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边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的手术配合及围手术期护理
1
作者 吴佳丽 徐彬 +2 位作者 唐晨瑜 陈杨达豪 盛红枫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30期72-75,共4页
目的研究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配合及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9月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UBE手术的169例患者。建立系统的UBE手... 目的研究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配合及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9月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UBE手术的169例患者。建立系统的UBE手术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方案,包括病房护理与手术室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98.46±12.49)min,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由术前(5.56±1.03)分降至末次随访的(2.38±0.78)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由术前(55.98±12.63)%降低至末次随访的(33.46±10.30)%。结论在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下,UBE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配合 围手术期护理
下载PDF
股前外侧部皮瓣的进一步解剖学研究——高位皮动脉与皮瓣血供的分型 被引量:94
2
作者 徐达传 阮默 +3 位作者 张春 熊绍虎 汪新民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10-413,共4页
目的 :研究股前外侧皮瓣高位皮动脉及皮瓣的血供类型。方法 :在 5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部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 ,记录高位皮动脉的出现率、来源动脉、位置及其走行 ,分析股前外侧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结果 :高位皮... 目的 :研究股前外侧皮瓣高位皮动脉及皮瓣的血供类型。方法 :在 5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部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 ,记录高位皮动脉的出现率、来源动脉、位置及其走行 ,分析股前外侧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结果 :高位皮动脉出现率为 58% (2 9侧 ,34支 ) ,其中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占 1 0 % (5侧 )、横支的占 44 % (2 2侧 )和降支根部的占 4 % (2侧 )。无高位皮动脉出现时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皮动脉营养皮瓣 ,降支皮动脉浅出点在髂髌连线附近 ,可定为正常型 (2 1侧 ,42 % )。出现高位皮动脉时 ,降支发出的皮动脉位置偏低 ,管径较细 ,皮瓣的血供可分为降支皮动脉主要型 (1 8侧 ,36 % )、均匀分布型 (6侧 ,1 2 % )和高位皮动脉支主要型 (5侧 ,1 0 % )。结论 :高位皮动脉出现率高 ,分布具有规律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部皮瓣 血供 分型 皮动脉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两种微创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37
3
作者 宋红浦 陆建伟 +1 位作者 刘宏 张春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4期313-316,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微创技术即内窥镜辅助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经皮Sextant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10年4月,胸腰椎骨折患者76例,男45例,女31例;年龄21~58岁,平均为36.4岁;分别采用内窥镜辅助下椎弓根... 目的:探讨两种微创技术即内窥镜辅助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经皮Sextant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10年4月,胸腰椎骨折患者76例,男45例,女31例;年龄21~58岁,平均为36.4岁;分别采用内窥镜辅助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组24例),Sextant系统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B组20例),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C组32例)治疗,观察并比较3组的临床及影像学各项指标。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年。术后1年取内固定,均未发现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松动断裂。A、B两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伤口疼痛VAS评分方面均优于C组(P<0.05),但手术时间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组的后凸Cobb角、损伤椎体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相比,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能够达到复位、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术后骨性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25
4
