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7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葡萄炭疽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
作者 虞沈丹 路子琪 +6 位作者 柴荣耀 武军 王静 邱海萍 王艳丽 孙国仓 王教瑜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17-125,共9页
[目的]葡萄炭疽病是我国葡萄最严重、最普遍的病害之一,其病原菌涉及胶孢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复合种和尖孢炭疽(C.acutatum)复合种的多个种和亚种,不同种类的病原菌生长特性和流行特点差异显著。明确浙江省葡萄炭疽病... [目的]葡萄炭疽病是我国葡萄最严重、最普遍的病害之一,其病原菌涉及胶孢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复合种和尖孢炭疽(C.acutatum)复合种的多个种和亚种,不同种类的病原菌生长特性和流行特点差异显著。明确浙江省葡萄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可为我国葡萄炭疽病病菌群体分布和病害绿色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集疑似葡萄炭疽病病样,取果实发病部位分离病原菌。利用继代培养对病原菌进行纯化,对病原菌菌落、孢子形态和附着胞形态进行观察。利用ITS、TUB2、GAPDH、ACT、CHS、CAL 6个基因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人工接种测定病菌的致病性,并测定不同温度、pH值、碳源、氮源对病菌生长的影响。[结果]从葡萄果实发病部位分离获得6株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的病原菌,柯氏验证表明菌株为该病害的病原菌。结合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分析对比及基于ITS、TUB2、GAPDH、ACT、CHS、CAL 6个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确定病原菌为隐秘刺盘孢菌(C.aenigma)。病原菌的生物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的最佳培养温度和产孢最适温度为28℃、最佳生长pH为6,培养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牛肉浸膏。[结论]近年来浙江省宁海县葡萄炭疽病病原菌主要为隐秘刺盘孢菌,并明确其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炭疽病 隐秘刺盘孢菌 组织分离 病原菌鉴定 系统发育树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浙江省甘蓝链格孢引起的十字花科黑斑病菌危害寄主及分布范围调查
2
作者 王玉玺 刘敏 +2 位作者 贾星语 张震 章金明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46-149,共4页
十字花科黑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真菌病害,通过种子传带形成远距离扩散和蔓延,可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叶、茎、果等部位,造成严重的品质和产量损失。十字花科黑斑病有3种专化型致病菌,分别是甘蓝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芸薹... 十字花科黑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真菌病害,通过种子传带形成远距离扩散和蔓延,可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叶、茎、果等部位,造成严重的品质和产量损失。十字花科黑斑病有3种专化型致病菌,分别是甘蓝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和萝卜链格孢(Alternaria japonica)。中国南方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多由甘蓝链格孢菌引起,为明确该菌引起的十字花科黑斑病在浙江省的危害状况,该研究利用分子鉴定方法,在全省开展了甘蓝链格孢菌危害寄主及分布范围调查。结果显示,5大类十字花科寄主植物中甘蓝链格孢菌的检获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白菜类>油菜类>芥菜类>甘蓝类>萝卜类。在全省11个地级市89个区县市中,有甘蓝链格孢菌分布的地级市有9个,占比81.8%;有甘蓝链格孢菌分布的县区市有27个,占比30.3%。甘蓝链格孢菌在浙江全省分布广泛,对众多寄主植物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加强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花科黑斑病 甘蓝链格孢 寄主 分布范围
下载PDF
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分析
3
作者 毛雪琴 邱海萍 +5 位作者 柴荣耀 郝中娜 张震 王教瑜 王艳丽 孙国仓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2954-2959,共6页
