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业烟气CO_(2)的排放特征、测试及捕集技术研究
1
作者 刘含笑 罗水源 刘小伟 《发电技术》 CSCD 2024年第1期62-68,共7页
CO_(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减排CO_(2)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共识,工业烟气是重要的人为CO_(2)排放源。对工业烟气CO_(2)的排放特征、主要测试及治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电力、钢铁、水泥等工业行业排放烟气中CO_(2)浓度分别在9.... CO_(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减排CO_(2)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共识,工业烟气是重要的人为CO_(2)排放源。对工业烟气CO_(2)的排放特征、主要测试及治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电力、钢铁、水泥等工业行业排放烟气中CO_(2)浓度分别在9.7%~15%、2%~28%、11%~29%;CO_(2)测试技术主要有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气相色谱法、光谱法、化学吸收法等,其中,非分散红外吸收法在国内外应用最为成熟,是目前主流的固定源CO_(2)测试技术;CO_(2)捕集技术主要有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深冷法等,其中,化学吸收法广泛用于低浓度CO_(2)烟气(体积浓度≤30%)捕集。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工业大幅降碳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烟气 CO_(2)排放 捕集技术 测试方法
下载PDF
危险废物铝灰资源化利用的研究现状
2
作者 熊宽旭 赵新月 +1 位作者 吕云飞 戴海航 《浙江冶金》 2024年第1期1-4,29,共5页
根据近3年原铝产量数据测算,我国每年铝灰产生量高达数百吨,其中含有氟化盐、重金属等成分,会危害环境,同时也富含金属铝、铝的化合物及热能,利用价值高。本文从铝灰的来源、分类、危害以及利用价值方面梳理了现阶段铝灰资源化利用的发... 根据近3年原铝产量数据测算,我国每年铝灰产生量高达数百吨,其中含有氟化盐、重金属等成分,会危害环境,同时也富含金属铝、铝的化合物及热能,利用价值高。本文从铝灰的来源、分类、危害以及利用价值方面梳理了现阶段铝灰资源化利用的发展现状,归纳总结了铝灰规模化处置发展方向。资源化利用则是在不损伤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式将废弃物作为原料再次利用,从而达到无害化、减量化处置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灰 处置方法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水泥行业CO_(2)排放特征及治理技术研究
3
作者 刘含笑 吴黎明 +6 位作者 胡运进 吴洪义 薛建仓 张壬寅 崔盈 单思珂 王乐 《水泥》 CAS 2023年第2期10-15,共6页
本文系统梳理分析了水泥不同种类和各工序的CO_(2)排放特征,其中,工艺、燃料直接CO_(2)排放占比达90%,与物料中碳酸盐的含量正相关,与燃料发热量和利用率负相关,电力间接CO_(2)排放占比约10%,特种水泥由于减少了碳酸盐分解造成的碳排放... 本文系统梳理分析了水泥不同种类和各工序的CO_(2)排放特征,其中,工艺、燃料直接CO_(2)排放占比达90%,与物料中碳酸盐的含量正相关,与燃料发热量和利用率负相关,电力间接CO_(2)排放占比约10%,特种水泥由于减少了碳酸盐分解造成的碳排放,总体碳排放量较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过程可分为生料制备、熟料煅烧和水泥粉磨三个阶段,工艺和燃料CO_(2)排放主要发生在熟料煅烧阶段,其尾气中CO_(2)浓度一般在11%~29%。研究分析了碳替代/碳捕集等控碳技术、CO_(2)资源化利用技术。水泥厂碳替代主要是原料替代、熟料或水泥替代、燃料替代等,可分别实现减碳10%、25%~50%和30%以上;碳捕集主要有富氧燃烧和烟气CO_(2)捕集,水泥窑富氧燃烧技术有全氧燃烧和分解炉全氧燃烧技术两种。捕集技术主要采用化学吸收法、固体吸附法;在CO_(2)综合利用方面,针对水泥厂的特殊应用场景,矿化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如采用混凝土养护技术,制备高附加值的微纳米碳酸钙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行业 CO_(2) 碳达峰碳中和 CCUS 低碳规划
原文传递
我国火电行业碳足迹评估综述 被引量:6
4
作者 单思珂 刘含笑 +2 位作者 刘美玲 王帅 崔盈 《发电技术》 CSCD 2024年第4期575-589,共15页
【目的】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火电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火电碳足迹评价能直观地表现火电的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帮助挖掘减碳潜力。为此,对火电碳足迹评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方法】介绍了目前火电碳足迹评价依据的主要标... 【目的】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火电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火电碳足迹评价能直观地表现火电的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帮助挖掘减碳潜力。为此,对火电碳足迹评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方法】介绍了目前火电碳足迹评价依据的主要标准和方法,并对火电碳足迹评价流程进行了概述。综述了评价流程中存在的差异性问题并给出了部分建议。根据工艺流程将生命周期分为上游、核心和下游3个环节,由于核心环节碳排放集中度极高,部分情况下可以忽略燃煤电厂的建造、退役和电力输送环节的碳足迹。【结论】不同类型火力发电的生命周期相似,但垃圾焚烧发电碳足迹不包括生活垃圾的获取过程。无论哪种火电形式,在缺乏实测排放因子的情况下,建议排放因子选取国内外已发布的标准、文献和数据库的缺省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行业 碳足迹 全生命周期 评价方法 温室气体 排放因子 碳排放
