CFU/mL时即可检测到,后者比前者的灵敏度高100倍。将模拟带菌种子与灭菌种子按1:100混合,实时荧光PCR技术可以检测到该菌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 检测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NAC转录因子在植物抗病和抗非生物胁迫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62
2
作者 孙利军 李大勇 +1 位作者 张慧娟 宋凤鸣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93-1002,共10页
NAC转录因子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其共同特点是在N端含有一段高度保守、由约150个氨基酸组成的NAC结构域,而C端为高度变异的转录调控区。研究表明,NAC转录因子不仅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而且在植物抗逆反应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NAC转录因子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其共同特点是在N端含有一段高度保守、由约150个氨基酸组成的NAC结构域,而C端为高度变异的转录调控区。研究表明,NAC转录因子不仅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而且在植物抗逆反应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文章着重介绍NAC转录因子在植物抗逆反应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并简要讨论NAC转录因子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C转录因子 生物和非生物胁迫 调控机制
下载PDF
稻曲病菌成灾机制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3
作者 胡东维 梁五生 赖朝晖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共5页
过去数十年来我国稻曲病的发生一直呈不断加重趋势,并逐渐由一个水稻次要病害发展成为一个水稻主要病害。最近不断强化的针对稻曲病成灾机制和防控技术的研究有了新发现和新观点。稻曲病菌主要侵染水稻花期的花丝等细胞壁相对疏松的组织... 过去数十年来我国稻曲病的发生一直呈不断加重趋势,并逐渐由一个水稻次要病害发展成为一个水稻主要病害。最近不断强化的针对稻曲病成灾机制和防控技术的研究有了新发现和新观点。稻曲病菌主要侵染水稻花期的花丝等细胞壁相对疏松的组织,细胞外扩展。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稻曲病的加重与稻曲病菌菌核生成密切相关,菌核在其生活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是其主要的初侵染源。目前水稻孕穗初期使用杀菌剂是最为有效的稻曲病防控措施。未来对其生活史深入持续的研究是稻曲病发生流行中长期预测预警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曲病 菌核 生活史 防治
下载PDF
水稻稻曲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4
作者 邹克琴 胡东维 +1 位作者 王为民 徐晓晖 《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5期704-706,共3页
水稻稻曲病是由稻绿核真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对水稻的高产稳产危害较大。本文对引起水稻稻曲病的病原菌的生物学特征,稻曲病菌的侵染规律和水稻稻曲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将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提... 水稻稻曲病是由稻绿核真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对水稻的高产稳产危害较大。本文对引起水稻稻曲病的病原菌的生物学特征,稻曲病菌的侵染规律和水稻稻曲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将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稻曲病 稻曲菌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印度梨形孢对水稻的促生作用及其机理的初探 被引量:33
5
作者 吴金丹 陈乾 +3 位作者 刘晓曦 林福呈 高其康 楼兵干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0-207,共8页
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是一种能与植物建立互惠共生关系的根部内生真菌,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作物产量。为了研究印度梨形孢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将印度梨形孢与籼稻苗共培养后,分析印度梨形孢对水稻植株高度、生物量、... 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是一种能与植物建立互惠共生关系的根部内生真菌,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作物产量。为了研究印度梨形孢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将印度梨形孢与籼稻苗共培养后,分析印度梨形孢对水稻植株高度、生物量、分蘖数、抽穗期、穗粒性状、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活力以及生长相关调控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接种印度梨形孢的水稻株高、地上部干鲜质量、分蘖数、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显著高于对照;与对照相比,印度梨形孢定殖的水稻植株抽穗期提前4~6d;印度梨形孢处理第3、4周后,叶片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9.77%和17.89%。RT-PCR分析表明,印度梨形孢定殖的水稻植株叶片中生长素相关调控基因OsIAA13和YUCCA的上调表达,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的1.49倍和1.30倍;负调控水稻生长的NRR基因表达量为对照的58%。印度梨形孢促进水稻地上部的生长与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活力和生长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有关,印度梨形孢可能通过提高光合速率、增强水稻对矿质营养的吸收与利用和诱导生长素的分泌,促进水稻地上部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梨形孢 水稻 叶绿素 硝酸还原酶 根系活力 生长素
