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用骨转换标志物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应用
1
作者 边平达 《浙江医学》 2025年第3期225-227,256,共4页
血清骨转换标志物(BTMs)检测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个体化治疗的前提。本文着重介绍常用血清BTMs(包括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和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在判断PMOP患者骨质丢失快慢、选择治疗方案中的价值,并对如何使用血清BTMs来指导... 血清骨转换标志物(BTMs)检测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个体化治疗的前提。本文着重介绍常用血清BTMs(包括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和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在判断PMOP患者骨质丢失快慢、选择治疗方案中的价值,并对如何使用血清BTMs来指导临床医师暂时停止和重启抗骨吸收治疗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转换标志物 治疗
下载PDF
骨转换标志物在PMOP患者接受地舒单抗治疗后骨密度变化中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叶世佳 程鹏 +2 位作者 来梦 边平达 应奇峰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24期2665-2667,共3页
目的探讨常用骨转换标志物(BTMs)的基础水平及其下降幅度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患者皮下注射地舒单抗后骨密度(BMD)变化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至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体检的129例PMOP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并比较129例P... 目的探讨常用骨转换标志物(BTMs)的基础水平及其下降幅度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患者皮下注射地舒单抗后骨密度(BMD)变化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至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体检的129例PMOP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并比较129例PMOP患者在接受地舒单抗(60 mg)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血清BTMs[包括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CTX)和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BMD[包括股骨颈BMD(FNBMD)、全髋BMD(THBMD)和L1~4BMD(LSBMD)]的差异,并分析基础血清BTMs、治疗前CTX和治疗后6个月的差值(ΔCTX)、治疗前P1NP和治疗后6个月的差值(ΔP1NP)与治疗后6个月FNBMD和治疗前的差值(ΔFNBMD)、治疗后6个月THBMD和治疗前的差值(ΔTHBMD)、治疗后6个月LSBMD和治疗前的差值(ΔLSBMD)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PMOP患者接受地舒单抗治疗后血清CTX、P1NP均明显下降,FNBMD、THB-MD、LSBMD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MOP患者基础血清CTX与ΔTHBMD呈正相关(r=0.266,P<0.01),基础血清P1NP与ΔLSBMD呈正相关(r=0.331,P<0.01)。PMOP患者血清ΔCTX与ΔFNBMD、ΔTHBMD、ΔLSBMD均呈正相关(r=0.209、0.368、0.212,均P<0.05),血清ΔP1NP与ΔTHBMD、ΔLSBMD均呈正相关(r=0.225、0.362,均P<0.05)。结论血清BTMs基础水平及下降幅度在PMOP患者接受地舒单抗治疗后BMD增加中具有预测价值,其中BTMs基础水平越高、下降幅度越大,BMD增加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地舒单抗 骨密度 骨转换标志物
下载PDF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接受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治疗后全髋骨密度变化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肖盼盼 邵丽丽 +4 位作者 王菲菲 李秀央 应奇峰 陈锦平 边平达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4年第7期642-643,共2页
髋部骨折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致死、致残的常见原因[1]。全髋骨密度(total hip bone mineral density,THBMD)不仅是骨质疏松的主要诊断依据,也是PMOP患者髋部骨折的主要预测因素[1]。国外研究表... 髋部骨折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致死、致残的常见原因[1]。全髋骨密度(total hip bone mineral density,THBMD)不仅是骨质疏松的主要诊断依据,也是PMOP患者髋部骨折的主要预测因素[1]。国外研究表明,地舒单抗能明显提高PMOP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降低其骨折风险[2],但是目前尚缺乏有关影响PMOP患者接受地舒单抗治疗后THBMD变化的因素研究。本次研究旨在探索影响PMOP患者接受地舒单抗治疗后THBMD变化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髋部骨折 单抗治疗 骨折风险 预测因素 骨质疏松 RANKL 骨密度
下载PDF
不同血糖控制水平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营养状况差异及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
4
作者 李格 张琼 +1 位作者 董敏 闻瑛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25年第2期110-116,共7页
