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力 段国礼 +4 位作者 赵瑞 黄清海 洪波 刘建民 许奕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8-244,共7页
目的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对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间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对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间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寻神经系统并发症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1 196例患者中有60例(5.02%)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P=0.026)、吸烟(P=0.038)、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病史(P<0.001)、心血管疾病(P=0.002)、动脉瘤最大径(P<0.001)、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或有子囊(P=0.008)、支架类型(P=0.001)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病史(OR=3.407,P<0.001)、心血管疾病(OR=3.175,P=0.003)、动脉瘤最大径>10 mm(OR=3.139,P<0.001)和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或有子囊(OR=2.096,P=0.026)是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病史、心血管疾病、动脉瘤最大径>10 mm和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或有子囊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未破裂 神经系统 并发症 血管内治疗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型鞍旁脑膜瘤34例临床经验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敬泉 迟风令 洪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55-459,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经翼点入路治疗大型鞍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6年8月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的34例大型鞍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目的总结分析经翼点入路治疗大型鞍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6年8月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的34例大型鞍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21例;年龄21~72岁,平均(49±13)岁;病程1~55个月,平均(13±10)个月;瘤体最大直径为3.3~5.2 cm,平均(4.3±0.6)cm。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患者。术后头颅影像学检查示,34例患者中肿瘤全切者24例、次全切者5例、部分切除者5例。术后随访时间为24~48个月,平均(36±13)个月。预后优良者28例(Karnofsky评分为80~100分),预后一般者6例(Karnofsky评分为60~79分)。5例患者术后发生动眼神经麻痹,给予营养神经处理后症状好转。结论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可以提高肿瘤切除率。对于无法实施全切的肿瘤,可行大部手术切除后辅以放射治疗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显微外科术 翼点入路动眼神经麻痹 临床经验
原文传递
脑卒中急救护士岗位的设立与实践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冬梅 张玲娟 +6 位作者 钱火红 张玲 陆小英 于龙娟 甘丽芬 胡敏 江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91-996,共6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救护士岗位的设立与临床实践方式。方法通过对脑卒中急救护士选拔,并进行系统的脑卒中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考核,设立我院脑卒中急救护士岗位,明确脑卒中急救护士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流程。结果脑卒中急救护士需具备本科...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救护士岗位的设立与临床实践方式。方法通过对脑卒中急救护士选拔,并进行系统的脑卒中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考核,设立我院脑卒中急救护士岗位,明确脑卒中急救护士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流程。结果脑卒中急救护士需具备本科学历及急诊科、神经内外科、脑血管内外科、介入手术室、康复科相关专科2年以上工作经历或大专学历及上述专科5年以上工作经历。共32名学员参加培训,培训后理论考核成绩由培训前的(73.75±11.73)分提高至(84.31±8.63)分,溶栓药物使用考核成绩由培训前的(82.91±2.75)分提高至(92.69±2.78)分,急性脑卒中流程模拟考核成绩由培训前的(82.25±3.81)分提高至(92.56±2.94)分,介入护理培训考核成绩由培训前的(82.44±3.59)分提高至(92.00±2.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1、21.09、14.34、16.39,P均<0.01)。培训前脑卒中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理论考核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人数分别为4、6、17、5名,培训后分别为9、14、9、0名,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85,P=0.006)。结论通过临床初筛、理论培训、临床实训等方式层层选拔设置脑卒中急救护士岗位在临床上是切实有效且可行的,但其培训及岗位推广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急诊处理 护士 护理教育
原文传递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9
4
作者 吕楠 周宇 +8 位作者 杨鹏飞 方亦斌 李强 赵瑞 赵开军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4-310,共7页
目的评价应用Tubridge和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我科2010年8月至2017年12月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99例患者共101个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91个为首次治疗,10个为复发动脉... 目的评价应用Tubridge和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我科2010年8月至2017年12月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99例患者共101个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91个为首次治疗,10个为复发动脉瘤。动脉瘤平均最大径为(19.6±6.6)mm,94个位于前循环,7个位于后循环。61例患者的61个动脉瘤应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38例患者的40个动脉瘤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术后予以临床随访与影像学随访。结果 99例患者的101个动脉瘤共置入血流导向装置116枚(Tubridge74枚、Pipeline 42枚),均成功输送并释放。术后1例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并死亡,2例发生缺血性并发症。88个动脉瘤获得了影像学随访,其中短期随访(0~6个月)完全闭塞率为66.7%(42/63)、中长期随访(7~18个月)完全闭塞率为73.5%(36/49)、长期随访(>18个月)完全闭塞率为89.3%(25/28)。全部动脉瘤末次影像学随访完全闭塞率为72.7%(64/88),Tubridge组和Pipeline组分别为73.6%(39/53)和71.4%(2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与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均安全有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安全性 有效性
