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对后路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枕颈部不稳的生物力学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年龄32~55岁,身高155~180cm的颈椎尸体标本,不做手术处理建立正常模型,切断标本的寰椎横韧带、齿状突尖韧带、翼状韧带,制...目的 :通过对后路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枕颈部不稳的生物力学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年龄32~55岁,身高155~180cm的颈椎尸体标本,不做手术处理建立正常模型,切断标本的寰椎横韧带、齿状突尖韧带、翼状韧带,制作枕颈不稳模型,枕骨髁螺钉的置钉固定建立枕骨髁螺钉内固定模型,分别给予三个模型枕骨1.5N·m的屈伸、侧弯、旋转力矩,测量标本C0~C1与C0~C2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分析比较正常模型、失稳模型及内固定模型的运动范围改变,评价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有效性。结果:在C0~C1节段上,正常模型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活动度分别为:14.13°±0.71°、7.60°±0.43°、3.77°±0.27°、5.42°±0.44°,失稳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23.57°±2.26°、11.96°±1.44°、5.21°±0.29°、7.13°±0.67°,枕骨髁螺钉内固定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7.53°±0.77°、3.79°±0.64°、2.56°±0.34°、0.89°±0.31°;而在C0~C2节段上,正常模型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活动度分别为:19.72°±0.71°、17.62°±0.97°、7.55°±0.51°、51.46°±3.11°,失稳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30.57°±2.32°、23.85°±0.91°、9.37°±0.55°、68.91°±6.25°,枕骨髁螺钉内固定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11.30°±0.66°、9.19°±0.63°、5.12°±0.59°、7.39°±0.76°。失稳模型的活动度大于正常模型,正常模型的活动度大于固定模型。结论: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系统能有效减少枕颈部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的运动范围,充分证明了该固定技术具有可靠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通过对后路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枕颈部不稳的生物力学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年龄32~55岁,身高155~180cm的颈椎尸体标本,不做手术处理建立正常模型,切断标本的寰椎横韧带、齿状突尖韧带、翼状韧带,制作枕颈不稳模型,枕骨髁螺钉的置钉固定建立枕骨髁螺钉内固定模型,分别给予三个模型枕骨1.5N·m的屈伸、侧弯、旋转力矩,测量标本C0~C1与C0~C2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分析比较正常模型、失稳模型及内固定模型的运动范围改变,评价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有效性。结果:在C0~C1节段上,正常模型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活动度分别为:14.13°±0.71°、7.60°±0.43°、3.77°±0.27°、5.42°±0.44°,失稳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23.57°±2.26°、11.96°±1.44°、5.21°±0.29°、7.13°±0.67°,枕骨髁螺钉内固定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7.53°±0.77°、3.79°±0.64°、2.56°±0.34°、0.89°±0.31°;而在C0~C2节段上,正常模型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活动度分别为:19.72°±0.71°、17.62°±0.97°、7.55°±0.51°、51.46°±3.11°,失稳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30.57°±2.32°、23.85°±0.91°、9.37°±0.55°、68.91°±6.25°,枕骨髁螺钉内固定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11.30°±0.66°、9.19°±0.63°、5.12°±0.59°、7.39°±0.76°。失稳模型的活动度大于正常模型,正常模型的活动度大于固定模型。结论: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系统能有效减少枕颈部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的运动范围,充分证明了该固定技术具有可靠的生物力学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