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培养基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及在淡水轮虫培育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飞 郭建林 +4 位作者 张爱菊 刘士力 王雨辰 黄鲜明 张宇飞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09-111,共3页
运用小球藻培养基SE、BG11和复合肥(CF)进行小球藻的培养,研究不同培养基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并研究5种不同浓度的CF培养基对小球藻及淡水轮虫培育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培养基培养小球藻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培养1 d和7 d时,BG11效果最好... 运用小球藻培养基SE、BG11和复合肥(CF)进行小球藻的培养,研究不同培养基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并研究5种不同浓度的CF培养基对小球藻及淡水轮虫培育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培养基培养小球藻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培养1 d和7 d时,BG11效果最好,CF次之,SE最差,培养16、20和24 d,BG11效果最好,SE次之,CF最差,差异均极显著。5个不同浓度CF培养基中以60 mg/L的培养基,培养小球藻和淡水轮虫效果最好,培养的淡水轮虫密度可达(324.67±37.22)ind/m L,且与其他浓度的培养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基 小球藻 淡水轮虫
下载PDF
淡水螯虾类胚胎离体孵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程顺 韦永春 +6 位作者 蒋文枰 迟美丽 刘士力 郑建波 杭小英 彭苗 李飞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3-142,共10页
【目的】综述淡水螯虾类胚胎离体孵化技术的主要研究成果,为提高孵化效果及出苗同步性,节省人力、物力,实现数字渔业与智慧渔业奠定基础。【方法】从胚胎与初孵幼虾生物学、影响离体孵化的环境因素、影响离体孵化的人为调控因素、离体... 【目的】综述淡水螯虾类胚胎离体孵化技术的主要研究成果,为提高孵化效果及出苗同步性,节省人力、物力,实现数字渔业与智慧渔业奠定基础。【方法】从胚胎与初孵幼虾生物学、影响离体孵化的环境因素、影响离体孵化的人为调控因素、离体孵化装置、研究展望等五个方面介绍国内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结果】离体孵化期间应将水温、水质控制在适宜水平,定期进行消毒,离体胚胎的发育阶段及孵化密度、孵化装置等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必要的人工管理措施也是决定孵化成功与否的关键。【结论】离体孵化技术应用于淡水螯虾类意义重大,而控制适宜的环境条件及应用合理的管理措施是基础。今后在离体孵化装置的优化、离体孵化期间水质与菌群环境的维持、死卵与死虾的挑除、苗种生产的批量化与智能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实现孵化效率质的提升,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螯虾类 胚胎 离体孵化
下载PDF
不同养殖模式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形体指标和肌肉营养成分影响研究 被引量:38
3
作者 原居林 刘梅 +3 位作者 倪蒙 宓国强 张超 顾志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76-1285,共10页
为了解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IPRA)与常规池塘养殖模式(UPA)鱼类生长及肌肉品质的差异,以大口黑鲈为试验对象,通过分析2种养殖模式大口黑鲈的生长指标、形体指标和肌肉的品质差异,科学评价IPRA养殖效果,以期为进一步优化该模式和研发专用... 为了解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IPRA)与常规池塘养殖模式(UPA)鱼类生长及肌肉品质的差异,以大口黑鲈为试验对象,通过分析2种养殖模式大口黑鲈的生长指标、形体指标和肌肉的品质差异,科学评价IPRA养殖效果,以期为进一步优化该模式和研发专用配合饲料配方提供参考。试验共设2个组,每组3个重复,从2017年9月5日开始至2017年12月4日结束。结果表明:IPRA养殖组相比UPA养殖组,大口黑鲈成活率显著提高(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IPRA养殖组大口黑鲈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低于UPA养殖组(P<0.05); IPRA养殖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UPA养殖组(P<0.05),但粗蛋白显著高于UPA养殖组(P<0.05);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显示,IPRA养殖组大口黑鲈必需氨基酸与氨基酸总量比值(EAA/TAA)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总量比值(EAA/NEAA)显著高于UPA养殖组(P<0.05),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略高于UPA养殖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氨基酸评价表明IPRA养殖组肌肉营养价值显著优于UPA养殖组(P<0.05);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IPRA养殖组饱和脂肪酸显著低于UPA组(P<0.05),但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UPA养殖组(P<0.05)。