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教学评价: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向
1
作者 季益龙 逯行 +1 位作者 张家华 周跃良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80,共10页
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教学评价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深化改革的重要议题。本研究通过梳理教师教学评价范式的四个历史演变阶段,依据为何评(Why)、评什么(What)、怎么评(How)、评何用(Use)评价活动的四要素,构建了一个集“目标—内容—技... 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教学评价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深化改革的重要议题。本研究通过梳理教师教学评价范式的四个历史演变阶段,依据为何评(Why)、评什么(What)、怎么评(How)、评何用(Use)评价活动的四要素,构建了一个集“目标—内容—技术—结果”四位一体的多元、循环、综合的WWHU理论框架。该框架呈现出评价理念从奖罚诊断走向促进发展、评价内容从宏观教学质量走向微观教学数据链、评价技术从人工手动方式走向机器智能方式、评价结果从结果评价走向“四个评价”的发展趋势。未来,要推动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教学评价的实践落地,需要从“理念引领、数据融合、平台搭建、机制保障”等四条路径持续着力,以期为数智时代教师教学评价改革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技术 教师教育 教学评价 数字化转型
下载PDF
面向思维培养:基于精准标注技术的智能化课堂教学分析及应用
2
作者 宋宇 许昌良 +1 位作者 朱佳 柴少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9-89,共11页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抓手。新型课堂教学以课堂对话为载体,以思维培养为主要目标,智能技术为课堂教学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手段。为了发挥智能技术的作用、赋能课...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抓手。新型课堂教学以课堂对话为载体,以思维培养为主要目标,智能技术为课堂教学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手段。为了发挥智能技术的作用、赋能课堂教学分析和高阶思维发展,本研究创设了基于音视频转录文本的课堂教学自动标注方法,以面向思维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为依据,借助卷积神经网络与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相结合的混合神经网络技术实现了大规模课堂数据的快速精准标注,能够有效提炼课堂教学中的思维特征。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适应课堂教学场域的序列模式挖掘技术,揭示了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发展模式和思维进阶规律。为了验证以上智能技术在课堂教学分析和学生思维培养中的作用,本文以广东省A学校为例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试验并进行了全过程监测,通过对比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监测结果发现,在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涉及高阶思维的课堂对话比例得到显著提升,思维链条更长且能体现由低阶思维朝向高阶思维进阶的规律,其中较为显著的长链条对话呈现出知识习得→观点表达→分析阐释→总结归纳→迁移创新的进阶模式。未来智能化课堂教学分析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眼:发展以课堂对话为主、多模态数据融合的协同标注与分析技术;以发展评测体系为基础,研究覆盖多样态课堂的教学模式;智能技术的选择和运用要更加精准科学地服务于思维发展、认知能力提升等教育教学目标,从而有效推动课堂教学转型,创建优质高效的课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教学 高阶思维 智能技术 自动标注 序列模式挖掘
下载PDF
智慧教师教育实训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季益龙 梁晨 周跃良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274-280,共7页
针对当前教师教育实训中存在指导不充分、评价不科学、管理不协调和数据不全面等问题,基于数字赋能,构建了智慧教师教育实训平台的“5+2”技术框架,具体包括对象层、应用层、数据层、技术层、基础层5个层次结构和2个保障体系.通过对435... 针对当前教师教育实训中存在指导不充分、评价不科学、管理不协调和数据不全面等问题,基于数字赋能,构建了智慧教师教育实训平台的“5+2”技术框架,具体包括对象层、应用层、数据层、技术层、基础层5个层次结构和2个保障体系.通过对435名师范生开展一个实训周期的准实验研究来验证平台的有效性.实际使用结果表明:基于智慧教师教育实训平台的新模式在个性教学、智能评价、协同管理、数据决策等方面优于传统的教育实训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 师范生 人工智能 教育实践
下载PDF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从技术整合到人机融合 被引量:19
4
作者 蔡连玉 金明飞 周跃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44,共9页
