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沥青/聚丙烯腈静电纺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其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永政 黄林涛 宋付权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7-115,共9页
为实现石油沥青的高值化利用,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沥青/聚丙烯腈复合纳米纤维,并经过预氧化和炭化处理制备了复合碳纳米纤维。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研究了纺丝参数对纤维直径的影响,通过调整石油沥青比例和热处理温度研究了预氧... 为实现石油沥青的高值化利用,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沥青/聚丙烯腈复合纳米纤维,并经过预氧化和炭化处理制备了复合碳纳米纤维。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研究了纺丝参数对纤维直径的影响,通过调整石油沥青比例和热处理温度研究了预氧化和炭化过程中纤维的结构转变。结果表明:影响纤维直径的静电纺丝参数主次顺序依次为推流速度、纺丝电压和接收距离;响应面法模型预测值与最佳工艺条件下纤维直径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为9.13%;当预氧化温度为250℃时,预氧化丝具有最大芳构化指数,其相应预氧化度最高;炭化温度与复合碳纳米纤维的石墨化程度呈正相关,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纤维直径大幅减小,复合碳纳米纤维石墨结构有序性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沥青 聚丙烯腈 静电纺丝 碳纳米纤维 Box-Behnken响应面法
下载PDF
指数剪切流作用下海洋立管振动特性研究
2
作者 周欣丹 陈正寿 姜峰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43,共12页
细长海洋立管在复杂来流作用下的涡激振动(VIV)是海洋工程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采用双向流—固耦合方法,对立管在指数剪切来流作用下的涡激振动实施了数值仿真研究。基于均方根振幅包络图的显性模态分析发现,与线性剪切流工况相比,... 细长海洋立管在复杂来流作用下的涡激振动(VIV)是海洋工程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采用双向流—固耦合方法,对立管在指数剪切来流作用下的涡激振动实施了数值仿真研究。基于均方根振幅包络图的显性模态分析发现,与线性剪切流工况相比,当流速较小时,立管模型在指数剪切流作用下振幅最大值相对较小;流速较大时,指数剪切流的非线性分布致使立管的振动响应增强。通过对立管模型均方根振幅包络峰、谷处的振动响应频率分析发现,在波峰位置处振动频率单一且较为稳定,而在相邻波谷位置处多频共存现象显著,两者有显著差异。沿管的轴向波形主要表现为驻波主导和驻波—行波混合模式,行波一般间歇发生,流速越大发生频次愈高,其在横流向的传播方向通常由高流速区段传递至低流速区段。指数剪切流作用下,沿管体轴向各截面位置处的旋涡脱落模式差异显著,高流速段尾流区的旋涡发放具有较强的周期性,涡管完整且与管轴存在一定偏离角度,低流速段蜂窝状离散涡旋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立管 指数剪切流 涡激振动 流—固耦合 多模态响应
下载PDF
“立德树人”理念下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以“石油炼制工艺学”为例
3
作者 杨淑清 《化工时刊》 CAS 2024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石油炼制工艺学”是石油化工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分析石油炼制工艺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石油炼制工艺学”课程思政的构建策略:通过树立思政理念,提升教师的思政能力;积极挖掘... “石油炼制工艺学”是石油化工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分析石油炼制工艺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石油炼制工艺学”课程思政的构建策略:通过树立思政理念,提升教师的思政能力;积极挖掘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注重课程的前沿性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改变现有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石油炼制工艺学”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石油炼制工艺学 探索 实践
下载PDF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运行稳定性及功能菌群结构研究
4
作者 魏致远 陈东之 阳广凤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419-425,共7页