综上所述,IPRA养殖模式对于提高大口黑鲈成活率和营养品质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模式 大口黑鲈 生长性能 形体指标 营养成分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下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肠道微生物群落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倩 郭建林 +5 位作者 王雨辰 姜建湖 孙丽慧 宓国强 陈建明 顾志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4-370,共7页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IPR)模式下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以传统池塘养殖作为对照组,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IPR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环境水体微...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IPR)模式下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以传统池塘养殖作为对照组,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IPR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环境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IPR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微生物群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门分类水平,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成为绝对优势菌,所占丰度为92.47%;对照组的优势菌由梭杆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组成,三者所占的丰度分别为34.45%、33.30%和21.30%。在养殖水环境中,两种养殖模式的微生物群落数均大于肠道样本,且二者优势菌不同;IPR水环境的优势菌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36.53%),其次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4.67%);对照组水体中的优势菌为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分别占细菌总数的38.99%和28.15%。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高于肠道样本,IPR养殖对象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低。本研究结果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应注意该模式下养殖对象的肠道健康,加强养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 肠道微生物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R)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环杭州湾围垦养殖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池塘水质特征及污染物排放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倪蒙 原居林 +3 位作者 储忝江 刘梅 孙翠萍 顾志敏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7-112,共6页
为探明浙江省环杭州湾围垦养殖区养殖水体污染状况,降低养殖风险,2016年7-10月对环杭州湾围垦养殖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池塘水质现状和主要污染情况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水质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法对凡纳... 为探明浙江省环杭州湾围垦养殖区养殖水体污染状况,降低养殖风险,2016年7-10月对环杭州湾围垦养殖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池塘水质现状和主要污染情况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水质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法对凡纳滨对虾池塘水质和主要污染物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水质分析结果显示,环杭州湾围垦养殖区凡纳滨对虾池塘水质均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其中TN、TP和COD为主要的超标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评价结果显示,环杭州湾围垦养殖区凡纳滨对虾池塘均为严重污染状态,其中,总磷为首要污染物。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结果显示,大部分池塘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都达到了60以上,均为中度-重度富营养化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水质 污染指数
下载PDF
中华倒刺鲃养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智慧 周志明 +1 位作者 黄小红 胡杰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1期7043-7046,7083,共5页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为我国名贵经济鱼类,是长江流域近年开发的名优养殖种类之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从苗种繁殖和培育、饲料营养与投喂、病害防治及水温控制等方面对中华倒刺鲃的养殖技术研...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为我国名贵经济鱼类,是长江流域近年开发的名优养殖种类之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从苗种繁殖和培育、饲料营养与投喂、病害防治及水温控制等方面对中华倒刺鲃的养殖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养殖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倒刺鲃 养殖技术 研究现状
