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和椎动脉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被引量:7
1
作者 孙羽东 冯睿 冯家烜 《临床外科杂志》 2023年第1期35-38,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和椎动脉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退行性病变,此类病变主要通过影响人类头向供血,进而导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研究提示,缺血性卒中大约有30%是由于颅外段颈动脉、椎动脉病变导致[1]。随着药物的发展、治...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和椎动脉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退行性病变,此类病变主要通过影响人类头向供血,进而导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研究提示,缺血性卒中大约有30%是由于颅外段颈动脉、椎动脉病变导致[1]。随着药物的发展、治疗理念变更与手术技术的进步,此类疾病的预后较以往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争议。2022年5月20日,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SVS)在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在线发表了2023年ESVS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和椎动脉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椎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外科 指南
原文传递
2020年美国血管外科学会(SVS)胸降主动脉瘤诊治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曾照祥 冯家烜 +1 位作者 冯睿 景在平 《临床外科杂志》 2021年第1期13-15,共3页
2020年7月,美国血管外科学会(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SVS)发布了胸降主动脉瘤(descending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s,DTAA)腔内修复最新指南[1](后叙简称美国指南)。该指南在2009年发布的指南(后续简称09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 2020年7月,美国血管外科学会(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SVS)发布了胸降主动脉瘤(descending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s,DTAA)腔内修复最新指南[1](后叙简称美国指南)。该指南在2009年发布的指南(后续简称09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多的更新和修改[2],推出了36条建议。同时,对比2017年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ESVS)关于胸降主动脉疾病治疗的指南(后续简称欧洲指南)进行比较[3],对比欧美两国对胸降主动脉疾病治疗的差异与共性,以期为我国临床工作者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降主动脉瘤 影像学 指南解读
原文传递
YOLOX目标检测模型用于自动识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中的血管腔内介入器械 被引量:3
3
作者 丰蕊 冯浩 +2 位作者 宋超 夏士博 陆清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4,共5页
目的 观察YOLOX目标检测模型用于自动识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中的血管腔内介入器械的价值。方法 收集37例接受腹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患者的DSA资料,截取4 435幅图像作为数据集,并按照9∶1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3 991)与验证集(n=444... 目的 观察YOLOX目标检测模型用于自动识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中的血管腔内介入器械的价值。方法 收集37例接受腹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患者的DSA资料,截取4 435幅图像作为数据集,并按照9∶1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3 991)与验证集(n=444)。对数据集中的6种介入器械进行标记后,以YOLOX算法对训练集数据进行深度学习训练,构建YOLOX目标检测模型;基于验证集评估该模型自动识别DSA图中的介入器械的效能。结果共对4 435幅DSA图像设置6 668个标签,分别针对Terumo 0.035in泥鳅导丝(n=587)、Cook Lunderquist超硬导丝(n=990)、Optimed 5F带刻度猪尾导管(n=1 680)、Cordis MPA多功能导管(n=667)、Boston Scientific V-18可控导丝(n=1 330)及Terumo 6F长鞘(n=1 414);训练集分别含上述标签527、875、1 466、598、1 185及1 282个,验证集分别含60、115、214、69、145及132个。YOLOX目标检测模型自动识别验证集中上述器械的像素准确率分别为95.23%、97.32%、99.18%、98.97%、97.60%及98.19%,平均像素准确率达97.75%。结论 YOLOX目标检测模型能够自动识别DSA图中的多种血管腔内介入器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手术器械 深度学习 自动识别
下载PDF
血管腔内治疗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并发十二指肠瘘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诗翰 夏士博 陆清声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81-83,100,共4页
