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灌注成像对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效果的预测效能
1
作者 郑素洁 刘芳 +3 位作者 姜鑫钊 郭舜源 耿昱 史宗杰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638-642,共5页
目的分析CT灌注成像对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效果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早期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患者54例,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观察... 目的分析CT灌注成像对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效果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早期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患者54例,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观察组)23例和预后不良组(对照组)31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CT灌注成像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T灌注成像与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CT灌注成像对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效果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不匹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和不匹配率均是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不匹配率预测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预后良好的AUC为0.660(95%CI:0.509~0.811,P=0.046),最佳截断值为2.30,灵敏度为0.696,特异度为0.645。结论CT灌注成像与急性大核心脑梗死早期患者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有一定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核心脑梗死 CT灌注成像 早期血管内治疗 临床预后
下载PDF
Gufoni法与barbecue法治疗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2
作者 施天明 王奕琪 +2 位作者 黄月虹 邵燕琪 耿昱 《浙江医学》 CAS 2017年第18期1557-1559,1563,共4页
目的比较Gufoni法与barbecue法治疗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登记研究方法纳入100例连续就诊于眩晕门诊的向地性眼震型HSC-BPPV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Guf... 目的比较Gufoni法与barbecue法治疗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登记研究方法纳入100例连续就诊于眩晕门诊的向地性眼震型HSC-BPPV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Gufoni法与barbecue法进行手法复位,每种方法循环复位2次,复位结束30min后采用平卧侧头试验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复位后即刻疗效。结果经过最多2次循环治疗,Gufoni法复位成功率为90.0%,明显高于barbecue法的68.0%(P<0.05)。Gufoni复位患者中,年龄<60岁组与≥60岁组单次复位成功率、二次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arbecue复位患者中,年龄<60岁组单次复位成功率、二次复位成功率均高于≥60岁组(均P<0.05)。在<60岁患者中,Gufoni法与barbecue法单次复位成功率、二次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60岁患者中,Gufoni法单次复位成功率、二次复位成功率均明显高于barbecue法(均P<0.05)。2种方法复位后BPPV类型转换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ufoni法治疗向地性眼震型HSC-BPPV短期疗效优于barbecue法,尤其适用于高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向地性眼震型 耳石手法复位 短期疗效
下载PDF
前循环大动脉闭塞高龄患者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潘婕 史宗杰 +3 位作者 施天明 王美萍 郭舜源 耿昱 《浙江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314-317,321,共5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对前循环大动脉闭塞高龄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因前循环血管闭塞(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患者69例,将年龄≥80岁的17例...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对前循环大动脉闭塞高龄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因前循环血管闭塞(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患者69例,将年龄≥80岁的17例患者作为高龄组,<80岁的5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颅内出血风险及90d良好预后。结果高龄组90d mRS评分5(3,6)分,高于对照组的3(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再通比例,总体颅内出血、症状性出血以及90d良好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80岁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进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前循环 高龄
下载PDF
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 被引量:4
4
作者 姜鹏 李运刚 +1 位作者 于振江 王丽香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VAD)与后循环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对116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MRA检查,根据结果分为VAD组与非VAD组。比较两组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搏动指数(PI)。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后循环脑梗...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VAD)与后循环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对116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MRA检查,根据结果分为VAD组与非VAD组。比较两组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搏动指数(PI)。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后循环脑梗死复发率及梗死灶分布情况的差异。结果根据MRA检查结果,116例患者分为VAD组(72例),非VAD组(44例)。VAD组优势侧VA的Vs高于,PI低于非优势侧VA(均P<0.05);非VAD组双侧VA的Vs低于VAD组优势侧VA,但高于VAD组非优势侧VA(均P<0.05);非VAD组双侧VA的PI低于VAD组非优势侧VA(均P<0.05)。VAD组BA的PI高于非VAD组(P<0.05)。VAD组复发率(25.0%)明显高于非VAD组(9.1%)(χ2=4.498,P=0.034)。VAD组复发的脑梗死病灶在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域者7例,非VAD组则为0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VAD现象时,非优势侧VA的Vs下降,非优势侧VA及BA的PI值升高,后循环脑梗死复发率升高,且复发的脑梗死更易出现小脑下后动脉供血区。VAD现象可作为后循环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脑梗死 椎动脉优势 TCD 复发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取栓术后即刻头颅CT平扫“金属征”对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徐超 史宗杰 +2 位作者 林高平 叶飒飒 耿昱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2年第2期41-45,共5页
目的 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取栓术后即刻头颅CT平扫上“金属征”对术后脑实质血肿(PH)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4例于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目的 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取栓术后即刻头颅CT平扫上“金属征”对术后脑实质血肿(PH)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4例于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术后即刻完善头颅CT平扫检查。根据患者术后24 h CT平扫或72 h内磁共振影像来评估术后是否存在出血转化。如果在基底节区有直径≥1 cm的高密度影,且其最大CT值> 90HU,则定义为“金属征”阳性。结果 术后即刻头颅CT平扫上出现高密度征的患者有107例(74.3%),符合“金属征”阳性患者共39例(27.1%)。最终36例患者术后发生PH型出血转化。“金属征”阳性组较“金属征”阴性组PH型出血转化比例更高(χ^(2)=112.140,P <0.05)。术后即刻头颅CT平扫“金属征”对PH型出血预测的敏感度为86.1%,特异度为71.4%(AUC=0.832,P <0.05)。结论 接受机械取栓术的急性缺血型脑卒中患者术后即刻头颅CT平扫辨别“金属征”有助于预测术后PH型出血转化,可能有助于患者术后围手术期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金属征 出血转化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直接机械取栓与桥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史宗杰 郑素洁 +2 位作者 施天明 潘婕 耿昱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03-1007,共5页