本研究利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对100个浙江省稻瘟病菌进行鉴定分析,发现浙江省稻瘟病菌主要由7群36个生理小种组成,各个群的出现频率有明显差异。其中ZA群菌株出现频率最高,达36.0%,表明ZA群菌株已上升为浙江省优势种群;... 本研究利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对100个浙江省稻瘟病菌进行鉴定分析,发现浙江省稻瘟病菌主要由7群36个生理小种组成,各个群的出现频率有明显差异。其中ZA群菌株出现频率最高,达36.0%,表明ZA群菌株已上升为浙江省优势种群;其次是ZC群和ZB群菌株,出现频率分别为24.0%和22.0%,ZD群、ZE群、ZF群和ZG群的出现频率较低,分别为4.0%、8.0%、2.0%和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 浙江
下载PDF
浙江省带土苗木传带红火蚁风险调查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苏红利 黄俊 +7 位作者 殷琛 吕要斌 李晓维 章金明 张治军 董婉莹 周书行 张娟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3-710,共8页
带土苗木传带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导致红火蚁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的关键因素,摸清浙江省带土苗木传带红火蚁的风险,对其快速阻截与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12月至2022年9月期间,本研究通过问询、目测踏查、诱饵诱集等监测方... 带土苗木传带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导致红火蚁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的关键因素,摸清浙江省带土苗木传带红火蚁的风险,对其快速阻截与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12月至2022年9月期间,本研究通过问询、目测踏查、诱饵诱集等监测方法,调查了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39个区或县,包括251个苗圃地、26个花卉交易市场、576个档口的红火蚁发生情况。结果表明,龙血树Dracaena draco、玉兰Yulania denudata、山茶Camellia japonica、菜豆树Radermachera sinica、丝葵Washingtonia robusta、木犀Osmanthus fragrans、苏铁Cycas revoluta、樟Cinnamomum camphora、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加拿利海枣Phoenix canariensis、叶子花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等是浙江省高风险传带红火蚁的带土植物种类。建议今后应该加大对该类带土苗木的检疫,快速发现并阻截红火蚁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带土苗木 监测 传播风险 阻截
下载PDF
浙江省桂花叶斑病的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等相关研究
5
作者 王士臻 黄俊 +2 位作者 李明江 黄英杰 张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63-2773,共11页
近年来,随着桂树种植范围的推广且种植品种单一,桂花叶斑病的发生日趋严重,为明确杭州市内引起该病害发生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首先通过发病部位组织分离培养获得其致病菌株一株,并通过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 近年来,随着桂树种植范围的推广且种植品种单一,桂花叶斑病的发生日趋严重,为明确杭州市内引起该病害发生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首先通过发病部位组织分离培养获得其致病菌株一株,并通过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其次,进一步探究了温度、pH值和培养基等不同环境条件对B.dothidea生长的影响,最终明确其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23~28℃,最适生长pH值为5,最适生长培养基为燕麦培养基(OMA),不同碳、氮源对其生长影响不显著。同时通过不同温度梯度明确其致死温度及其致病能力,结果表明,其致死温度为55℃、20 min,致病能力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强。最后,通过药剂抑菌实验,完成5种药剂抑菌能力评价,其中抑菌最显著的是稀释10000倍的20%丙环唑微乳剂,抑菌率超过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叶斑病 葡萄座腔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浙江平湖地区二化螟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6
作者 潘秋波 杨强 +3 位作者 徐红星 郑许松 吕仲贤 鲁艳辉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7-303,共7页