下载PDF
水库串联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原居林 李明 +1 位作者 刘梅 倪蒙 《科学养鱼》 2018年第5期81-83,共3页
近年来,随着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和"五水共治"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水库主要功能转变为饮用水源或后备引用水源。在此背景下,水库传统的网箱养殖、施肥投饵养殖大多已被清除,水库渔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退养已成必然,渔民增收途径受限... 近年来,随着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和"五水共治"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水库主要功能转变为饮用水源或后备引用水源。在此背景下,水库传统的网箱养殖、施肥投饵养殖大多已被清除,水库渔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退养已成必然,渔民增收途径受限,同时水库水质的保护又离不开水生生物的调控,因此急需探索一条既能保障水库水质安全又能实现渔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渔业 养殖模式 循环流水 池塘 串联 生态文明建设 饮用水源 网箱养殖
下载PDF
中华鳖养殖废水多级综合处理效果研究
8
作者 周冬仁 罗毅志 +3 位作者 叶雪平 林锋 曹峥 刘莉 《水产科技情报》 2016年第4期222-224,共3页
为研究养殖废水的生态处理方法,采用化学沉淀(聚丙烯酰胺)、物理过滤(多孔沸石)、生物吸附(美人蕉等)等方法对中华鳖养殖废水进行逐级综合处理,试验结果:养殖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总氮(TN)和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为研究养殖废水的生态处理方法,采用化学沉淀(聚丙烯酰胺)、物理过滤(多孔沸石)、生物吸附(美人蕉等)等方法对中华鳖养殖废水进行逐级综合处理,试验结果:养殖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总氮(TN)和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86.34%、86.9%和82.17%,水体溶氧量(DO)上升到4.95 mg/L,多级综合废水处理系统表现出良好的碳、氮、磷同步脱除性能。结果表明,多级综合废水处理系统可以对温室甲鱼养殖废水进行有效的净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温室 养殖废水 综合处理
下载PDF
臭氧底改康对养殖水环境的修复改良作用研究
9
作者 罗毅志 周冬仁 +1 位作者 叶雪平 施伟达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6期266-267,共2页
研究臭氧底改康对养殖水环境的修复改良作用,结果表明: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鱼药厂生产的臭氧底改康可有效降低养殖池水体氨氮含量,实验室条件下降解率可达12.0%,外塘试验条件下试验组较对照组氨氮含量降低20%;臭氧底改康在实验室条件... 研究臭氧底改康对养殖水环境的修复改良作用,结果表明: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鱼药厂生产的臭氧底改康可有效降低养殖池水体氨氮含量,实验室条件下降解率可达12.0%,外塘试验条件下试验组较对照组氨氮含量降低20%;臭氧底改康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亚硝酸盐的降解率可达26.52%,外塘试验条件下试验组较对照组亚硝酸盐含量降低23.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底改康 养殖水环境 修复改良 氨氮 亚硝酸盐
下载PDF
两种养殖模式水质因子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雷鸣 原居林 +4 位作者 倪蒙 刘梅 郭爱环 练青平 顾志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7-545,共9页
【目的】为揭示IPA模式和UPA模式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以及微生物群落和水质因子的关系,2018年5—12月在浙江湖州某家庭农场开展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PA)和传统池塘(UPA)水质和微生物群落的监测。【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 【目的】为揭示IPA模式和UPA模式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以及微生物群落和水质因子的关系,2018年5—12月在浙江湖州某家庭农场开展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PA)和传统池塘(UPA)水质和微生物群落的监测。【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IPA模式和UPA模式水体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的两个高变区(V3-V4)进行测序分析,比较两种养殖模式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结果】结果表明,主要水质指标中,养殖前期IPA模式总氮含量基本和UPA模式一致,养殖后期IPA模式低于UPA模式;养殖期间,IPA模式总磷、氨氮含量始终低于UPA模式。两种模式微生物群落的优势门都为变形菌门;IPA模式微生物群落的的Chao1指数和ACE指数(1524.74和1607.31)低于UPA模式(2635.61和2723.95),Shannon多样性指数(5.22)低于UPA模式(6.30),Simpson指数(0.02)高于UPA模式(0.01);IPA模式影响微生物群落的水质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亚硝态氮和总氨氮,而UPA模式影响微生物群落的水质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总有机碳和亚硝态氮。【结论】养殖期间,IPA模式水质优于UPA模式,两种模式的优势微生物群落一致,但UPA模式的微生物生物量和种类高于IPA模式,且不同模式影响优势微生物的水质因子不同,因此要有针对性调节不同养殖模式水质,以改善养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 水质因子 微生物群落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不同盐度罗氏沼虾育苗水体水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倪蒙 高强 +1 位作者 原居林 陈雪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6-985,共10页