作者 刘亦杨 沈立锋 +4 位作者 张春 郭峭峰 林炳远 黄凯 张展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6期556-561,共6页
目的:探讨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术后出现骨性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其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骨搬移技术治疗的38例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15例;年龄20~56... 目的:探讨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术后出现骨性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其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骨搬移技术治疗的38例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15例;年龄20~56岁,平均36.5岁;股骨5例,胫骨33例;受伤至骨搬移时间2~19个月,平均7.4个月;骨缺损长度4~12 cm,平均7.3 cm;术后均经过1周"待机期"开始骨搬移,搬移方向由近端向远端30例,由远端向近端3例,双向搬移5例;并及时调整力线及骨搬移速度,患者坚持负重。定期随访,拍摄X线片,观察是否存在搬移间隙矿化成骨不良,对合端不愈合以及再发骨折等并发症;并采用Paley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38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1个月。骨髓炎无复发,但出现多种骨性愈合不良相关的并发症,其中骨搬移过程中发生搬移间隙矿化成骨不良3例,对合端不愈合17例,发生搬移间隙骨折5例,尚未拆除外固定架时发生骨折1例,拆除外固定架后发生骨折4例。带架时间9~27个月,平均16.3个月;外固定指数为1.7~2.7个月/cm,平均2.24个月/cm;根据Paley评分标准评定疗效:骨性结果优12例,良16例,中3例,差7例;功能结果优14例,良18例,中3例,差3例。结论:骨搬移技术有效解决了长骨干骨髓炎伴大段骨缺损的临床难题,但治疗周期长,对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此,应严格适应证选择,同时应细致操作,全程监控,及时随访,并积极指导患者相应的预防策略,以期得到更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炎 骨折 不愈合 下肢骨 骨干
下载PDF
载万古霉素硫酸钙在骨髓炎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5
作者 张展 张春 +2 位作者 郭峭峰 沈立锋 张晓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7-342,共6页
目的研究载万古霉素硫酸钙在治疗骨髓炎中的作用。方法将医用硫酸钙人工骨与万古霉素混合植入24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病灶内,测量病灶局部的抗生素浓度。对创面进行细菌培养,观察患者炎症指标以及创口愈合情况。对植骨处进行X线检查,测量... 目的研究载万古霉素硫酸钙在治疗骨髓炎中的作用。方法将医用硫酸钙人工骨与万古霉素混合植入24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病灶内,测量病灶局部的抗生素浓度。对创面进行细菌培养,观察患者炎症指标以及创口愈合情况。对植骨处进行X线检查,测量患者血液中万古霉素的浓度,检查肝、肾功能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载万古霉素人工骨在病灶内局部缓释出的万古霉素浓度均超过有效治疗浓度和最低抑菌浓度,而且安全性能佳,骨髓炎治愈率100%,并可作为感染性骨不连的骨引导性材料。结论载万古霉素硫酸钙人工骨在病灶局部可以释放高浓度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低,安全性高,又有骨引导作用,完全符合治疗骨髓炎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钙 万古霉素 骨髓炎
下载PDF
骨搬移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6
作者 刘亦杨 林炳远 +3 位作者 黄凯 沈立锋 张春 郭峭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88-292,共5页
搬移技术(Ilizarov技术)有效解决了慢性骨髓炎伴结构性骨缺损这一临床难题,但该方法存在对合端不愈合、延长间隙矿化不良等严重骨性愈合相关的并发症。术中对搬移骨段力线的维持、截骨端组织的保护;术后合适的搬移速率和应力刺激,以及&q... 搬移技术(Ilizarov技术)有效解决了慢性骨髓炎伴结构性骨缺损这一临床难题,但该方法存在对合端不愈合、延长间隙矿化不良等严重骨性愈合相关的并发症。术中对搬移骨段力线的维持、截骨端组织的保护;术后合适的搬移速率和应力刺激,以及"手风琴技术"的应用,是降低此类并发症的关键。目前对于外固定架的拆除时机仍有较大争议,一旦因过早拆除引起再发骨折仍需尽早积极手术治疗。此外,需减少术中钉道局部热损伤以及加强术后钉道护理,以预防钉道感染的发生。而全程合理的镇痛方案结合积极的功能锻炼,是避免邻近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技术 骨髓炎 手术后并发症 综述
下载PDF
C形臂X线引导下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卢笛 徐卫星 +3 位作者 丁伟国 郭峭峰 马苟平 祝卫民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研究C形臂X线引导下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引起的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的下腰痛患者60例,年龄39~73岁,平均61.9岁;病史6~120个月,平均18.9个月。将患... 目的:研究C形臂X线引导下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引起的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的下腰痛患者60例,年龄39~73岁,平均61.9岁;病史6~120个月,平均18.9个月。