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预后模型构建和肿瘤免疫微环境分析
1
作者 朱光浩 姚慧 +3 位作者 李昊璞 王经杰 朱敏辉 郑宏良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4年第5期287-291,共5页
目的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筛选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关键基因并构建预后模型。方法利用R软件筛选TCGA数据库中HNSCC数据集中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 目的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筛选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关键基因并构建预后模型。方法利用R软件筛选TCGA数据库中HNSCC数据集中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筛选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基因模块。使用单变量Cox回归和Lasso回归分析构建预后风险模型,通过生存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预后模型的可靠性。最后使用CIBERSORT算法分析不同风险组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 environment,TME)的差异。结果筛选出2565个DEGs,通过WGCNA分析得到与疾病预后和淋巴结转移高度相关的一组基因模块,相关性分析验证该基因模块中的基因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高度相关。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和Lasso回归筛选出了6个关键预后基因:CDKN2A、CCNE2、KNSTRN、AURKA、KPNA2和ORC1。基于这6个基因构建预后模型,生存分析显示高风险组的预后显著差于低风险组(P<0.0001)。ROC曲线表明该预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CIBERSORT分析显示不同风险组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存在差异。结论筛选出的6个关键基因有助于预测HNSCC患者的预后,并与HNSCC免疫微环境密切相关,提示可能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头、颈鳞状细胞癌 预后 淋巴结转移 加权共表达网络 免疫浸润
下载PDF
雾化吸入在咽喉科疾病药物治疗中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28
2
作者 徐文 董频 +20 位作者 谷庆隆 霍红 李进让 李兰 李湘平 李彦如 王成硕 文卫平 闫燕 叶京英 易红良 张杰 张立红 郑宏良 陆颖霞 刘菲 陈歆维 李丽娟 王宇光 张丰珍 张罗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9年第5期231-238,共8页
雾化吸入是一种药物输送方法,以吸入呼吸道的雾状气溶胶形态给药,广泛用于治疗上、下呼吸道疾病。当代雾化吸入疗法始于19世纪。1858年法国人Sales-Girons发明一种手动施压将药液泵成雾状用于经口吸入的装置。不久后利用文丘里(Venturi... 雾化吸入是一种药物输送方法,以吸入呼吸道的雾状气溶胶形态给药,广泛用于治疗上、下呼吸道疾病。当代雾化吸入疗法始于19世纪。1858年法国人Sales-Girons发明一种手动施压将药液泵成雾状用于经口吸入的装置。不久后利用文丘里(Venturi)效应的喷雾器问世,这一原理目前仍然广泛使用于现代雾化吸入装置[1,2]。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超声雾化机及计量吸入喷剂的发明,吸入给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已经成为呼吸道疾病治疗领域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药 吸入 糖皮质激素类 雾化吸入 咽喉疾病
下载PDF
实验性鼻窦炎嗅黏膜形态学与ATP酶变化的研究
3
作者 王斌 李勇 +2 位作者 曹晓林 金卫东 刘锋 《健康研究》 CAS 2019年第4期424-427,共4页
目的探讨实验性鼻窦炎中嗅黏膜形态学及嗅黏膜中Na^+-K^+-ATP酶表达的变化。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鼻窦炎组和手术处理组,鼻窦炎组和手术处理组构建鼻窦炎模型,手术处理组施行上颌窦开放术后观察嗅黏膜恢复情况... 目的探讨实验性鼻窦炎中嗅黏膜形态学及嗅黏膜中Na^+-K^+-ATP酶表达的变化。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鼻窦炎组和手术处理组,鼻窦炎组和手术处理组构建鼻窦炎模型,手术处理组施行上颌窦开放术后观察嗅黏膜恢复情况。采用HE染色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嗅黏膜形态变化,采用化学比色法测量嗅黏膜ATP酶含量。结果炎症状态下的兔嗅黏膜随病程迁延,上皮层纤毛脱落增加、炎细胞浸润、鳞状上皮化生、上皮坏死,固有层腺体化生、减少、纤维化;透射电镜下,Na^+-K^+-ATP酶的颗粒变细小、颜色变淡甚至消失。内窥镜鼻窦手术后,黏膜上皮层和固有层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Na^+-K^+-ATP酶颗粒变粗大、颜色变深。手术处理组的ATP酶含量(0.229±0.100μmolPi/mg)与鼻窦炎组(0.124±0.033μmolPi/m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的ATP酶含量(0.248±0.082μmolPi/mg)与手术处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状态使嗅粘膜中Na^+-K^+-ATP酶的表达降低可能是导致嗅觉障碍发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炎 实验性 嗅黏膜 NA^+-K^+-ATP酶
下载PDF
