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PCT、CD64和sTREM-1在儿童细菌性脓毒症诊断及病情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付琳 张银敏 +2 位作者 倪冬英 陈兴英 杨浩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2期254-256,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细菌性脓毒症患儿外周血中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指数及可溶性触发受体表达因子1(sTREM-1)在诊断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方面的意义。方法根据血培养阳性结果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本院收治脓毒症患儿62例为脓... 目的探讨儿童细菌性脓毒症患儿外周血中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指数及可溶性触发受体表达因子1(sTREM-1)在诊断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方面的意义。方法根据血培养阳性结果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本院收治脓毒症患儿62例为脓毒症组,43例同期住院非脓毒症患儿为对照组,选取本院健康体检儿童人群33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清PCT及CD64指数,收集脓毒症患儿入院当天的首次参数计算pSOFA评分。结果细菌性脓毒症组患儿外周血CD64指数、sTREM-1、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sTREM-1及CD64指数在不同病原菌感染患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水平在G-杆菌和混合感染患儿中明显高于G+球菌患儿(P<0.05);CD64指数、sTREM-1、PCT水平均与pSOFA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58、0.394、0.522;三者联合检测诊断患儿细菌性脓毒症的灵敏度(88.9%)及特异度(92.6%)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结论儿童细菌性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PCT、CD64指数及sTREM-1水平升高,并随病情加重而增高,具有较高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T CD64指数 STREM-1 脓毒症 病原菌
下载PDF
mNGS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疑似血流感染诊断中应用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宋晓露 陈一瑞 +2 位作者 彭也 杨浩 蓝建平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第9期1376-1377,1380,共3页
目的比较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与传统标准病原菌检测(血培养)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疑似合并血流感染治疗过程中的优效性,评估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74例血液恶性肿瘤疑似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检测... 目的比较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与传统标准病原菌检测(血培养)在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疑似合并血流感染治疗过程中的优效性,评估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74例血液恶性肿瘤疑似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检测报告周期、病原菌检出率、指导用药获益程度等方面比较血培养和mNGS检测致病病原菌的优效性.结果mNGS阳性检出占78.38%,血培养阳性检出占10.81%;其中mNGS检测致病菌结果与临床综合诊断匹配相符占72.97%.血培养阳性的8例患者中,mNGS与血培养一致占75%;血培养阴性且mNGS检测阳性52例患者中,根据mNGS结果指导用药后患者病情转好占57.69%.mNGS检测报告周期2.5 d,血培养检测报告周期5 d.结论mNGS检测明显短于血培养检测报告周期,且病原菌阳性检出率、病原菌检测多样性和指导临床医师精准用药均优于传统血培养,尤其在血培养结果呈阴性情况下,mNGS可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辅助诊断方式,同时为临床医师由经验性治疗转向精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血培养 病原菌 血液恶性肿瘤 经验性治疗 精准治疗 血流感染
下载PDF
全程营养管理改善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疗效分析
3
作者 郭宇 张玄 +4 位作者 章芳丽 谢雅琼 李桂琴 杜卫红 陈利亚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4期539-540,共2页
目的探讨全程营养管理对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评估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开展全程营养管理的胃肠道肿瘤患者60例(观察组);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开展全程营养管理前的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患者55例(对照组)。采集患者... 目的探讨全程营养管理对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评估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开展全程营养管理的胃肠道肿瘤患者60例(观察组);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开展全程营养管理前的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患者55例(对照组)。采集患者营养状况信息,包括:营养状态NRS2002评估、PG-SGA患者主导的营养评分;同时行PS(ECOG一般状况评分)、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及淋巴细胞等指标分析。结果观察组ECOG评分降低,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及淋巴细胞数均有所提高(P<0.05)。结论全程营养管理可改善进展期胃肠道肿瘤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营养管理 消化道肿瘤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专病临床科研数据库设计与构建 被引量:1
4
作者 武雷 王冰 +9 位作者 余倩 孙慧 赵赫 高赛 郭荷娜 黄燕宁 孟召友 肖连臣 许海珍 黄德晖 《医学信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83-88,共6页