原文传递
阿托伐他汀钙配合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邹超 周晓平 +4 位作者 岳志健 黄清海 赵瑞 王来兴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00-1402,共3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配合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我院神经外科采用阿托伐他汀钙配合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的4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预后及随访结果。男33例、女9例,年龄为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配合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我院神经外科采用阿托伐他汀钙配合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的4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预后及随访结果。男33例、女9例,年龄为38~82岁,平均年龄为(70.0±5.8)岁。42例患者均有头痛、头晕症状,36例有不同程度肢体肌力障碍。结果 42例患者中36例为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6例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所有患者的头痛、头晕症状和肌力障碍术后24 h内均改善,1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41例完全治愈,其中22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复查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示血肿完全消失,19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复查头颅CT示血肿完全消失;1例(2.38%)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因心房颤动口服华法林,术后1个月时复查头颅CT提示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在随访过程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死亡。结论阿托伐他汀钙配合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确实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单孔双管钻孔冲洗引流 阿托伐他汀 复发
原文传递
两种电生理监测技术对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李莉 王毛毛 +6 位作者 韩国胜 岳志健 张丽 沈文文 余喜亚 王来兴 刘建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77-683,共7页
目的探讨经颅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和直接神经电刺激(DNES)两种神经电生理监测方法在听神经瘤术中对解剖保留的面神经术后功能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面神经功能监测下听神经瘤... 目的探讨经颅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和直接神经电刺激(DNES)两种神经电生理监测方法在听神经瘤术中对解剖保留的面神经术后功能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面神经功能监测下听神经瘤切除术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7例,女49例,年龄(51±11)岁。术中所有患者均全程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肿瘤切除后分别用FNMEP和DNES两种监测方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电生理学评估,记录FNMEP在肿瘤切除后与基线的波幅比M1,肿瘤切除后DNES的脑干段与内听道段的波幅比M2,比较两个比值与术后1 d、1个月、3个月面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根据HB分级标准,Ⅰ~Ⅱ级为面神经功能良好,Ⅲ~Ⅵ级为面神经中重度障碍。应用非参数Spearman相关系数评估M1和M2与术后1 d、1个月、3个月面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绘制M1、M2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106例听神经瘤患者中全切102例(96.3%),次全切4例(3.7%),面神经解剖保留104例(98.1%),无死亡病例。术中所有患者均可诱发出FNMEP,2例患者未在脑干段引出DNES。术后1d面神经功能良好81例(76.4%),术后1个月面神经功能良好99例(93.4%),术后3个月面神经功能良好103例(97.2%)。M1在术后1 d和1个月有较大的Spearman相关系数绝对值(ρ=|-0.648|,ρ=|-0.552|,P<0.001),而M2在术后3个月的ρ=|-0.395|大于M1的ρ=|-0.378|(P<0.001)。M1的cut-off值为0.58(灵敏度=0.92,特异度=0.64),M2的cut-off值为0.36(灵敏度=0.64,特异度=1.00),M1<0.58或M2<0.36提示面神经功能中重度障碍。结论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应用FNMEP和DNES两种方法均可以有效评估术后面运动功能,FNMEP对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的预测作用优于DNES,对于术后远期的面神经功能预测则DNES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 手术中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面运动诱发电位 直接神经电刺激 听神经瘤 面神经功能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唐海双 贺晓武 +6 位作者 左乔 薛盖茨 张小曦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7-124,共8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AC)治疗急性期(≤28 d)颅内破裂动脉瘤(RIA)围手术期技术相关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SAC治疗的急性期RIA患者,对...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AC)治疗急性期(≤28 d)颅内破裂动脉瘤(RIA)围手术期技术相关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SAC治疗的急性期RIA患者,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能存在的围手术期技术相关并发症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接受SAC治疗并完成30 d随访的急性期RIA患者共509例,其中男170例、女339例。28例(5.5%)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并发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位于血管分叉处是SAC治疗急性期RIA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4.108,P=0.001]。25例(4.9%)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出血并发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是SAC治疗急性期RIA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74,P=0.014)。出院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3~5分的患者81例(15.9%),死亡(mRS评分为6分)27例(5.3%),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率为21.2%(108/50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入院时高Hunt-Hess分级(3~5级)、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并发症、围手术期发生出血并发症、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差是急性期RIA患者SAC治疗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对于SAC治疗的急性期RIA患者,动脉瘤位于血管分叉处是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0岁是围手术期发生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GCS评分较差的患者出院时临床预后较差,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及出血并发症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隙出血 支架 神经系统并发症
