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7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教育硕士“一点二线三面”培养模式——以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语文教育硕士培养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先亮 陈玉兰 蔡伟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7-51,共5页
认为构建教育硕士"一点二线三面"的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克服目前教育硕士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点,即以在校期间知识与能力的有限发展为未来教学的无限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一个关键点;二线,即以理论框架建构与多层次教材建设... 认为构建教育硕士"一点二线三面"的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克服目前教育硕士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点,即以在校期间知识与能力的有限发展为未来教学的无限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一个关键点;二线,即以理论框架建构与多层次教材建设作为教学发展双主线;三面,即以互动对话、适度自教、教育实践作为具体教学过程的三大操作立面。这一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语文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硕士 一点二线三面 培养模式 浙江师范大学
下载PDF
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问题探讨——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28
2
作者 聂志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77-81,共5页
文章从"课程地位与培养目标定位"、"师资"、"教法和教学手段"、"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与衔接"、"教材与课程体系"五个方面探讨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问题,认为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任课教... 文章从"课程地位与培养目标定位"、"师资"、"教法和教学手段"、"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与衔接"、"教材与课程体系"五个方面探讨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问题,认为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任课教师的自身建设。语言学概论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修养和语言分析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任课教师应立足于此,用普通语言学的眼光来处理与现代汉语课程重合的语言结构知识的讲授,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用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来通俗地说明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学概论 专业基础课 教学法 教学改革 高校教师
下载PDF
从师范院校普通话测试看地方高校普通话培训与推广——以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杨荷泉 夏玉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56-59,共4页
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合格教师的任务,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首要阵地。高校普通话培训和测试是"推普"活动中重要的一环。根据师范院校近年来普通话测试情况分析,地方高校普通话的培训工作还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继续加强:矫正发音习... 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合格教师的任务,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首要阵地。高校普通话培训和测试是"推普"活动中重要的一环。根据师范院校近年来普通话测试情况分析,地方高校普通话的培训工作还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继续加强:矫正发音习惯,攻克方音难点;提升学生识字水平,增强规范读音意识;强化语流音变训练,培养普通话语感;加强思维训练,明确努力方向。为了促进普通话测试和培训工作,地方高校应该积极推广宣传普通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话测试 师范院校 普通话培训与推广
下载PDF
两微一端‛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路径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莫世亮 王君瑞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87-90,共4页
“两微一端”作为新媒体领域的重要平台,当下已成为高校党务工作者及学生群体接收信息的主要媒介。以“两微一端”在浙江师范大学党建工作中的应用路径创新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发现“两微一端”提供了主客体互动平台,对学... “两微一端”作为新媒体领域的重要平台,当下已成为高校党务工作者及学生群体接收信息的主要媒介。以“两微一端”在浙江师范大学党建工作中的应用路径创新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发现“两微一端”提供了主客体互动平台,对学生的影响逐渐加深,也存在“两微一端”与高校党建工作融合度不高、信息交互性不强、陷入碎片化信息接收困境等问题。需要击破校园“数据孤岛”,提升协同性;唱响校园“好声音”,增强实效性;线上线下“同心圆”,提高“两微一端”与高校党建工作互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党建 “两微一端” 路径研究
下载PDF
浙江师范大学藏民间文书的基本情况与史料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义敏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25-30,共6页
