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血液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9例临床分析
1
作者 郭凯 岳文勤 +1 位作者 王铁功 杨建民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研究成人血液病患者发生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治疗方式、预后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14年1月~2019年7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成人血液病患者中确诊为PCP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及转归进行总结及... 目的研究成人血液病患者发生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治疗方式、预后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14年1月~2019年7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成人血液病患者中确诊为PCP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及转归进行总结及讨论。结果9例发生PCP患者中8例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7例为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移植术后合并PCP的中位时间为8个月;9例患者中8例均合并巨细胞病毒血症,其中4例为多重感染;所有病例发病期间均有发热,7例伴有咳嗽咳痰;9例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104.3~1377.1)pg/mL,中位数为293.3 pg/mL,较参考值偏高;影像学表现以弥漫性斑片影和磨玻璃影为主,严重时可出现结节及胸腔积液;给予TMP/SMZ联合伏立康唑或卡泊芬净或单用卡泊芬净治疗后8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成人血液病并发PCP进展较快,常合并多重感染;发热、咳嗽是成人血液病合并PCP主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双侧斑片样肺炎改变,血清1-3-β-D葡聚糖浓度升高对PCP诊断具有指导意义,肺泡灌洗液中查见肺孢子菌是诊断的金标准;对于高危患者应予以抗PCP预防用药,合并PCP的血液病患者早期抗PCP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肺孢子菌肺炎 临床分析
下载PDF
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2
作者 耿玉珂 王桃 +1 位作者 宋志强 杨建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2-606,共5页
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多发生在移植后100 d内。受到遗传易感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补体系统异常激活,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微血管内溶血性贫血,微血栓形成,最终... 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多发生在移植后100 d内。受到遗传易感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补体系统异常激活,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微血管内溶血性贫血,微血栓形成,最终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近年来靶向补体系统的药物在临床试验中疗效显著,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本文将归纳总结TA-TMA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相关最新进展,以期为TATM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性微血管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并发症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血小板生成素及受体MPL信号通路在髓系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益敏 胡晓霞 《中国临床医学》 2019年第2期281-285,共5页
血小板生成素(TPO)及其受体MPL信号通路不仅具有调节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生成的作用,也参与调控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多项研究发现,TPO及MPL的异常表达会导致下游一系列信号通路异常,与多种髓系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TP... 血小板生成素(TPO)及其受体MPL信号通路不仅具有调节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生成的作用,也参与调控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多项研究发现,TPO及MPL的异常表达会导致下游一系列信号通路异常,与多种髓系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TPO/MPL改变既可能是疾病的始动因素,也可能继发于其他改变。TPO/MPL能使白血病细胞休眠于骨髓龛中形成残留病灶,进而使其躲避化疗药物的杀伤。TPO受体激动剂艾曲泊帕能在改善血小板减少的同时,抑制白血病细胞的活性。本文对TPO/MPL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帮助临床寻找治疗髓系肿瘤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 信号通路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成人血液病患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被引量:7
4
作者 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病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2 位作者 王健民 吴德沛 杨丹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25,共7页
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据WHO统计,截至2022年12月19日,全球累计确诊COVID-19病例超过6.49亿,死亡人数逾664万,其中我国累计确诊病例1007万,死亡3.13万(含港澳台地区,其中本土死亡5235例)[1]。2... 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据WHO统计,截至2022年12月19日,全球累计确诊COVID-19病例超过6.49亿,死亡人数逾664万,其中我国累计确诊病例1007万,死亡3.13万(含港澳台地区,其中本土死亡5235例)[1]。2022年初,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共同组织专家撰写了《成人血液病患者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共识")[2],为我国血液病患者进行新冠疫苗接种提供了重要指导。2022年以来,具有更强免疫逃逸和传播力的Omicron变异株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流行株,同时新冠病毒相关临床与基础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新冠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根据疫情发展和Omicron变异株致病力下降的现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先后发布了优化疫情防控策略的"二十条"和"新十条",表明我国疫情防控策略发生了巨大转变。为适应这一变化,使我国血液病患者更为合理有效地进行新冠疫苗接种及感染防控,现对2022版共识进行更新和修订,形成《成人血液病患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供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苗接种 中国康复医学会 血液病患者 疫情防控 致病力 中华医学会 死亡人数 联防联控机制