原文传递
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常晓赞 张磊 +5 位作者 李子付 许奕 黄清海 刘建民 杨鹏飞 洪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03-1007,共5页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与心源性栓塞(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差异。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行血管内治疗的LAA与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IS患者,比较分析两...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与心源性栓塞(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差异。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行血管内治疗的LAA与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IS患者,比较分析两组在临床特点、血管内治疗方式、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134例,其中LAA患者48例,男39例、女9例,年龄为42~82(62.65±9.76)岁;CE患者86例,男40例、女46例,年龄为34~87(69.66±12.43)岁;两组性别、平均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t=-3.371,P均<0.05)。LAA患者高血压病占比高于CE患者[70.8%(34/48)vs 51.2%(44/86),χ~2=4.900,P=0.027],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CE患者[13(7,16)分vs 16(13,21)分,Z=-3.603,P<0.001]。采用血管成形术的LAA患者比例为52.1%(25/48),高于CE患者的4.7%(4/86;χ~2=38.121,P<0.01)。LAA患者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CE患者[10.4%(5/48)vs32.6%(28/86),χ~2=8.136,P=0.004]。两组在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血管成功再通率以及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率和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AIS患者中,CE患者发病时症状较重,且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生率较高。LAA和CE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式不同,但预后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血管内治疗 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栓塞
原文传递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唐海双 骆银 +3 位作者 左乔 张洪剑 黄清海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76-879,共4页
脑血管疾病如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瘤、缺血性脑卒中等已成为人类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在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下脑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是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目前,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尚未得到阐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 脑血管疾病如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瘤、缺血性脑卒中等已成为人类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在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下脑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是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目前,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尚未得到阐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其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阻断或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为脑血管疾病的无创治疗提供了新理论依据。本文综述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脑血管障碍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瘤 卒中
原文传递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取栓治疗的意义 被引量:8
10
作者 常晓赞 杨鹏飞 +4 位作者 张磊 李子付 黄清海 洪波 刘建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对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病人机械取栓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病例资料,根据术前CT结果分为HMCAS组(n=77)和无HMCAS组(n=121),比较两组在术后成功再通率...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对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病人机械取栓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病例资料,根据术前CT结果分为HMCAS组(n=77)和无HMCAS组(n=121),比较两组在术后成功再通率、90 d良好预后率与病死率。结果 HMCAS组和无HMCAS组术后成功再通率分别为88.3%和86.8%(P=0.751),良好预后率(m RS≤2分)分别为53.2%和57.0%(P=0.602),术后90 d病死率分别为14.3%和9.1%(P=0.257),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分别为13.0%和6.6%(P=0.128)。结论 HMCAS对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病人血管内取栓治疗预后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塞 大脑中动脉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机械取栓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MIR210HG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生长及侵袭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湘玥 黄英姿 +3 位作者 耿邦尉 闵伟杰 王毛毛 李亚楠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61-667,共7页