下载PDF
在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形成中5个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王伟 杨惠 +1 位作者 王政逸 陈卫良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25,共8页
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IA)菌株GD118不同生长时期的总RNA为材料,以18SrRNA作为内参基因,根据实验室抑制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已获得的立枯丝核菌基因片段的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 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IA)菌株GD118不同生长时期的总RNA为材料,以18SrRNA作为内参基因,根据实验室抑制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已获得的立枯丝核菌基因片段的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s)设计引物,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A、B、C、E、F基因(分别为双组分反应调节子、激活巨噬细胞糖蛋白、胞外金属弹力蛋白酶、亲环蛋白、内质网囊泡蛋白ERV29)的表达,以期找到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形成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从菌核开始形成到菌核成熟的过程中,这5个基因的表达量逐渐降低,且菌核在成熟时表达量最低,但成熟后这些基因的表达量迅速恢复到之前的水平,之后表达量基本保持不变。提示这5个基因在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形成的不同时期的表达有显著差异,说明这5个基因可能受菌核形成过程中胁迫条件的诱导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菌 菌核形成 实时荧光定量RT PCR 基因差异表达
下载PDF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病原的鉴定 被引量:5
7
作者 徐丽慧 邱文 +2 位作者 张唯一 李斌 谢关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2-306,共5页
为明确从褐条病稻苗上分离出来的病原细菌并与西瓜果斑病菌相区分,对该病原特性进行了研究。分离获得6株褐条病致病菌,其中4株经主要细菌学特性、菌落形态、致病性、Biolog、脂肪酸分析(FAME)、电镜观察、Nested-PCR鉴定及与3株水稻细... 为明确从褐条病稻苗上分离出来的病原细菌并与西瓜果斑病菌相区分,对该病原特性进行了研究。分离获得6株褐条病致病菌,其中4株经主要细菌学特性、菌落形态、致病性、Biolog、脂肪酸分析(FAME)、电镜观察、Nested-PCR鉴定及与3株水稻细菌性褐条病标准菌株和2株西瓜果斑病标准菌株的比较,证实了该病是由单极鞭革兰氏阴性细菌Aci-dovorax avenae ssp.avenae引起的。FAME将水稻细菌性褐条病菌误鉴定为西瓜果斑病菌,而用Biolog和nested-PCR鉴定能得到准确的鉴定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表型鉴定 电镜观察 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 褐条病病菌 西瓜果斑病菌
下载PDF
稻曲病菌侵染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5
8
作者 胡东维 王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4604-4611,共8页
稻曲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但其病原菌侵染机制仍有许多不明之处。本文对稻曲病菌侵染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策略。现有的研究表明,稻曲病菌可侵染水稻幼苗的胚根、胚芽鞘以... 稻曲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但其病原菌侵染机制仍有许多不明之处。本文对稻曲病菌侵染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策略。现有的研究表明,稻曲病菌可侵染水稻幼苗的胚根、胚芽鞘以及孕穗期雄蕊的花丝。病原菌不产生典型的附着胞结构,不能直接穿透寄主细胞,不产生吸器,侵染模式为胞间侵染和扩展。苗期侵染是否可扩展至穗部并致病,尚无确切证据。在孕穗期,稻曲病菌专一性侵染水稻雄蕊的花丝,并由此生长发育成稻曲球;稻曲病菌不能侵染子房和花药,但次生菌丝可偶尔侵染柱头和浆片的外层细胞。稻曲病菌在侵染过程中不会杀死寄主细胞,属活体营养型真菌。稻曲病菌苗期侵染的扩展过程和孕穗期选择性侵染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机制是未来研究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曲病菌 侵染机制 花丝
下载PDF
