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浙江省7所省属高校的调查 被引量:1
1
作者 胡珏 李帮彬 朱方思宇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35-240,共6页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慢就业”群体规模不断攀升。为防止“慢就业”倾向蔓延,精准赋能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调查等实证方法了解浙江省大学生就业倾向的变化,分析“慢就业”群体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慢就业”群体规模不断攀升。为防止“慢就业”倾向蔓延,精准赋能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调查等实证方法了解浙江省大学生就业倾向的变化,分析“慢就业”群体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毕业生的身份特征、就业心理、就业认知等因素对“慢就业”现象的形成有显著影响。据此提出相关建议:政府层面创造就业需求,出台政策保障;高校层面顺应毕业生“慢就业”模式,构建毕业后教育体系;企业改善求职体验与招聘效率,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就业 高校毕业生 就业心理 就业认知
下载PDF
民生领域公众生活满意度差异性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何铨 陶之乘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6-116,共11页
生活满意度是衡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文章基于2015~2019年浙江省公众民情民意电话问卷调查数据,探究了生活满意度的年龄与性别分布,并对主要民生领域对不同年龄、性别公众生活满意度的领域重要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生活满意度是衡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文章基于2015~2019年浙江省公众民情民意电话问卷调查数据,探究了生活满意度的年龄与性别分布,并对主要民生领域对不同年龄、性别公众生活满意度的领域重要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浙江省公众生活满意度与年龄呈正相关,女性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男性;从整体上看,六个民生领域的领域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家庭收入满意度、文化生活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养老满意度、教育满意度和医疗满意度;六大民生领域的领域重要性因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而不同。最后,从关注特定群体满意度、民生政策的制定和评估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 生活满意度 领域重要性 年龄 性别
下载PDF
社会资本的匮乏与社会救助的屏障——关于浙江省生活困难群体社会帮扶的电话访谈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方巍 张珍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71-178,共8页
以2015年浙江省公众电话访谈数据为基础,通过公众对自己周围接触的生活困难者比例的分析,揭示了经济发达地区生活困难人士社会关系的同质性以及由此对不同社会阶层社会救助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公众对政府在社会帮扶过程中的作用抱有... 以2015年浙江省公众电话访谈数据为基础,通过公众对自己周围接触的生活困难者比例的分析,揭示了经济发达地区生活困难人士社会关系的同质性以及由此对不同社会阶层社会救助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公众对政府在社会帮扶过程中的作用抱有高度期待。对于现实中生活困难群众主要依靠谁来解决其面临的困难,体制内公众选择政府部门的比例远远高于企业从业人员和体制外从业人员。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社会救助制度的覆盖面及落实,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对边缘群体的独特救助功能,增进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以实现其自立自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社会救助 生活困难群体 浙江 电话访谈
下载PDF
关于浙江省公共文明发展现状的研究与思考——基于2014-2016年浙江省公众电话访谈数据的分析
4
作者 方巍 耿依娜 《观察与思考》 2017年第9期78-84,共7页
公共文明是指公民公共行为的文明程度。本研究从政策制度、党员干部以及公众行为三个方面构建基本公共文明评价指数,根据2014-2016年浙江省公众的电话访谈数据,分析总结了浙江省近三年来基本公共文明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公众对浙江省... 公共文明是指公民公共行为的文明程度。本研究从政策制度、党员干部以及公众行为三个方面构建基本公共文明评价指数,根据2014-2016年浙江省公众的电话访谈数据,分析总结了浙江省近三年来基本公共文明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公众对浙江省公共文明的评价呈现逐年上升,但是不同公众群体的评价不一;政策制度公共文明对公众行为的公共文明有着显著影响,而党员干部的公共文明又对普通公众的公共文明行为起到显著的引领作用。据此,文章从公共服务的推进、公共管理的文明、政策制度的引领、以及重大社会性活动情景制造等方面,对公共文明建设提出了初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公共文明 现状 研究 电话访谈
下载PDF
舆情的分级与分类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昌祖 左蒙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第3期47-53,共7页
舆情的分类就是按照选定的属性区分舆情概念,将具有某种共性的舆情概念集合在一起的过程。舆情的分级以舆情空间为标准,在具体的舆情分级过程中可以从媒介空间与地缘空间两个维度展开。舆情的分类以中介性社会事项为标准,在具体的舆情... 舆情的分类就是按照选定的属性区分舆情概念,将具有某种共性的舆情概念集合在一起的过程。舆情的分级以舆情空间为标准,在具体的舆情分级过程中可以从媒介空间与地缘空间两个维度展开。舆情的分类以中介性社会事项为标准,在具体的舆情分类过程中可以从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内容和性质两个维度展开。当出现分级或分类标准不能满足舆情细分需求的情况时,可以进行耦合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情 舆情分级 舆情分类 中介性社会事项 耦合处理
下载PDF
网络舆情研究综述: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 被引量:68
6
作者 左蒙 李昌祖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1-78,140,共9页
