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全玻片助力人工智能病理图像决策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颖 魏培莲 +3 位作者 潘军 周洁 董昌盛 于观贞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40-845,共6页
基于病理切片图像的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了医学发展,而病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得益于数字化全玻片。全玻片数字化能提供大量可任意放大和方便标注的数据,利于深度学习,极易临床推广应用。数字化全玻片不仅可应用于人体病理,其在动物和植物... 基于病理切片图像的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了医学发展,而病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得益于数字化全玻片。全玻片数字化能提供大量可任意放大和方便标注的数据,利于深度学习,极易临床推广应用。数字化全玻片不仅可应用于人体病理,其在动物和植物病理方面也可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性探讨了数字化全玻片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在病理识别、特征提取、动物模型和植物形态学方面的应用潜力,旨在为数字病理的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数字化全玻片 中草药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法尼醇X受体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倪晨明 倪灿荣 +1 位作者 郑楷炼 金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22-1228,共7页
目的观察胰腺导管癌组织中法尼醇X受体(FXR)/核因子受体1H4(NR1H4)mRNA和蛋白的表达状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至2016年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胰腺经外科手术切除的胰腺导管腺癌组织标本... 目的观察胰腺导管癌组织中法尼醇X受体(FXR)/核因子受体1H4(NR1H4)mRNA和蛋白的表达状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至2016年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胰腺经外科手术切除的胰腺导管腺癌组织标本176例,同时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将176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标本制作成组织芯片,用RNAscope原位杂交技术和NR1H4探针检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芯片中NR1H4 mRNA的表达,用多聚物二步法的免疫组织化学(IHC)技术检测FXR/NR1H4蛋白的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FXR/NR1H4 mRNA和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研究FXR/NR1H4 mRNA和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76例人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RNAscope原位杂交技术所测的NR1H4 mRNA阳性表达率为68.75%(121/176),IHC技术所测的FXR/NR1H4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7.27%(136/176)。FXR/NR1H4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与肿瘤临床分期(χ^2=5.391,P=0.020;χ^2=4.108,P=0.042)、肿瘤分化程度(χ^2=6.560,P=0.010;χ^2=4.969,P=0.026)有关,蛋白的表达也与肿瘤大小有关(χ^2=4.957,P=0.026);两者与患者性别、年龄、神经浸润、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均>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FXR/NR1H4 mRNA和蛋白高表达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均短于低表达的患者(P均<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XR/NR1H4蛋白高表达为胰腺导管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RR=1.701,95% CI 1.235~2.432,P<0.05)和总生存期(RR=2.356,95% CI 1.983~2.832,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NAscope原位杂交技术与IHC技术可以相互印证,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FXR/NR1H4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其高表达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法尼醇X受体 核因子受体1H4 预后 临床病理特征 原位杂交 RNAscope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术后组织病理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9
3