双氯芬酸含漱液防治鼻咽癌放疗引起咽部黏膜损伤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徐菲 周雅梅 周蓉珏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71,共3页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含漱液对放疗引起鼻咽癌患者咽部黏膜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上海市某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耳鼻喉头颈外科门诊诊断为鼻咽癌并在院接受放射治疗的13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含漱液对放疗引起鼻咽癌患者咽部黏膜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上海市某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耳鼻喉头颈外科门诊诊断为鼻咽癌并在院接受放射治疗的13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组给予双氯芬酸含漱液15 ml漱口,3次/d;对照组给予复方替硝唑含漱液15 ml漱口及银黄含片含服,2片/次,3次/d;每周复诊观察口腔黏膜情况并进行咽部疼痛主观评分;对两组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生发展情况以及疼痛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口腔黏膜炎程度、疼痛出现时间、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氯芬酸含漱液可有效缓解放疗引起的鼻咽癌患者口腔黏膜炎的进展程度以及口咽疼痛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芬酸含漱液 鼻咽癌 放疗 口咽黏膜损伤
下载PDF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联合Repose舌根牵引固定术治疗OSAHS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5
作者 徐纯栋 朱冠龙 +1 位作者 姜婷婷 张才云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27期100-102,109,共4页
目的探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联合Repose舌根牵引固定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OSAH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UPPP组和联合组,每组40例。... 目的探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联合Repose舌根牵引固定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OSAH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UPPP组和联合组,每组40例。UPPP组采用UPPP术治疗,联合组在UPPP组基础上联合Repose舌根牵引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的X线测量参数[下咽气道间隙(V-LPW)、后气道间隙(PAS)、舌骨与下颚垂直距离(MPH)]和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UPPP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X线测量参数和AH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联合组的V-LPW、PAS显著高于手术前及UPPP组,AHI显著低于手术前及UPPP组(P<0.05);手术后,两组的MPH均显著高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50%,与UPPP组的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PPP联合Repose舌根牵引固定术治疗OSAHS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气道塌陷的恢复与重塑,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Repose舌根牵引固定术
下载PDF
P2Y4受体在面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6
作者 高颖娜 陈世彩 +3 位作者 王伟 陈东辉 李孟 郑宏良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2-297,共6页
目的探讨嘌呤能P2Y4受体在面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对面肌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3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0.9%生理盐水对照组、P2Y4受体激动剂组和P2Y4受体拮抗剂组,每组10只。在手术显微镜下切断各组大鼠右侧面神经主干后,以Neur... 目的探讨嘌呤能P2Y4受体在面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对面肌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3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0.9%生理盐水对照组、P2Y4受体激动剂组和P2Y4受体拮抗剂组,每组10只。在手术显微镜下切断各组大鼠右侧面神经主干后,以Neurolac可吸收共聚高分子外周神经套接管桥接形成神经再生室,同时采用ALZET植入式胶囊渗透压泵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对照组)、P2Y4受体激动剂(激动剂组)和P2Y4受体拮抗剂(拮抗剂组);左侧面神经作为正常对照侧,不做手术处理。术后6周观察各组动物面肌运动恢复情况;采用诱发肌电图检测面肌动作电位的最大幅度、潜伏期;通过面肌Masson染色观察单位面积内的肌纤维数目和平均直径;采用神经干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面神经远心端主干有髓神经纤维的数目。