下载PDF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碳足迹量化评估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含笑 单思珂 +7 位作者 梁丁宏 黄荣明 崔盈 林青阳 刘美玲 王帅 杨莉 刘小伟 《能源环境保护》 2024年第3期125-134,共10页
近年来,垃圾焚烧发电已经成为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之一,产品碳足迹可以量化垃圾焚烧发电的温室气体排放。选取江西省一个典型生活垃圾焚烧厂为研究对象,计算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产品碳足迹值,分析了垃圾焚烧发电生命周期的主要阶段,为... 近年来,垃圾焚烧发电已经成为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之一,产品碳足迹可以量化垃圾焚烧发电的温室气体排放。选取江西省一个典型生活垃圾焚烧厂为研究对象,计算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产品碳足迹值,分析了垃圾焚烧发电生命周期的主要阶段,为降低垃圾焚烧厂的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数据支撑。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以1 kW·h上网电力为功能单位,确定了垃圾焚烧发电的电力产品的生命周期边界。结果表明,1月份单位上网电力的碳足迹为0.841 kg CO_(2)e/(kW·h),单位垃圾碳足迹为342.39 kg CO_(2)e/t,碳足迹结果较低的原因是选取的垃圾热值较低。在各阶段中,垃圾焚烧阶段排放最高,占比达78%。因此,对垃圾焚烧的碳减排工作应该以降低垃圾的直接燃烧碳排放为重点。在运行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达到额定负荷,以降低单位碳足迹。此外,还可以通过推行垃圾分类以增加塑料组分回收率,以及推动柴油车改电车等方式实现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全生命周期 垃圾焚烧 温室气体排放 垃圾发电
下载PDF
铜加工产品碳足迹评价与低碳设计
6
作者 刘含笑 朱海舰 +4 位作者 于立元 王帅 崔盈 刘美玲 孙立 《铜业工程》 CAS 2024年第6期127-137,共11页
铜加工产品的脱碳是有色金属行业、矿业、工业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铜需求量稳步提升,铜业碳达峰时间节点滞后,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为全面量化铜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介绍了铜加工产品碳足迹的评价体系和国内外的研究差异,采用全生命周... 铜加工产品的脱碳是有色金属行业、矿业、工业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铜需求量稳步提升,铜业碳达峰时间节点滞后,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为全面量化铜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介绍了铜加工产品碳足迹的评价体系和国内外的研究差异,采用全生命周期法,展开了铜加工产品碳足迹评价的应用流程,将产业链划分为上游与核心环节,以及原辅料生产、运输、生产加工3个阶段,计算了铜铬电触头与铜质水泵碳足迹,分别为1.146kgCO_(2)e/片、8.526kgCO_(2)e/kg。研究表明,绝大部分碳排放(>70%)源自原辅料生产,运输环节对总体碳排放量的贡献(<0.15%)可忽略不计。此外,还阐述了铜加工产品碳足迹的影响因素、面临的挑战和实现低碳排放的建议,对铜加工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加工 碳足迹 生命周期评价 低碳
下载PDF
铝灰渣利用处置技术案例分析
7
作者 熊宽旭 吴明宽 赵新月 《浙江冶金》 2024年第2期36-38,56,共4页
为了解铝灰渣利用处置技术的发展情况,本文选取了衢州、金华地区4家采用不同铝灰渣处置技术的企业,并获取了企业实际生产处置情况,包括铝灰渣的市场来源、化学成分数据和常用的处置方法,分析了目前铝灰渣处置企业的铝灰来源行业、铝灰... 为了解铝灰渣利用处置技术的发展情况,本文选取了衢州、金华地区4家采用不同铝灰渣处置技术的企业,并获取了企业实际生产处置情况,包括铝灰渣的市场来源、化学成分数据和常用的处置方法,分析了目前铝灰渣处置企业的铝灰来源行业、铝灰渣可利用性和处置方法的效果,同时发现了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针对当前铝灰渣处置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提出了铝灰渣处置企业的可发展方向,以期为铝灰渣处置企业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灰渣 化学成分 处置技术
下载PDF
碳足迹评估技术及其在重点工业行业的应用 被引量:20
8
作者 刘含笑 吴黎明 +7 位作者 林青阳 周烨 罗象 桂志军 刘小伟 单思珂 朱前林 陆诗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01-2218,共18页