目的探讨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2型糖尿病(T2DM)老年营养状况差异及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选择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T2DM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将其分为血糖控... 目的探讨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2型糖尿病(T2DM)老年营养状况差异及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选择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T2DM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将其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n=73)和血糖控制不良组(n=67),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差异与DPN,采用限制性样条模型(RCS)分析营养指标及HbA1c水平与T2DM老年患者DPN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Hayes Process程序分析营养指标在HbA1c与DPN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血糖控制不良组患者的25-羟基维生素D[25(OH)D]、叶酸(FA)、维生素B_(12)、Ca明显低于血糖控制良好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明显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前后,营养指标与血糖控制不良之间始终存在独立相关性(P<0.05),25(OH)D、病程、FA、维生素B_(12)、Hcy、Ca、HbA1c水平均为T2DM老年患者DPN发生的风险因素(P<0.05)。与未合并DPN组相比,合并DPN组的25(OH)D、FA、维生素B_(12)、Ca水平明显降低,病程、Hcy、HbA1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当T2DM老年患者的25(OH)D<22.01μg/L、FA<9.26μg/L、维生素B_(12)<512.19 ng/L、Ca<2.31 mmol/L时,T2DM老年患者DPN发生风险随其下降而升高(P<0.05);当Hcy≥12.48μmol/L、HbA1c≥8.49%时,T2DM老年患者DPN发生风险随其增加而升高(P<0.05)。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25(OH)D、FA、维生素B_(12)、Hcy、Ca相关因子在HbA1c与DPN之间具有明显的中介调控作用(P<0.05)。结论不同血糖控制水平下,T2DM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差异与DPN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优化营养管理和血糖控制策略,可能有助于预防和治疗DPN,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控制 2型糖尿病 营养状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原文传递
ADRB_(1)基因多态性对高血压患者美托洛尔缓释片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沈鹃琴 王林 +3 位作者 徐少坤 张丽 王律 孙东升 《心电与循环》 2023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分析ADRB_(1)基因多态性对高血压患者美托洛尔缓释片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高血压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1例,予每日清晨空腹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28 d后,检测分析患者ADRB_(1)的基因多... 目的分析ADRB_(1)基因多态性对高血压患者美托洛尔缓释片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高血压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1例,予每日清晨空腹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28 d后,检测分析患者ADRB_(1)的基因多态性类型,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差异。结果治疗完成患者31例(75.6%)。ADRB_(1)的基因多态性包括GG、CC和GC型。其中GG型2例,CC型14例,GC型15例。GC型、CC型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GG、GC、CC型治疗有效率分别为0、26.7%、35.7%。结论ADRB_(1)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美托洛尔缓释片的降血压作用,有待大样本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RB1基因 多态性 美托洛尔缓释片 高血压
下载PDF
绝经后女性血清骨转换标志物与骨密度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滕俊强 边平达 +1 位作者 应奇峰 陈锦平 《浙江医学》 CAS 2022年第10期1087-1089,共3页
目的筛选能反映绝经后女性骨质丢失情况的血清骨转换标志物(BTMs)。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体检的绝经后女性22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225例绝经后女性进行血清BTMs[包括1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TX)、1型原胶原氨基端... 目的筛选能反映绝经后女性骨质丢失情况的血清骨转换标志物(BTMs)。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体检的绝经后女性22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225例绝经后女性进行血清BTMs[包括1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TX)、1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骨钙素(OC)]和骨密度(BMD)[包括股骨颈BMD(FNBMD)、全髋部BMD(THBMD)和L_(1~4)BMD(LSBMD)]检测,然后分析血清BTMs之间、血清BTMs与BM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绝经后女性3个血清BTMs之间均呈中度正相关(均P<0.01),其中血清CTX、OC与FNBMD、THBMD、LSBMD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在绝经后女性中,可优先选择血清CTX和OC来反映其骨质丢失情况,帮助预测骨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换标志物 骨密度 绝经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