观赏凤梨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高频再生及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国芳 陆广欣 +1 位作者 陈丽闽 毛碧增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57-1163,共7页
以观赏凤梨‘名宝剑’的短缩茎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激素及浓度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分化的影响,并通过形态学和组织细胞学观察了不同类型愈伤组织的超微结构和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过程。结果表明:NAA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达到极显著... 以观赏凤梨‘名宝剑’的短缩茎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激素及浓度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分化的影响,并通过形态学和组织细胞学观察了不同类型愈伤组织的超微结构和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过程。结果表明:NAA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9),其中0.5mg/L NAA最有利于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胚性愈伤组织的比例,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2.0mg/L 6-BA+0.5mg/LNAA+2.0mg/L 2,4-D,诱导率高达80%;6-BA和NAA组合有利于加快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和提高不定芽分化频率,胚性愈伤组织在MS+0.5mg/L 6-BA+0.1mg/L NAA培养基上分化效率达到100%。电镜观察发现:胚性愈伤组织结构紧密,细胞较小,细胞内含物丰富,细胞代谢旺盛;非胚性愈伤组织结构疏松,细胞体积巨大,内含大液泡,基本无内含物;胚性愈伤组织在分化过程中细胞形态存在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凤梨 短缩茎 胚性愈伤组织 再生植株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水稻花器细胞壁超微结构与稻曲病菌的选择性侵染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戎念杭 雍明丽 +1 位作者 徐颖 胡东维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为了探明稻曲病菌选择性侵染水稻花丝组织和浆片的细胞生物学机制,该研究以高度感病的‘甬优12号’水稻品种为材料,于孕穗期开始每间隔2d取样,同时在旗叶与倒二叶叶枕距离1~2cm时进行人工接种并在接种后5、10和15d时分别取样,对开花前... 为了探明稻曲病菌选择性侵染水稻花丝组织和浆片的细胞生物学机制,该研究以高度感病的‘甬优12号’水稻品种为材料,于孕穗期开始每间隔2d取样,同时在旗叶与倒二叶叶枕距离1~2cm时进行人工接种并在接种后5、10和15d时分别取样,对开花前后水稻不同花器官细胞的超微结构以及稻曲病菌侵染位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在开花过程中,水稻花丝可伸长4~6倍,水稻花丝的所有组织细胞均能够均匀纵向伸长,且未发现细胞断裂出现的空腔;水稻浆片细胞在开花时吸水,横向膨胀约1倍,但浆片维管束的环纹导管环纹间距离没有明显变化;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大部分浆片细胞呈现细胞膨胀过程,只有浆片上部外围细胞具有一定伸长能力;水稻子房及柱头等在开花过程中其长度及体积未发现明显变化。(2)水稻花丝细胞壁的微纤丝排列比较疏松,透射电镜下单个微纤丝束清晰可辨,而子房和花药等器官的细胞壁结构致密,无法分辨单个微纤丝束。(3)稻曲病菌可在花丝中沿细胞间隙和细胞壁中层生长,但在浆片中菌丝主要被限制在细胞间隙中生长,说明花丝与浆片的细胞中层组分与结构存在差异。(4)细胞化学分析显示,花丝细胞壁纤维素含量较少,且不含有β-1,3-葡聚糖。研究表明,水稻花器细胞壁结构相对疏松及其细胞壁中层的结构特性和组分与稻曲病菌的选择性侵染具有密切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曲病 水稻 细胞壁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稻瘟病菌假定核糖体生成因子MoRei1功能研究
11
作者 汤帅 徐喆 +3 位作者 吕务云 童琪 肖宇 王政逸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3-452,共10页
为深入探究稻瘟病菌假定核糖体生成因子MoRei1的生物学功能,通过敲除MoREI1基因、分析ΔMorei1突变体表型、鉴定基因互补及其互作蛋白功能等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敲除MoREI1基因后,稻瘟病菌ΔMorei1突变体的有性生殖能力丧失,附着... 为深入探究稻瘟病菌假定核糖体生成因子MoRei1的生物学功能,通过敲除MoREI1基因、分析ΔMorei1突变体表型、鉴定基因互补及其互作蛋白功能等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敲除MoREI1基因后,稻瘟病菌ΔMorei1突变体的有性生殖能力丧失,附着胞形成率显著下降,致病力减弱;ΔMorei1突变体对细胞壁和氧化胁迫因子的敏感性增强,附着胞发育过程中糖原的移动和降解速率下降。稻瘟病菌MoREI1基因可恢复酿酒酵母REI1基因缺失突变体的部分表型,说明MoRei1与酵母核糖体生成因子Rei1在功能上具有同源性,并可能在核糖体生成过程中起类似的作用。稻瘟病菌MoRei1蛋白与预测的核输出因子MoAlb1间存在物理互作,且MoREI1基因缺失可影响稻瘟病菌MoAlb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上述研究结果对阐明MoRei1在稻瘟病菌形态分化和致病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核糖体生成因子MoRei1 功能分析 MoAlb1蛋白
下载PDF
象山县水稻稻曲病成灾机制与综合防治对策 被引量:1
12