我国碳足迹研究起步较晚,建立完善的碳足迹评估体系是我国有效应对复杂国际关系和日益激烈的国际低碳经济竞争、科学推动和引导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有序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基于国内外文献调研,本文系统梳理和分析了碳足迹概念... 我国碳足迹研究起步较晚,建立完善的碳足迹评估体系是我国有效应对复杂国际关系和日益激烈的国际低碳经济竞争、科学推动和引导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有序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基于国内外文献调研,本文系统梳理和分析了碳足迹概念、碳足迹评估方法、碳足迹评估标准、碳足迹评估边界划分及数据获取等。虽然学术上对碳足迹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但更多倾向于从全生命周期来进行阐述,本文从“全生命周期”和“全工艺流程”2个角度对工业产品碳足迹概念进行了补充完善。与投入产出分析法(IOA)相比,生命周期评价法(LCA)发展相对较为领先,在普适性、系统化、定量化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并对产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扩展,但在截断误差控制、数据质量保证和标准体系统一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PAS2050、GHG Protocol和ISO14067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标准,但针对具体的产品门类,还需开展更细化、精准、明确的产品类别评估规范(PCR)。基于上述研究总结及碳足迹评估技术在电力、钢铁、水泥、石油和化工等重点工业控排行业的应用进展分析,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国内碳足迹评估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多领域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本土化碳排放数据库尚待完善;高精度、标准化、国际互认的碳足迹评估方法体系尚待构建;碳足迹和碳减排量化评估相结合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碳足迹支撑低碳化方案实施的标志化示范项目较少。未来需进一步探索碳足迹评估技术与排放量核算、碳交易研究的结合,产品碳足迹与产品碳标签、绿色产品认证(EPD)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碳足迹评估技术在推动科学有序降碳、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应对贸易壁垒等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生命周期评价法 碳达峰与碳中和 碳足迹评估标准 产品碳足迹 贸易壁垒
下载PDF
碳基纳米材料吸附水中药物类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单丹娜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42-50,共9页
药物是水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微量新污染物,它在一定浓度下可对环境、动物和人体造成危害。常规的污水处理工艺难以有效地将其去除,吸附技术被认为在去除该类污染物方面具有潜力,但吸附剂的再生是瓶颈问题,亟需开发高效的吸附剂并实现吸附... 药物是水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微量新污染物,它在一定浓度下可对环境、动物和人体造成危害。常规的污水处理工艺难以有效地将其去除,吸附技术被认为在去除该类污染物方面具有潜力,但吸附剂的再生是瓶颈问题,亟需开发高效的吸附剂并实现吸附剂的再生和污染物的降解。综述了水中药物污染现状、水中药物类污染物的去除技术以及典型碳基纳米材料对药物的吸附和再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并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应为研发高效的碳基纳米复合吸附材料,研究其吸附特性和机理,以及再生过程中能够氧化降解所吸附的药物,同时实现高效吸附和吸附剂重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基纳米材料 药物污染物 高效吸附 降解 再生
原文传递
基于LCA方法的光伏产品碳足迹量化评价与低碳设计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含笑 朱前林 +5 位作者 林青阳 周烨 朱海舰 刘小伟 刘美玲 孙立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72-2981,共10页
电力行业作为我国最大的碳排放源,承受着巨大的减排挑战。由于光伏技术对我国电力行业实现零碳转型至关重要,针对光伏产品开展直观、全面的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光伏产品碳足迹评价的标准、发展过程以及评价... 电力行业作为我国最大的碳排放源,承受着巨大的减排挑战。由于光伏技术对我国电力行业实现零碳转型至关重要,针对光伏产品开展直观、全面的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光伏产品碳足迹评价的标准、发展过程以及评价体系和方法,比较了基于投入产出法、生命周期法和IPCC清单法的优缺点与适用性,详细分析了LCA方法在我国光伏产品碳足迹评价的应用流程和计算方法。研究依据原材料供给、能源输入输出、运输、建设、安装、调试、运营维护等主要研究边界,将系统边界划分为上游、核心和下游3个环节,并解释了下游是否纳入碳评价的情景。综述了产品类型、用能结构、工艺流程、减排技术等因素对光伏产品碳足迹评价的影响;分析了当前光伏产品碳足迹评价在方法论、成本、技术、政策等方面面临的挑战;讨论了光伏与其他新能源在技术、经济、环境效益的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上游光伏组件制备过程资源需求种类多、碳排放量占总量的80%以上。基于潜在问题,阐述了未来针对光伏产业进行基于低碳设计的绿色转型发展方向与建议,以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为典型的能源转型是实现各国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 碳足迹 生命周期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