为揭示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低盐育苗期养殖水体微生物多样性,探索低盐度育苗效果,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不同盐度罗氏沼虾育苗水体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的2个高变区(V3—V4)进行测序分析,比较了低盐度(6‰... 为揭示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低盐育苗期养殖水体微生物多样性,探索低盐度育苗效果,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不同盐度罗氏沼虾育苗水体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的2个高变区(V3—V4)进行测序分析,比较了低盐度(6‰、8‰和10‰)罗氏沼虾育苗水体与常规盐度(15‰)育苗水体水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盐度罗氏沼虾育苗水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同,对照组(15‰)育苗水体中共检测出微生物189种,隶属于20个门;低盐度处理组(6‰、8‰和10‰)分别检测出微生物169、85和97种,分别隶属于19、9和15个门。CCA结果显示大多数核心微生物菌与总氮和总磷相关性高;盐度仅与未知菌群未分类属(S1)、气单胞菌属(S2)和红杆菌属(S9)等相关性高。主要病原微生物中,弧菌属主要与总氮含量相关,假单胞杆菌、黄杆菌属主要与总氮和总磷相关,邻单胞菌属和梭菌属主要与总磷含量相关。不同盐度主要病原菌分析结果表明,气单胞杆菌与盐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假单胞杆菌属、黄杆菌属和弧菌属等潜在病原菌含量均随盐度的降低而显著升高,表明低盐度可增加多种潜在病原菌爆发的可能性。实验结果对罗氏沼虾育苗阶段健康管理、病害诊断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育苗 水质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两种养殖模式红螯螯虾肌肉营养及质构比较 被引量:11
12
作者 崔雁娜 郝贵杰 +5 位作者 林峰 周聃 盛鹏程 丁兰 徐胜南 张海琪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115-120,共6页
为了比较池塘和稻虾共生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及质构特性,分别采集3批样品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表明:2种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的粗蛋白、脂肪、水分、部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池塘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 为了比较池塘和稻虾共生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及质构特性,分别采集3批样品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表明:2种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的粗蛋白、脂肪、水分、部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池塘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中的含量均高于稻虾共生养殖模式;2种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质构无显著差异;品质评价显示,相对于池塘养殖模式,稻田养殖模式的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CS)、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EAAI)值均与标准蛋白组成更接近,2种养殖模式的致动脉粥样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AI)、血栓形成指数(thrombogenic index,TI)和多烯指数(polyene index,PI)值均无显著性差异;脂肪酸相关性分析显示,池塘养殖模式下的红螯螯虾肌肉中的棕榈酸、棕榈油酸、十七碳酸、硬脂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四碳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稻田养殖模式下的红螯螯虾肌肉中的十五碳酸、硬脂酸与肉豆蔻酸、二十碳一烯酸、二十二碳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与反式亚油酸呈显著正相关,花生四烯酸与二十四碳酸呈显著负相关。综合比较,池塘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更高,而稻虾共生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肌肉品质更好。该研究可为养殖户及相关研究人员进一步明晰不同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的产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螯螯虾 养殖模式 氨基酸 脂肪酸
下载PDF
丁香酚的分离及其杀多子小瓜虫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姚嘉赟 徐洋 +5 位作者 袁雪梅 蔺凌云 尹文林 潘晓艺 郝贵杰 沈锦玉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9-674,共6页