为明确平湖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田间种群的抗性水平及抗性机制,连续2年测定了6个二化螟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并测定了上述种群的主要解毒酶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及多功能氧化酶(P450)活性。结果表明,平湖... 为明确平湖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田间种群的抗性水平及抗性机制,连续2年测定了6个二化螟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并测定了上述种群的主要解毒酶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及多功能氧化酶(P450)活性。结果表明,平湖地区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四唑虫酰胺、阿维菌素、多杀霉素、甲氧虫酰肼产生了中高等水平抗性。相同年份比较,3个不同田间种群对同一药剂的抗性水平差别不大;不同年份比较,抗药性变化情况随药剂不同而变化。二化螟种群对不同药剂抗药性与解毒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氯虫苯甲酰胺、四唑虫酰胺、阿维菌素、多杀霉素4种药剂的抗性与P450酶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由此可见,平湖地区6个二化螟种群对所监测的6种常用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且大部分药剂抗性的产生机制与P450酶活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杀虫剂 抗性监测 生物测定 解毒酶
下载PDF
浙江省草莓炭疽病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任海英 蒋桂华 +4 位作者 方丽 张豫超 杨肖芳 苗立祥 王汉荣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37-941,共5页
对分离自浙江各地的草莓炭疽病菌进行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等牛物学特性研究并测定ITS序列,结果表明:浙江各地引起草莓炭疽病的优势菌株为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该病原菌最适在PDA和PSA培养基上生长,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 对分离自浙江各地的草莓炭疽病菌进行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等牛物学特性研究并测定ITS序列,结果表明:浙江各地引起草莓炭疽病的优势菌株为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该病原菌最适在PDA和PSA培养基上生长,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培养基的最适pH值为6.0~7.0,但孢子在pH值6.0时萌发率最高。以蔗糖和果糖为碳源,硝酸钾为氮源时生长速率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炭疽病菌 病原鉴定 生物学
下载PDF
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的遗传分化与致病力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涛 张震 +8 位作者 柴荣耀 王教瑜 毛雪琴 邱海萍 杜新法 姜华 王立安 王艳丽 孙国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7-72,共6页
鉴定了从浙江省各地采集的60株水稻纹枯病菌株的菌丝融合群归属情况。该60个菌株均与AG-1融合群的3个亚群AG-1-ⅠA、AG-1-ⅠB、AG-1-ⅠC的标准菌株融合,当属AG-1融合群。其中,有58株均与标准菌株AG-BⅠ融合,所有菌株与其他标准菌株均无... 鉴定了从浙江省各地采集的60株水稻纹枯病菌株的菌丝融合群归属情况。该60个菌株均与AG-1融合群的3个亚群AG-1-ⅠA、AG-1-ⅠB、AG-1-ⅠC的标准菌株融合,当属AG-1融合群。其中,有58株均与标准菌株AG-BⅠ融合,所有菌株与其他标准菌株均无融合现象。通过离体接种对菌株致病力进行鉴定,发现各菌株间致病力差异显著。致病力最强的TTZF-1与其中52个菌株差异极为显著。进一步的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显示,系统发育树的结果与融合群鉴定的结果一致,与菌株间致病力差异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立枯丝核菌 菌丝融合群 转录间隔区 系统发育 致病力
下载PDF
浙江省水稻三种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被引量:13
9
作者 何月平 张珏锋 +2 位作者 肖鹏飞 陈列忠 陈建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2-646,共5页