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契约文书博物馆藏民间文书近10万件,始自元代延祐六年(1319),一直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时间跨度近七个世纪,几乎涵盖了元末以来的各个时期。这批文书以其巨大的数量和珍贵的价值,成为近代以来我国地方档案和民间文献的... 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契约文书博物馆藏民间文书近10万件,始自元代延祐六年(1319),一直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时间跨度近七个世纪,几乎涵盖了元末以来的各个时期。这批文书以其巨大的数量和珍贵的价值,成为近代以来我国地方档案和民间文献的又一重要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书 鱼鳞图册 契约文书 诉讼文书
下载PDF
省属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析——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郑晓芹 《大学教育》 2013年第5期5-8,共4页
省属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外部环境推动与内部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浙江师范大学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与核心竞争实力,从研究生选拔与资助、导师制度、创新计划、"研究生教育质量年"活动等几个层面进行了培养机制改... 省属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外部环境推动与内部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浙江师范大学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与核心竞争实力,从研究生选拔与资助、导师制度、创新计划、"研究生教育质量年"活动等几个层面进行了培养机制改革的尝试。但在改革中还存在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建设不够、硕士研究生师范技能训练缺失、学科特色向研究生培养特色的转化等方面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属师范大学 研究生培养机制 改革
下载PDF
浙江师范大学历史渊源探寻
7
作者 龚剑锋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共7页
浙江师范大学起源于1906年创办的全浙师范学堂。后来经历了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杭州师范学校等发展阶段。1956年在杭州师范学校校园内孕育诞生了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后来又经历了杭州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起源于1906年创办的全浙师范学堂。后来经历了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杭州师范学校等发展阶段。1956年在杭州师范学校校园内孕育诞生了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后来又经历了杭州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等发展阶段。1953年和1958年从杭州师范学校分出创办的杭州幼儿师范学校和新的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后来又并入了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与全浙师范学堂一脉相承,继承了其高等教育的学脉、法统。110年的发展历程中,名师荟萃,人才辈出,汇集和造就了文学家鲁迅、朱自清、叶圣陶、冯雪峰、曹聚仁,史学家何炳松、朱希祖,政治家沈钧儒、施存统,音乐家李叔同,美术家潘天寿、丰子恺,书法家沈尹默、张宗祥,教育家经亨颐、马叙伦、陈望道、蒋梦麟、郑晓沧、杨贤江,数学家陈建功,生物学家江希明,体育专家舒鸿等一大批文化巨匠和科学泰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师范大学 渊源 全浙师范学堂
下载PDF
在文学和语言之间筑路前行--高玉教授访谈录
8
作者 高玉 孙伟民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1,F0002,共10页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研究孙伟民:高老师,您于1997年至2000年在华中师范大学师从黄曼君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时,正式开始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相关文章如《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转型》《语言运动与思想革命──五四新文学的理论...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研究孙伟民:高老师,您于1997年至2000年在华中师范大学师从黄曼君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时,正式开始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相关文章如《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转型》《语言运动与思想革命──五四新文学的理论与现实》《比较视角的五四白话文学运动语言学再认识》等发表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并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刊物转载,最终形成博士学位论文《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白话文学运动 语言变革 五四新文学 高校文科学报 黄曼君 博士学位 《新华文摘》
下载PDF
中西会通与现代汉语“文学”概念的形成
9
作者 高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41,共12页
在中国传统的“四部”图书分类之下不可能有“文学”概念,中国古代没有把诗、词、小说、戏曲等统一起来的概念。现代“文学”是从西方通过日译的中介而进入中国的,它本质上是西方知识体系分类的产物。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即西方“lit... 在中国传统的“四部”图书分类之下不可能有“文学”概念,中国古代没有把诗、词、小说、戏曲等统一起来的概念。现代“文学”是从西方通过日译的中介而进入中国的,它本质上是西方知识体系分类的产物。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即西方“literature”从输入中国到内涵相对固定并广泛地流通从而成为现代汉语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词语的输入;与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的“文章”观合流从而形成能够包容并言说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论的近代概念;以新文学作为实践经验依据并吸收古代文学和文论因素从而建立的现代“文学”概念。西方“文学”概念在中国的接受实际上是“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深刻地影响中国人对文学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改变中国人的观念并建立现代“文学”概念,另一方面它在被接受的过程中又深受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从而变得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概念 文科 中西会通 文字与文章之学