将患者分为两组,30例采用C形臂X线引导下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针刀组),30例采用C形臂X线引导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局部封闭治疗(局封组),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12、26周进行JO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9);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且局封组的改善率优于针刀组,其中针刀组(58.73±18.20)%,局封组(71.10±22.19)%;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9),两组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针刀组(50.09±19.33)%,局封组(48.70±18.36)%);治疗26周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针刀组的改善率优于局封组,其中针刀组(48.56±28.24)%,局封组(15.62±11.23)%。结论: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比腰椎关节突关节局部封闭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具有更远期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 脊神经 骨关节炎 腰椎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跟痛症的针刀分型论治 被引量:21
8
作者 卢笛 徐卫星 +1 位作者 马苟平 郭峭峰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8期616-619,共4页
目的:将跟痛症进行分型,针对不同分型运用小针刀给予不同的治疗以提高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08年12月治疗200例266跟,门诊189例251跟,住院11例15跟;男83例,女117例;年龄26~72岁,平均46岁;病史3~36个月,平均6.8个月。按笔者分型标准... 目的:将跟痛症进行分型,针对不同分型运用小针刀给予不同的治疗以提高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08年12月治疗200例266跟,门诊189例251跟,住院11例15跟;男83例,女117例;年龄26~72岁,平均46岁;病史3~36个月,平均6.8个月。按笔者分型标准,分为跖筋膜炎型67跟,跟骨下滑囊炎型61跟,足底脂肪垫炎型36跟,跟骨内压增高型6跟,神经卡压型21跟,混合型75跟。采用小针刀针对不同的分型运用不同的疗法进行治疗。结果:完成治疗后1个月跖筋膜炎型治愈31跟,显效36跟;跟骨下滑囊炎型治愈32跟,显效29跟;足底脂肪垫炎型治愈9跟,显效20跟,好转4跟,无效3跟;跟骨内压增高型治愈1跟,显效3跟,好转2跟;神经卡压型治愈11跟,显效8跟,好转1跟,无效1跟;混合型治愈16跟,显效46跟,好转5跟,无效8跟。完成治疗后6个月以上的电话随访,跖筋膜炎型治愈21跟,显效40跟,好转5跟,无效1跟;跟骨下滑囊炎型治愈30跟,显效28跟,好转3跟,无效0跟;足底脂肪垫炎型治愈15跟,显效18跟,好转2跟,无效1跟;跟骨内压增高型治愈0跟,显效3跟,好转3跟,无效0跟;神经卡压型治愈7跟,显效11跟,好转1跟,无效2跟;混合型治愈10跟,显效45跟,好转11跟,无效9跟。结论:在临床工作中不能用单一的发病机制来解释跟痛症的病因,更不能用单一的方法来治疗,应将跟痛症进行分型,并针对不同的分型给予不同的治疗,这样才能提高跟痛症的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跟痛 分类法 针刀 滑囊炎 筋膜炎 足底
下载PDF
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徐卫星 徐荣明 +5 位作者 蒋伟宇 丁伟国 祝卫民 张春 王健 卢笛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7期547-552,共6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方式选择和其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9月至2009年3月,手术治疗9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男59例,女35例;年龄20~63岁,平均36.8岁。骨折按Denis分型:A型17例,B型32例,C型6例,D型24例,E型15例。神经损伤按ASIA分...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方式选择和其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9月至2009年3月,手术治疗9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男59例,女35例;年龄20~63岁,平均36.8岁。骨折按Denis分型:A型17例,B型32例,C型6例,D型24例,E型15例。神经损伤按ASIA分级:A级3例,B级4例,C级23例,D级38例,E级26例。其中42例选择后路手术复位、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8例同时行后外侧植骨;36例选择前路手术减压、植骨,TSRH钉棒系统内固定16例,Zeplate钢板固定20例;16例因三柱严重损伤骨折块明显突入椎管并且压迫脊髓行Ⅰ期前后联合入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术,8例同时行前路钉棒、钛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52个月,平均22.8个月。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手术均获得较好的疗效,Cobb角由术前的(25.00±5.50)°矫正至术后(4.20±1.80)°,术后椎体前缘、后缘高度分别从术前(50.80±2.82)%恢复至(94.85±1.80)%及(79.30±3.08)%恢复至(98.20±1.40)%,CT显示椎管狭窄率从术前(33.10±1.40)%恢复至(6.70±1.50)%。矢状面的畸形矫正,随访中无明显的后凸角丢失和高度丢失。无内固定松动和钛网移位。除1例ASIA功能评定为A级的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外,其余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ASIA分级A级恢复至B级2例,B级恢复至C级2例、D级2例;C级恢复至D级16例、E级7例;D级恢复至E级38例。结论:只要术前病情判断准确,手术方式选择合理,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手术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决定胸腰椎骨折手术入路选择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椎体后方韧带复合结构的完整性及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对有不完全神经功能操作且影像学检查证实压迫来自椎管前方者,通常需要前路减压;对有椎体后方韧带复合结构破坏者,通常需要后路手术;对两种损伤均存在者通常需要前后路联合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固定术 脊柱融合术 骨移植 减压