为了调查浙江省水稻飞虱抗药性现状,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2010—2011年采自浙江省嘉兴市褐飞虱田间种群、杭州市白背飞虱种群以及长兴市和嘉兴市灰飞虱种群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嘉兴种群褐飞虱对吡虫啉分别产生了61... 为了调查浙江省水稻飞虱抗药性现状,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2010—2011年采自浙江省嘉兴市褐飞虱田间种群、杭州市白背飞虱种群以及长兴市和嘉兴市灰飞虱种群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嘉兴种群褐飞虱对吡虫啉分别产生了615.9~814.2倍抗性,对噻虫嗪产生了66.2倍抗性,对噻嗪酮具有13.0倍抗性,对烯啶虫胺尚敏感;相对于2008年种群,2010年杭州白背飞虱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降低了9.5倍,说明白背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上升很快;相对于2007年种群,2010—2011年长兴灰飞虱对噻虫嗪、毒死蜱和吡虫啉的敏感性分别降低了1.6,2.5和2.3倍;噻虫嗪和毒死蜱对长兴种群灰飞虱的毒力略高于嘉兴种群。根据敏感性测定结果,提出了针对防治水稻飞虱的田间用药和抗药性治理的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白背飞虱 灰飞虱 敏感性 抗药性
下载PDF
浙江省番茄早疫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连平 王汉荣 +2 位作者 茹水江 梁训义 杨曙东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6期320-325,共6页
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sonali)研究表明:PDA、PSA是其最适合培养基,pH2~12菌丝均能生长,pH6~8生长较快。该菌在5~35℃均能生长,其中,最适温度为25~30℃;在5~35℃分生孢子均能萌发,适宜温度为25~30℃;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1... 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sonali)研究表明:PDA、PSA是其最适合培养基,pH2~12菌丝均能生长,pH6~8生长较快。该菌在5~35℃均能生长,其中,最适温度为25~30℃;在5~35℃分生孢子均能萌发,适宜温度为25~30℃;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10min)。该菌对多种单糖、双糖和多糖等碳源及有机氮、无机氮等氮源都能利用。葡萄糖、蔗糖和甘露糖为最适碳源;酪氨酸、甘氨酸、天门冬酰氨为最适氮源。该菌在一般培养基上不经过特别处理,一般不产孢或很难产孢,紫外线照射促进产孢,番茄汁培养基结合紫外线照射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早疫病 生物学特性 番茄 早疫病菌
下载PDF
浙江省主要菜区小菜蛾抗药性的研究 被引量:27
11
作者 郭世俭 林文彩 章金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19-22,共4页
用浸叶法测定了17种杀虫剂对杭州郊区小菜蛾的毒力,并对杭州、萧山、温州和金华小菜蛾的抗药性作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阿维菌素、BT、锐劲特和菜喜的毒力很高,LC50值分别为0 075,0.242,0.406,1.761mg/L;浙江省4个主要菜区小菜蛾对BT、... 用浸叶法测定了17种杀虫剂对杭州郊区小菜蛾的毒力,并对杭州、萧山、温州和金华小菜蛾的抗药性作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阿维菌素、BT、锐劲特和菜喜的毒力很高,LC50值分别为0 075,0.242,0.406,1.761mg/L;浙江省4个主要菜区小菜蛾对BT、锐劲特和菜喜均未产生抗性;温州和金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均已产生较高的抗性,抗性倍数分别达到82.63和20.69倍,对抑太保亦达到了38.82和61.96倍,而杭州市郊小菜蛾对抑太保的抗性水平稍低,抗性倍数仅为7.7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小菜蛾 抗药性 浸叶法 毒力测定 杀虫剂 蔬菜害虫
下载PDF
浙江省南瓜疫病的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汉荣 茹水江 +2 位作者 王连平 贝亚维 高春先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13-18,共6页
1999—2002年,在浙江省南瓜上分离到76个疫病菌分离物,取典型的2个分离物作为供试菌株,根据对南瓜疫病的症状,疫病菌分离物的孢子囊、有性器官及菌落形态等特征的观察,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孢囊梗不规则分枝,孢子囊顶生,近球形至不... 1999—2002年,在浙江省南瓜上分离到76个疫病菌分离物,取典型的2个分离物作为供试菌株,根据对南瓜疫病的症状,疫病菌分离物的孢子囊、有性器官及菌落形态等特征的观察,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孢囊梗不规则分枝,孢子囊顶生,近球形至不规则形,有明显的乳突,有的孢子囊则不止一个乳突,孢子囊成熟后易脱落,并带有长的孢囊柄,在水中极易释放出游动孢子。异宗配合,藏卵器球形,壁薄而平滑,柄多为棍棒形;雄器围生,卵孢子球形,黄褐色,壁厚而平滑,不满器,直径为16~26μm。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高生长温度大于35℃。该菌能利用淀粉及硝态氮,对孔雀石绿具有一定耐性,不产生厚垣孢子,人工接种能侵染番茄、辣椒、茄子、黄瓜、长瓜、南瓜等13种寄主植物。因此,将浙江南瓜疫病病原菌鉴定为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南瓜 疫病 病原菌 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浙江省菊花病害种类及危害特征与分布调查 被引量:19