探寻教育数字化转型质的规定性是有效推进转型实践的认识基础。信息技术整合提升了信息分享效率,但客观上带来了技术与教育主体(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分离,不能实现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汇集融合。作为理论范式的教育“技术整合”认为... 探寻教育数字化转型质的规定性是有效推进转型实践的认识基础。信息技术整合提升了信息分享效率,但客观上带来了技术与教育主体(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分离,不能实现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汇集融合。作为理论范式的教育“技术整合”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一个通过技术与课程的“物物整合”,革新教学内容呈现,注重知识推送,促进学生知识获取,从而提升工业化“教育生产”效率的过程。“技术整合”范式在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与价值论四个维度都存在限度,难以满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创造需求。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指向是“人机融合”,这一新范式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一个通过教育主体与机器的“人机融合”,利用人机协同,汇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促进学生心智成长,从而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的过程。这一范式遵循了现代教育理念,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基于“人机融合”理念:(1)通过整体流程再造,实现教育全系统数智驱动;(2)通过新型能力建设,实现教育人机一体化;(3)通过系统优化创新,实现价值体系的重构;(4)通过组织专项研发,实现技术的教育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 转型本质 技术整合 人机融合
下载PDF
智能技术引发的教育主体行为失范如何判定:方法、类型与表现 被引量:13
5
作者 逯行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46,共10页
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引发的一系列教育问题乃至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教育主体行为的失范。判定教育主体行为失范是否由智能技术所引发,可从工具使用、标准制定、规范遵守、干预方式四个方面,衡量教育主体行为是否发生“失范”与“未失范... 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引发的一系列教育问题乃至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教育主体行为的失范。判定教育主体行为失范是否由智能技术所引发,可从工具使用、标准制定、规范遵守、干预方式四个方面,衡量教育主体行为是否发生“失范”与“未失范”之间的转换;若满足其中至少一条,则可认为该行为失范由智能技术引发。基于上述判定方法对26个智能技术教育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教育主体行为失范主要涉及过程性失范、转型期失范、周期性失范、本质性失范、原生性失范5种表现层次,涵盖82种行为表现类属的20种行为失范类型。多元教育主体的行为失范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管理者愈加难以平衡教育发展与技术进步,教师被算法绑架并破坏教学生态,企业过于关注商业利益而忽视长远教育目标及教育规律,设计者“目的至上+技术导向”引发设计风险,家长对技术过度放权造成家庭教育问题重重,研究者利用智能技术开展教育研究触犯科研伦理,学习者数字沉迷及其身份认同异化。有效治理教育主体行为失范问题,需要治理主体不断调整规制手段和治理方式,并及时应用“判定标准”对当前教育主体行为的状态进行判断,当主体行为不在属于“失范”行列时,干预和判断进程即可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技术 教育主体 行为失范 判定标准 行为表现
下载PDF
基于扩展FC知识图的协作学习支架设计与应用研究——以问题解决类协作学习为例
6
作者 何文涛 崔馨怡 +1 位作者 朱玲林 陶雨晴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5,共11页
问题解决类协作学习是教育改革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式,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提供学习支架是解决协作学习效果欠佳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以往研究多是教师凭个人经验为学生提供协作学习所需资源或工具作为学习支架,较少考虑支架设计... 问题解决类协作学习是教育改革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式,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提供学习支架是解决协作学习效果欠佳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以往研究多是教师凭个人经验为学生提供协作学习所需资源或工具作为学习支架,较少考虑支架设计步骤间的数据依赖关系,难以回答支架内容设计是否合理、支架位置是否准确、对问题探究过程是否有益、还需进行哪些优化等细节问题。为此,研究倡导利用扩展FC知识图呈现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卡点、思维错路、易遗忘与混淆知识等信息作为学习支架设计的依据,提出了基于扩展FC知识图的问题解决类协作学习支架设计原型,详细阐述了学习支架设计的具体流程与方法。此外,研究还据此进行了个案研究,分析了支架的启用率及其对协作学习的交互效果、言语交互水平、知识点激活范围和行为转换的影响,证明了该原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指出:支架内容量与表述方式是优化学习支架的两个重要维度,学习支架的启用并非越频繁越好,中等程度的支架启用率更利于协作学习的开展和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C知识图 问题解决 协作学习 学习支架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知识观的再审视——兼论两个经典知识之问的当代回应