下载PDF
去神经化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徐卫星 王健 +5 位作者 丁伟国 卢笛 刘建 吴震 祝卫民 张春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10期813-816,共4页
目的:探讨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模拟去神经化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采用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模拟去神经化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41~68岁,平均56.4岁... 目的:探讨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模拟去神经化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采用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模拟去神经化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41~68岁,平均56.4岁;病程0.5~3年,平均1.2年。每例患者分别进行脊神经后内侧支单支阻滞、双支阻滞、三支阻滞、四支阻滞(分别在C形臂X线透视引导下行病变腰椎关节突关节和(或)上下邻近几个关节行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其中5例双支阻滞时行同位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上位神经阻滞,5例行同位及下位神经阻滞。以相应上关节突与横突根部交界处为靶点。用药均为:0.5%盐酸利多卡因15ml加入确炎舒松-A1ml(10mg/ml)、甲钴铵注射液1ml(500μg)。评价患者阻滞前、阻滞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单支、双支、3支、4支后腰背部疼痛的VAS评分、致痛关节突关节水平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及腰部背伸肌力。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用表面肌电测定仪记录,背部肌力采用背力计测定。结果:所有患者脊神经阻滞后腰背疼痛VAS评分、多裂肌平均肌电(averageEMG,AEMG)均低于阻滞前(阻滞前VAS评分为6.85±1.55,肌电值为69.25±2.13)。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单支、双支、3支、4支阻滞后腰背部的VAS评分分别为5.80±1.05、3.65±1.20、2.80±1.10、2.75±1.15,肌电值分别为62.15±1.85、51.25±1.28、47.30±1.85、45.96±1.98。腰背伸肌力: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前和单支、双支、3支、4支阻滞后分别为60、55、48、44、43kg。VAS评分:3支阻滞后<双支阻滞后<单支阻滞后;腰背伸力:3支阻滞后<双支阻滞后<单支阻滞后。4支阻滞后的VAS评分、腰背伸力与3支阻滞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位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上位双支阻滞VAS评分及背伸力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同位及下位双支阻滞。结论:脊神经后内侧支去神经化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是有效的,单支、双支去神经化治疗是相对安全的;双支阻滞首选同位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上位双支阻滞,其疗效明显。3支、4支去神经化治疗有一定风险,应谨慎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神经支配 脊神经 腰椎 腰痛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7
11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宋一平 张春 田万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mm,最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肌间隔动脉穿支 远端蒂复合瓣 浅深静脉交通支
下载PDF
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41
12
作者 辛龙 张春 +3 位作者 徐卫星 钟甫华 范顺武 王振斌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3期281-285,共5页
关节软骨损伤后,软骨缺损通常缺乏自行修复能力,要求外科修复。传统外科治疗软骨损伤包括关节镜下冲洗清理术、微骨折术、自体骨软骨移植术、异体骨软骨移植术和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等方法。关节冲洗清理术去除了关节内致痛因素,操作简单,... 关节软骨损伤后,软骨缺损通常缺乏自行修复能力,要求外科修复。传统外科治疗软骨损伤包括关节镜下冲洗清理术、微骨折术、自体骨软骨移植术、异体骨软骨移植术和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等方法。关节冲洗清理术去除了关节内致痛因素,操作简单,应用广泛,早期疗效确切。微骨折术及自体骨软骨移植对小面积的软骨缺损修复较为理想,然而远期临床观察发现钻孔渗透修复的纤维软骨会降低微骨折术后疗效,相对于重建负重区关节面完整性自体骨软骨移植更具有优势。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及异体骨软骨移植适用于更大面积的软骨缺损,异体骨软骨移植术后存活率受到局部排斥反应影响,从而降低了远期疗效。软骨组织工程技术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的修复质量,实现修复组织接近透明软骨,但对于累及软骨下骨板、反应性骨水肿、严重骨量丢失或下肢轴线不良具有局限性。近年来许多新技术陆续应用于软骨损伤治疗领域,创伤小、操作简便、恢复快、疗效好、花费低、多技术联合应用的外科修复技术将会成为未来的治疗软骨损伤的重要手段。目前如何提高软骨修复质量,更具抗压、耐磨性,仍亟待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软骨损伤 外科治疗 综述文献
下载PDF
载抗生素硫酸钙结合自体骨Ⅰ期植骨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 被引量:17
13
作者 颜瑞健 张春 +1 位作者 郭峭峰 陆建伟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0期854-857,共4页