13
作者 叶琪明 郭方其 +2 位作者 吴超 丁晓瑜 徐杨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82-86,共5页
于2005~2018年对浙江省杭州、绍兴、金华、湖州、台州、丽水等市的多个菊花基地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种植面积、品种名称以及各种病害发生情况。共发现菊花病害32种,包括细菌性病害3种、真菌性病害19种、线虫病害2种、病毒病害... 于2005~2018年对浙江省杭州、绍兴、金华、湖州、台州、丽水等市的多个菊花基地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种植面积、品种名称以及各种病害发生情况。共发现菊花病害32种,包括细菌性病害3种、真菌性病害19种、线虫病害2种、病毒病害7种、寄生性种子植物1种。通过调查分析,确定了各种菊花病害的病原、症状、分布地和危害等级,明确了为害严重的病害主要有菊花斑枯病、菊花白色锈病、菊花白绢病、菊花枯萎病和菊花立枯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菊花 病害 危害特征 分布 调查
下载PDF
浙江省灰飞虱对吡虫啉、锐劲特和毒死蜱的抗药性监测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晓婕 陈建明 +1 位作者 陈列忠 俞晓平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6期435-438,共4页
为明确浙江省灰飞虱抗药性的发展趋势,采集了浙江省不同地区的灰飞虱,监测其对吡虫啉、锐劲特和毒死蜱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浙江省内灰飞虱对吡虫啉已经产生一定抗性,余姚地区最高达到6倍;对于锐劲特和毒死蜱抗性水平较低,其... 为明确浙江省灰飞虱抗药性的发展趋势,采集了浙江省不同地区的灰飞虱,监测其对吡虫啉、锐劲特和毒死蜱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浙江省内灰飞虱对吡虫啉已经产生一定抗性,余姚地区最高达到6倍;对于锐劲特和毒死蜱抗性水平较低,其中锐劲特的抗性倍数为1.8~2.8,毒死蜱为1.5~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飞虱 抗药性 吡虫啉 锐劲特 毒死蜱 浙江省
下载PDF
浙江省桑树青枯病菌生理小种及生化型的测定 被引量:14
15
作者 吕志强 王汉荣 +4 位作者 周勤 王连平 方丽 茹水江 叶伟清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306-309,共4页
从浙江临安、桐庐发生青枯病的桑树的根、茎部分经分离纯化得217个桑树青枯病菌分离物,从217个分离物菌株中选择16个典型菌株进行研究,经离体水培接种试验,表明这些分离物均引起桑枝"凋萎"症状,其形态、大小、染色反应、培养... 从浙江临安、桐庐发生青枯病的桑树的根、茎部分经分离纯化得217个桑树青枯病菌分离物,从217个分离物菌株中选择16个典型菌株进行研究,经离体水培接种试验,表明这些分离物均引起桑枝"凋萎"症状,其形态、大小、染色反应、培养性状与对照番茄青枯菌相近,但生长速度较慢。参照Haywind的标准,这些菌株均为雷尔氏菌的生理小种1,75%为青枯菌的生化型Ⅴ,25%为青枯菌的生化型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青枯病 生理小种 生化型
下载PDF
浙江省水稻品种抗稻曲病自然诱发鉴定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连平 董明灶 +1 位作者 郝中娜 陶荣祥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7期73-74,86,共3页
在浙江省金华县稻曲病重发病区,对113个水稻品种进行了田间自然诱发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以稻曲病平均病级(X)为指标,X=0级、0级<X≤Ⅰ级、Ⅰ级<X≤Ⅱ级、Ⅱ级<X≤Ⅲ级、Ⅲ级<X≤Ⅳ级、Ⅳ级<X≤Ⅴ级的品种数分别占品种总... 在浙江省金华县稻曲病重发病区,对113个水稻品种进行了田间自然诱发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以稻曲病平均病级(X)为指标,X=0级、0级<X≤Ⅰ级、Ⅰ级<X≤Ⅱ级、Ⅱ级<X≤Ⅲ级、Ⅲ级<X≤Ⅳ级、Ⅳ级<X≤Ⅴ级的品种数分别占品种总数的33.62%、20.35%、15.92%、8.84%、13.27%和7.96%。常规籼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和杂交粳稻,不发病或轻发病(平均病级小于Ⅰ级)的发生频率分别为100%、66.67%、54.04%和0%;重发病(平均病级大于Ⅲ级)的发生频率分别为0%、4.16%、20.26%和90.00%;粳稻发病明显重于籼稻,杂交稻明显重于常规稻,杂交粳稻发病最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曲病 品种 抗性 自然诱发 浙江省
下载PDF
浙江省蚕区桑树“凋萎”症状病因诊断 被引量:7
17