患者,女性,57岁,因“腹部不适伴黑便7d,呕血、发现腹主动脉瘤3 d”于2021年11月29日急诊入院。患者7 d前出现腹部不适,自行服用多潘立酮片后解黑便,3 d前突然出现呕血、腹痛,量约1000 ml,已于外院确诊为腹主动脉瘤破裂、主动脉-十二指... 患者,女性,57岁,因“腹部不适伴黑便7d,呕血、发现腹主动脉瘤3 d”于2021年11月29日急诊入院。患者7 d前出现腹部不适,自行服用多潘立酮片后解黑便,3 d前突然出现呕血、腹痛,量约1000 ml,已于外院确诊为腹主动脉瘤破裂、主动脉-十二指肠瘘。患者急诊入院时已休克,意识淡漠,体温37.9℃,查体脐周可触及搏动性肿块,大小约8 cm×8 cm,有压痛。术前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示:①腹主动脉局限性夹层,累及左肾动脉;②腹主动脉下段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瘘 血管腔内治疗 搏动性肿块 腹主动脉瘤破裂 多潘立酮片 左肾动脉 脐周 意识淡漠
下载PDF
X线透视下血管腔内介入手术器具自动识别与跟踪研究进展
5
作者 徐亚琪 陆清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99-703,共5页
血管腔内介入手术器具自动识别与跟踪有利于血管疾病精准智能微创诊治及手术机器人自动化。随着人工智能(AI)不断发展,识别与跟踪技术的准确率和实时性也在不断提高,更加适应临床需求。本文综述了X线透视下血管腔内介入手术器具自动识... 血管腔内介入手术器具自动识别与跟踪有利于血管疾病精准智能微创诊治及手术机器人自动化。随着人工智能(AI)不断发展,识别与跟踪技术的准确率和实时性也在不断提高,更加适应临床需求。本文综述了X线透视下血管腔内介入手术器具自动识别与跟踪研究进展。首先,总结和阐述了介入手术器具自动识别与跟踪相关技术;其次,从完全监督和弱监督两个角度总结了介入手术器具识别与跟踪算法;最后,对介入手术器具识别与跟踪技术应用场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包括手术辅助决策、手术智能导航和手术增强现实(AR)技术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手术 X线透视 识别与跟踪 自动化 手术器具
下载PDF
基于血管介入学术组织的护理人员论文发表现状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胡蓓 李海燕 齐戈尧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9-313,共5页
目的调查血管介入学术组织骨干护理人员论文发表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血管介入护理人员科研产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阅读并参考国内外文献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对来自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护理专业委员... 目的调查血管介入学术组织骨干护理人员论文发表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血管介入护理人员科研产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阅读并参考国内外文献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对来自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护理专业委员会的346名委员进行调查。结果 346名血管介入护理骨干近5年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名义发表1篇论文有190名(54.91%),多篇论文156名(45.09%),其中267名(77.17%)护理骨干是出于晋升需求。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术任职、第一学历、职务、护龄、英文文献掌握情况、科研知识来源(学校学习)是血管介入护理人员论文发表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血管介入护理人员存在科研相关知识缺乏、日常工作繁忙、科研氛围不浓等,开展科研工作困难。结论 血管介入学术组织护理骨干论文发表受多种因素影响。建议医院加强对护理人员英文文献检索等能力培训,促进护理人员科研水平整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介入 护理 论文 问卷调查
下载PDF
纳米粒子靶向治疗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牛金珠 赵凯文 +1 位作者 景在平 周建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87-90,共4页
外周血管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动脉硬化闭塞及大动脉炎等,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1]。腔内介入治疗近年来已成为血管外科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虽然创伤小但仍具有一定的侵入性,可能会导致血管内... 外周血管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动脉硬化闭塞及大动脉炎等,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1]。腔内介入治疗近年来已成为血管外科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虽然创伤小但仍具有一定的侵入性,可能会导致血管内皮受损,进而引发血管炎症、内膜增生、术后再狭窄等不良反应。此外,感染、内漏、肾损伤、脊髓损伤等不良反应也削弱介入治疗的优势[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大动脉炎 外周血管病 腔内介入治疗 血管炎症 血管疾病 靶向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92例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的单中心经验
8
作者 浦佳希 王一杰 +4 位作者 杨少飞 李朝民 陆民浩 赵志青 赵滨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4期359-362,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3年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92例接受手术治疗(94例次)的CBT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包括瘤体最大直径、CBT的Shamblin分型、手术方...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3年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92例接受手术治疗(94例次)的CBT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包括瘤体最大直径、CBT的Shamblin分型、手术方式、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94例次CBT均被成功切除,其中ShamblinⅠ型10例次,ShamblinⅡ型49例次,ShamblinⅢ型35例次;平均手术时间(109.2±55.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56.6±366.5)ml。围手术期颅神经损伤19例,切口血肿1例,移植物感染1例;无死亡、偏瘫及脑梗死病例。8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1个月。1例患者发生复发转移性CBT。16例获得随访的颅神经损伤患者中,14例部分或完全恢复,2例仍有症状。结论外科手术切除是CBT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完善的术前评估能减少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诊护理专家共识