作者 章建全 闫磊 +3 位作者 陈红琼 郑建明 吴震中 程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90-1196,共7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术后近期消融区内组织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寻找消融区病理评估的适宜时间。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术后即刻及术后1、3、6、12个月复诊时接受消融区粗针穿刺活组织检查评估的患...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术后近期消融区内组织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寻找消融区病理评估的适宜时间。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术后即刻及术后1、3、6、12个月复诊时接受消融区粗针穿刺活组织检查评估的患者60例共69个消融区,活组织检查标本取自各消融区的中央域和边缘域。采取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消融区细胞形态、组织结构表现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的表达程度。结果消融术后即刻和1、3、6、12个月活组织检查分别成功取材69、12、19、25和13个消融区。消融术后即刻69个(100.00%)消融区的中央域和边缘域均无坏死,仅为凝固变性;1个月时9个(75.00%)中央域及9个(75.00%)边缘域呈现完全坏死;3个月时16个(84.21%)中央域及15个(78.95%)边缘域呈现完全坏死;6个月及12个月时所有(100.00%)中央域及边缘域均完全坏死。结论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术后其组织病理表现具有经时演变的特点。消融术后即刻消融区组织仅为凝固性变性,尚未发生坏死;随时间推移消融区组织发生坏死,坏死的程度与范围渐进趋于完全,且无区域间差异。提示微波消融对甲状腺结节的可靠疗效源于细胞的完全坏死。此外,术后6个月时消融区细胞全部即已达到完全坏死,提示消融后若对消融区进行病理学评估,第6个月是适宜的时间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乳头状癌 桥本甲状腺炎 微波消融术 组织病理学 坏死 纤维增生
原文传递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人工智能肺癌病理诊断模型的开发和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毕珂 王茵 +5 位作者 张婷婷 钱煜平 钱浙滨 陈浙蒙 易祥华 曾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29-1235,共7页
目的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开发一种能够分析肺组织病理切片并实时给出辅助诊断的人工智能(AI)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胸外科和呼吸科及上海市肺科医院超声科通过手术或超声/CT引导下穿刺活检获得的95... 目的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开发一种能够分析肺组织病理切片并实时给出辅助诊断的人工智能(AI)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胸外科和呼吸科及上海市肺科医院超声科通过手术或超声/CT引导下穿刺活检获得的952例患者肺部病变组织H-E染色病理切片,包括鳞状细胞癌254例(26.68%)、腺癌278例(29.20%)、其他恶性肿瘤47例(4.94%)、良性病变373例(39.18%)。依据病理亚型将切片分层随机采样并按照5∶3∶2的比例分入训练集(476例)、验证集(286例)和测试集(190例)。训练集的每张切片随机截取10张放大400倍的单视野图像用于YOLO v3和Google Inception v3网络的训练,分别开发良恶性病变区域分割模块和病理亚型分类模块,最终构成双模块并联的AI模型。采用同样的方式在验证集中截取单视野图像,用于AI模型与病理医师的诊断能力对比。在测试集中,2名病理医师在显微镜下阅读整张切片进行诊断,其中1名会额外获得AI模型的辅助诊断信息,比较两者的诊断能力。结果验证集共有2 860张单视野图像,其中恶性病变图像1 700张(59.44%),良性病变图像1 160张(40.56%);AI模型鉴别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优于病理医师[100%(1 700/1 700)vs 99.65%(1 694/1 700),χ^2=4.167,P=0.031],病理亚型分类准确度与病理医师相当[95.52%(2 732/2 860)vs 94.30%(2 697/2 860),P>0.05],但前者分割恶性病变区域与金标准的重叠率、鉴别良恶性病变的特异度和准确度均低于后者[(92.72±12.75)% vs (95.42±6.99)%,t=7.628,P=0.001;97.67%(1 133/1 160)vs 99.31%(1 152/1 160),χ^2=12.000,P=0.001;99.06%(2 833/2 860)vs 99.51%(2 846/2 860),χ^2=4.364,P=0.037]。测试集共包含190张病理切片,其中恶性病变117张,良性病变73张;获得AI模型辅助的病理医师和未获得辅助的病理医师在良恶性鉴别准确度[100%(190/190) vs 99.47%(189/190),P>0.05]和病理亚型分类准确度[96.84%(184/190) vs 93.68%(178/190),P>0.0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的诊断用时短于后者[(12.53±10.93)s vs(79.95±40.02)s,t=28.939,P<0.01]。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AI模型能够协助病理医师快速分析H-E染色的肺组织病理切片,在不降低准确度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灵敏度和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病理诊断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原文传递
实体瘤病理数据集建设和数据标注质量控制专家意见(2019) 被引量:5
5
作者 《实体瘤病理数据集建设和数据标注质量控制专家共识》筹备组 于观贞 +10 位作者 陈颖 褚君浩 樊嘉 高强 高云姝 李郁 李庆利 刘西洋 宋志刚 朱明华 倪灿荣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65-470,共6页