7
作者 杜华 孙艳超 《现代教育技术》 2024年第1期96-106,共11页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基于先进算法、强大算力和海量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重新定义知识、重塑知识传播方式,促使知识生产模式进阶到以人机协同为特征的“知识生产模式IV”,开启了一场知...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基于先进算法、强大算力和海量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重新定义知识、重塑知识传播方式,促使知识生产模式进阶到以人机协同为特征的“知识生产模式IV”,开启了一场知识生产力革命。在此背景下,需以当代视角回应“谁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两个经典知识之问。考虑到“最有价值”隐含绝对主义价值判断,故“谁的知识更有价值”“什么知识更有价值”表述更为妥当。对于“谁的知识更有价值”,不能仅将目光凝聚于抽象人类群体,而应关注更广泛的社会节点,阐释智能时代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知识与权力关系,人机协同共创的知识更有价值。而对于“什么知识更有价值”,应考虑知识的未来适应性,应对不确定性和社会风险的意识、不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高阶思维、不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综合能力、构建正向可信“人机共善”图景所需的伦理道德更有价值。文章可为分析、研判并主动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带来的挑战奠定基础,并为构建智能时代的知识观图景提供重要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生成式人工智能 知识观 创造性破坏 经典之问
下载PDF
技术时代教育哲学的技术观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润洲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9-84,92,共7页
在教育哲学看来,技术不仅指名词意义上的各种教育技能、技巧、方法与手段以及各种物化的工具、设备与信息媒介系统等,而且意味着动词意义上的技术过程,是名词意义上的技术对教育的解蔽、敞亮与构造,是“进行教育的技术”,表现为教育者... 在教育哲学看来,技术不仅指名词意义上的各种教育技能、技巧、方法与手段以及各种物化的工具、设备与信息媒介系统等,而且意味着动词意义上的技术过程,是名词意义上的技术对教育的解蔽、敞亮与构造,是“进行教育的技术”,表现为教育者为了育人运用知识、技能凭借各种工具、媒介技术传授系统知识、培育学生情感、磨砺学生意志与健美学生身体的过程,它具有育人性、情感性与艺术性等特征。按照不同的标准,教育技术至少可分为本源技术与介入技术,“硬”技术与“软”技术,通用技术与专用技术。教育哲学技术观的践行则需秉承教育初衷,为技术“立心”;提升技术素养,将硬技术“软化”;达成人机协同,让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哲学 技术观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技术时代教育哲学的技术观
9
作者 李润洲 《教育科学文摘》 2022年第2期12-13,共2页
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哲学急需建构自己的“技术论”。不过,教育哲学要想建构自己的“技术论”,不仅要事先筹划其框架或主题,而且要明确教育哲学的技术观;否则,教育哲学技术论的框架或主题就有可能蜕化为罗列、堆积相... 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哲学急需建构自己的“技术论”。不过,教育哲学要想建构自己的“技术论”,不仅要事先筹划其框架或主题,而且要明确教育哲学的技术观;否则,教育哲学技术论的框架或主题就有可能蜕化为罗列、堆积相关知识的“筐”。如此作为,既降低了教育哲学的学术品质,也难以彰显教育哲学在技术时代的话语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品质 信息技术时代 人工智能 话语力量 哲学 建构 主题
下载PDF
低龄儿童人工智能启蒙教育框架和实施途径 被引量:4
10
作者 柴阳丽 杜华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9-97,共9页
未来智能社会的公民,需要具备与社会相适应的智能素养。当前有关低龄儿童人工智能教育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为了培养未来社会有竞争力的公民,有必要探讨面向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低龄儿童的人工智能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内容和途径等。本... 未来智能社会的公民,需要具备与社会相适应的智能素养。当前有关低龄儿童人工智能教育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为了培养未来社会有竞争力的公民,有必要探讨面向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低龄儿童的人工智能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内容和途径等。本研究基于相关理论和低龄儿童认知特点,探讨低龄儿童人工智能教育价值取向、人工智能教育教育目标和内容、实践形式、实施途径等,强调低龄儿童人工智能教育要承担好启蒙作用,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计算思维、创新能力和人工智能应用意识、促进人工智能素养的后续发展作为AI启蒙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提出通过趣味性方式、简易性工具和方法、生活化和情境化活动的途径开展包括认知体验、思维训练、编程创新和伦理理解等的AI教育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龄儿童 人工智能 启蒙教育 实施路径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期“省—县—校”人机协同教育环境:特征要素与架构设计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惠芝 张家华 《现代教育技术》 2023年第6期44-53,共10页