9
作者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护理专业委员会 王金萍 +3 位作者 李海燕 梁爱琼 吕林华 郭志福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共5页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急症之一。急诊护理在ACS患者救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诊护理专家共识》从ACS类型、识别和评估、...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急症之一。急诊护理在ACS患者救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诊护理专家共识》从ACS类型、识别和评估、急救原则、护理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以期为ACS患者急诊护理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诊护理 专家共识
下载PDF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临床设计及技术实现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坤东 陆清声 +3 位作者 陈冰 陈政 沈毓 肖承东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0年第4期243-249,共7页
目前,随着血管介入手术日益普遍,对介入诊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血管介入手术的远程遥控机器人系统,既可以解决介入医生射线累积损伤问题,又可以利用机械系统的精准性、稳定性来提高手术质量,因此成为未来血管介入高端诊疗装备的发展方... 目前,随着血管介入手术日益普遍,对介入诊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血管介入手术的远程遥控机器人系统,既可以解决介入医生射线累积损伤问题,又可以利用机械系统的精准性、稳定性来提高手术质量,因此成为未来血管介入高端诊疗装备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临床设计方法及其技术实现。首先,基于医生的实际操作,提出了模仿医生旋捻动作的导管导丝仿生操作手;其次,基于临床手术场景,提出了多手协同的导管导丝复合操作模式,应对复杂操作要求;最后,给出了初步的技术实现和样机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样机表现出了高度的稳定性和灵巧性,可以实施复杂多样的手术动作,并满足临床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介入机器人 仿生操作手 多手协同
下载PDF
姿态估计模型用于识别主动脉腔内介入器具
11
作者 伍尚至 陆清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目的建立姿态估计模型,观察其识别主动脉腔内介入器具的性能及临床适用性。方法收集45例接受主动脉介入治疗(包括单纯医师及医师在机器人辅助下介入操作)患者的48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视频片段并经预处理拼接为1个视频、含10220帧图... 目的建立姿态估计模型,观察其识别主动脉腔内介入器具的性能及临床适用性。方法收集45例接受主动脉介入治疗(包括单纯医师及医师在机器人辅助下介入操作)患者的48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视频片段并经预处理拼接为1个视频、含10220帧图像,根据图像背景复杂度将其分为A~E共5种。于其中隔帧抽取5110帧作为关键数据集,并与其内划分训练集(n=4599)与验证集(n=511),以人工标注训练集各帧内所有器具,包括导丝、导管、导丝尖端及导管尖端并加以累计。利用模型主干网络提取特征,结合光流跟踪算法实现关键点邻帧跟踪;针对10220帧图像进行逐帧推理后,于训练集统计模型分类混淆性能,于验证集计算模型精度,于全部数据集获取推理速度并与U-Net进行对比。结果所获模型识别验证集导丝及导管的平均精度分别为0.832、0.808,均优于U-Net的0.767、0.793;其识别医师操作下验证集胸主动脉内导丝、导管的平均精度为0.787、0.756,识别腹主动脉内导丝、导管的平均精度分别为0.826、0.806;识别机器人辅助操作下导丝、导管的平均精度为0.855、0.834。A~E 5种背景下,模型识别验证集导丝精度分别为0.594、0.865、0.817、0.793及0.764,识别导管精度分别为0.626、0.847、0.795、0.739及0.694。模型累计于训练集正确分类7971、7026、7551及7533个实例的导丝、导管、导丝尖端及导管尖端,累计误分类1271、1357、812及863个实例的导丝、导管、导丝尖端及导管尖端。针对全部10220帧,模型平均推理帧频为20.66帧/秒。结论所获姿态估计模型识别血管腔内导丝、导管精度和实时处理能力出色,可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操作 放射摄影术 深度学习 模式识别 视觉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腔内手术治疗主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12
作者 李蓉 陆清声 +3 位作者 李海燕 张雷 郭文颖 夏士博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5年第2期305-308,共4页