病理诊断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是临床治疗的基石。人工智能在肿瘤组织和细胞检测方面已经取得显著进展,有助于病理医师准确、高效、定量地识别出肿瘤细胞和(或)肿瘤特征,提高工作效率,弥补病理医师短缺。发展病理人工智能的前提是高效、... 病理诊断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是临床治疗的基石。人工智能在肿瘤组织和细胞检测方面已经取得显著进展,有助于病理医师准确、高效、定量地识别出肿瘤细胞和(或)肿瘤特征,提高工作效率,弥补病理医师短缺。发展病理人工智能的前提是高效、精准的标注工作,即将各种类型和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细胞勾勒出来。为了促进行业规范性发展、加强数据标注质量控制,肿瘤学、病理学、电子信息学等领域专家共同组建了《实体瘤病理数据集建设和数据标注质量控制专家共识》筹备组,致力于推进实体瘤病理人工智能标准化数据集的建设。本文从实体瘤病理数据的标本来源、标注团队、标注规则、标注流程、质量控制、疑难病例解决方案等多个环节介绍肿瘤细胞标注过程中达成的初步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病理学 人工智能 数据标注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从数字病理切入精准医疗 被引量:6
6
作者 于观贞 陈颖 朱明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1-383,共3页
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于2030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国家癌症中心发布2017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我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相当于平均每天1万人以上被确... 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于2030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国家癌症中心发布2017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我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相当于平均每天1万人以上被确诊为癌症 [1] ,因此癌症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极为关键。目前,AI已经尝试用于癌症诊疗的各个环节 [2] ,其中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代表是IBM Waston系统、肺小结节筛查大赛、乳腺癌转移淋巴结识别比赛等。在癌症管理的整个链条中,“病理学为医学之本”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对肿瘤患者的早筛、诊断、分期、治疗以及预测预后中均起到决定性作用。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病理学在癌症管理中的重要性遭受管理层、临床医师、甚至患者的漠视,致使病理学科在医院和社会中的地位得不到重视和政策性投入,进而有志于从事病理事业的医师青黄不接,这一现象迫切需要病理学从业者寻找精准的应对方案。随着数字病理技术、精准医疗和AI的发展以及全基因组泛癌分析的完成,病理学科在癌症管理中的传统模式正面临巨大变革 [3] ,我们应该积极投入到现代科技发展的滚滚洪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我国病理诊断学水平,在癌症管理中凸显其应有地位,为健康中国2030做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病理 人工智能 精准医疗
下载PDF
胰腺癌石蜡包埋组织中微RNA原位杂交检测技术的优化
7
作者 倪晨明 倪灿荣 +3 位作者 金钢 焦莉娟 李连峰 郑建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75-1380,共6页
目的对采用原位杂交检测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的石蜡包埋(FFPE)胰腺癌组织切片中微RNA(miR)的方法进行技术优化,以提高miR的阳性检出率。方法将20例胰腺癌组织标本构建成组织芯片,使用锁核酸(LNA)标记的探针和显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miR-21... 目的对采用原位杂交检测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的石蜡包埋(FFPE)胰腺癌组织切片中微RNA(miR)的方法进行技术优化,以提高miR的阳性检出率。方法将20例胰腺癌组织标本构建成组织芯片,使用锁核酸(LNA)标记的探针和显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miR-21和miR-34a的表达。杂交温度分别设为48℃、53℃、56℃,杂交后采用3种不同的洗涤条件(温度、时间和3种不同洗涤缓冲液)进行杂交条件优化。将126例胰腺癌组织标本制成组织芯片,采用优化的显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miR-21和miR-34a的表达。结果 miR-21探针最佳杂交条件为杂交温度53℃下杂交6 h,使用洗涤缓冲液Ⅲ在65℃下洗涤6 min,再用PBS洗涤1 min;miR-34a探针最佳杂交条件为杂交温度53℃下杂交6 h,使用洗涤缓冲液Ⅲ分别在4℃和65℃下洗涤6 min,再用PBS洗涤1 min。在126例胰腺癌组织中,84例(66.7%)miR-21表达阳性,77例(61.1%)miR-34a表达阳性。结论在FFPE胰腺癌组织切片中,miR-21和miR-34a的最佳杂交温度均为53℃,选择合适的杂交后洗涤温度和洗涤缓冲液有利于提高miR的阳性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杂交 微RNA 组织微阵列 胰腺肿瘤 杂交温度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被引量:40
8
作者 于观贞 刘西洋 +3 位作者 张彦春 杨晶东 田建辉 朱明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58-365,共8页