以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构建了实验室规模的3组上流式反应器,试验结果表明,短程硝化反应器运行性能波动较大,平均NH_(4)^(+)-N去除率(ARE)为58.2%±19.0%;短程硝化反硝化系统ARE为41.4%±12.2%,TN去除率为85.6%±5.4%,几乎无N... 以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构建了实验室规模的3组上流式反应器,试验结果表明,短程硝化反应器运行性能波动较大,平均NH_(4)^(+)-N去除率(ARE)为58.2%±19.0%;短程硝化反硝化系统ARE为41.4%±12.2%,TN去除率为85.6%±5.4%,几乎无NO_(2)^(-)-N积累。短程反硝化反应器运行性能较好,其NO_(2)^(-)-N去除率高达99.7%±0.5%。Proteobacteria门细菌在短程硝化污泥和短程反硝化污泥中具有最大相对丰度(RA)值,分别为42.91%和64.23%,短程硝化反硝化污泥中优势门为Firmicutes(44.48%)和Proteobacteria(30.28%)。在属水平下,短程硝化污泥中优势属为Nitrospira(9.30%)和Nitrosomonas(5.41%),短程反硝化污泥优势属为Trichococcus(24.94%)、Desulfomicrobium(10.76%)和Macellibacteroides(5.83%),短程硝化反硝化污泥优势属为Trichococcus(20.96%)、Desulfomicrobium(16.72%)和Aeromonas(5.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系统 运行性能 脱氮 功能菌群
下载PDF
微生物降解苯扎氯铵系统构建、优化及调控机制研究
5
作者 何雨晴 卓旭萍 +3 位作者 王昕姿 何苗 薛宇 葛亚明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1,共7页
为消除苯扎氯铵(BAC)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构建了微生物降解BAC系统,优化了系统的运行条件,探讨了微生物降解BAC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在曝气和添加10 g/L葡萄糖时,系统对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的BAC的7 d去除率可达98.1%;初始BA... 为消除苯扎氯铵(BAC)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构建了微生物降解BAC系统,优化了系统的运行条件,探讨了微生物降解BAC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在曝气和添加10 g/L葡萄糖时,系统对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的BAC的7 d去除率可达98.1%;初始BAC质量浓度若降为2.8 mg/L,2 d去除率接近100%。优化后,系统菌团中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sp.)占比达71.16%,是菌团降解BAC的主要功能菌。宏基因组分析和主要功能抑制剂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群体感应和外排泵等机制在菌团降解BAC中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菌团对BAC的降解调控机制,为BAC污染的微生物治理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扎氯铵 新污染物 生物降解 群体感应 外排泵
下载PDF
低品位含氦天然气氦气提浓工艺的研究
6
作者 范瑛琦 李保军 盖丽梅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236,共5页
对近年来常见的深冷、膜+深冷、膜分离3种含氦天然气提浓工艺进行了模拟,希望找到更为经济的氦气提浓方式,从而为国内低品位含氦气田的经济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模拟发现,对于氦气体积分数为0.0416%的天然气,膜分离技术可以大幅降低氦... 对近年来常见的深冷、膜+深冷、膜分离3种含氦天然气提浓工艺进行了模拟,希望找到更为经济的氦气提浓方式,从而为国内低品位含氦气田的经济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模拟发现,对于氦气体积分数为0.0416%的天然气,膜分离技术可以大幅降低氦气提浓过程的能耗,3种提浓工艺中,膜分离工艺单耗最低、氦气收率最高。因此,目前对于低品位含氦天然气提浓过程,膜分离工艺是最为适合的提浓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氦气 深冷 膜分离
原文传递
危化品重大安全事故致灾特征及应急响应机制研究
7
作者 许猛 刘建华 +1 位作者 王章乘 杨丁丁 《安全》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为提升危化品企业应对重大安全事故的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基于危化品行业19起重特大安全事故基础数据,分析事故致灾过程,总结提出危化品突发事件风险转捩演变理论模型,并以河北克尔化工重大爆炸事故及响水重大爆炸事故为例,探讨了事... 为提升危化品企业应对重大安全事故的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基于危化品行业19起重特大安全事故基础数据,分析事故致灾过程,总结提出危化品突发事件风险转捩演变理论模型,并以河北克尔化工重大爆炸事故及响水重大爆炸事故为例,探讨了事故致灾过程和风险转捩演变节点。结果表明:危化品重特大事故是多因素耦合致灾;风险较低时事故后果较小,随着风险转捩演变,较小事故演变为新的致灾风险导致较大事故的发生,直至后果最大化;风险转捩节点难以预测,事故发展前期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能有效控制事故后果扩大;根据该模型构建危化品应急响应流程框架图,以期为舟山危化品事故防范化解提供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化品 重大安全事故 风险转捩 应急响应