目的比较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直接机械取栓与桥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机械取栓的146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直接机械取栓85... 目的比较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直接机械取栓与桥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机械取栓的146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直接机械取栓85例、行桥接治疗61例,比较直接机械取栓组和桥接治疗组患者基线资料、诊治情况、并发症和临床预后等的差异。结果直接机械取栓组和桥接治疗组的年龄、性别比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血压病比例、糖尿病比例、心房颤动比例、基线血糖水平、血小板计数、肌酐水平、基线收缩压、脑卒中病因、闭塞部位、麻醉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机械取栓组和桥接治疗组的到院至影像学检查时间、到院至动脉穿刺时间、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到院至血管再通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机械取栓组和桥接治疗组的成功再灌注率(91.8% vs. 95.1%)、症状性颅内出血率(11.8% vs. 21.3%)、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率(41.2% vs. 47.5%)、死亡率(20.0% vs. 18.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直接机械取栓具有与桥接治疗相似的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直接机械取栓 桥接治疗
原文传递
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史宗杰 郑素洁 +2 位作者 施天明 潘婕 耿昱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73-979,共7页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是否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相关。方法连续收集自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146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脑...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是否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相关。方法连续收集自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146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脑白质疏松程度将患者分为无至中度脑白质疏松组和重度脑白质疏松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成功再灌注率、术后24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90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率和术后90d死亡率;根据预后差异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脑白质疏松程度与术后90d预后的关系。结果146例患者中,无至中度脑白质疏松组100例,重度脑白质疏松组46例;与无至中度脑白质疏松组相比,重度脑白质疏松组的年龄更大[70.50(59.75,79.75)岁vs.79(73,82)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更高[20(16,25)分vs.22(18,28)分],手术成功再灌注率更低[97.0%(97/100)vs.84.8%(39/46)],术后24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更高[11.0%(11/100)vs.26.1%(12/46)],术后90d预后良好率更低[54.0%(54/100)vs.21.7%(10/46)],术后90d死亡率更高[14.0%(14/100)vs.30.4%(14/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46例患者中,预后良好组64例,预后不良组8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年龄更大[70.50(59.75,79.75)岁vs.79(73,82)岁],基线NIHSS评分更高[20(16,25)分vs.22(18,28)分],TOAST病因学分型中心源性栓塞型比例更高[68.8%(44/64)vs.76.8%(63/82)],重度脑白质疏松比例更高[15.6%(10/64)vs.43.9%(36/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脑白质疏松(OR=3.109,95%CI:1.241~7.788,P=0.015)与年龄、基线NIHSS评分、TOAST病因学分型均是术后90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度脑白质疏松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预后不良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脑白质疏松 预后
原文传递
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史宗杰 郑素洁 +3 位作者 张圣 施天明 潘婕 耿昱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评估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分析其基线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联。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27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 目的评估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分析其基线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联。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27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手术并发症及临床预后,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预后患者间基线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88.9%)血管成功再通,发病至再通时间平均为(418.92±223.96)min;2例(7.4%)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后3个月随访时14例患者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13例患者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其中8例(29.6%)患者死亡。统计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mss)评分[23(12.5,33.8)分 vs.35(23,39)分]、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评分[9(8,10)分 vs.7(4,9)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43,P=0.041;Z=-2.387,P=0.017)。结论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及安全性,患者发病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与临床预后有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基底动脉闭塞 机械取栓
原文传递
人参皂甙Rd对EAE模型小鼠Tregs/Th17细胞失衡的调节作用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媚 黄绮玲 +2 位作者 马晓萌 刘莹莹 陈晓红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07-514,共8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d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小鼠调节性T细胞(Tregs)/辅助性T细胞17(Th17)失衡的影响。方法将54只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人参皂甙Rd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8只。前2...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d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小鼠调节性T细胞(Tregs)/辅助性T细胞17(Th17)失衡的影响。方法将54只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人参皂甙Rd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8只。前2组采用经典的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Mog35-55)肽段免疫诱导方法制备成EAE模型,并在接种免疫后第13天起将人参皂甙Rd 40 mg/(kg·d)溶解于PBS中腹腔注射入人参皂甙Rd组(1次/d),PBS组和空白对照组予同等剂量PBS腹腔注射。各组小鼠于接种免疫后第1~20天每天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并于评分结束当天取小鼠腰髓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估(炎症评分及脱髓鞘评分)。在接种免疫后第20天,取各组小鼠脾脏,行体外脾细胞培养48 h后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IL-17)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组织中Tregs细胞、Th17细胞的比例;取各组小鼠腰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腰髓中Janus激酶1(JAK1)、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叉头型基因p3(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人参皂甙Rd组的临床症状评分、炎症评分均明显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BS组腰髓中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大片髓鞘脱失,而人参皂甙Rd组的髓鞘脱失较PBS组明显减少,2组间脱髓鞘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PBS组相比,人参皂甙Rd组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水平明显升高,IL-17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与PBS组相比,人参皂甙Rd组脾组织中CD4+IL-17+细胞比例明显降低,CD4+CD25+Foxp3+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PBS组相比,人参皂甙Rd组腰髓中JAK1、JAK2、STAT3、ROR-γt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皂甙Rd可通过改变与Tregs/Th17细胞分化相关的Foxp3/RORγt/STAT3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升高IL-10水平和Tregs细胞比例,降低IL-17水平和Th17细胞比例,从而改善EAE模型小鼠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RD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调节性T细胞 辅助性T细胞17 细胞失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