利用不同极性大小的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甲醇回流提取丁香制备粗提物,进行杀灭多子小瓜虫幼虫和包囊的药效活性追踪,确定丁香杀虫的活性部位为石油醚提取部分,进而利用硅胶柱层析和中压制备液相等分离技术结合活性追逐试验追... 利用不同极性大小的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甲醇回流提取丁香制备粗提物,进行杀灭多子小瓜虫幼虫和包囊的药效活性追踪,确定丁香杀虫的活性部位为石油醚提取部分,进而利用硅胶柱层析和中压制备液相等分离技术结合活性追逐试验追踪分离丁香石油醚提取物(对多子小瓜虫幼虫和包囊的100%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50mg/L和80mg/L),最终分离获得一种杀虫活性物质,经质谱、核磁氢谱、核磁碳谱等多种波谱分析技术确定该活性物质为丁香酚。体外杀虫结果表明,丁香酚对多子小瓜虫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其对幼虫15min、1h、2h、3h和4h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6.21(5.85~6.65)mg/L、3.50(3.24~3.84)mg/L、2.90(2.62~3.22)mg/L、2.33(2.10~2.50)mg/L和2.15(1.98~2.32)mg/L,对幼虫4h的100%杀灭的质量浓度为3.5mg/L,对包囊6h的100%杀灭质量浓度为3.5mg/L。结果表明,丁香酚是一种具有较好开发前景的杀多子小瓜虫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酚 多子小瓜虫 活性追踪 杀虫活性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3种生物填料对水质的净化作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倩 胡廷尖 +3 位作者 刘士力 辛建美 王雨辰 周志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3-245,共3页
为了研究生物填料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应用,在室内构建罗氏沼虾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3种类型的生物填料对水质的净化作用。结果表明,3种生物填料(聚乙烯小球M_1、陶瓷环M_2、弹性毛刷M_3)构成的生物滤池对养殖水体总氮(TN)、总磷(TP)、... 为了研究生物填料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应用,在室内构建罗氏沼虾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3种类型的生物填料对水质的净化作用。结果表明,3种生物填料(聚乙烯小球M_1、陶瓷环M_2、弹性毛刷M_3)构成的生物滤池对养殖水体总氮(TN)、总磷(TP)、氨氮(NH_3-N)、亚硝态氮(NO_2-N)、化学需氧量(COD_(Mn))均有不同程度的去除效果,其中M_3对TN、TP、NH_3-N的平均清除率分别为17.81%、17.36%、18.04%,明显高于其他2种填料,M_2对NO_2-N的平均清除率为19.28%,明显高于M_1和M_3,3种填料对COD_(Mn)的平均清除率差异不明显。由结果可知,弹性毛刷填料对循环水养殖水质有较好的净化作用,是较为实用的生物填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系统 生物填料 生物膜 水质净化
下载PDF
翘嘴鲌精子生理特性及超低温冷冻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程顺 顾志敏 +3 位作者 刘士力 蒋文枰 迟美丽 贾永义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7期175-179,共5页
采用试验生态——显微观察方法对翘嘴鲌精子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用两步降温法超低温冷冻保存翘嘴鲌精子,筛选出适宜的稀释液与抗冻剂配方。结果表明,翘嘴鲌适宜的盐度范围为0~0.4%,pH值为5.5~8.0时,精子激活率较高,其中pH值为5.5... 采用试验生态——显微观察方法对翘嘴鲌精子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用两步降温法超低温冷冻保存翘嘴鲌精子,筛选出适宜的稀释液与抗冻剂配方。结果表明,翘嘴鲌适宜的盐度范围为0~0.4%,pH值为5.5~8.0时,精子激活率较高,其中pH值为5.5时,精子运动时间与寿命最长;翘嘴鲌精子在4℃条件下保存84 h仍有48.33%的激活率,在25℃条件下保存84 h时精子死亡。以D-15为稀释液、10%乙二醇(EG)为抗冻剂,采用两步降温法超低温冷冻保存翘嘴鲌精子,解冻后精子活力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鲌 精子 生理特性 超低温冷冻 激活率
下载PDF
不同规格的河川沙塘鳢夏花生长及生理生化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迟美丽 贾永义 +4 位作者 王雨辰 程顺 刘士力 蒋文枰 顾志敏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7期179-182,共4页
为深入了解不同规格河川沙塘鳢幼鱼的生长状态、减少沙塘鳢夏花在鱼虾混养池塘内种间和种内残食,通过在车间内建立模拟池塘的生态系统,测定了不同规格沙塘鳢夏花在养殖37 d后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试验中沙塘鳢鱼苗... 为深入了解不同规格河川沙塘鳢幼鱼的生长状态、减少沙塘鳢夏花在鱼虾混养池塘内种间和种内残食,通过在车间内建立模拟池塘的生态系统,测定了不同规格沙塘鳢夏花在养殖37 d后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试验中沙塘鳢鱼苗总存活率为83%,中鱼组的体质量变异系数与其他2组相比增加明显。小鱼组的特定生长率最快,且小鱼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雌二醇(E2)含量、睾酮(T)含量、生长激素(GH)含量和甲状腺激素(T4)含量都显著高于中鱼组和大鱼组。另外,小鱼组存在50%的小规格鱼不能很好地捕食青虾的现象。综合幼鱼存活率、生长状态和产量,建议初始放养时沙塘鳢体长在32 mm以上且沙塘鳢体质量/青虾体质量的平均值在2.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川沙塘鳢 鱼虾混养 生长差异 氧化还原酶 激素
下载PDF
链霉菌-XY52代谢产物对小瓜虫的体外杀灭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姚嘉赟 袁雪梅 +5 位作者 徐洋 蔺凌云 尹文林 潘晓艺 郝贵杰 沈锦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6期138-140,共3页