目的:探讨清创后伴有骨缺损的慢性跟骨骨髓炎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载抗生素硫酸钙结合自体骨Ⅰ期植骨的方法治疗52例慢性跟骨骨髓炎患者,其中男40例,女12例;年龄18~67岁,平均43岁;右侧32例,左侧20例;病... 目的:探讨清创后伴有骨缺损的慢性跟骨骨髓炎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载抗生素硫酸钙结合自体骨Ⅰ期植骨的方法治疗52例慢性跟骨骨髓炎患者,其中男40例,女12例;年龄18~67岁,平均43岁;右侧32例,左侧20例;病程6个月~3年。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3.0 cm×1.5 cm^23.0 cm×12.0 cm。按照Cierny-Mader分类法:Ⅲ型34例,Ⅳ型18例。观察治疗后感染控制情况、人工骨吸收及骨缺损修复愈合情况,并采用Maryland评分标准对足跟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3.8年,平均2.8年。所有患者Ⅰ期治愈,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5个月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骨缺损修复愈合时间为1.5~3.5个月,平均2.5个月。人工骨在影像学上完全吸收时间为1.2~3个月,平均2.2个月,10例拔管后存在局部渗出窦道,2~3个月愈合,与人工骨完全吸收时间一致。4例患者皮瓣、肌皮瓣修复术后皮瓣出现部分坏死,经治疗后创面均获得闭合修复。术后Maryland评分为88.15±7.70,优32例,良14例,可6例。结论:应用载抗生素硫酸钙结合自体骨Ⅰ期植骨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长期结果需要进一步随访,同时人工骨渗出及其影响因素也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感染 骨髓炎 骨移植
下载PDF
下胫腓联合螺钉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4
作者 颜瑞健 张晓文 +3 位作者 郭峭峰 马苟平 张春 刘建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11期827-829,共3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治疗的20例(21踝)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1例(12踝),女9例(9踝);年龄27~52岁,平均36岁。所有患... 目的:探讨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治疗的20例(21踝)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1例(12踝),女9例(9踝);年龄27~52岁,平均36岁。所有患者结合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按照Lauge-Hansen分型进行手术治疗。X线测量:①胫骨前结节与腓骨的重叠阴影;②下胫腓联合间隙;③内踝关节面与距骨关节面的间隙。临床疗效采用改良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20例(21踝)均获得随访,时间1~2.2年,平均1.3年。术前正侧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0.46±3.56)mm,下胫腓联合间隙为(5.69±0.88)mm,胫距关节内间隙为(5.67±1.23)mm,踝穴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0.87±0.96)mm;术后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7.14±0.62)mm,下胫腓联合间隙为(3.28±0.39)mm,胫距关节内间隙为(3.12±0.33)mm,踝穴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为(2.91±0.30)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T复查显示:下胫腓联合仍存在一定程度分离的有4例,均为轻度。术后Baird-Jackson评分为(86.24±13.26)分(62~98分),在各项评定内容中,13踝(61.90%)获得无痛踝关节,16踝(76.19%)无踝关节不稳征象,11踝(52.38%)恢复正常行走能力,8踝(38.10%)恢复正常奔跑能力,11踝(52.38%)恢复正常的工作能力。踝关节背伸活动度(21.05±5.00)°,跖屈活动度(33.57±5.76)°,内翻活动度(19.48±4.57)°,外翻活动度(24.05±4.86)°。踝关节发生创伤性骨性关节炎表现的患者3例,无一例发生断钉;临床疗效优12踝,良2踝,可4踝,差3踝。结论:下胫腓联合3层皮质螺钉固定是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精细的手术操作技术和下胫腓联合解剖关系的恢复是患者获得良好踝关节功能的重要因素,术后常规负重前取钉可有效减少下胫腓螺钉断裂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 创伤与损伤 踝关节 外科手术
下载PDF
C臂透视引导下注射型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卢笛 徐卫星 +4 位作者 丁伟国 朱华东 郭峭峰 马苟平 祝卫民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12期2677-2679,I0024-I0025,共5页
目的:研究C臂透视引导下注射型针刀颈后侧入路椎旁神经阻滞及小关节突周围软组织松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2年5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90例,其中C臂透视引导下注射型针刀颈后侧入路椎旁神经阻滞及小... 目的:研究C臂透视引导下注射型针刀颈后侧入路椎旁神经阻滞及小关节突周围软组织松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2年5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90例,其中C臂透视引导下注射型针刀颈后侧入路椎旁神经阻滞及小关节突周围软组织松解治疗30例,C臂透视引导下颈后侧入路椎旁神经阻滞治疗30例,C臂透视引导下针刀松解治疗30例;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6月进行评分。结果:根据《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定指标体系》进行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前三组患者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776>0.05);治疗后1周和1个月的评分显示注射型针刀组疗效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治疗后6月的评分显示注射型针刀组的疗效虽也有下降,但仍优于单纯阻滞组和单纯针刀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结论:采用C臂透视引导下注射型针刀颈后侧入路椎旁神经阻滞及小关节突周围软组织松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比单纯阻滞治疗和针刀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臂透视 注射型针刀 针刀 椎旁神经阻滞 神经根型颈椎病