人工智能(AI)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国家战略。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各个环节(如虚拟助理、医学影像、药物挖掘、营养学、医院管理、健康管理、精神疾病、可穿戴设备、风险管理、病理学和临床诊疗活动等),AI已取得极大的发展。本文就医疗活动中... 人工智能(AI)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国家战略。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各个环节(如虚拟助理、医学影像、药物挖掘、营养学、医院管理、健康管理、精神疾病、可穿戴设备、风险管理、病理学和临床诊疗活动等),AI已取得极大的发展。本文就医疗活动中较为成功的AI研究,即AI与病理诊断、眼部疾病、皮肤疾病、医学影像、中医药、心电监测、手术机器人、肿瘤治疗、医学科学研究作一系统性的评述,阐述医疗领域AI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相信随着AI技术的发展,AI将会推动医疗领域革命性的进步,使广大病患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病理 治疗 机器人 中医药
原文传递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通过IL-6/STAT3通路介导胰腺癌中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冰冰 唐海双 +1 位作者 张晶 郑建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20-527,共8页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介导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分化相关作用机制及生物学意义,为揭示CAF和MDSC通过重塑胰腺癌微环境促进胰腺癌进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 分离纯化PDAC肿瘤组织中原代CAF,以...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介导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分化相关作用机制及生物学意义,为揭示CAF和MDSC通过重塑胰腺癌微环境促进胰腺癌进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 分离纯化PDAC肿瘤组织中原代CAF,以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作为对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筛选CAF中表达上调的细胞因子。分别使用CAF和HFF培养上清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观察PBMC的分化情况,研究上述细胞因子参与调节MDSC分化、发挥募集作用的具体机制。结果 分离的原代CAF表达活化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a(FAPa),对照细胞HFF不表达α-SMA和FAPa。CAF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量均高于HFF培养上清(P均<0.01),而且IL-6、SDF-1、MCP-1的表达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均<0.01)。与HFF培养上清相比,CAF培养上清能够促进更多的PBMC分化成CD13高表达的中性粒细胞样MDSC(CD13^hi-nMDSC;P<0.01)。在培养体系中单独加入人重组IL-6蛋白可以诱导PBMC向CD13hi-nMDSC分化(P<0.01),单独加入人重组SDF-1或MCP-1蛋白不能诱导CD13^hi-nMDSC亚群的增加;加入IL-6中和抗体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抑制剂FLLL32后能够明显减少由CAF培养上清诱导的分化(P<0.05)。结论 CAF可通过IL-6/STAT3通路促进PBMC分化为CD13hi-nMD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肿瘤微环境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髓源性抑制细胞 细胞分化
原文传递
成人Xp11.2易位/转录因子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患者临床特征单中心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田霞 王剑 +2 位作者 康钦钦 白辰光 郝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34,共7页
目的探讨成人Xp11.2易位/转录因子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Xp11.2/TFE3 RCC)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与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9年7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43例成人Xp11.2/TFE3 RCC患者的... 目的探讨成人Xp11.2易位/转录因子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Xp11.2/TFE3 RCC)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与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9年7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43例成人Xp11.2/TFE3 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式、病理资料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Xp11.2/TFE3 RCC患者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为(47.5±15.2)岁。首发症状为肉眼血尿5例,腰腹部不适6例,转移部位症状表现1例;健康体检时发现、无明显症状者31例。影像学上,病灶最大径1.1~9.5 cm,平均为(5.1±2.7)cm;病灶为类圆形29例,不规则形14例;边界清楚、有假包膜37例,边界不清晰6例;病变多出现密度或信号不均质改变,主要表现为出血(21例)、囊变或坏死(24例)及钙化(11例);中度至明显强化30例,轻度强化13例,其中乳头状强化23例;肾周侵犯10例,远处转移8例。43例患者中15例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13例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7例行智能臂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5例行开放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开放肾局部切除术,1例行肾穿刺活检术,1例行转移性椎管肿瘤清除术。