[目的]研究链霉菌发酵代谢产物对小瓜虫幼虫和包囊的杀灭活性。[方法]通过不同极性溶剂回流提取链霉菌发酵液,制备粗提物,进行杀灭小瓜虫幼虫和包囊的药效活性试验,并对活性部位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链霉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 [目的]研究链霉菌发酵代谢产物对小瓜虫幼虫和包囊的杀灭活性。[方法]通过不同极性溶剂回流提取链霉菌发酵液,制备粗提物,进行杀灭小瓜虫幼虫和包囊的药效活性试验,并对活性部位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链霉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体外杀幼虫效果明显高于其他组别,其对小瓜虫幼虫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48.2和15.5 mg/L,正丁醇提取物浓度为30.0 mg/L时对小瓜虫包囊杀灭率为100%。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正丁醇提取物对草鱼的48 h半致死浓度为(LC50)为195.0 mg/L,其安全浓度为48.7 mg/L。[结论]链霉菌-XY52代谢产物有望开发为一种比较安全的杀虫候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 小瓜虫 活性部位 急性毒性试验
下载PDF
大蒜E素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活性及机制
18
作者 蔡雪 黄雷 +6 位作者 郑阿钦 褚宽 林华利 杨艳杰 原居林 宋大伟 姚嘉赟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为探究大蒜E素(ALE)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抑菌动态生长曲线,评价ALE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作用;基于电镜观察及胞外β-D-半乳糖苷酶、蛋白质含量测定,分析ALE对副溶血弧菌细... 为探究大蒜E素(ALE)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抑菌动态生长曲线,评价ALE对副溶血弧菌的抑菌作用;基于电镜观察及胞外β-D-半乳糖苷酶、蛋白质含量测定,分析ALE对副溶血弧菌细胞结构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ALE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利用RNA-Seq技术分析ALE对副溶血弧菌转录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ALE对副溶血弧菌的MIC为7.8μg/mL,MBC为31.2μg/mL。与对照组相比,MIC浓度ALE组副溶血弧菌胞外β-D-半乳糖苷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细胞壁膜消融、内容物流失,生物被膜形成量显著减少(P<0.05)。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4MIC浓度的ALE组副溶血弧菌中显著下调基因145个,主要富集在MAPK信号转导、鞭毛组装、生物膜形成等通路;ALE组副溶血弧菌中显著上调基因133个,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代谢、降解等通路;RNA-Seq结果与RT-qPCR验证试验结果一致。研究表明,ALE对副溶血弧菌抑菌作用强,可能通过破坏细菌菌体结构,抑制其生物被膜形成,以及调控鞭毛、生物膜等基因表达,从而发挥抑菌、减毒作用。研究结果为探明ALE抑制副溶血弧菌的作用及机理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菌 大蒜素 抗菌药物 抑菌机制 转录组
下载PDF
影响南美白对虾苗种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智慧 郝贵杰 +3 位作者 杭小英 黄小红 李倩 周志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9期126-127,133,共3页
南美白对虾是我国虾类养殖的主导品种,由于对虾养殖是一项风险高、利润大的系统工程,在众多风险因子中苗种质量又是养殖南美白对虾成功与否的首要限制因素,因此有效选择优质对虾苗种对我国南美白对虾的持续健康养殖有着重要意义。从育... 南美白对虾是我国虾类养殖的主导品种,由于对虾养殖是一项风险高、利润大的系统工程,在众多风险因子中苗种质量又是养殖南美白对虾成功与否的首要限制因素,因此有效选择优质对虾苗种对我国南美白对虾的持续健康养殖有着重要意义。从育苗和放苗环节综述了影响南美白对虾苗种质量的关键因素,以期为对虾养殖生产中进行优质苗种选择和放养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苗种质量 育苗 放苗
下载PDF
黄尾鲴和花?增殖放流标记技术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郝雅宾 原居林 +2 位作者 刘金殿 何海生 顾志敏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2期160-164,共5页
为探讨不同的标记方法对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和花?(Hemibarbus maculatus)的适用性,对鱼体进行铁环标记、"T"形标记、切鳍标记、可见植入性荧光胶体标记(visible implant elastomer,简称VIE)和被动集成应答器标记(passi... 为探讨不同的标记方法对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和花?(Hemibarbus maculatus)的适用性,对鱼体进行铁环标记、"T"形标记、切鳍标记、可见植入性荧光胶体标记(visible implant elastomer,简称VIE)和被动集成应答器标记(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简称PIT),试验各组均以混养的模式培养,混养半年后,分析各组的生长、存活率、标记成功率、效果等情况。结果表明,除"T"形标记组外,其他各试验组黄尾鲴的平均体质量与平均体长都有所增加;除切鳍组和PIT组外,其他3个试验组花?的平均质量与平均体长都有所下降。黄尾鲴的总存活率与平均存活数都表现为荧光标记> PIT标记>切鳍标记>"T"形标记>铁环标记,花?的总存活率与平均存活数都表现为切鳍标记> PIT标记>荧光标记>"T"形标记>铁环标记,其中荧光、切鳍和PIT组的总生存率和标记成功率达90%左右。铁环和"T"形标记易造成伤口腐烂,标记效果差;切鳍组效果具有时间性;荧光标记组和PIT组效果好,荧光标记价格便宜,而PIT标记价格昂贵。综合分析认为,荧光标记可作为黄尾鲴和花?大规模标记增殖放流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尾鲴 花[鱼骨] 增殖放流 标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