原文传递
成人血液病患者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被引量:4
5
作者 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病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2 位作者 王健民 吴德沛 杨丹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59-364,共6页
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自2019年12月起在全球蔓延, 2020年1月WHO将该病毒所致疾病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 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将新冠病毒命名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据WHO统... 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自2019年12月起在全球蔓延, 2020年1月WHO将该病毒所致疾病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 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将新冠病毒命名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据WHO统计, 截至2022年3月1日, 全球累计确诊COVID-19病例超过4.3亿, 死亡人数逾595万, 其中我国累计确诊33.5万人, 死亡0.62万人[1]。大规模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以下简称"新冠疫苗"), 建立群体免疫屏障是有效防控新冠疫情、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新冠病毒不断演进, 某些变异株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增强, 但研究表明新冠疫苗对其依然有较好的保护效力[2], 且疫苗的加强免疫还可进一步提高保护效力[3,4]。我国已在推进第三剂疫苗加强接种工作。截至2022年2月7日, 全球疫苗接种率为55.52%, 而我国接种率已达83.9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患者 死亡人数 疫苗接种率 疾病命名 冠状病毒 传播力 保护效力
原文传递
来那度胺联合地西他滨治疗伴DDX41胚系/体细胞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6
作者 包仁君 傅郁华 +3 位作者 姚永华 陈莉 张惕 叶成林 《肿瘤》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3-60,共8页
目的:探讨伴遗传性DDX41基因突变的髓系肿瘤的特征,尤其是对伴DDX41胚系或体细胞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通过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特征诊断的1例伴DDX41胚系、体细胞突... 目的:探讨伴遗传性DDX41基因突变的髓系肿瘤的特征,尤其是对伴DDX41胚系或体细胞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通过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特征诊断的1例伴DDX41胚系、体细胞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给予来那度胺联合地西他滨治疗,并且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患者接受来那度胺联合地西他滨治疗后达完全缓解,无相关治疗不良反应。结论:DDX41基因突变对髓系恶性肿瘤的预后和治疗产生影响,来那度胺联合地西他滨对伴DDX41胚系/体细胞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有效。应早期识别和确认胚系突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来那度胺 地西他滨 DDX41 急性髓系白血病 DDX41胚系突变 DDX41体细胞突变
原文传递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巩固化疗对第一次形态学完全缓解且微小残留病阴性中/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张益敏 张莹 +9 位作者 倪雄 高磊 邱慧颖 张悦晟 唐古生 陈洁 章卫平 王健民 杨建民 胡晓霞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2,共7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前巩固化疗对第1次形态学完全缓解且微小残留病阴性(CR1/MRD-)中/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9年3月在CR1/MRD-状态下接受allo-HSCT的155例中/高危AML(不含...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前巩固化疗对第1次形态学完全缓解且微小残留病阴性(CR1/MRD-)中/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9年3月在CR1/MRD-状态下接受allo-HSCT的155例中/高危AML(不含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155例患者中,102例获得CR1/MRD-后接受移植前巩固化疗(巩固组),53例获得CR1/MRD-后直接行allo-HSCT(非巩固组),两组中位年龄分别为39(18~56)岁、38(19~67)岁。巩固组、非巩固组移植后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3±7.5)%、(62.2±6.9)%(P=0.919),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3.0±8.9)%、(61.6±7.0)%(P=0.936),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1.9±5.4)%、(18.3±6.0)%(P=0.942),非复发死亡率分别为(22.4±4.3)%、(28.4±6.5)%(P=0.464)。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是否接受巩固化疗及其疗程(<2个/≥2个)对预后无显著影响。结论中/高危AML患者可在获得CR1/MRD-后直接进行allo-HS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微小残留病 巩固化疗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后