目的:探索血管腔内介入机器人辅助腔内手术治疗主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5例主动脉瘤患者实施机器人辅助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通过术前预防动脉瘤破裂,协助医生做好手术指征评估和心脏功能评估;术中完成手术相关器械的准备,加... 目的:探索血管腔内介入机器人辅助腔内手术治疗主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5例主动脉瘤患者实施机器人辅助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通过术前预防动脉瘤破裂,协助医生做好手术指征评估和心脏功能评估;术中完成手术相关器械的准备,加强无菌区域的设置和维护;术后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做好腔内修复术后综合征、急性肾损伤等并发症的预防护理。结果:患者术后一般情况良好,均未出现并发症,住院时间6~8 d,术后随访3个月,均恢复良好。结论:机器人辅助腔内手术治疗主动脉瘤是一项新技术,护理人员协助医生做好术前评估及围手术期护理,可预防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手术 血管腔内治疗 主动脉瘤 围手术期护理
下载PDF
新型通用型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成功实现外周血管支架成形术 被引量:5
13
作者 沈毓 夏士博 +5 位作者 陈燕青 张昊 谢永富 陈冰 王坤东 陆清声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0年第4期236-242,共7页
目的:临床上现有的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不适用于常用的商品化血管腔内器具,如不同规格的导丝、导管、支架;不能完成血管腔内手术的全步骤,如支架释放等。本研究拟通过初步的动物实验评价新型通用型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适应常用商... 目的:临床上现有的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不适用于常用的商品化血管腔内器具,如不同规格的导丝、导管、支架;不能完成血管腔内手术的全步骤,如支架释放等。本研究拟通过初步的动物实验评价新型通用型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适应常用商品化血管腔内器具,并实现完成外周血管疾病腔内介入治疗全步骤的可行性。方法:新型通用型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包括操作控制台及带有夹持式设计的4条机械臂组成。术中选用成年家猪作为实验动物,通过通用型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采用商品化血管腔内器具完成髂动脉支架成形术。结果:新型通用型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能够使用商品化血管腔内器具,通过远程操控,实现导丝、导管的径向前进、后撤和轴向旋转,通过多个机械臂的配合完成超选及翻山等复杂动作,并成功完成髂动脉自膨式裸支架的释放。手术全程耗时约50min,术者射线下暴露时间小于1min,手术过程平稳,术后造影示移植物定位准确,无支架及手术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新型通用型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能够使用商品化血管腔内器具完成外周血管支架成形术。通过设计上的改进解决了支架释放难题,实现腔内介入全步骤远程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治疗 机器人 支架成形术
下载PDF
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导航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丰蕊 陆清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7-120,共4页
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现已逐渐用于临床,可远程控制手术操作,使医师免受辐射,且手术精准度更高,并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长。如何完善触觉反馈及发展手术导航是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图像融合血管三维导航、电磁跟... 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现已逐渐用于临床,可远程控制手术操作,使医师免受辐射,且手术精准度更高,并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长。如何完善触觉反馈及发展手术导航是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图像融合血管三维导航、电磁跟踪、血流动力学辅助导航及图像引导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自主导航的原理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影像引导 导航系统 电磁感应 深度学习 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
下载PDF
长远航期间医院船人员晕船反应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5
作者 俞瑞麟 李海燕 +2 位作者 钟海忠 张玲娟 钱火红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6-88,共3页
目的 调查某次长远航期间医院船人员晕船反应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参与某次长远航的186名医院船人员为研究对象,在长远航结束前采用自制问卷统计其晕船反应发生情况,同时询问随船气象员,统计各个航段平均的浪高及风速,以... 目的 调查某次长远航期间医院船人员晕船反应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参与某次长远航的186名医院船人员为研究对象,在长远航结束前采用自制问卷统计其晕船反应发生情况,同时询问随船气象员,统计各个航段平均的浪高及风速,以观察晕船反应的发生与浪高及风速的关系.结果 94名(50.53%)人员发生晕船反应.不同性别、年龄、体质量、居住位置、类别及是否吸烟及坚持体育锻炼的医院船人员,在是否发生晕船反应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晕船反应发生与海浪风速无明显关系,与海浪波高呈线性相关.大部分人员服用或外用药物以缓解症状.结论 晕船反应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人体对风浪可以产生一定的适应能力;任务人员应加强体育锻炼,以进行有效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船反应 影响因素 预防 调查 分析
下载PDF
案例教学法在外科留学生带教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爱军 朱广浪 +3 位作者 黎佳思 张雷 赵志青 景在平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0年第9期868-872,共5页