作者 赖朝晖 陈宏明 +1 位作者 严铁 胡东维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12期2018-2020,2026,共4页
对水稻稻曲病成灾机制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的相关进展进行了评述。水稻品种生育期过长、灌浆期温度相对较低是稻曲病在浙江省成灾的根本原因;高感品种的大范围推广和对高水肥的需求增加了稻曲病的成灾概率;稻田冬前免耕大大提高了稻曲病... 对水稻稻曲病成灾机制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的相关进展进行了评述。水稻品种生育期过长、灌浆期温度相对较低是稻曲病在浙江省成灾的根本原因;高感品种的大范围推广和对高水肥的需求增加了稻曲病的成灾概率;稻田冬前免耕大大提高了稻曲病菌菌核的越冬比例,增加了翌年稻曲病菌侵染的菌源量。稻曲病防治的基本措施是减少菌核和厚垣孢子的越冬数量;水稻收获后稻田及时翻耕、选择生育期较短的品种、适当减少氮肥用量、使用降解菌核的微生物制剂、孕穗期喷洒杀菌剂等均可有效减轻稻曲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稻曲病 成灾机制 象山
下载PDF
水稻OsWRKY转录因子对非生物胁迫响应的重叠表达特性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孙利军 黄磊 +2 位作者 李大勇 张慧娟 宋凤鸣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51-1658,共8页
WRKY转录因子是植物一类比较大的基因家族,在水稻中已鉴定出102个成员。研究表明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抗病耐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基因芯片数据结合实时定量分析,对水稻Os WRKY转录因子基因在不同的非生物逆境... WRKY转录因子是植物一类比较大的基因家族,在水稻中已鉴定出102个成员。研究表明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抗病耐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基因芯片数据结合实时定量分析,对水稻Os WRKY转录因子基因在不同的非生物逆境下的表达进行了分析,发现至少有33个Os WRKY基因同时对任何两种非生物胁迫因子做出响应,且所选20个基因中,13个基因可被ABA所诱导。Os WRKY基因这种重叠表达的特性,预示着这些基因在非生物逆境中具有功能多效性,对于培育抗逆境水稻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OsWRKY转录因子 非生物胁迫响应 重叠表达
原文传递
大麦叶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6
14
作者 罗臻 张敬泽 胡东维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9-470,共2页
关键词 生物学特性 叶枯病菌 大麦 黄河中游地区 栽培品种 生长后期 病原菌 发病
下载PDF
稻曲病两个白化菌株的分离与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金菊 陈宏明 +2 位作者 许伟 杨炳辉 胡东维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7-573,共7页
为了筛选带有自然标记的稻曲病菌菌株,2010年从浙江省象山县和陕西省勉县采集和分离到2个稻曲病白化菌株,ZJa0201和SXa0101。它们在PS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约为其他稻曲病菌株的3倍,未见产生厚垣孢子;在PS培养基上只能产生少量分生孢子。... 为了筛选带有自然标记的稻曲病菌菌株,2010年从浙江省象山县和陕西省勉县采集和分离到2个稻曲病白化菌株,ZJa0201和SXa0101。它们在PS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约为其他稻曲病菌株的3倍,未见产生厚垣孢子;在PS培养基上只能产生少量分生孢子。rDNA-ITS和rDNA-IGS序列分析表明,两个白化菌株也与稻曲病菌已知所有菌株的ITS序列同源性高于99.6%;rDNA-IGS序列也属于最为常见的类型,含有2个77bp的重复单元序列。由此推断,这两个白化菌株属于稻曲病菌产孢退化的突变体。白化菌株在PSA上培养30d后,菌落上可形成不成熟的类菌核组织,紫外线照射能够促进类菌核的形成;该菌核体积较小不成熟,不能萌发产生子囊孢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曲病菌 白化菌株 孢子形成 菌核
原文传递
短短芽孢杆菌JK-2菌株对番茄枯萎病的抑菌作用及其小区防效 被引量:40
16
作者 郝晓娟 刘波 +2 位作者 谢关林 葛慈斌 林抗美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3-236,共4页
对分离自土壤的短短芽孢杆菌JK-2菌株对番茄枯萎病菌的防治效果和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JK-2对番茄枯萎病菌的盆栽防效和田间防效分别为83.82%、74.70%。该菌株能抑制枯萎病菌菌丝的生长,当其无菌滤液终浓度为15%时,对菌丝生长... 对分离自土壤的短短芽孢杆菌JK-2菌株对番茄枯萎病菌的防治效果和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JK-2对番茄枯萎病菌的盆栽防效和田间防效分别为83.82%、74.70%。该菌株能抑制枯萎病菌菌丝的生长,当其无菌滤液终浓度为15%时,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到81.69%。JK-2菌株对病菌孢子萌发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JK-2菌株可造成菌丝消解、产生泡状物、破坏生长点、引起细胞内含物外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细菌 番茄枯萎菌 抑制作用 生物防治
下载PDF
稻曲球及稻曲病菌菌落微结构的SEM观察 被引量:17
17
作者 陈丽 胡东维 +1 位作者 陈美军 张敬泽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9-96,共8页