原文传递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组织学分级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郭艳敏 刘雪霏 +6 位作者 焦莉娟 尹书怡 王哲 李新霞 马志萍 杨建民 何妙侠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84-790,共7页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组织学分级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已确诊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2例AITL患者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组织学分级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已确诊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2例AITL患者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基因突变检测等实验方法进行一系列分组评估,分析其与临床病程进展的相关性.结果 62例AITL病例,男性46例,女性16例,中位年龄64岁.滤泡树突细胞(FDC)网面积明显扩展(≥30%)40例,浆细胞显著增生(≥10%)37例,B细胞围绕血管聚集分布37例,p53高表达(≥40%)39例,Ki-67阳性指数增高(≥40%)39例,基因检测RHOA突变19例,TET2突变9例,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以上各因素均与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CD38阳性细胞<10%、Ki?67阳性指数≥40%、RHOA及TET2突变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根据AITL中FDC网扩展面积、浆细胞增生程度、B细胞分布模式,并结合基因突变可将AITL分为低度恶性组和高度恶性组,低度恶性组进展缓慢,高度恶性组呈高度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细胞 预后 形态学 遗传学
原文传递
15例HIV阴性浆母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归 被引量:3
9
作者 傅维佳 何妙侠 +8 位作者 黄爱杰 高磊 鲁桂华 陈洁 陈莉 倪雄 章卫平 王健民 杨建民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56-461,共6页
目的分析HIV阴性的浆母细胞淋巴瘤(PB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8月诊断及治疗的15例HIV阴性PB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15例HIV阴性PBL患者中男8例,女7例,中... 目的分析HIV阴性的浆母细胞淋巴瘤(PB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8月诊断及治疗的15例HIV阴性PB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15例HIV阴性PBL患者中男8例,女7例,中位年龄59(17~69)岁,均无明确的免疫抑制状态。所有患者均出现结外受累,Ann Arbor-Cotswolds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1例(6.7%)、2例(13.3%)、3例(20.0%)、9例(60.0%)。病理形态表现为类似免疫母细胞的大肿瘤细胞弥漫性增生,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主要表达浆细胞标志CD38、CD138、Mum-1,B细胞标志CD20、CD10、PAX-5、BCL-6少见,Ki-67中位数为80%(70%~90%)。3例患者行EBER原位杂交检测,1例阳性。15例患者均接受化疗,80%(12/15)联合硼替佐米作为一线治疗。最佳疗效6例完全缓解(其中2例分别于治疗后4.9和26.1个月疾病进展),2例部分缓解(分别于治疗后3.0和6.8个月疾病进展),4例疾病进展,3例无法评估。中位随访时间30.3(4.8~61.1)个月,11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6.8(95%CI 2.5~11.1)个月,预计3年PFS率为21.2%(95%CI 1.4%~56.8%)。所有患者中位总生存(OS)期为17.9(95%CI 5.6~30.2)个月,预计3年OS率为38.5%(95%CI 12.0%~65.0%)。结论 HIV阴性PBL侵袭性强,结外受累常见,多数患者诊断时分期较晚。通过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强化疗方案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望获得长期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母细胞淋巴瘤 硼替佐米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吉妥单抗腹腔灌注联合化疗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孤立性肠道髓系肉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0
作者 傅维佳 高磊 +1 位作者 鲁桂华 杨建民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83-685,共3页
髓系肉瘤是一种髓系幼稚细胞在髓外组织浸润形成的恶性肿瘤。髓系肉瘤既可以是孤立性的,也可以累及外周血和骨髓,可以是骨髓增殖性肿瘤(MPN)、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慢性髓性白血病进展的表现,也可以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髓外复... 髓系肉瘤是一种髓系幼稚细胞在髓外组织浸润形成的恶性肿瘤。髓系肉瘤既可以是孤立性的,也可以累及外周血和骨髓,可以是骨髓增殖性肿瘤(MPN)、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慢性髓性白血病进展的表现,也可以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髓外复发表现[1]。髓系肉瘤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而发生于肠道罕见。我们应用吉妥单抗腹腔灌注联合化疗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例孤立性肠道髓系肉瘤,报道如下并进行文献复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肉瘤 联合化疗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腹腔灌注 幼稚细胞 慢性髓性白血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髓外
原文传递
塞利尼索联合化疗在复发/难治浆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探索
11
作者 傅郁华 包仁君 +2 位作者 姚永华 张惕 陈莉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2年第9期685-688,693,共5页
浆母细胞淋巴瘤(PB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预后不容乐观,总生存期较短,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法。塞利尼索是全球首款选择性核输出蛋白抑制剂,它选择性地结合核输出蛋白1,促使癌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塞利尼索是一种很有... 浆母细胞淋巴瘤(PB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预后不容乐观,总生存期较短,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法。塞利尼索是全球首款选择性核输出蛋白抑制剂,它选择性地结合核输出蛋白1,促使癌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塞利尼索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方法,目前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本文结合具体的病例,探讨塞利尼索改善PBL治疗现状的可能。2例年轻、既往接受过多线化疗及放疗的PBL患者,其中1例应用塞利尼索联合GDP方案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另外1例急性肾衰竭、已无化疗指征的患者,应用塞利尼索联合GDP方案后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表明塞利尼索可能为PBL患者带来临床获益,有待积累更多病例验证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利尼索 核输出蛋白1 复发/难治 浆母细胞淋巴瘤
原文传递
硼替佐米相关肺损伤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2