[目的/意义]通过网络舆情的文献梳理,更加全面和系统地了解网络舆情研究的进展与趋势,以推动网络舆情研究体系的完善,同时为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社会机理研究以及社会实践应用现状的分析,... [目的/意义]通过网络舆情的文献梳理,更加全面和系统地了解网络舆情研究的进展与趋势,以推动网络舆情研究体系的完善,同时为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社会机理研究以及社会实践应用现状的分析,发现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果/结论]研究成果的学科分布不尽合理、研究内容结构有待优化、实践应用中缺乏权威标准是当前研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情 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演化 网络舆情监测
下载PDF
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雯婕 戴舒悦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58-462,共5页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我国正处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高校学生态度认知、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改进高校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我国正处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高校学生态度认知、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帮助学生端正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舆情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目标一致、作用效果互渗、工作链条耦合,辩证分析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据此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对于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情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下载PDF
微圈的概念、分类与特征研究--基于场域理论视角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昌祖 左蒙 杨延圣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目的/意义]基于场域理论的微圈界定,旨在更清晰地从舆情视角分析微圈特征、分类及变化,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微圈舆情的演变规律,推进网络治理体系研究的深入发展。[方法/过程]通过对网络群体与网络集群对比分析,构建了微圈研究的基础理论... [目的/意义]基于场域理论的微圈界定,旨在更清晰地从舆情视角分析微圈特征、分类及变化,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微圈舆情的演变规律,推进网络治理体系研究的深入发展。[方法/过程]通过对网络群体与网络集群对比分析,构建了微圈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并运用场域理论分析微圈的构建过程、变化状态、分类及关联性等。[结果/结论]结果显示,微圈指由复数具有主观意志的网络用户,依托网络平台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规范,网络用户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独立场域空间;其可以根据主题、空间显著性和信息流向进行分类;属于典型的"受限空间",具有斗争性与易变性、空间的独特性与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相对私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圈 场域 共同体 网络群体 网络集群
下载PDF
教育舆情的概念解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昌祖 杨延圣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241-246,共6页
教育舆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舆情主体对有关教育的中介性社会事项所持有的社会态度。教育舆情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主体、客体、中介性教育事项和空间。教育舆情作为舆情的子概念,对其开展内涵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教育领域的舆情治理,另一... 教育舆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舆情主体对有关教育的中介性社会事项所持有的社会态度。教育舆情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主体、客体、中介性教育事项和空间。教育舆情作为舆情的子概念,对其开展内涵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教育领域的舆情治理,另一方面标志着舆情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概念细分的新阶段,充分显现了舆情研究的阶段性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舆情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舆情 概念细分 中介性教育事项 舆情感知力 场域
下载PDF
微圈与微圈舆情解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延圣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6-149,F0003,共5页
[目的/意义]通过对微圈、微圈舆情的概念与特征分析夯实了舆情的基础理论体系,有助于推动新形势下的网络舆情治理研究。[方法/过程]通过对新媒体、网络群体以及舆情概念的分析,构建和阐述微圈以及微圈舆情的内涵,并分析微圈舆情的要素... [目的/意义]通过对微圈、微圈舆情的概念与特征分析夯实了舆情的基础理论体系,有助于推动新形势下的网络舆情治理研究。[方法/过程]通过对新媒体、网络群体以及舆情概念的分析,构建和阐述微圈以及微圈舆情的内涵,并分析微圈舆情的要素特征。[结果/结论]微圈是一种基于新媒体主体身份认定的网络社交群体。微圈舆情是指舆情主体在新媒体空间内,针对借助于新媒体平台传播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对公权力拥有者所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微圈舆情的主体、客体、中介性社会事项及空间四要素呈现出相应的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微圈 微圈舆情 中介性社会事项 公权力 网络群组
下载PDF
微圈舆情构架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延圣 左蒙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99-204,共6页
介绍了微圈和微圈舆情的概念。从微圈舆情主体、客体、中介性社会事项和微圈舆情空间四个方面对"微圈舆情"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 微圈舆情 构架 国家管理者
下载PDF
网络反腐研究文献综述 被引量:4
12
作者 左蒙 李昌祖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55,64,共5页