目的筛选胶质母细胞瘤中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探讨其在胶质母细胞瘤生长及侵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8例配对的胶质母细胞瘤瘤体组织与瘤周正常脑组织进行高通量杂交实验,筛选表达差异最显著的lncRNA,建立该lncRNA过表达和干... 目的筛选胶质母细胞瘤中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探讨其在胶质母细胞瘤生长及侵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8例配对的胶质母细胞瘤瘤体组织与瘤周正常脑组织进行高通量杂交实验,筛选表达差异最显著的lncRNA,建立该lncRNA过表达和干扰表达的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模型。利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筛选出在胶质母细胞瘤中高表达的lncRNA MIR210HG,并针对lncRNA MIR210HG成功建立了过表达和干扰表达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体外实验发现,过表达lncRNA MIR210HG后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凋亡细胞比例下降、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干扰lncRNA MIR210HG表达后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凋亡细胞比例升高、侵袭和迁移能力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LncRNA MIR210HG能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并增强细胞侵袭和迁移,有望成为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长链非编码RNA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细胞侵袭 细胞迁移
原文传递
抗压性防护面膜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护人员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金婷妍 王毛毛 +1 位作者 刘燕 李冬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76-979,共4页
目的评价抗压性防护面膜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护人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0年1月26日至2月24日军队支援武汉医疗队的抗疫一线医护人员12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名。空白组未... 目的评价抗压性防护面膜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护人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0年1月26日至2月24日军队支援武汉医疗队的抗疫一线医护人员12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名。空白组未使用抗压性敷料,对照组使用水胶体敷料后佩戴面部防护用具,观察组使用抗压性防护面膜后佩戴面部防护用具。比较干预结束时3组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面部舒适度、面部压力性损伤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干预结束时,空白组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面部舒适度评分为6.00(6.00,7.00)分,对照组为5.00(4.00,5.00)分,观察组为1.00(0.50,2.00)分,3组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面部舒适度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7.392,P<0.001);根据秩均值进一步推断,空白组面部舒适度秩均值最大(96.68),观察组秩均值最小(20.88)。干预结束时,空白组抗疫一线医护人员中面部无损伤者3例(7.5%,3/40)、1期面部压力性损伤者28例(70.0%,28/40)、2期面部压力性损伤者9例(22.5%,9/40);对照组抗疫一线医护人员中无面部损伤者27例(67.5%,27/40)、1期面部压力性损伤者13例(32.5%,13/40);观察组抗疫一线医护人员中无面部损伤者37例(92.5%,37/40)、1期面部压力性损伤者3例(7.5%,3/40);3组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63,P<0.001),观察组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最低。3组均未发生皮肤过敏反应,均无人感染COVID-19。结论使用抗压性防护面膜能有效降低抗疫一线医护人员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改善佩戴面部防护用具的面部舒适度,可作为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用品配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装置 压疮 医务人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原文传递
硫酸羟氯喹联合阿奇霉素治疗难治性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3
作者 吴梅红 王斌 +4 位作者 刘鹏 盛华 张锚 李强 蔡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12-615,共4页
目的初步评价硫酸羟氯喹联合阿奇霉素治疗难治性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22日至25日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治疗的11例难治性普通型COVID-19患者资料。联合治疗方案:硫酸羟... 目的初步评价硫酸羟氯喹联合阿奇霉素治疗难治性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22日至25日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治疗的11例难治性普通型COVID-19患者资料。联合治疗方案:硫酸羟氯喹200 mg每天3次口服(第1~7天);阿奇霉素500 mg每天1次口服(第1天),250 mg每天1次口服(第2~4天)。在给药后第4~10天连续复查咽拭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给药前3 d内及给药后第8天进行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11例COVID-19患者均为普通型,其中7例为SARS-CoV-2核酸检测持续阳性患者,4例为核酸检测复阳患者。联合给药前11例患者的平均病程为50.2 d。治疗过程顺利,给药后第4天咽拭子SARS-CoV-2核酸转阴0例,第5天转阴2例,第6天转阴2例,第7天转阴2例,第8天转阴1例,第9天转阴1例。11例患者均未进展为重型或危重型,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硫酸羟氯喹联合阿奇霉素方案对于接受多种治疗失败、SARS-CoV-2核酸检测持续阳性的难治性普通型COVID-19患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普通型 难治性 羟氯喹 阿奇霉素 转阴率
原文传递
水凝胶弹簧圈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研究现状
14
作者 薛盖茨 左乔 +2 位作者 张小曦 唐海双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9-314,共6页
血管内治疗是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较高的动脉瘤复发率和早期再出血率使其具有一定局限性。水凝胶弹簧圈是在传统的裸铂金弹簧圈的基础上进行水凝胶涂层修饰形成,可提高动脉瘤栓塞密度。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水凝胶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是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较高的动脉瘤复发率和早期再出血率使其具有一定局限性。水凝胶弹簧圈是在传统的裸铂金弹簧圈的基础上进行水凝胶涂层修饰形成,可提高动脉瘤栓塞密度。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水凝胶弹簧圈相较于裸铂金弹簧圈可降低动脉瘤复发率,但这些研究均基于所有状态的动脉瘤(包括破裂动脉瘤和未破裂动脉瘤),因此水凝胶弹簧圈是否可降低破裂动脉瘤复发率及早期再出血率目前尚无明确结论。本文对水凝胶弹簧圈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水凝胶弹簧圈 动脉瘤复发 再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