下载PDF
对《西游记》在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集中呈现方式的考察
10
作者 罗炅 高玉海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2,共7页
了解《西游记》在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集中的呈现,是了解其在海外传播和接受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文学史集的编纂理念和评介话语,探究《西游记》在海外接受态度的变化;结合国内外研究,反思文学史集编者对小说作者及其思想艺术的评价... 了解《西游记》在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集中的呈现,是了解其在海外传播和接受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文学史集的编纂理念和评介话语,探究《西游记》在海外接受态度的变化;结合国内外研究,反思文学史集编者对小说作者及其思想艺术的评价;分析叙述特征和赞助机构的变革及原因。研究发现,《西游记》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再到被淡化的地位变迁;关注内容从情节介绍转向研究论述;编纂方式由独著转向合著;资金来源由官方扶持到商业运营。本研究再现了《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历史,揭示了中国古典小说在海外传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世界 文学史集 西游记 海外传播
下载PDF
彗星末日与中国想象——论清末民初的末日文学
11
作者 陶明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74-82,共9页
晚清以来,西方天文学知识随着西学东渐的步伐进入中国,并将彗星末日说传入中国。受西方世纪末思潮和彗星事件的激发,清末民初出现末日文学翻译和创作的潮流。以吴趼人《光绪万年》、杨心一《黑暗世界》等为代表的末日文学作品在清末救... 晚清以来,西方天文学知识随着西学东渐的步伐进入中国,并将彗星末日说传入中国。受西方世纪末思潮和彗星事件的激发,清末民初出现末日文学翻译和创作的潮流。以吴趼人《光绪万年》、杨心一《黑暗世界》等为代表的末日文学作品在清末救亡图存和民主革命的历史语境下展现出末日想象的不同内涵和形态,而其中的彗星意象则寄托了清末民初作家对国族命运的关怀,成为想象未来中国的独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末日文学 彗星末日 中国想象
下载PDF
从“革命文学”论争看《子夜》中的革命叙事——兼谈吴老太爷的“革命”
12
作者 刘世浩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35-42,共8页
茅盾始作于1931年10月、完成于1932年12月的长篇小说《子夜》中的革命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1928年前后“革命文学”论争的影响。“革命文学”论争促使茅盾重新思考“文学”与“革命”的关系问题,调整小说创作方向,并有意识地从积极意... 茅盾始作于1931年10月、完成于1932年12月的长篇小说《子夜》中的革命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1928年前后“革命文学”论争的影响。“革命文学”论争促使茅盾重新思考“文学”与“革命”的关系问题,调整小说创作方向,并有意识地从积极意义上表现社会革命。面对批评者们的质疑,茅盾从论争一开始就坚持以文学创作本身作为评价文艺运动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断摸索以“文学”的方式回应时代议题。简言之,《子夜》中的革命叙事实际上是茅盾在“革命文学”论争前后以及参加“左联”之后不断思考如何在小说创作中展现中国革命的结果。这种创作思路的调整一方面体现在茅盾对《子夜》叙事方式的重新编排,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文本内部的叙事张力。这种张力借助吴老太爷早年的“革命”经历,勾连起晚清时期与20世纪30年代的革命历史,将《子夜》中革命叙事的“前世”与“今生”整合到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子夜》 “革命文学”论争 革命叙事
下载PDF
“学院批评”与“作家批评”——当代文学批评的两种路向及其问题 被引量:12
13
作者 高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4-129,共6页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基本的“路向”或者说“模式”,即“学院批评”和“作家批评”,两种批评各有其缺陷,表现为:“学院批评”过分地依赖理论从而导致批评与创作实际脱节;“作家批评”则欠缺理论从而导致批评的现象化而缺...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基本的“路向”或者说“模式”,即“学院批评”和“作家批评”,两种批评各有其缺陷,表现为:“学院批评”过分地依赖理论从而导致批评与创作实际脱节;“作家批评”则欠缺理论从而导致批评的现象化而缺乏深度。这两种缺陷正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院批评 作家批评 当代文学
下载PDF
论浙江现代儿童文学作家群体的生成及其历史贡献 被引量:5
14
作者 郑欢欢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0-194,175,共6页
中国儿童文学的孕育、诞生直至初步繁荣,与浙江儿童文学所作的贡献密切相关。本文从浙江现代儿童文学作家群体的形成与发展切入,揭示这个群体的生成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学意义,探讨作家群体的儿童文学取向与浙江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由... 中国儿童文学的孕育、诞生直至初步繁荣,与浙江儿童文学所作的贡献密切相关。本文从浙江现代儿童文学作家群体的形成与发展切入,揭示这个群体的生成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学意义,探讨作家群体的儿童文学取向与浙江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由此总结出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具有重要“典型”意义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儿童文学 作家群体 地域根源 历史贡献
下载PDF
地域人文传统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论“浙江潮”对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思潮的引领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嘉良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7,共7页