[目的/意义]网络反腐的研究有助于完善反腐研究的理论框架,同时对于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具有借鉴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对网络反腐的概念、成因、社会影响、特征和对策等既有成果进行分析,了解了国内外网络反腐研究所取得的进展。[结果/... [目的/意义]网络反腐的研究有助于完善反腐研究的理论框架,同时对于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具有借鉴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对网络反腐的概念、成因、社会影响、特征和对策等既有成果进行分析,了解了国内外网络反腐研究所取得的进展。[结果/结论]网络反腐兴起是网络的兴起与普及、现行制度缺陷与公民意识觉醒等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网络反腐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多重影响。网络反腐的主要对策包括完善立法、健全政府机制、增加信息透明度、开展电子政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腐研究 网络反腐 舆论监督 透明度
下载PDF
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基于舆情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2
13
作者 左蒙 杨延圣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558-562,共5页
通过对政府公信力内涵的梳理,研究了政府公信力流失的表现和特征。基于舆情研究的视角从民众、政府、具体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和舆论生态环境四个核心要素重点分析了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从民众和政府两个角度重塑政府公信力的具体... 通过对政府公信力内涵的梳理,研究了政府公信力流失的表现和特征。基于舆情研究的视角从民众、政府、具体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和舆论生态环境四个核心要素重点分析了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从民众和政府两个角度重塑政府公信力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 舆情 舆论生态
下载PDF
舆论传播中的城管执法困局及其破解之道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昌祖 左蒙 王臻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31-37,共7页
城管执法近年来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舆论传播层面的城管执法困局已然形成。分析和探究舆论传播中城管执法困局的原因对于缓解城管执法舆论压力,重塑城管舆论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城管执法舆论困局具有鲜明的特征,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媒介... 城管执法近年来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舆论传播层面的城管执法困局已然形成。分析和探究舆论传播中城管执法困局的原因对于缓解城管执法舆论压力,重塑城管舆论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城管执法舆论困局具有鲜明的特征,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媒介影响、舆论导向变化以及城管部门存在的问题。城管舆论形象的重塑应当从掌握宣传主动权、改造舆论生态以及建设信息沟通渠道三个方面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 传播 城管执法困局
下载PDF
传播格局重建背景下新闻从业者的角色与能力重构
15
作者 邵鹏 朱钰 《传媒评论》 2018年第7期16-18,共3页
对于大多数新闻记者而言,他们入行时的传媒产业格局已经不复存在。传统媒体日渐式微,新闻业面临冲击与颠覆,传播秩序正在重建。面对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和新媒体的严峻挑战,新闻职业是否需要重新定义?新闻记者的作用是什么?新闻记者的能... 对于大多数新闻记者而言,他们入行时的传媒产业格局已经不复存在。传统媒体日渐式微,新闻业面临冲击与颠覆,传播秩序正在重建。面对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和新媒体的严峻挑战,新闻职业是否需要重新定义?新闻记者的作用是什么?新闻记者的能力又该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这是新闻从业者身份认同与自我认同的重要议题。本文试图从新闻从业者角色与能力两个维度探讨以上问题,并认为在任何传播秩序下角色与能力是相互匹配的,而错位的结果则是新闻记者地位的消解与身份认同的困惑。新的传播秩序与媒介格局下,需要重构新闻人的角色与专业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从业者 能力重构 传播秩序 新闻记者 身份认同 产业格局 传统媒体 数字技术
下载PDF
互联网集体行动的变迁态势与治理优化——基于“国家-社会-互联网”三维框架的宏观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玉林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3-78,共6页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集体行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创造了新的契机。本文通过构建"国家-社会-互联网"三维分析框架,界定在"秩序-情理"型政治情境下互联网集体行动的变迁态势:互联网社会资本聚合规模...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集体行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创造了新的契机。本文通过构建"国家-社会-互联网"三维分析框架,界定在"秩序-情理"型政治情境下互联网集体行动的变迁态势:互联网社会资本聚合规模受到压缩,国家免于受到社会的过度约束;互联网集体行动的利益导向更为凸显,基层政府社会治理面临考验;互联网集体行动以"闹"为重要形式,对基层政治发展与治理改善贡献不足。为促进国家社会间良性互动,建议政府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在中等规模实现聚合,培育地方性互联网公共领域;通过提升互联网治理的法治化程度,推动网民尊法守法;通过提供制度化的网络参与渠道,积极回应网民的合理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集体行动 国家社会关系 分析框架
原文传递
网络时代基于三方制衡的社会舆论沟通机制的解析与构建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昌祖 左蒙 《电子政务》 CSSCI 2017年第1期41-49,共9页
网络时代基于三方制衡的社会舆论沟通机制有助于强化社会理性沟通,缓解社会矛盾,助推和谐社会建设。通过社会背景与基于三方制衡的社会舆论沟通机制的概念辨析,提出网络时代构建社会舆论沟通机制的动力、原则与路径。社会舆论沟通机制... 网络时代基于三方制衡的社会舆论沟通机制有助于强化社会理性沟通,缓解社会矛盾,助推和谐社会建设。通过社会背景与基于三方制衡的社会舆论沟通机制的概念辨析,提出网络时代构建社会舆论沟通机制的动力、原则与路径。社会舆论沟通机制的构建动力包括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社会发展的共性需求以及应对外部性因素冲击的必然要求。在坚持公开透明、导向优先、高效有序和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参与主体、革新沟通载体、激活沟通渠道、改造沟通空间、完善长效保障机制实现社会舆论沟通机制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情 社会舆论 社会沟通 电子治理 公共管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