虽然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不仅引发传统教育形态的演化与变革,也催生了融合机器智能和人类智慧的人机协同教育环境,但数字化转型期人机协同教育环境的研究大多关注于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如何聚焦... 虽然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不仅引发传统教育形态的演化与变革,也催生了融合机器智能和人类智慧的人机协同教育环境,但数字化转型期人机协同教育环境的研究大多关注于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如何聚焦中观层面进行有效衔接的架构设计有待进一步探索。基于此,文章首先基于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的深入分析,指出人机协同教育环境构建的重要意义。然后,文章通过阐明人机协同教育环境的核心特征和要素结构,聚焦中观层面勾勒出“省—县—校”人机协同教育环境构建的顶层模型。最后,文章结合数字化转型需求,分别从省域、县域、学校三个层面设计人机协同教育环境架构,并阐述了不同架构的实现路径、协同需求及应用案例,以期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人机协同教育环境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人机协同 教育环境 教育形态
下载PDF
教师能力结构再造: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 被引量:34
12
作者 田小红 季益龙 周跃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100,共10页
教育数字化转型由多技术融合形成的技术生态撬动,需要从技术角度分析其给教师职业带来的挑战。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意向性使教师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智能化教育环境使人-机关系从辅助转向协同,技术渗透的三元空间生存... 教育数字化转型由多技术融合形成的技术生态撬动,需要从技术角度分析其给教师职业带来的挑战。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意向性使教师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智能化教育环境使人-机关系从辅助转向协同,技术渗透的三元空间生存方式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立德树人能力,数字化时代知识增长的范式需要教师不断自我成长。借用组织行为学的职能分析能力建构路径,结合教育组织的核心使命和属性,以及教育数字化的转型需求,得出支撑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需具备的能力类型:课程教学能力、人机协同能力、有效德育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从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支撑来看,课程教学能力是以“学”为中心的前提和保障,人机协同能力是智能化环境下教师ICT能力的转型方向,有效德育能力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教师首要角色定位,自我成长能力是数字化生存的目的与手段。教师教育需要正视当前教师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围绕数字化转型所需的能力结构,再造教师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 课程教育能力 人机协同能力 有效德育能力 自我成长能力
下载PDF
智能技术赋能课堂测评:现状、挑战与趋势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昌勤 涂雅欣 韩中美 《人工智能》 2022年第2期116-124,共9页
人工智能是驱动教育评价创新的重要引擎,智能技术赋能课堂测评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智能技术赋能课堂测评进行了系统研究的本质是对传统课堂测量与评价的颠覆式创新与变革,实施关键为面向智能服务的多维度测评指... 人工智能是驱动教育评价创新的重要引擎,智能技术赋能课堂测评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智能技术赋能课堂测评进行了系统研究的本质是对传统课堂测量与评价的颠覆式创新与变革,实施关键为面向智能服务的多维度测评指标制定、全方位课堂数据获取,以及多元化核心技术应用。基于智能技术的课堂测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堂参与主体行为识别、认知与情感状态诊断、教学核心过程分析等方面。目前,主要在测评指标体系的可量化与可定制、测评数据的完整性与隐私性,以及智能技术的联结性与适应性等方面存在一定挑战。未来,需要在智能技术支持的全景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课堂认知、情感等多维度可解释性测评、基于人机协同的智能课堂精准测评定制化服务等方面加以重视和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技术 赋能 课堂测评 多模态数据
下载PDF
协作编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吗?——基于32项实验或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银荣 黄昌勤 +1 位作者 韩中美 何涛 《现代教育技术》 2023年第8期77-86,共10页