43例患者的TF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及3例患者的TFE3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碳酸酐酶Ⅸ(CAⅨ;74.4%,32/43)、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93.0%,40/43)、CD10(93.0%,40/43)、希佩尔林道蛋白(VHL;72.1%,31/43)、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AM5.2;83.7%,36/43)阳性表达率较高,Ki-67阳性率为1%~60%(平均为9.7%)。除6例失访外,其余37例患者术后随访11~68个月,平均(47.4±17.5)个月。随访期间5例患者出现肿瘤全身多发转移,其中3例死亡,2例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后病情无明显进展、患者仍存活;1例患者术后出现复发。结论Xp11.2/TFE3 RCC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尿及腰腹部不适,健康体检时发现及无症状者较多,影像学表现多样,确诊依赖组织病理检测。外科手术尤其根治性肾切除术是Xp11.2/TFE3 RCC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术后出现复发或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p11.2易位/转录因子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 肾肿瘤 成年人 诊断
原文传递
阿司匹林中断硫代乙酰胺诱发大鼠胆管上皮癌变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革芳 陈颖 +4 位作者 魏培莲 赵行 李超富 高云姝 于观贞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5-290,共6页
目的构建胆管癌原位诱导大鼠模型,应用阿司匹林干预该模型,观察阿司匹林对胆管癌的影响。方法给予SD雄性大鼠饮用含有硫代乙酰胺(300 mg/L)的饮用水,第8、12、16和20周时H-E染色分别观察肝脏成瘤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碳酸酐酶2(CA-2... 目的构建胆管癌原位诱导大鼠模型,应用阿司匹林干预该模型,观察阿司匹林对胆管癌的影响。方法给予SD雄性大鼠饮用含有硫代乙酰胺(300 mg/L)的饮用水,第8、12、16和20周时H-E染色分别观察肝脏成瘤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碳酸酐酶2(CA-2)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另选取SD雄性大鼠,在硫代乙酰胺饲养12周后开始用阿司匹林处理,第3、6个月取出肝脏,H-E染色观察肝脏成瘤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CA-2的表达变化。取胆管癌细胞QBC939,予以阿司匹林(0 mmol/L和5 mmol/L)处理,培养48 h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CA-2的表达。结果硫代乙酰胺饲养第12周时部分大鼠肝内可见明显的纤维化;第16周时所有大鼠肝内均出现大量纤维组织增生,镜下可见肿瘤或疑似肿瘤;第20周时所有大鼠肝脏均形成肉眼和镜下可见的肿瘤。阿司匹林处理6个月后,大鼠肝内肿瘤或疑似肿瘤的发生率为28.6%(2/7),而未处理组中大鼠肝内肿瘤或疑似肿瘤的发生率为100%(7/7)。大鼠肝脏组织中CA-2的表达水平随胆管癌病情的进展逐渐升高,而阿司匹林处理后大鼠肝脏组织中CA-2的表达减弱。5 mmol/L阿司匹林处理48 h后QBC939细胞中CA-2的表达与未处理对照组相比下调(P<0.01)。结论硫代乙酰胺能成功诱导肝内胆管癌的发生,阿司匹林能阻断该过程,可用于预防肝内胆管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 阿司匹林 硫代乙酰胺 碳酸酐酶2
原文传递
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胸肌间淋巴结处理必要性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皮浩 蒋英杰 +3 位作者 巨淑慧 庞嘉越成 于跃 盛湲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9-444,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乳腺癌患者胸肌间淋巴结(IPN)转移率的差异,为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IPN的处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以interpectoral nodes、interpectoral lymph nodes、Rotter’s nodes、胸肌间淋巴结、Rotter淋巴结等为关键词,检...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乳腺癌患者胸肌间淋巴结(IPN)转移率的差异,为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IPN的处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以interpectoral nodes、interpectoral lymph nodes、Rotter’s nodes、胸肌间淋巴结、Rotter淋巴结等为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等数据库获得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审核和提取数据,采集IPN的检出率、转移率及相关临床病理特征。采用RevMan 5.3软件对IPN的检出率、转移率进行meta分析,并分析各项研究中乳腺癌临床分期和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与IPN转移率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21项,共计8418例患者。