下载PDF
新型储层钻井完井一体化工作液设计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8
8
作者 许洁 许林 +2 位作者 李习文 寇磊 许明标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4-192,共9页
钻井完井一体化工作液是对海洋油气传统裸眼钻井完井液技术的发展,该体系基于D90经验规则与膜屏蔽原理,引入低剪切速率黏度设计,通过暂堵剂的镶嵌、成膜作用在储层孔隙入口构造单向屏蔽环,不仅达到储层保护效果,还可直接返排,从而简化... 钻井完井一体化工作液是对海洋油气传统裸眼钻井完井液技术的发展,该体系基于D90经验规则与膜屏蔽原理,引入低剪切速率黏度设计,通过暂堵剂的镶嵌、成膜作用在储层孔隙入口构造单向屏蔽环,不仅达到储层保护效果,还可直接返排,从而简化海洋钻井完井工序。阐述了钻井完井一体化工作液的设计思路,检测了关键组分微观结构及体系基本性能,并综合评价了体系储层保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钻井完井一体化工作液具有刚性和柔性2类暂堵剂粒子,可协同封堵孔隙入口,促进单向屏蔽环形成,其中刚性镶嵌粒子形貌不规则,中值粒径为9.5μm,大于孔隙尺寸;而柔性成膜粒子呈规则球形,平均粒径为25.4μm,粒径分布窄,有利于粒间填充及形变聚结。体系在5~130℃内具有良好流变性,其低剪切速率黏度平均值为30802±1892 mPa·s,满足直接返排解堵设计要求;体系展示了良好的润滑性、防塌性及抗海水、抗岩屑侵污性,且单向封堵能力强,直接返排的渗透率恢复效果好。现场应用证明,新型钻井完井一体化工作液不仅能确保储层钻井过程顺利,而且满足了直接返排解堵要求,达到了简化完井工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完井 一体化工作液 直接返排 储层保护 单向屏蔽环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蚁群算法的化工园区毒气泄漏事故疏散路径规划 被引量:8
9
作者 叶继红 吕青青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8-153,共6页
为了降低人员在化工园区毒气泄漏事故中的伤亡风险,提出1种综合考虑疏散路径距离和毒性负荷值的自适应蚁群算法。通过建立路径评价函数,将疏散路径的毒性负荷值引入蚁群算法中,改进算法的信息素更新策略,采用启发式因子自适应调整策略... 为了降低人员在化工园区毒气泄漏事故中的伤亡风险,提出1种综合考虑疏散路径距离和毒性负荷值的自适应蚁群算法。通过建立路径评价函数,将疏散路径的毒性负荷值引入蚁群算法中,改进算法的信息素更新策略,采用启发式因子自适应调整策略并改进算法的启发式函数。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将算法应用到某化工园区毒气泄漏事故中。研究结果表明:该自适应蚁群算法可以保持较高的搜索速度,在寻找距离最短道路的同时避开毒性负荷较高的疏散路径,可为化工园区毒气泄漏事故的应急疏散路径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园区 毒气泄漏 自适应蚁群算法 疏散路径规划
下载PDF
基于BN-FCEM的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析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潘李冬 郑宇 +3 位作者 郑娟 徐斌 刘广哲 杨丁丁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18,共11页
近年来,随着中国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化工企业危险品化学灾害事故仍时有发生。为更好地提高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精准识别化工企业中的重要风险因素并合理规避风险,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BN)和模糊综合评价法(FCEM)的化工企业安全... 近年来,随着中国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化工企业危险品化学灾害事故仍时有发生。为更好地提高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精准识别化工企业中的重要风险因素并合理规避风险,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BN)和模糊综合评价法(FCEM)的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析方法。首先,该方法基于人、物、技、管、环五个方面共20个与化工企业相关的风险因素,建立了化工企业安全风险BN模型;然后,以模糊理论集(FTS)表征BN模型中概率参数的专家评估信息,结合Netica软件分析基于BN的化工企业安全风险概率和重要风险因素,并采用FCEM评估化工企业的整体安全风险损失;最后,综合考虑化工企业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得出化工企业的安全风险等级。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以舟山某化工企业为例,结合风险等级矩阵,评估了该化工企业的安全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企业 安全风险评估 贝叶斯网络(BN) 模糊综合评价法 关键重要度 风险等级
下载PDF
低氧环境anammox工艺运行性能及功能菌群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方媛媛 刘亚雷 +3 位作者 赵一淳 李亦舒 阳广凤 王博涵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3-67,71,共6页