结果各组大鼠术后即出现右侧面瘫,术后6周时面肌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均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对照组、激动剂组和拮抗剂组面肌诱发电位最大振幅分别恢复到正常水平的70.6%、84.2%、54.1%;单位面积内面肌纤维数目分别为正常对照侧的72.7%、85.7%、54.7%;面肌纤维平均直径分别为正常对照侧的69.5%、86.0%、和53.3%;单位面积内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分别为正常对照侧的72.9%、83.6%和56.9%;与正常对照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P2Y4受体激动剂组面肌功能及面神经、面肌形态检测指标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恢复更好,而P2Y4受体拮抗组的恢复程度则明显差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P2Y4受体激动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激活嘌呤能P2Y4受体能明显促进受损的面神经再生,从而促进面肌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再生 P2Y4受体 面肌功能
下载PDF
钆增强MRI检测梅尼埃病患者内淋巴积水的技术操作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邹静 王武庆 +8 位作者 戴春富 时海波 刘爱国 陈录广 李跃华 潘初 胡颖 陆建平 吴皓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69-877,共9页
梅尼埃病的诊断过去一直缺乏客观依据,钆增强颞骨MRI检测内淋巴积水技术的应用使得在临床上确诊梅尼埃病成为可能。本文描述了钆增强MRI检测梅尼埃病内淋巴积水的研究背景与相关基础、临床操作方法、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以及该技术的... 梅尼埃病的诊断过去一直缺乏客观依据,钆增强颞骨MRI检测内淋巴积水技术的应用使得在临床上确诊梅尼埃病成为可能。本文描述了钆增强MRI检测梅尼埃病内淋巴积水的研究背景与相关基础、临床操作方法、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以及该技术的应用对梅尼埃病临床研究的影响,还介绍了其他内耳疾病的内淋巴积水检测情况。钆对比剂投放的方法包括鼓室注射法和静脉注射法,前者药物从鼓室经过卵圆窗的镫骨环韧带和圆窗膜、以及从血液经中轴的Schwalbe耳蜗血管球等通道进入内耳外淋巴腔隙。图像采集一般采用基于3T磁共振成像仪的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3D-FLAIR)脉冲序列,图像重建采用实部数据或幅度重建算法。经鼓室注射投放钆效果较好,临床适用人群广泛,但对操作要求较高;静脉注射钆对比剂的操作方便,但是内耳增强效果总体欠佳,且有潜在的肾脏毒副作用,肾脏功能不良者无法接受该检查。内淋巴积水程度的评估方法包括半定量的各个分区面积或体积比值法和形态学判定法,其中半定量法存在较大误差,形态学判定法使用较为简便,但是,前提条件是要排除潜在的技术性问题导致的假阳性。近期报道的新的形态学判定法有较大改进,其临床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钆增强MRI检测内淋巴积水的研究工作促进了国内外梅尼埃病的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尼埃病 内淋巴积水 临床诊疗水平 肾脏功能 卵圆窗 内耳疾病 外淋巴 圆窗膜
原文传递
喉白斑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被引量:6
8
作者 陈东辉 郑宏良 +1 位作者 肖水芳 徐文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70-574,共5页
一、本共识产生的背景 喉白斑(laryngeal leukoplakia)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尽管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规范问题和争议点,如诊断名称、病理分类方法、辅助检查、活组织检查(活检)... 一、本共识产生的背景 喉白斑(laryngeal leukoplakia)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尽管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规范问题和争议点,如诊断名称、病理分类方法、辅助检查、活组织检查(活检)时机、外科干预适应证、手术方式、随访策略等缺乏共识.仅有的几篇关于喉白斑或喉不典型增生(laryngeal dysplasia)的国外共识草案也不够全面[1-3],其中有一些理念和观点与国内学者的意见有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白斑 诊断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解读 专家 治疗 常见病多发病 喉不典型增生
原文传递
颈襻前根修复单侧喉返神经损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高颖娜 陈世彩 +5 位作者 陈东辉 李孟 王伟 刘菲 朱敏辉 郑宏良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55-660,共6页
目的探讨颈襻前根喉返神经吻合术治疗甲状腺手术所致喉返神经损伤引起单侧声带麻痹(unilateral vocal fold paralysis;UVFP)的远期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甲状腺术后单... 目的探讨颈襻前根喉返神经吻合术治疗甲状腺手术所致喉返神经损伤引起单侧声带麻痹(unilateral vocal fold paralysis;UVFP)的远期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甲状腺术后单侧声带麻痹施行颈襻前根喉返神经吻合术的患者39例,神经损伤病程6~24个月,另外39名年龄和性别与声带麻痹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均声带正常)作为对照组,采用动态喉镜、嗓音功能主客观分析和喉肌电图检查等评价手术治疗效果,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动态喉镜结果显示声带麻痹组术后声门闭合度、患侧声带边缘、声带位置、声带黏膜波、声带振动对称性和规律性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嗓音功能的GRBAS评估、嗓音客观分析参数(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噪谐比、最长声时)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其中嗓音客观参数术前/术后值分别为1.68±0.82/0.39±0.27、10.08±2.56/4.58±2.96、0.203±0.216/0.018±0.038、5.96±1.92/17.42±4.