有19项研究(8119例患者)分析了IPN检出率、20项研究(8178例患者)分析了IPN转移率,meta分析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分析结果显示IPN总体检出率为36%(95%CI 28%~44%,P<0.01)、总体转移率为8%(95%CI 6%~9%,P<0.01)。共有11项研究分析了患者乳腺癌临床分期与IPN转移率间的关系,其中6项研究中乳腺癌Ⅲ期患者IPN转移率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共有15项研究分析了患者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与IPN转移率间的关系,其中12项研究腋窝淋巴结转移组IPN转移率高于腋窝淋巴结未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大多数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乳腺癌患者术中可不清扫IPN,但临床分期为Ⅲ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则建议在腋窝淋巴结清扫的同时行IPN清扫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胸肌间淋巴结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系统评价
原文传递
肺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报告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承灵 刘星辰 +1 位作者 胡星晔 杨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6-349,共4页
1病例资料患儿,女,11岁,体质量30.5 kg,体表面积1.12 m2。既往体健,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因“反复咳嗽10 d伴发热”于2015年8月28日入院。入院前10 d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伴低热,抗炎治疗效果不佳,胸部X线片示右侧胸腔积液。体格检... 1病例资料患儿,女,11岁,体质量30.5 kg,体表面积1.12 m2。既往体健,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因“反复咳嗽10 d伴发热”于2015年8月28日入院。入院前10 d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伴低热,抗炎治疗效果不佳,胸部X线片示右侧胸腔积液。体格检查:右侧胸廓呼吸运动受限,右肺叩诊浊音,右肺呼吸音减弱,双肺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癌胚抗原(CEA)<0.5 ng/mL、糖类抗原(CA)19-9为12.60 U/mL、CA72-4为0.96 U/mL、CA125为418.80 U/mL、CA15-3为9.90 U/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20.23μg/L、甲胎蛋白(AFP)0.54 ng/mL。胸部CT扫描示(图1A、1B):左肺野纹理清晰,右上胸腔可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为8.8 cm×9.7 cm,边界欠清,内见条状低密度影。胸部增强CT扫描示(图1C、1D):右肺呈不规则均匀强化改变,体积缩小;气管及主要支气管通畅;右侧胸腔内见水样密度影。CT扫描诊断:右上胸腔内巨大占位并部分囊变坏死,考虑恶性肿瘤、肉瘤类可能,右侧胸腔积液伴右肺膨隆不全。后行CT引导下右肺穿刺活组织检查。电镜检查结果:小圆细胞排列密集成片,其中可见较丰富的血窦,其细胞核类圆形,染色质深浅不一,可见异型。免疫组化结果:波形蛋白(VIM,+)、CD99(+)、S-100(-)、结蛋白(Des,-)、NSE(-)、突触素(Syn,-)、上皮膜抗原(EMA,-)、肌红蛋白(MG,+)、转录增强因子3抗体(TEF-3,-)、Oct3/4(-)、Ki-67(40%)。病理诊断:(右肺)穿刺组织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符合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PNET)。拟行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及铂类方案化学治疗(环磷酰胺400 mg/m2第1天,多柔比星60 mg/m2第1天,顺铂75 mg/m2第1、2天),患儿家属拒行全身化学治疗,回当地行中医药治疗,患儿2个月后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瘤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外周型
原文传递
滤泡性淋巴瘤合并副肿瘤性天疱疮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例报告
14
作者 岳文勤 高苏 +2 位作者 董宇超 何妙侠 陈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12-1216,共5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56岁,因"口腔溃疡伴盗汗、体重减轻近1个月、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1周"于2019年8月1日入住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液科。患者于2019年6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黏膜溃疡,伴盗汗、体重减轻,无发热... 1病例资料患者女,56岁,因"口腔溃疡伴盗汗、体重减轻近1个月、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1周"于2019年8月1日入住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液科。患者于2019年6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黏膜溃疡,伴盗汗、体重减轻,无发热、皮疹、关节痛、胸闷、吞咽困难等不适。2019年6月21日于外院就诊,予地塞米松片口服、碳酸氢钠溶液和康复新液漱口、开喉剑喷雾剂外用,口腔溃疡无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瘤 副肿瘤性天疱疮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活组织检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