原文传递
铆钉辅助空心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朱佳福 马苟平 +2 位作者 徐卫星 郭峭峰 刘宏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4期334-338,共5页
目的 :回顾性探讨铆钉辅助空心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49例膝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采用铆钉辅助双枚空心钉治疗,其中男14例,... 目的 :回顾性探讨铆钉辅助空心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49例膝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采用铆钉辅助双枚空心钉治疗,其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38~51岁,平均(40.6±5.1)岁;Meyers 2型23例,Meyers 3型8例;低能量损伤5例,高能量损伤26例。对照组18例,采用双枚空心钉治疗,其中男9例,女19例;年龄36~52岁,平均(41.6±4.7)岁;Meyers 2型14例,Meyers 3型4例;低能量损伤2例,高能量损伤16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末次的AK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49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2个月。治疗组患者术后未出现骨折块移位及内固定失败;AKS评分系统中疼痛48.1±1.5,活动度21.3±2.7,稳定性20.9±2.5,行走能力47.3±1.9,上下楼梯能力43.4±2.1,总分190.7±2.9。对照组2例术后出现骨折块移位,1例出现退钉;AKS评分中疼痛40.1±2.2,活动度20.1±0.2,稳定性18.1±3.2,行走能力46.3±1.7,上下楼梯能力40.2±1.3,总分180.2±1.4。以上指标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铆钉辅助空心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具有复位确切、术后并发症少、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好等优点,是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有效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固定术 后交叉韧带 膝关节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活血化瘀中药在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外科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马苟平 郭峭峰 +2 位作者 黄凯 俞华军 张晓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967-2969,共3页
目的:探究在行外科固定术治疗的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患者中采用活血化瘀中药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将诊治的100例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50例,均行外科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常规对症治疗与康复训练... 目的:探究在行外科固定术治疗的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患者中采用活血化瘀中药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将诊治的100例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50例,均行外科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常规对症治疗与康复训练指导,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活血化瘀中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骨折愈合时间、骨痂生长情况及并发症状。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11.30±2.55)周、(3.10±0.40)分、(2.11±0.39)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31±3.55)周、(3.47±0.50)分、(2.91±0.6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3周、6周、9周的骨痂生长状况评分分别为(0.91±0.44)分、(1.47±0.42)分、(1.95±0.51)分,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0.71±0.41)分、(1.19±0.40)分、(1.66±0.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与对照组的4.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外科固定术治疗中联合活血化瘀中药辅助治疗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患者,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与骨痂形成,减轻患者疼痛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周围粉碎性骨折 内固定术 活血化瘀 中西医结合
原文传递
显微镜下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13
18