当前,虽然协作编程在计算思维培养上广受关注,但对于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效果如何,研究者尚未达成共识。为此,文章采用元分析方法量化分析了国内外32项利用协作编程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协作编程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计算... 当前,虽然协作编程在计算思维培养上广受关注,但对于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效果如何,研究者尚未达成共识。为此,文章采用元分析方法量化分析了国内外32项利用协作编程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协作编程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水平,对计算概念、计算实践和计算观念等子维度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协作编程对中小学段、三个月以上实验周期的计算思维影响效果更大;3人以上的协作小组人数和大规模的研究样本量对学生计算思维的提升效果更佳;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图形化编程和标准化测试题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研究,文章提出建议和展望,以期为一线教师开展协作编程相关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思维 协作编程 配对编程 元分析
下载PDF
基于STEM教育的学习者创造力测评研究
15
作者 毛刚 吴童 李菲茗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98,共8页
对学习者的创造力进行测评一直以来都是教学实践的难题。STEM教育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也为评估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真实的问题情境。研究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和吉尔福德的创造力结构划分理论,解析了STEM教育活动中... 对学习者的创造力进行测评一直以来都是教学实践的难题。STEM教育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也为评估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真实的问题情境。研究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和吉尔福德的创造力结构划分理论,解析了STEM教育活动中创造力的领域特殊性和思维同一性特征,构建了面向STEM教育情境的创造力评价模型。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机器人教育活动中学生在S.T.E.M学科维度的创造性表现和思维过程特征,设计了面向教育机器人活动的创造力观测量表,并在小学生机器人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开展实践应用。研究表明,基于该模型的测评工具和方法能够有效区分学习者的创造力水平,支持对学习者创造力学科倾向的深度分析,有助于厘清学习者知识基础对创造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M教育 创造力 机器人教育 测评
下载PDF
国际数字化转型框架研究:比较与镜鉴 被引量:1
16
作者 钟志贤 杨佳 +1 位作者 张义 蒋云良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8,共10页
数字化转型框架是转型实践中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工具,有利于引导组织机构明确战略愿景、核心使命,以及实现转型目标的核心场景、动力机制和关键能力,最终帮助组织机构制定转型行动计划。以国际上75个有关企业(37个)、政府(15个)和教育(23... 数字化转型框架是转型实践中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工具,有利于引导组织机构明确战略愿景、核心使命,以及实现转型目标的核心场景、动力机制和关键能力,最终帮助组织机构制定转型行动计划。以国际上75个有关企业(37个)、政府(15个)和教育(23个)三类数字化转型框架为研究样本,采用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分别对三类数字化转型框架进行编码。在词频和聚类编码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三类数字化转型框架的共性和个性特征。研究发现,三类数字化转型框架的共同关键行动域是“数字战略和规划、数字技术和数据、数字人才和文化、数字信息安全与伦理、数字生态系统”;在个性特征方面,企业数字化转型框架关注客户需求和创新商业模式;政府数字化转型框架注重利用数据革新公共服务模式及其流程;教育数字化转型框架聚焦在培养师生数字素养方面。镜鉴国际经验,基于数字文明时代、转型内涵、框架特征、行动要素、实践逻辑五大视域构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框架,框架应用的成效和转型智慧的涌现,必须彰显“使用者设计”,遵循“自发秩序原理”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 国际镜鉴 比较 框架
下载PDF
基于非回溯矩阵中心性的超图可靠性研究
17
作者 彭浩 钱程 +4 位作者 赵丹丹 钟鸣 韩建民 谢紫伊 王伟 《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 2024年第1期22-32,共11页