为了研究低溶解氧(DO)条件下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的运行性能、颗粒污泥特征及功能菌群结构特征,实验以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构建了实验室规模的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污泥反应器。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器能够在近两个月的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 为了研究低溶解氧(DO)条件下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的运行性能、颗粒污泥特征及功能菌群结构特征,实验以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构建了实验室规模的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污泥反应器。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器能够在近两个月的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运行,NH_(4)^(+)-N、NO_(2)^(-)-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11±4.13)%、(98.88±1.18)%和(95.98±10.6)%。胞外聚合物(EPS)的蛋白/多糖为1.26,anammox污泥颗粒化程度较高,粒径大于1 mm的颗粒污泥占全部污泥的为61%。污泥比anammox活性为4.34 mg NH_(4)^(+)-N/(gVSS·h)、6.55 mg NO_(2)^(-)-N/(gVSS·h)、9.78 mg TN/(gVSS·h)。菌群分析结果表明,颗粒污泥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4.25%),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19.61%)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10.48%),优势属为Candidatus Brocadia(12.56%)、Chloroflexinoname(4.64%)和Bacterianoname(2.7%)。其中,Candidatus Brocadia为优势Anammox菌,承担anammox反应。低DO条件对anammox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影响较低,但改变了anammox反应化学计量比且在颗粒污泥中观察到了氨氧化菌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0.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溶解氧 菌群结构 颗粒污泥 胞外聚合物
原文传递
污泥基生物炭固定化菌处理海洋溢油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钰 曾广婷 +4 位作者 刘梅 汪佳欢 刘行平 竺柏康 陈庆国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3期233-240,共8页
以城市污水厂污泥作为原料,磷酸作为活化剂,通过热解法制备污泥基生物炭。并以生物炭作为载体固定化海洋石油烃降解菌Alcanivorax sp.ASW-2,探究活化剂浓度、活化时间、碳化温度与碳化时间对生物炭吸附效果的影响,优化获得微生物吸附固... 以城市污水厂污泥作为原料,磷酸作为活化剂,通过热解法制备污泥基生物炭。并以生物炭作为载体固定化海洋石油烃降解菌Alcanivorax sp.ASW-2,探究活化剂浓度、活化时间、碳化温度与碳化时间对生物炭吸附效果的影响,优化获得微生物吸附固定的最优菌浓与吸附固定时间。在不同原油浓度、温度、pH、盐度等环境条件下考察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对原油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磷酸浓度55%、活化时间2 h、碳化温度500℃、碳化时间1 h时生物炭的吸附效果最佳,对石油烃降解菌的吸附量为1.77×10^(11) CFU·g^(-1);在菌浓为5×10^(11)CFU·mL^(-1),吸附固定化时间为12 h时生物炭对微生物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原油浓度对微生物降解效果影响较大,原油浓度为0.1 g·L^(-1)时固定化菌与游离菌对原油的降解效果最佳,7 d降解率分别为97.78%与90.24%,而随着浓度增加,原油的抑制效果逐渐增强,5 g·L^(-1)的高浓度原油条件下降解率分别降至50%和35%以下。原油浓度为1 g·L^(-1)时,游离菌对原油的降解在第9 d达到稳定,降解率为56.67%,固定化菌在第7天降解率达到最大并趋于稳定,其值为75.87%,固定化加快了微生物对原油的降解速率,提高了对原油的降解效果。固定化微生物降解原油的最优环境条件为:pH 8、盐度35、温度25℃。与游离菌相比,生物炭固定化提高了微生物对环境的耐受性,对原油的降解效果也有明显提高,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固定化后菌对原油的降解率最大可提升约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城市污泥 固定化微生物 生物降解 海洋溢油
下载PDF
改性贻贝壳固定化微生物降解海洋溢油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钰 刘梅 +3 位作者 郭靖 戎振英 竺柏康 陈庆国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6期529-535,共7页