目的/意义构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炎性脱髓鞘专病数据库,为临床科研服务,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方法/过程利用互联网收集病历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后,构建CNS炎性脱髓鞘专病数据库。运用统计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人... 目的/意义构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炎性脱髓鞘专病数据库,为临床科研服务,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方法/过程利用互联网收集病历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后,构建CNS炎性脱髓鞘专病数据库。运用统计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影像识别和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整合分析数据库信息。结果/结论形成标准化的CNS炎性脱髓鞘专病数据库大数据信息池,将临床科研数据可视化,兼顾患者宣教、专科医生培训、多中心远程会诊功能,促进医疗科研成果转化,为未来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优化诊疗路径,赋能基层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脱髓鞘疾病 数据库 大数据平台
下载PDF
基于openFDA数据库对PD1抑制剂不良反应的信号检测与分析
5
作者 李颖 冯频频 +3 位作者 张祺菁 汪一帆 杨金涛 张美玲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应用openFDA数据库分析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的不良反应报告,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应用requests库,从API接口获取openFDA数据。检索时间2014年1月至2022年10月。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方法,按药物不良反应术语集的首选... 目的应用openFDA数据库分析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的不良反应报告,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应用requests库,从API接口获取openFDA数据。检索时间2014年1月至2022年10月。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方法,按药物不良反应术语集的首选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两种PD1抑制剂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类并计算风险信号。结果共收到帕博利珠单抗不良反应报告43,160份,纳武利尤单抗67,546份。帕博利珠单抗ROR阳性PT信号120个,纳武利尤单抗124个。在排名前50的PT中,帕博利珠单抗涉及16个SOC,纳武利尤单抗17个。总体上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的不良反应相似:帕博利珠单抗强ROR阳性信号分布在呼吸系统最高,纳武利尤单抗则在内分泌系统阳性信号最高。结论对2种PD1抑制剂的真实世界不良事件数据进行挖掘,有助于获得免疫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现潜在不良反应风险,比较PD1抑制剂不良反应的器官系统倾向性,帮助临床尽早发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及时干预,保障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博利珠单抗 纳武利尤单抗 openFDA 不良反应 数据挖掘
下载PDF
清肺化积方加减治疗痰热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研究
6
作者 王英臣 韩嵩擎 +5 位作者 徐鹏福 徐屿璠 严萍 杨宇婷 陈慧卿 方钰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24期51-58,共8页
目的:观察清肺化积方加减对痰热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症状、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炎症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痰热壅肺型AE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 目的:观察清肺化积方加减对痰热壅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症状、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炎症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痰热壅肺型AE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抗感染、止咳平喘,必要时使用激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清肺化积方加减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7 d。比较2组中医证候积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及炎症指标。分析2组肠道菌群种族的组成、物种差异及菌群物种与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程度。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CAT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及CAT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D4^(+)、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水平及CD4^(+)/CD8^(+)值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对照组降钙素原(PC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白细胞计数(WBC)水平治疗前后比较以及治疗后WBC、PCT、CRP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道菌群方面,2组从门到种水平均有一定的差异。乳杆菌属与CD4^(+)、CD4^(+)/CD8^(+)、NK细胞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韦永氏球菌属与NK细胞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粪杆菌属与CD4^(+)、CD4^(+)/CD8^(+)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乳酸菌科与CD4^(+)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链球菌与CD8^(+)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清肺化积方加减治疗可改善痰热壅肺型AE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痰热壅肺型 清肺化积方 淋巴细胞亚群 炎症指标 肠道菌群
原文传递
基于细胞实验及网络药理学分析桂枝改善非小细胞肺癌耐药的分子机制
7