作者 吕志强 王汉荣 +6 位作者 周勤 王连平 方丽 茹水江 林天宝 叶伟清 朱燕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28-533,共6页
从浙江省临安、桐庐等地桑园中的"凋萎"桑树根、茎部获得151个细菌分离物样品。经离体水培接种试验表明,这些分离物均可引起桑树"凋萎"症状,其形态、大小、染色反应、培养性状与对照番茄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 从浙江省临安、桐庐等地桑园中的"凋萎"桑树根、茎部获得151个细菌分离物样品。经离体水培接种试验表明,这些分离物均可引起桑树"凋萎"症状,其形态、大小、染色反应、培养性状与对照番茄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相近;PCR鉴定其中125个分离物为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结合田间发生症状,将桑树"凋萎"症状诊断为细菌性青枯病。从125个雷尔氏菌株中选择16个典型菌株进行研究,根据生理小种划分标准,这些菌株均为雷尔氏菌的生理小种1,其中75%为青枯菌的生化型Ⅴ、25%为青枯菌的生化型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凋萎症状 细菌性青枯病 雷尔氏菌
下载PDF
浙江省茭白无害化生产技术规程及实施意见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红星 俞晓平 +3 位作者 陈建明 吕仲贤 郑许松 张珏锋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193-196,共4页
以控制茭白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中易积累和对人体有害的污染物质为目的,参照有关单位的相应标准,结合浙江省茭白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防治措施,探讨浙江省茭白无害化生产的措施及其实施方法。
关键词 茭白 病虫害 施肥 无害化生产技术 浙江省
下载PDF
浙江省柑桔害虫初步调查及害虫名录 被引量:7
19
作者 叶兴祥 叶琪明 +6 位作者 李振 包环玉 陈道茂 金莉芬 郑晔 陈卫民 王强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5期257-268,共12页
据1985-1994年在浙江省柑桔产区进行的调查和积累的历史资料,初步查明,浙江省柑桔害虫有428种,隶属3个纲13个目79个科。
关键词 柑桔类果树 浙江 虫害 调查
下载PDF
浙江省新昌县茶叶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药剂敏感性测定 被引量:6
20
作者 谢昀烨 曾思锦 +3 位作者 袁月 王连平 方丽 王汉荣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88-1193,共6页
为了确定浙江新昌茶叶炭疽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病害特征描述,通过对病原菌形态结构特征的观察、致病性的试验和rDNA ITS序列的测定比较,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针对该病原菌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了药剂敏感性测... 为了确定浙江新昌茶叶炭疽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病害特征描述,通过对病原菌形态结构特征的观察、致病性的试验和rDNA ITS序列的测定比较,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针对该病原菌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了药剂敏感性测定。病原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浙江省新昌县的茶叶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n gloeosporioides);15种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5%咪鲜胺微乳剂、250 g·L^(-1)丙环唑乳油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茶叶炭疽病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EC_(50)<1 mg·L^(-1));325 g·L^(-1)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430 g·L^(-1)戊唑醇悬浮剂、38%唑醚·啶酰菌水分散颗粒剂和10%己唑醇悬浮剂的抑制效果次之(1 mg·L^(-1)<EC_(50)<10 mg·L^(-1));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 g·L^(-1)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差(EC_(50)>10 mg·L^(-1));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啶酰菌胺水分散颗粒剂对茶叶炭疽病菌丝生长基本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昌县 胶孢炭疽菌 敏感性测定 吡唑醚菌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