近年来,超图作为网络科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超图区别于传统图的结构特点在于它的超边可以同时连接多个节点,从而形成更为复杂和高阶的关系。在这样的网络结构中,有效地识别重要的节点和超边成为一个关键的挑战。特征向... 近年来,超图作为网络科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超图区别于传统图的结构特点在于它的超边可以同时连接多个节点,从而形成更为复杂和高阶的关系。在这样的网络结构中,有效地识别重要的节点和超边成为一个关键的挑战。特征向量中心性是一个常见的度量标准,但当网络中存在着极大度值的枢纽节点时,使用特征向量中心性度量方法会使结果表现出局域性,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场景。因此,将超图转化成对应的线图,在此基础上使用非回溯矩阵中心性这一方法,该方法在评估超边重要性时表现出更好的均匀性和区分度。此外,还探讨了特征向量中心性和非回溯矩阵中心性在超图中节点重要性评估上的应用。通过比较这两种方法,研究发现非回溯矩阵中心性在区分节点重要程度方面具有更明显的优势。研究不仅包括理论分析和模型构建,还包括对真实世界数据的实证。为了验证所提方法和结论,选取了6个真实世界超图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在这些超图上的应用,证明了非回溯矩阵中心性在识别重要节点和超边方面的有效性。研究为超图中关键元素的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对于理解和分析实际复杂网络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图 特征向量中心性 非回溯矩阵中心性 向量中心性
下载PDF
面向人机协同教育的教师教育变革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周跃良 吴茵荷 蔡连玉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11,共7页
随着智能技术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教育的人机协同转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软素养和人机协同素养的新要求,进而从需求侧吁求教师教育的深层变革。传统教师教育的特点为培养目标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者”、课程体系倾向于“工具理性至... 随着智能技术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教育的人机协同转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软素养和人机协同素养的新要求,进而从需求侧吁求教师教育的深层变革。传统教师教育的特点为培养目标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者”、课程体系倾向于“工具理性至上”、教学模式局限于“物理课堂空间”,培养的师资难以胜任人机协同教育。应对教育技术革新,教师教育变革的核心理念应为:通过人机协同的方式培养人机协同教育的合格师资。在人机协同理念指引下对教师教育进行体系再造,包括:重塑培养目标,重视培育未来教师的教育软素养与人机协同素养;重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融合与创生;改革教学模式,开展多模式的协同化智能教学;重建教育评价体系,使用技术实现评价的全过程与成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协同教育 教师教育变革 核心理念 体系再造
下载PDF
回归教育学的精准教学--走向人机协同 被引量:31
19
作者 王良辉 夏亮亮 何文涛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8-114,共7页
近年来,精准教学作为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典型应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存在脱离甚至违背教育初衷的隐忧。为弥补当前精准教学的这一不足,促使人工智能更好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文章在反思传统的精准教学和大数据支持下... 近年来,精准教学作为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典型应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存在脱离甚至违背教育初衷的隐忧。为弥补当前精准教学的这一不足,促使人工智能更好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文章在反思传统的精准教学和大数据支持下的精准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回归教育学的精准教学,并以人机协同为主要特点构建了一种新的精准教学模式。该模式将精准教学细分为精准导学、精准目标、精准研学、精准诊断、精准干预、精准反馈、精准评估、精准反思和精准拓展等九个方面,并以人机协同作为首要原则对整个模式进行了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教学 人机协同 教育大数据 教学模式
下载PDF
基于图框架变换的动态图神经网络模型
20
作者 杨圣鹏 施建栋 +1 位作者 周斯炜 李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9-28,共10页
为了有效地挖掘并利用动态图的低频和高频信息并捕捉其时空演变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小波的兼顾低通、高通滤波的多尺度图卷积,并将该卷积运算融入长短期记忆网络中,构建了一类基于图框架变换的动态图神经网络模型.在离散动态图的3个... 为了有效地挖掘并利用动态图的低频和高频信息并捕捉其时空演变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小波的兼顾低通、高通滤波的多尺度图卷积,并将该卷积运算融入长短期记忆网络中,构建了一类基于图框架变换的动态图神经网络模型.在离散动态图的3个基准数据集中采用2种不同的训练方式进行实验,对比了11种动态图表示学习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通常能取得最优效果且稳定性更好,同时也验证了模型能够更好地捕获动态图的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图卷积 图框架变换 动态图神经网络 动态图表示学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