"浙江潮"引领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思潮,取决于浙江作家对世界文学新潮的敏锐感知与把握,也根因于积淀深厚的地域人文传统对现实主义的精神呼应。其引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新文学各个时期都有显著表征,集中体现在对各种重... "浙江潮"引领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思潮,取决于浙江作家对世界文学新潮的敏锐感知与把握,也根因于积淀深厚的地域人文传统对现实主义的精神呼应。其引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新文学各个时期都有显著表征,集中体现在对各种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形态的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潮” 地域人文传统 现实主义 引领意义
下载PDF
论浙江新文学作家群对两浙文化传统的承传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嘉良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5期191-196,共6页
本文探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浙江新文学群体的传统文化渊源 ,认为积淀深厚的以“浙东学派”为代表的两浙文化传统对中国新文学“浙军”施加深层影响 ,遂有后者新文学意识的尽速自觉 ,并为其后中国现代文学建设作出广泛建... 本文探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浙江新文学群体的传统文化渊源 ,认为积淀深厚的以“浙东学派”为代表的两浙文化传统对中国新文学“浙军”施加深层影响 ,遂有后者新文学意识的尽速自觉 ,并为其后中国现代文学建设作出广泛建树。主要表现在 :( 1)自宋、明开启的两浙启蒙文化思潮成为新文学“浙军”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这在五四启蒙话题中有显在表征 ;( 2 )两浙文人的文体革新意识对新文学“浙军”产生潜在影响 ,使其在创建新文学诸种文体中见出效应 ;( 3 )两浙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文体革新意识 地域文化 浙江作家群
下载PDF
论浙江于越立国之前的文学 被引量:1
17
作者 龚剑锋 《东南文化》 CSSCI 1989年第3期31-34,共4页
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建德人”就劳动、生活在浙江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到了新石器时代,浙江经历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等几个年代上基本衔接的发展阶段.浙江于越立国之前自然和社会环境,为浙江地方文化的萌芽和发展... 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建德人”就劳动、生活在浙江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到了新石器时代,浙江经历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等几个年代上基本衔接的发展阶段.浙江于越立国之前自然和社会环境,为浙江地方文化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越 浙江 涂山氏 文学 神活 绍兴 史记 余外 神话传说 传人
下载PDF
聚焦文学:《新青年》中浙江作家群凸现的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嘉良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11,共6页
探讨《新青年》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从文学性视角切入至关重要。《新青年》中以周氏兄弟领衔的浙江作家群体阵容壮观,在各个文学领域都有开拓者之功,这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展示《新青年》对于中国新文学的开拓、创造意义。
关键词 《新青年》 浙江作家群
下载PDF
中国儿童文学知识生产的机制与路径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翔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42,159,160,共13页
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得益于其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国儿童文学含纳的知识主要体现在“中国”、“儿童”与“文学”上。三者的知识意涵及权力关系衍生了新的文学框架。从发生学的机理看,现代概念向现代知识的转换开启了中国儿童文学学科... 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得益于其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国儿童文学含纳的知识主要体现在“中国”、“儿童”与“文学”上。三者的知识意涵及权力关系衍生了新的文学框架。从发生学的机理看,现代概念向现代知识的转换开启了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化的自主道路。对儿童文学元概念的界定是确立知识范畴、依据和方法的重要途径,这要求突破描述性概念的知识单面化,向着结构与系统的知识场域跃升。学科界分与跨学科构成了知识生产的完整序列,学科界分是跨学科的理论前提,跨学科又促发了新一轮关于学科界分的思考。中国儿童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界分要遵循“一体化”与“主体性”辩证的逻辑,在文学史建制的基础上推动百年新文学知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儿童文学 知识生产 知识社会学 学科界分 跨学科互涉
下载PDF
浙江影视文学创作经眼录
20
作者 叶志良 楼莹璐 《文化艺术研究》 2009年第1期200-204,共5页
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呈现声势浩大的"浙江潮"文学奇观。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浙江的影视文学创作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一度引领着中国电影的创作走向。浙江剧作家不凡的表现,创造了浙江影视文学创作的辉煌。浙江的影... 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呈现声势浩大的"浙江潮"文学奇观。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浙江的影视文学创作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一度引领着中国电影的创作走向。浙江剧作家不凡的表现,创造了浙江影视文学创作的辉煌。浙江的影视文学创作,无论在艺术创作层面,还是在思想蕴涵层面,均领风气之先,具有创造和样板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影视文学 创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