本文对不同培养条件下稻曲病菌菌落及稻曲球的微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比较研究。在PS培养液里进行液体培养时,稻曲病菌很少产生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只有培养后期漂浮在培养液表面的菌落可以产生大量的厚垣孢子。病原菌在进行PSA固体培养时... 本文对不同培养条件下稻曲病菌菌落及稻曲球的微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比较研究。在PS培养液里进行液体培养时,稻曲病菌很少产生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只有培养后期漂浮在培养液表面的菌落可以产生大量的厚垣孢子。病原菌在进行PSA固体培养时,大部分菌株在培养后期产生大量的成堆分布的厚垣孢子,少部分菌株在菌落上产生散生的厚垣孢子。说明暴露于空气有助于稻曲病菌产生厚垣孢子。在煮熟的带壳谷粒上稻曲病菌的生长明显比在去壳上的要慢得多。微结构分析表明,稻曲球表面是一层密集的厚垣孢子,菌丝与稻粒的胚乳层界限分明,大部分稻曲球中部有大块的发育良好的胚乳,并充满密集的淀粉粒。说明稻曲病菌可能在开花灌浆后开始侵染,而且至少后期是腐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曲病 厚垣孢子 侵染
下载PDF
3株产气内生真菌的水果防腐活性及其气体成分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袁志林 陈益存 +2 位作者 毛黎娟 章初龙 陈连庆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3-89,共7页
从极端濒危植物百山祖冷杉针叶组织中分离到3株属于炭角菌科产气霉属的内生菌,这些菌株能产生强烈的挥发性物质,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或致死功能;水果保鲜试验表明固体发酵菌剂能有效防治草莓灰葡萄孢霉、苹果轮纹病菌和油桃... 从极端濒危植物百山祖冷杉针叶组织中分离到3株属于炭角菌科产气霉属的内生菌,这些菌株能产生强烈的挥发性物质,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或致死功能;水果保鲜试验表明固体发酵菌剂能有效防治草莓灰葡萄孢霉、苹果轮纹病菌和油桃褐腐病菌等引起的水果采后病害。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SPME-GC-MS)分析表明,3个菌株产生的气体成分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M25成分单一,而M112-2和M153成分较复杂,这种差异性与其生物学活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主要气体物质为二甲酯丙酸、甲基-2-甲基丙酸酯和β-水芹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霉 固相微萃取 抑菌活性
下载PDF
RNAi技术及其在真菌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樊荣辉 武治印 +3 位作者 王永强 赫荣琳 林福呈 王洪凯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5-320,共6页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真菌基因组的研究进展迅速。随着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等多种真菌的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GenBank中积累了大量功能未知的真菌DNA序列(Nakayashiki et al.2005)。鉴定这些基因的功能,明...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真菌基因组的研究进展迅速。随着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等多种真菌的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GenBank中积累了大量功能未知的真菌DNA序列(Nakayashiki et al.2005)。鉴定这些基因的功能,明确这些序列的生物学特性己成为当前研究中的热点问题(Caracuel—Rios&Talbot 2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功能 RNAI技术 真菌 分子生物学技术 GENBANK 基因组测序 DNA序列 应用
原文传递
葡萄座腔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及gfp的转化(英文)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亮 孙庚午 +3 位作者 王洪凯 吴树敬 林福呈 刘会香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1-137,共7页
葡萄座腔菌是木本植物溃疡类病害的重要病原,研究该病菌的侵染和致病过程有助于揭示病原与寄主的互作机制。携带gfp基因并高效表达的病菌可有效地实时检测和分析病菌的侵染过程,但由于该病菌在致病和室内培养过程中均不易产孢,因此,制... 葡萄座腔菌是木本植物溃疡类病害的重要病原,研究该病菌的侵染和致病过程有助于揭示病原与寄主的互作机制。携带gfp基因并高效表达的病菌可有效地实时检测和分析病菌的侵染过程,但由于该病菌在致病和室内培养过程中均不易产孢,因此,制备高质量的原生质体是进行gfp基因转化和表达的首要步骤。通过对酶的种类、酶解液浓度、菌丝年龄、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和渗透压稳定剂6个可能影响原生质体制备效率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生质体最大产量产生的条件是菌龄42 h,以1.5%崩溃酶、1.5%葡聚糖在0.7 mol·L-1NaCl的渗透压稳定剂中酶解3.5 h,最适酶解温度31℃,制备的原生质体在酵母蛋白胨蔗糖培养基(YPS)上再生率最高可达48.33%;通过PEG-CaCl2介导原生质体的遗传转化、gfp基因PCR检测、稳定性检测和荧光显微观察,实现了报告基因gfp在葡萄座腔菌转化子内的稳定遗传和高效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座腔菌 原生质体制备 再生 转化 GFP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