作者 徐佳禛 吴加元 +2 位作者 王涛 张慧 姜宁华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2,共9页
目的研究中药桂枝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耐药细胞株H1650增殖、转移、凋亡的影响,揭示桂枝改善H1650吉非替尼耐药性的功能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在H1650中,使用桂枝、吉非替尼单药以及桂枝与吉非替尼联合用药... 目的研究中药桂枝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耐药细胞株H1650增殖、转移、凋亡的影响,揭示桂枝改善H1650吉非替尼耐药性的功能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在H1650中,使用桂枝、吉非替尼单药以及桂枝与吉非替尼联合用药,利用MTT法、细胞划痕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H1650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情况。随后,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桂枝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影响NSCLC细胞功能的可能分子靶点,构建“桂枝-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的关系网络,并对桂枝潜在作用分子靶点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预测与桂枝活性成分密切相关的核心分子及信号通路。最后,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预测得到的核心分子蛋白质表达及蛋白质磷酸化修饰水平在桂枝、吉非替尼作用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桂枝单药可抑制H1650细胞增殖、迁移,促进细胞凋亡;与吉非替尼单药组相比,桂枝联合吉非替尼可降低吉非替尼抑制H1650细胞增殖的IC_(50)。网络药理学预测得到7个桂枝活性成分、252个NSCLC疾病相关分子靶点及多条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其中,Src、PI3K、MAPK1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可能是桂枝影响NCSLC细胞功能及耐药性的核心分子靶点。分子水平上,桂枝降低了H1650细胞Src蛋白质表达水平以及Src信号通路下游分子——Akt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结论桂枝可通过抑制Src/Akt/mTOR信号通路,改善H1650细胞对吉非替尼的耐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 非小细胞肺癌 网络药理学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SRC
原文传递
未成年体内铅、钙、镁、铜、铁、锌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傅小旺 杨浩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第12期1852-1853,共2页
目的探讨对未成年人体内的有毒元素铅和必须微量元素(钙、铁、铜、锌、镁)水平的研究,了解微量元素和有毒元素在未成年人群中分布特点,为防治未成年人体内微量元素异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381例未成年人血液中铅、钙、铁、铜... 目的探讨对未成年人体内的有毒元素铅和必须微量元素(钙、铁、铜、锌、镁)水平的研究,了解微量元素和有毒元素在未成年人群中分布特点,为防治未成年人体内微量元素异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381例未成年人血液中铅、钙、铁、铜、锌和镁的检测结果,按生长发育特点及本院收治儿童情况,将未成年人分为四组:0~1岁组(1,027例),1~3岁组(1,122例),3~6岁组(2,600例),6~17岁组(632例),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检测各元素水平.结果儿童铜和镁水平异常率最低,钙缺乏最为严重,主要集中在1岁以下婴儿组.铁、锌缺乏率分别为4.61%、3、31%.铅中毒率不高(0.28%);钙、锌在男女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四种元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17岁未成年人中最缺乏的是钙元素,其次是铁、锌,应适当加强未成年人的营养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 微量元素 分布特点 生长发育 龙游县
下载PDF
p40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共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6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9
作者 刘红胜 张艳杰 +3 位作者 黄斌 葛海燕 蔡路兵 陈苗苗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11-1116,共6页
目的:探讨p40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 1,TTF1)共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学、分子病理和预后等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诊断的6例p40和TTF1共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总... 目的:探讨p40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 1,TTF1)共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学、分子病理和预后等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诊断的6例p40和TTF1共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总结其临床病理资料,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共表达p40和TTF1的非小细胞肺癌常见于吸烟男性,确诊时已处于Ⅲ~Ⅳ期。镜下观察:细胞呈实性巢片状分布,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可见,无明显角化和腺样结构证据。肿瘤分化差,肿瘤细胞弥漫p40和TTF1共表达,具有鳞状细胞癌与腺癌的双向免疫表型。本组中4例p40和TTF1共表达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子检测结果,除了常见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还检测出NRAS基因突变(突变比例2.09%)、EML4与ALK发生融合基因变异(变异比例24.77%),PIK3CA基因突变(外显子10 c.1658 G>C p.S553t,突变比例4.32%)。另外这6例肿瘤均为低分化癌,易侵袭,预后较差。其中4例患者于确诊或治疗后7~30个月出现肿瘤全身扩散死亡。结论:p40和TTF1共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和临床预后,病程进展快、患者预后差。病理医师应提高对其认识,避免误诊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免疫组织化学 DNA突变分析 基因表达 P40 甲状腺转录因子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