当前留学生带教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相对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激发留学生实习兴趣,提升临床带教教学效果,为参加临床带教的师生提供便利,教学中心基于微信讯飞开放平台和"互联网+翻转课堂"模... 当前留学生带教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相对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激发留学生实习兴趣,提升临床带教教学效果,为参加临床带教的师生提供便利,教学中心基于微信讯飞开放平台和"互联网+翻转课堂"模式的案例教学法,旨在提高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外训教学的效率,真正做到带教手段实用化和教学方式多样化,完成外训教学模式创新与临床带教方法改革。基于微信平台联合讯飞软件的临床教学手段符合外科留学生的学习特点,明显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弥补留学生语言的不足,提高外科留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 讯飞 翻转课堂 留学生
下载PDF
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郭文颖 陆清声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8期962-966,共5页
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能够减少手术操作者于X线下的暴露时间,提高手术精确度,为未来血管外科领域手术的智能化奠定基础,成为近年来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一些国内外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针对各款机器人的临床研究现... 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能够减少手术操作者于X线下的暴露时间,提高手术精确度,为未来血管外科领域手术的智能化奠定基础,成为近年来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一些国内外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针对各款机器人的临床研究现状、优势和缺陷进行分析,最后对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希望医疗领域的研究者通过本文能够对当前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有初步的了解,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血管腔内介入手术 智能化
下载PDF
血管腔内修复术中导航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1
18
作者 梁博文 陆清声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1期75-79,共5页
血管腔内修复术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方式,在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被认为与开放手术效果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优于开放手术[1]。术中导航技术作为腔内治疗的关键技术,直接关系到手术效果。二维X线透视是现阶段术中导航的主要手段。然而,这种方... 血管腔内修复术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方式,在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被认为与开放手术效果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优于开放手术[1]。术中导航技术作为腔内治疗的关键技术,直接关系到手术效果。二维X线透视是现阶段术中导航的主要手段。然而,这种方式不仅会增加医生与患者的辐射暴露风险,同时二维图像也增加术者对腔内器械空间位置判断的困难。此外,造影剂的使用也会对患者产生潜在危害。随着血管腔内治疗不断朝精准化方向发展,数字技术被不断应用于诊疗当中,促使更直观、精准、安全的术中导航技术不断涌现。本文将对血管腔内修复术中导航技术的研究进展、特点和局限性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治疗 X线透视 位置判断 导航技术 术中导航 造影剂 开放手术 二维图像
下载PDF
磁性材料和磁场技术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太平 李逸明 +2 位作者 朱广浪 景在平 周建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3期259-263,共5页
磁性材料和磁场技术目前已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血管疾病在实现早期影像诊断、定向精准给药、快速定位治疗等方面开创了新的思路,拓展了新的方向。本文对磁性材料及磁场技术在血管疾病的应用进展和前景作一综述如下。
关键词 磁性材料 血管疾病 快速定位 生物医学领域 磁场 应用进展
下载PDF
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的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陆清声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0年第4期231-235,共5页
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与手术机器人在操作器具和机械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的研究经历了从使用专用血管腔内器具到商品化通用血管腔内器具的发展过程,只有更多地应用商品化血管腔内器具才能完成更多的手术程序,... 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与手术机器人在操作器具和机械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的研究经历了从使用专用血管腔内器具到商品化通用血管腔内器具的发展过程,只有更多地应用商品化血管腔内器具才能完成更多的手术程序,并适用更多种类的血管腔内介入手术。而具有一定的力反馈、视觉反馈、半自动性和导航功能,将是未来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血管腔内介入 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