利用改性贻贝壳作为微生物固定化载体,探究改性贻贝壳固定化石油烃降解菌Alcanivorax sp.ASW-2对海洋溢油的降解特性。选用柠檬酸作为活化剂,优化了贻贝壳改性条件与微生物固定条件,并探究pH(6~9)、温度(5~35℃)和盐度(0~40)3个环境因... 利用改性贻贝壳作为微生物固定化载体,探究改性贻贝壳固定化石油烃降解菌Alcanivorax sp.ASW-2对海洋溢油的降解特性。选用柠檬酸作为活化剂,优化了贻贝壳改性条件与微生物固定条件,并探究pH(6~9)、温度(5~35℃)和盐度(0~40)3个环境因素对固定化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贻贝壳的最佳改性条件为:柠檬酸活化浓度3%、活化时间1 h、碳化时间30 min、改性温度300℃。改性贻贝壳对微生物的优化吸附固定时间为12 h,贻贝壳的用量为0.5 g·L^(-1)。在原油浓度为1 g·L^(-1)时,降解7 d即可达到降解稳定期。固定化微生物最适盐度为30、pH为8、温度为25℃,固定化微生物对原油的降解率最高可达到82.49%。利用改性贻贝壳对石油降解菌的固定化显著提高了微生物对环境的耐受性,对原油的降解率相对于游离微生物可提高5.17%~28.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壳 改性 柠檬酸活化 海洋石油降解菌 固定化
下载PDF
海岛环境下LNG泄露扩散分析
14
作者 宁浩淼 吕青青 叶继红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2年第10期21-25,共5页
LNG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经济的绿色能源,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LNG和其他化石能源消耗量的逐年增长,LNG储罐也在逐渐增多,石化基地也在增多,由于石化基地的特殊性,其建立需远离人群,近年来我国逐渐开始在远离人... LNG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经济的绿色能源,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LNG和其他化石能源消耗量的逐年增长,LNG储罐也在逐渐增多,石化基地也在增多,由于石化基地的特殊性,其建立需远离人群,近年来我国逐渐开始在远离人群的小岛上建立石化基地,这种海岛型石化基地有利于物料运输以及减小事故的危害性。对海岛环境下石化基地发生LNG储罐泄漏进行研究,利用重气云扩散和高斯模型对LNG泄漏扩散后的危险浓度区域进行划分,有利于园区应急预案的制定以及事故发生后的应急疏散,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型石化基地 LNG泄漏 重气云扩散 高斯模型
下载PDF
基于“三化”的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5
作者 公丹丹 陈英 《化工管理》 2023年第13期46-49,共4页
文章阐明了化工原理课程特点和思政教学目标,论述了该课程的技能教学目标与思政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提出了基于“生活化、艺术化以及现代化”(简称“三化”)的互联网+多媒体+板书的多维协同教学方法。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初步实... 文章阐明了化工原理课程特点和思政教学目标,论述了该课程的技能教学目标与思政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提出了基于“生活化、艺术化以及现代化”(简称“三化”)的互联网+多媒体+板书的多维协同教学方法。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初步实践表明,引入针对性较强的特色思政素材,重视教学过程的“三化”特色,使用“互联网+”教学手段,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使化工原理课程成为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有趣味的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原理 课程思政 教学案例
下载PDF
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管强化传热研究
16
作者 陈增良 徐伟胜 +4 位作者 丁晨 阮晓 吴哲 王琦超 洪炳沅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30,共12页
研究了油库夏季高温导致的油气回收工艺中吸附罐回收率低、吸收塔解吸效率低、油气回收系统能耗过高以及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将温度较低的地下水作为冷却水,从实践的角度构建多种强化传热结构的管壳式换热器并采用CFD的方法对其热力学... 研究了油库夏季高温导致的油气回收工艺中吸附罐回收率低、吸收塔解吸效率低、油气回收系统能耗过高以及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将温度较低的地下水作为冷却水,从实践的角度构建多种强化传热结构的管壳式换热器并采用CFD的方法对其热力学与水力学性能进行多方面探究。结果表明当油气在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中流动时,热流可以获得更好的冷却效果;油气在壳程流动时,CIRF型换热管具有最佳的热力学性能,RAW型换热管具有最佳的水力学性能。综合油气回收工况与计算结果配置CIRF型换热管的管壳式换热器在油气回收工艺中有着较强的适用性,其可以在有效提高油气的冷却效果的同时兼顾换热器的水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回收 CFD 管壳式换热器 翅片 强化传热
下载PDF