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对照组值分别为0.39±0.27/0.32±0.19、4.58±2.96/3.32±1.27、0.018±0.038/0.014±0.027、17.42±4.11/18.76±5.29,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喉肌电图检查结果证实患侧喉肌成功获得充分的神经再支配。结论颈襻前根喉返神经吻合术能使单侧声带麻痹患者的嗓音功能恢复正常,疗效满意,为喉返神经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返神经 声带麻痹 颈襻前根 神经修复
原文传递
颈内动脉切除一期血管重建术治疗晚期颈部转移癌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喻国宁 朱敏辉 +5 位作者 郑宏良 陈世彩 王伟 张才云 李孟 刘菲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01-905,共5页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切除一期血管重建术在晚期颈部转移癌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颈内动脉切除一期血管重建术的21例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下咽癌11例,喉癌5例,外耳道癌2例,中耳癌1例,腮腺癌2例。所有患者术...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切除一期血管重建术在晚期颈部转移癌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颈内动脉切除一期血管重建术的21例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下咽癌11例,喉癌5例,外耳道癌2例,中耳癌1例,腮腺癌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了CT、MRI、DSA等检查,发现颈内动脉管壁已受肿瘤侵犯,并有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一期重建材料中,18例患者使用了自体大隐静脉、3例患者使用了人工血管进行血管重建。重建成功后均使用带蒂或游离组织瓣对吻合部位进行保护。所有患者术后视情况进行了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结果:21例患者中,接受颈段颈内动脉重建术16例,颅底段颈内动脉重建术5例。20例患者一期重建成功,术后未发生因血管重建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显示重建血管再通良好,成功率达95.2%(20/21);1例患者经多次重建血管失败后,最终接受颈内动脉结扎术。所有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90.5%,3年生存率为40.4%。结论:在颈部转移癌侵犯颈内动脉的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中,根治性切除肿瘤的同时一期血管重建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仔细的术前评估、熟练的血管吻合技术、充分的风险评估与防范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颈内动脉 血管重建
原文传递
腭标准触觉阈值与睡眠中气道阻塞及缺氧程度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段祥强 郑宏良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48-753,共6页
目的研究腭标准触觉与睡眠中气道阻塞及缺氧程度的相关性,推断其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92例OSAHS患者作为... 目的研究腭标准触觉与睡眠中气道阻塞及缺氧程度的相关性,推断其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92例OSAHS患者作为试验组,招募48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使用触觉测量套件Semmes-Weinstein Monofilaments测量两组患者硬腭两侧和软腭中央触觉阈值,软腭触觉阈减去硬腭触觉阈平均值作为腭标准触觉阈值(SPST),下唇中央作为试验组、对照组对照测量点,采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Mann-Whitney U检验及偏相关性分析.结果试验组、对照组间唇触觉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20[0.008,0.020]g/mm^2比0.020[0.008,0.020]g/mm^2,Z=293.0,P=0.221);试验组硬腭触觉阈值(0.040[0.140,0.055]g/mm^2比0.138[0.064,0.400]g/mm^2,Z=4.5,P=0.000)、软腭触觉阈值(0.400[0.280,0.400]g/mm^2比1.400[1.000,4.000]g/mm^2,Z=0,P=0.000)、腭标准触觉阈值(0.355[0.125,0.373]g/mm^2比1.285[0.896,3.025]g/mm^2,Z=0,P=0.000)均高于对照组;SPST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正相关(r=0.835,P=0.000),与夜间睡眠最低血氧负相关(r=-0.636,P=0.000).结论SPST愈大,OSAHS病情愈重,夜间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愈低;上气道感觉功能减退在OSAHS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触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