作者 宋红浦 郭峭峰 +1 位作者 张晓文 张春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9期708-710,共3页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10年3月,在显微镜辅助下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2~71岁,平均51.5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2.5个月。手术操作:在显...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10年3月,在显微镜辅助下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2~71岁,平均51.5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2.5个月。手术操作:在显微镜下应用高速磨钻等工具进行减压操作,脊髓充分减压后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加内固定。对手术前后JOA颈椎病评分进行比较并评价其疗效。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个月。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JOA评分由术前9.26±1.72增加至术后的13.64±1.38(t=2.452,P=0.000)。根据JOA评分评定疗效:优12例,良7例,一般2例。结论:显微镜下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具有操作精细、减压充分等优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显微镜检查 减压术 外科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改良双Endobutton技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26
19
作者 颜瑞健 陆建伟 张春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采用改良双Endobutton技术对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进行治疗,并研究其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改良双Endobutton技术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42例患者,其中男24例,女18... 目的:采用改良双Endobutton技术对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进行治疗,并研究其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改良双Endobutton技术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42例患者,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1~56岁,中位年龄32.5岁。所有患者行切开复位,肩锁韧带采用Ethibond线缝合修复或带线锚钉重建,喙锁韧带采用双Endobutton技术重建进行治疗。临床疗效采用Karlsson标准进行评价,喙锁间隙距离以2块Endobutton钢板的中心连线距离来代替,通过影像学上测量喙锁间隙距离来评估复位丢失情况。结果:4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0~3.2年,平均2.4年。术后3个月按照Karlsson疗效标准评定,A级32例,B级10例;末次随访时A级26例,B级16例,6例从A级降为B级。术后3个月喙锁间隙距离(26.91±0.91) mm,末次随访(27.41±1.1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中过度复位和术后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其间隙距离增加更明显。另外,所有患者在锁骨侧Endobutton周围都存在一定的骨质吸收,但范围不大。结论:改良双Endobutton技术可以有效重建肩锁韧带及喙锁韧带,从而获得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但随时间的延长会逐渐出现复位的部分丢失及钢板周围的骨质吸收,部分患者临床疗效也会有所下降,但患者对临床结果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 韧带 脱位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0
20
作者 徐卫星 卢笛 +4 位作者 王健 吴震 祝卫民 张春 卢子荣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4期261-263,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围手术期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60岁以上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60~81岁,平均67.5岁。36例中行潜行扩大开窗神经根管减压...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围手术期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60岁以上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60~81岁,平均67.5岁。36例中行潜行扩大开窗神经根管减压术6例、单节段全椎板切除减压术10例、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20例。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14例:3例脑脊液漏,1例切口延迟愈合,2例心律失常,1例呼吸系统感染,4例腹胀、腹痛等胃肠道症状,2例泌尿系感染,1例焦虑等精神症状。经对症及内科联合处理好转。3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0.5~5年,平均2.5年。Oswestry评分从术前(45.66±7.12)分改善至(16.80±5.7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和身体条件不是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的绝对禁忌证,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在积极控制并存疾病的基础上,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椎管狭窄 手术期间 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