油库油气回收系统吸收单元工艺模拟分析
17
作者 陈增良 罗晔 王智慧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4年第20期7-9,共3页
贫汽油吸收法是油库中应用较广的油气回收方法,以其工艺简单、回收率较高、安全性高等优势,成为石化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种分离技术。某油库油气处理量为870m3/h,利用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对油气回收的吸收单元展开模拟,采用CHAOSEA... 贫汽油吸收法是油库中应用较广的油气回收方法,以其工艺简单、回收率较高、安全性高等优势,成为石化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种分离技术。某油库油气处理量为870m3/h,利用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对油气回收的吸收单元展开模拟,采用CHAOSEA方程作为热力学计算方法,探究了不同操作参数对油气吸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贫汽油进口流量、贫汽油进口温度、油气进口温度及油气进口中空气含量对油气出口流量具有显著影响。在实际工业应用中应控制操作参数的变化,以达到更优的回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法 油气回收 参数优化 吸收效率
下载PDF
超支化高分子水基钻井液仿生润滑机理
18
作者 许林 王晓棠 +5 位作者 王晓亮 胡南琪 许明标 韩银府 位中伟 丁梓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0-131,共12页
随着定向钻井技术的发展,水基钻井液润滑性逐渐成为确保定向井钻进的关键指标,设计新型钻井液润滑材料已成为油田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为探究超支化高分子水基钻井液仿生润滑机理,首先采用发散法合成了第1.5代超支化聚丙烯酸乙二... 随着定向钻井技术的发展,水基钻井液润滑性逐渐成为确保定向井钻进的关键指标,设计新型钻井液润滑材料已成为油田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为探究超支化高分子水基钻井液仿生润滑机理,首先采用发散法合成了第1.5代超支化聚丙烯酸乙二胺基丙烯酸十八酯G1.5 P(EDA—MA—OA),然后进行了合成产物结构、微观形貌与热稳定性检测及其强化水基钻井液润滑性能评价,最后系统分析了超支化高分子与膨润土粒子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①G1.5 P是粒径分布在几十纳米的分散性粒子,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热解温度集中在214℃;②以G1.5 P为润滑添加剂,构建的水基钻井液润滑系数为0.068,具有良好降摩减磨性;③G1.5 P呈“分子刷”状吸附于亲水材料表面,不仅改变了表面润湿性,而且还可促进膨润土粒子聚结形成致密、韧性的泥饼;④基于超支化高分子强化水基钻井液润滑的构效关系,提出了一种水基钻井液边界—固体润滑新模型,即超支化高分子促进在钻具与井壁摩擦副间形成低剪切强度泥饼,以泥饼结构内摩擦代替钻具刚性外摩擦,实现钻井液降摩减磨功能。结论认为,该认识完善了水基钻井液润滑添加剂的设计思路,为新型高性能润滑处理剂设计及超滑水基钻井液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钻井液 超支化高分子 润滑添加剂 摩擦副 边界—固体润滑 构效关系 分子刷
下载PDF
活化蟹壳生物质炭的制备及其在VOCs吸附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蓉 彭枢璇 张海龙 《化学试剂》 CAS 2024年第5期30-38,共9页
针对大气中由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不可控释放引起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开发新的吸附技术和材料是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通过热处理廉价、无毒、可再生的蟹壳废弃物,并通过KOH活化制备了可对VOCs高效吸附的蟹壳生物质炭。以炭壳为原料制备了碳... 针对大气中由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不可控释放引起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开发新的吸附技术和材料是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通过热处理廉价、无毒、可再生的蟹壳废弃物,并通过KOH活化制备了可对VOCs高效吸附的蟹壳生物质炭。以炭壳为原料制备了碳化蟹壳(CS)和蟹壳活性炭(CSK),并采用SEM、BET、FT-IR、XRD对其进行了表征,系统考察了温度对VOCs(二甲苯和正己烷)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蟹壳生物质炭是一种具有介孔结构的多孔材料,其比表面积高达2098.15 m^(2)/g,平均孔径约为1.98 nm,孔体积为1.16 cm^(3)/g。最后,对制备的CSK-800进行了动态吸附实验,得到的二甲苯和正己烷的总吸附量分别为557.98、585.19 mg/g。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其吸附过程与准一级和Bangham模型拟合结果高度吻合,较好地诠释了蟹壳活性炭对VOCs吸附主要是以物理吸附为主的孔道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蟹壳生物质炭 热解 活化剂 挥发性有机物 吸附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