作者 段宝英 黄爱杰 +2 位作者 徐丽丽 王健民 倪雄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20年第4期251-254,共4页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后出现严重肺损伤的诊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1例MM患者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肺损伤的诊治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8岁,在...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后出现严重肺损伤的诊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1例MM患者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肺损伤的诊治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8岁,在明确诊断为MM(λ轻链型)治疗后出现硼替佐米相关肺损伤,表现为胸闷、气促、呼吸衰竭,胸部CT提示双肺广泛斑片状改变,经糖皮质激素、高通量吸氧治疗后好转。结论硼替佐米相关肺损伤发生率低,但病情进展快,如处理不及时,病死率极高。疑诊患者应尽早停用硼替佐米,并给予糖皮质激素、高通量吸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肺损伤
原文传递
Ph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胆道复发一例
13
作者 傅维佳 胡晓霞 +6 位作者 王丽炳 张莹 杨丹 章卫平 陈洁 王健民 杨建民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79-879,共1页
患者,男,23岁.2016年6月因“头晕、乏力伴颈部肿物”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常规:WBC 9.8×10^9/L,HGB 30 g/L,PLT10×10^9/L;骨髓象“骨髓坏死并骨髓纤维化,幼稚淋巴细胞占0.020”;融合基因筛查示BCR/ABL1(p190)阳性.颈部淋巴结活... 患者,男,23岁.2016年6月因“头晕、乏力伴颈部肿物”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常规:WBC 9.8×10^9/L,HGB 30 g/L,PLT10×10^9/L;骨髓象“骨髓坏死并骨髓纤维化,幼稚淋巴细胞占0.020”;融合基因筛查示BCR/ABL1(p190)阳性.颈部淋巴结活检免疫组化:CD3(-),CD20(-),CD21(-),CD23(-),CD43(+),CD5灶(+),CDl0(+),CDl9(+),Bcl-2(+),CyclinD1(-),TDT(+),Ki-6715%~20%.诊断:Ph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予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VDP方案(去甲氧柔红霉素+长春地辛+地塞米松)诱导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BCR/ABL1融合基因转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伊马替尼 去甲氧柔红霉素 骨髓纤维化 骨髓坏死 颈部肿物 幼稚淋巴细胞 诱导化疗 长春地辛
原文传递
DSP30联合IL-2刺激在伴有骨髓侵犯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中的应用
14
作者 郭孟乔 张悦晟 +3 位作者 郭方宇 张燕 唐古生 龚胜蓝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9期1033-1037,共5页
目的研究非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寡脱氧核苷酸(CpG-ODN,DSP30)在伴有骨髓浸润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lymphoma,B-NHL)常规染色体检测中的价值。方法搜集116例初诊时伴有骨髓浸润的B-NHL标本,设实验组应用DSP30联合IL-2刺... 目的研究非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寡脱氧核苷酸(CpG-ODN,DSP30)在伴有骨髓浸润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lymphoma,B-NHL)常规染色体检测中的价值。方法搜集116例初诊时伴有骨髓浸润的B-NHL标本,设实验组应用DSP30联合IL-2刺激细胞增殖并培养72 h后进行染色体制备;对照组常规24 h培养处理并制备染色体,运用R显带技术对患者骨髓标本进行核型分析。结果116例B-NHL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47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9例,套细胞淋巴瘤(MCL)16例,滤泡细胞淋巴瘤(FL)13例,边缘区淋巴瘤(MZL)8例,伯基特淋巴瘤(BL)7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3例,毛细胞白血病(HCL)2例,富于T/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1例;对照组116例行常规染色体检测,18例无分裂相,染色体成功分析中异常检出率为22.45%(22/98),而经实验组(DSP30+IL-2)刺激的同期患者,无分裂相者减少至10例,异常检出率为59.43%(63/106);在惰性淋巴瘤中,对照组检出率为16.21%(12/74),实验组检出率为55.00%(44/80),在非CLL/SLL的惰性淋巴瘤中,对照组检出率为17.95%(7/39),实验组为52.50%(21/40);无论骨髓侵犯比例多少,DSP30+IL-2都能够有效提高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实验组染色体异常累及数前5的依次为14、13、11、8和18号染色体,对照组依次为14、13、8、9和1号染色体;实验组检出具有特征性的染色体异常高于对照组。结论DSP30+IL-2作为刺激剂应用于伴有骨髓浸润的B细胞淋巴瘤,可以明显提高染色体的异常检出率,特别在低比例肿瘤细胞浸润时,能有效减少异常染色体的漏诊率;DSP30+IL-2应用可检出更多不同种类的特异性遗传学改变,可以对淋巴瘤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分型,并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预后分层信息,也为少见的B-NHL特异性异常的研究提供遗传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DSP30 IL-2 染色体畸变 细胞遗传学分析
原文传递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预处理方案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王玉洁 王桃 杨建民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77-81,共5页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在复发/难治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备受重视。CAR-T免疫疗法的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CAR-T的制备、在体内的扩增和杀伤,以及疾病类型、疾病状态、治疗前预处理方案等。输注CAR-T前接受...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在复发/难治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备受重视。CAR-T免疫疗法的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CAR-T的制备、在体内的扩增和杀伤,以及疾病类型、疾病状态、治疗前预处理方案等。输注CAR-T前接受淋巴细胞清除等预处理方案,可以提高CAR-T免疫疗法的疗效。目前其常用预处理方案包括环磷酰胺、氟达拉滨、喷司他丁、苯达莫司汀、阿糖胞苷等化疗和全身放射疗法(TBI)等。但是,CAR-T预处理方案的最佳选择、最适宜剂量等,尚无明确结论。笔者对近年来CAR-T免疫疗法预处理方案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寻求最佳预处理方案,提高CAR-T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移植预处理 T淋巴细胞 放射疗法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