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针灸联合腹针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功能恢复及血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影响
1
作者 朱苏生 虞美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9-182,共4页
目的研究温针灸联合腹针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功能恢复及血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接诊的12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 目的研究温针灸联合腹针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功能恢复及血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接诊的12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采用温针灸联合腹针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5周,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痉挛指数评分、10 m步行时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紧张素-1(Ang-1)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痉挛指数评分、10 m步行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痉挛指数评分、10m步行时间均降低/缩短,且研究组低/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EGF、Ang-1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EGF、Ang-1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腹针能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功能恢复,这可能与血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升高有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痉挛性瘫痪 温针灸 腹针 功能恢复 血清血管活性物质
原文传递
肌内效贴结合康复训练对轻度腕管综合征的疗效及肌电图分析
2
作者 王思岚 吕文明 朱嘉威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7期0020-0024,共5页
观察肌内效贴结合康复训练对轻度腕管综合征的疗效,并对治疗前后肌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方式 选择在2021年10月到2023年3月,在浙江康复医院康复二区接受治疗的58例轻度腕管综合征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类,将这58位患者分为对照组(n=29)和实验... 观察肌内效贴结合康复训练对轻度腕管综合征的疗效,并对治疗前后肌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方式 选择在2021年10月到2023年3月,在浙江康复医院康复二区接受治疗的58例轻度腕管综合征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类,将这58位患者分为对照组(n=29)和实验组(n=29),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原有的训练项目上增加肌内效贴布进行治疗。6周以后,通过对试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波士腕管量表、以及无名指在肌电图检查中,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感觉电位潜伏期差值来评价疗效。结果 在治疗6周后,试验的两组患者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包含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和功能状态评分(FSS)较治疗前均由显著改善(P<0.05),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波士腕管量表较治疗前均由显著改善(P<0.05),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无名指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电位潜伏期的差值比治疗前均由显著改善(P<0.05),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肌内效贴结合康复训练对轻度腕管综合征具有肯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贴 轻度腕管综合征 疗效观察
下载PDF
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杨路 曾凡兴 汪文林 《健康研究》 CAS 2022年第3期318-322,共5页
目的分析影响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为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年。根据HSS评分将患者分为恢复理想组(HSS评分≥66分)和恢复不理想组(HSS评分<66分),采... 目的分析影响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为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年。根据HSS评分将患者分为恢复理想组(HSS评分≥66分)和恢复不理想组(HSS评分<66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膝关节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膝关节功能恢复理想组与不理想组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骨折类型、骨折部位、受伤至手术时间、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年龄、是否患糖尿病、复位质量、CPM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大、糖尿病、非解剖复位、术后并发症是膝关节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P<0.05),CPM功能训练是膝关节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保护因素(P<0.05)。同一骨折类型不同分型患者之间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糖尿病、复位质量、CPM功能训练、术后并发症及骨折损伤程度,是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折 术后 功能恢复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模式下综合护理联合温针灸干预对中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虞美华 朱苏生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模式下综合护理联合温针灸干预对中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中风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2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及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行为... 目的:观察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模式下综合护理联合温针灸干预对中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中风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2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及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模式下综合护理及温针灸进行干预。治疗6个月后,比较2组遵医行为、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干预前后临床记忆量表记忆商(MQ)、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遵医行为量表中饮食、服药、情绪管理、运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MQ、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MQ、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偏瘫、误吸、跌倒、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分别为0、3.33%、4.17%、5.83%,对照组分别为10.00%、15.83%、20.83%、20.8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生活质量量表中躯体角色、社会、情绪角色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上述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模式下综合护理联合温针灸治疗中风,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治疗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行为转变理论模式 综合护理 温针灸 认知功能 遵医行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